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雅尔塞镇
雅尔塞镇位于梅里斯区东部,距区府所在地20公里。坐落在嫩江北岸的嫩江平原上,距齐
齐哈尔市中心城区9公里。南靠嫩江,东与卧牛吐镇相邻,北同达呼店镇的长发村接壤,西和
梅里斯乡大五家子村、共和镇胜利村毗邻。镇内有齐查公路(齐齐哈尔-查哈阳)横贯东西,镇
政府驻地在齐查公路北侧,齐林公路(齐齐哈尔—青年林场)也经过此地。是达呼店镇、卧牛吐
镇、莽格吐乡、瑞廷乡通往市、区的交通要道。虽是铁路非沿线,但公路交通十分方便。除公
路交通外,夏季可通过摆渡、冬季可通过冰上过江直达齐齐哈尔市。
雅尔塞镇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 487.9亩,其中旱田79 043.9亩,水田7 444
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等。经济作物为甜菜、马铃薯、西瓜、黄烟、大白
菜等。
全镇人口为5 000户,20 071人。其中城镇人口1 239户,2 897人。境内居民多为汉族。
少数民族有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回族、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等。达斡尔族主要集中
在哈拉、音钦、雅尔塞、奈门沁村,朝鲜族聚居在鲜明村。
境内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瓤大西瓜。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北京、大连、沈阳、哈尔滨、内
蒙古等地,并出口苏联。1990年,供应在北京召开的亚运会100多吨,1958年,国庆节时送往
中南海的个大西瓜,中央领导说:“品质很好,应多生产一些供应北京。红旗村盛产的大白菜
销往大庆、加格达旗等地。音钦、三八、保安、东风村盛产黄烟,是向国家交售黄烟较多的村
屯。境内有哈拉和沃志勇两个渔场,年产鲜活鱼100多吨。
辖区内有辽、金古城遗址庞葛城,坐落在哈拉村西北一华里处;旅游胜地明月岛(原万善
寺)1987年2月24日公布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雅尔塞镇下辖13个行政村、1个渔业队、2个居民委员会。镇内有供销社、粮库、粮店、农
行营业所、信用社、医药商店、家畜疫病防治所、生猪收购站、养路段、邮电所、供电所、黄
沙滩商店分店、种子商店、水利物资商店、农机配件商店、油站、饲料店、炼油厂、制酒厂、
酱醋厂、配件厂、铸造厂、砖厂、物资供应站、印刷厂、饭店、医院、敬老院、中小学校等单
位。镇办企业从业人员200多人,配件厂生产的磕头机活塞芯销售全国各大油田。境内除镇医
院外,各村均有卫生所,全镇共有医护人员34人。
1985年,齐市华齐公司在镇内建起了华齐乳品厂,该厂生产的华齐牌特级全脂速溶奶粉畅
销全国各地。
雅尔塞镇在1954年以前,一直归龙江县管辖,1954年9月,划归齐齐哈尔市。1956年,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乡。1958年,撤乡为“齐齐哈尔市国营雅尔塞园艺农潮。1960年,改
称“齐齐哈尔国营雅尔塞农潮。1962年,称“齐齐哈尔市雅尔塞农潮。1968年更名为“齐齐哈
尔跃进农潮。1969年,摘掉“农潮牌子,成立雅尔塞人民公社。1983年又恢复雅尔塞乡的名称。
1985年3月1日,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雅尔塞镇外驻较大的单位有:华齐乳品厂、嫩江奶牛尝东胜农尝曙光农场。
二、卧牛吐达斡尔族镇
卧牛吐达斡尔族镇(以下简称:卧牛吐镇)位于区府所在地东北35公里,齐查公路53公里处。
东界莽格吐乡,西与雅尔塞镇接壤,南临嫩江,以江为界与富裕县隔江相望,北邻甘南县。镇
政府驻地西卧牛吐村。
卧牛吐镇,清光绪年间归黑水厅江西区卧龙乡管辖。民国初期归龙江县第三区卧龙乡管辖。
日伪时期归龙江县卧牛吐村公所管辖。1946年后,归龙江县卧牛吐区管辖1948年归龙江县达呼
店区(第八区)管辖。1952年8月18日,建龙江县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1956年,改称卧牛吐
达斡尔族乡,归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管辖。1958年12月30日,划为建华人民公社管辖,称为卧牛
吐管理区。1961年,成立卧牛吐公社,归齐齐哈尔市、郊区办事处管辖。1984年恢复卧牛吐达
斡尔族乡的建置,隶属于梅里斯区政府。1989年6月13日,经市政府批准,撤乡设卧牛吐达斡
尔族镇。
卧牛吐镇下辖东卧牛吐、西卧牛吐、地房子、岗子、新村、三间房、四间房、三道罕、河
西、额尔门沁、扎布哈、新林、新乡12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1990年有3 004户,总人口为1
2 113人,其中汉族7 913人,达斡尔族3 204.人,满族755人,朝鲜族126人,蒙古族81人,鄂
温克族22人,回族6人,华籍日本人6人。达斡尔族占总人口的2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5%。
全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 725亩,草原面积约16万亩,境内有“一江、两河”。
南临嫩江,阿伦河、音河分别从东西两侧由北向南流经境内注入嫩江,卧牛吐水草资源丰富,
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地坚定基矗地处嫩江平原,地势中间略高,
四周微低,土质肥沃,土壤多为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盐渍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平均年降水量343毫米,无霜期135天左右。农业生产1990年全镇播种面积
60 540亩,其中:粮豆作物50 8 12亩,经济作物5105亩,其它农作物4 623亩。主要粮食作物
