您的当前位置:

三、杂拾

三、杂拾



  (一)救国屯

  救国屯位于庆安县城平安镇境内,它是解放初人民政府安置抗日战争时期支援抗日救国的
有功群众组建起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屯。

  此地原来有一个小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姚家在这里开荒定居,称为“姚家屯”。姚
家祖孙数代开发经营的这个偏僻的小村落,到“九·一八”事变时,加上迁入的户不过10户人
家。伪康德 7年(1940年),日寇为了加强山区的控制,阻隔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在山
区边缘地带强制实行归屯并户,并移来日本开拓团,姚家屯被划入拉林开拓团,姚家屯原有土
地大部被无偿侵吞或廉价收买,姚家屯变成了日本的移民村——拉林开拓团。而真正的荒原开
拓者、土地的主人却变成了侵占者的佣工和奴仆。

  日寇暴行激起了爱国军民的仇恨与反抗,爱国群众段连峰、李政和等人,以姚家屯西 (拉
林清河西沿) 的段家屯及王洪美、王老勺和柳风祥三个小窝堡为抗联秘密联络点,主动为抗联
送信带路、传递情报、筹集粮款、被服,有许多群众冒死穿越封锁线,进山为抗联运送给养或
其他军用物品。农民赵永清在一个严寒的雪夜里,赶着马爬犁为抗联十二支队送粮,在返回姚
家屯附近时被警察逮捕,后惨死在哈尔滨监狱里。1943年由于判徒告密,抗联十二支队长朴吉
松被捕,后来东南山区有107名爱国群众相继被捕。

  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支援抗日救国的有功群众发给“救国会员证”,他们的家庭被誉为
“救国户”。

  1946年春,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于天放到庆安县参加老解放区人民代表会 (庆安县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 邀请在抗日战争中支援抗战的有功群众和家属到会。于天放及庆安县党政领
导非常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送给他们27匹好马和一些生产工具,扶助他们成立互助组,并
决定将靠近东南山区姚家屯附近20余家救国户全部迁到姚家屯。这些救国户迁入后,由段连峰、
赵殿云、李政和牵头,建立了 3个互助组。经庆安县委书记杨子荣同志的提议,将姚家屯更名
为救国屯。

  救国屯建立到现在已经45个年头,它记载着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联军的辉煌战
绩和人民群众支援抗日救国斗争的卓越贡献。

  (二)开拓团

  开拓团是日本侵略者为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解决本国土地少、人口多的问题,而采取的
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政治压迫的一种手段。

  开拓团是以移民(日本人)的形式出现的。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集团组合”,即民间移民
性质的,纯属屯垦组织。第二种是“义勇队开拓团”,属官办性质的。在日本招收16到19岁的
青少年,经过“青少年义勇队训练所”为期 3年的训练后。组成“义勇队开拓团”,此类开拓
团实际上是日本侵华军事上的后备力量。大部分开拓民都佩戴武器,按军队编制组成“义勇队”、
“日本在乡军人会”等,以配合日军截击抗日联军。第三种是类似劳改性质的开拓团。即所有
开拓团民都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不满的反战分子.被查获后解除武装,不准携带家属,
集中进行垦种,并设有专人看管。

  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0月开始,日本移民“开拓团”先后分为3、6、7、9四批迁入境
内绥棱县.共有移民1 649户、4 832人,分布在16个移民点。伪康德5年(1938年)由耕地1 482
垧,以出租给中国佃农和雇工自营的方式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到伪康德10年(1943
年),据绥棱、庆安、海伦、安达、肇东、肇州、绥化等 7个县统计。共有日本开拓团4 464户、
11 924人,分布在58个移民点,其中绥棱、庆安,海伦3县为最多。

  “八·一五”光复前,日本兵源枯竭,大部分男性开拓民均应征入伍,只剩下些老人、妇
女和儿童,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竟全部雇用中国劳力为其耕种。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绥棱县
红部部长元纯将各部人员集中到红部.用扎枪、战刀杀砍移民团十兵和附近的中国群众 200余
人。事后元纯召开大会,把男女老幼都集中到一起,发给每人1包毒药,强令眼下去, 接着放
火烧毁了移民团制酒厂。不少父母不忍把自己的孩子毒死,没给服毒药,但却被烈火烧死了,
只有3名妇女逃出火场。其余的日本拓民多数被遣送回国。

  (三)抓劳工

  自伪康德 4年(1937年)开始,全区境内各县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派出数百名劳工,背井离乡
到偏僻的矿山、水域、林区或日本军事基地做苦役,每期达三、四百人。征集劳工先是由各伪
县公署行政科,将伪中央和伪省政府下派的劳工数额.按行政区划直接分配到各伪村公所,然
后再由伪村公所按此数摊派到户。有钱人家可雇穷人顶替,无钱的贫苦群众只好出苦大力.对
于逃避、抵抗者由伪警察抓押、罚办或拘留强送。伪康德9年(1942年) 以后,日本侵略者战况
告急,需要大量劳工,伪满政府公布了《劳动者紧急就劳规则》,从此开始抓劳工。警察、特
务夜闯民宅,拦路堵截或者捏造罪名,所谓浮浪进行强拉硬抓,有些四、五十岁的老人,十四、
五岁的儿童也被抓去。仅肇东县康德8年(1941年)、康德9年(1942年)、康德11年(1944年)三年
时间的不完全统计,被抓去当劳工的就有800多人,幸存者仅有120人,康德11年(1944年)冬,
去虎林县的劳工500多人,到1945年解放时,回来的只剩100多人。肇源县至1945年8 年间派出
劳工26期。达13 000多人,有去无回者近五分之一。被抓去的劳工过着非人的生活。每顿饭只
给一碗发霉的小米或苞米粕子稀粥和1 个橡子面窝窝头。劳工全部吃不饱,饿着肚子干活。有
的劳工由于过度饥饿,偷着去剥累死的劳工肉吃,由于饥饿体弱,过度劳累,并时时遭到工头
和日本人的毒打.所以,当时有许许多多无辜的劳工惨死在日本人及其走狗的皮鞭、棍棒之下。
对重病或遭致伤残者则以死亡论处,不是活埋,就是喂狼狗,惨绝人寰。绥棱县去煤矿采煤和
修飞机场的劳工,活着回来的只有半数,去孙吴修山洞子(战备工事和仓库)的劳工,修完之后
都被处死了。克音河乡十四井村的马焕喜被抓劳工,家里4口人都饿死了。明水县兴仁乡李家屯
邢殿玉,从伪康德3年(1943年)到1945年解放前,连续3次被抓劳工,九死一生,险些丧命。类
似这样的劳工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