有玉米、谷子、大豆、小麦等,近年来水稻生产发展较快。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马铃薯、西
瓜等。粮食年总产量达6 018吨,农业总收入954.2万元,粮食人均收入535元。其中新村、三道
罕、新乡三个村人均超千元。近年来利用阿伦河水直流灌溉水稻生产获得了较好的经
济效益,计划发展万亩稻田,进而结束了达斡尔族不会种水田的历史。
因境内水草资源丰富,草质优良,品种繁多,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预计草源容畜量
可达两万头(只)以上。进入80年代,镇党委、镇政府狠抓了奶牛生产,使奶牛生产从过去的自
家食用型转变为发展经济效益型。199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数为6 582头,其中奶牛4 675头,
荣登全区8个乡镇榜首,年销售鲜奶7千余吨,奶资收入达490多万元,仅此一项占全镇农业总
收入的50%。畜牧业的发展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造就了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用
科学方法进行饲养、管理和不断改良的养牛、养羊专业户,为今后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技术基矗镇有家畜防病治病综合服务站,村有家畜改良繁育站。
全镇有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在岗子、地房子、河西、三道罕等村的沙丘岗
坡上造林300余亩。全镇有柳条通3万亩,主要分布在嫩江及阿伦河两岸,是用于各种柳编和菜
农用做架条的好原料,也是当地副业创收的重要资源。
镇办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0年底,全镇全民、集体、个体大小企业有农机站、种子
站、综合服务站、木器加工、农机修理、家电修理、编织厂、砖厂、粮米加工、面粉厂、食品
加工厂、肉联厂、五金建材商店、服装店、理烫发店、游乐厅、饭店等共98个,年产值达54万
余元。此外还有一处半封闭式农贸市场,对活跃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0年统计全镇有大型链轨拖拉机22台、胶
轮拖拉机17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10台、小型四轮拖拉机386台、手扶拖拉机30台,此外还有
脱谷机、脱粒机、插秧机等几十台(件),有大型精量播种机1台、小拖自带精量点播机38台,
播种、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80%。
卧牛吐镇设普通中学1所,8个教学班,有在校生368名,其中达族学生143名,占在校生的
30%。境内设小学11所,其中达斡尔族小学7所,共有在校生1 560名,达族学生465名,占小
学在校生的30%。共有中小学教师170人,其中有达族教师56人。
医疗卫生机构,镇设卫生院1处,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放射线及药剂等科室。有
医务人员30名,主治医师4名,医生17名,其他人员9名。具备一般的医疗设备,能做简单的手
术。12个行政村7个村有卫生所,在医疗预防、小病用药等方面大大方便了当地人民群众。
镇政府所在地有供销、银行营业所、邮电局、家畜繁育指导站、家畜疫病防治所等。
三、达呼店镇
达呼店镇位于区政府所在地梅里斯东北部,约30公里处。东临卧牛吐镇,西与共和镇接壤,
南与雅尔塞镇交界,北与瑞廷乡为邻。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
民国初归龙江县第三区齐台乡管辖。日伪时期建立了龙江县达呼店村公所(相当于现行的
乡级政权单位)从此达呼店始有行政建置。1946年,建立龙江县达呼店区人民政府,亦称第八
区人民政府。1954年9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956年建达呼店乡,驻地达呼店村。1958年,
秋划归龙沙区人民公社,称达呼店管理区。是年12月,归雅尔塞农场管辖,称达呼店分常1968
年,撤销雅尔塞农场,与达呼店合称为雅尔塞人民公社。1978年,同雅尔塞分开,单设达呼店
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达呼店乡的建置。1990年末,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达呼店镇下辖达呼店、腰店、复兴、民主、前团结、东团结、丰宝、长发、新发、二合、
乌力斯坑、良种场12个村,20个自然屯。齐林公路(齐齐哈尔—林场)从南至北贯穿全境。总人
口19 256人。其中:汉族17 663人,满族749人,达族663人,蒙族171人,鲜族8人,华籍日本
人2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 935亩,草原面积3万余亩,耕地面积中粮豆作物80
037亩,经济作物40 855亩,其他作物6 043亩。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谷子、
高粱等,经济作物有马铃薯、甜菜、瓜类、葵花、黄烟、大蒜等。粮食总产量达1万2千吨左右,
农业总收入18 910万元,人均收入为700元左右,东团结村人均收入超千元。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截止1990年底拥有大型拖拉机13台、胶轮拖拉机73台、四轮拖拉机
624台、手扶拖拉机53台,产趟机、脱粒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应有尽有,从播种到产趟、收
割、脱谷等80%以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达呼店镇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养牛养羊两大项,过去以使役型的黄牛为主,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役型黄牛已被彻底淘汰,现已更新为肉用、奶用、毛用型牛。
黄牛经改良体大出肉率高,可与黑白花公牛并架为肉用型,黑白花母牛为奶用型。用蒙古羊同
澳大利亚美利奴羊杂交,育成东北细毛羊,毛质好,产毛率高,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好,育为
毛、肉两用型。全镇现有奶牛1 900余头,年产鲜奶3700多吨,产值达300多万元。细毛羊存栏
6 000多只,年产羊毛21 700多公斤。牛羊生产的经济效益列全区之首。
乡镇企业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继建起了砖厂、酒厂、挂面厂、冷饮厂、大豆加
工厂等。其中规模较大的制砖厂拥有汽车4台、拖拉机1台、推土机1台、割砖机1台,年产红砖
250万块,产值208万元,年创利润7万余元,为全镇的骨干企业。此外还有镇办养鸡厂、养鱼场
等。1990年,企业总产值达4 290万元。
1990年底有食杂店45个、米面加工厂30个,机械、家电修理部25个,木器加工厂18个,油
房25个,服装加工30个,肉食加工厂10个,议价粮食油店30个,水果摊床5个,这些个体户,
对方便农民生活、发展各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充实税源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达呼店镇供销社始建于1953年,下设有民主、腰店、团结、长发、新发、二合6个村供销
部(店),形成了镇社、村部上下一条龙的供销商业网络,在全镇商业活动中一直发挥着主渠道
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各供销社(部)不断扩大多种经营范围,相继办起加
工业、饮食服务业等,在各地供销社系统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达呼店供销社年年有发展,季
季不亏损。
文教卫生事业,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镇有16毫米电影放映机,村有8.75毫米小
型电影放映机。全镇有中学1处,小学11处,在校生2 900名以上。设有镇卫生院1处,村卫生
所11处,医务人员48名。
镇所在地有邮电所、银行营业所、食品收购站、家畜疫病防治所等单位。
四、共和镇
共和镇位于区政府驻地西北部,15公里左右,东界达呼店镇、雅尔塞镇,南与梅里斯乡、
哈力乡接壤,西与龙江县的七棵树乡、福山永乡毗邻,北靠瑞廷乡、哈拉海军马场,镇政府驻
地共和村。该镇土改时属龙江县八区所辖,1956年,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共和乡,1959年,为
华丰公社共和管理区,1961年9月30日,成立共和公社,1990年10月经上级批准撤乡为镇。该
镇现辖共和、意心、敖宝、新水、胜利、东发、兴华、兴盛、长岗、双岗、永长、永昌、新利、
兴隆山、龙胜、一棵树、张地房子、李家地房子18个村,24个自然屯,总户数4 569户,总人
口20 205人。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达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
幅员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 326亩,林地面积14 442亩,草原面积52 090亩。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内涝低洼地块水草丰盛,适合发展畜牧业生产。
境内主要河流有二沟河,从龙江县入境,流经龙胜、共和两个村,流长约5公里,后入哈力乡
境内。镇内东西各有一条大的排水干线,汇入二沟河,总长25公里。全镇各村之间修有较好的
沙石乡路,可供公共汽车循环通行。
共和镇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等,经济作物有马
铃薯、甜菜、西瓜、向日葵等。至1990年底,大牲畜发展到2 834头(匹)。其中:改良黄牛740
头、奶牛900头、马1 057匹、驴骡137匹。全镇造林面积972公顷,其中:农田防护林439公顷,
薪炭林287公顷,固沙林196公顷,经济林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9%。
镇办企业有水暖器材厂、制鞋厂、联合厂、绣花厂、农机供应站等单位,有职工300多人,
全年收入达17万多元。有中学3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4 500多名,教职工192人(含民办教师)。
有镇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8个,医疗人员60多人,镇医院设病床30张。镇有供销社,下设供
销部8处,代销点1处。镇驻地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电影院、生猪收购站、家畜繁育指导站、
家畜疫病防治所等。
五、梅里斯乡
梅里斯乡位于梅里斯区的南部,区政府所在地东西两侧。北与共和镇接壤,东与雅尔塞镇
为邻,西靠哈力乡,西南与富拉尔基区相邻,南以嫩江为界。
梅里斯乡原为龙江县九区所辖,1958年,建立华丰人民公社梅里斯管理区,1960年,建立
人民公社,公社驻地梅里斯。全乡辖梅里斯、化木、西哈雅、齐齐哈、五家子、荣胜、长胜、
良种尝前平、长春房、大八旗、小八旗、三合、新兴14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其中新兴为鲜
族村,大八旗为半菜半粮村。
全乡总户数6 448户,总人口26 275人。少数民族有达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回族、
鄂温克族和土家族。全乡土地面积为1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 878亩,林地面积13 024亩,
草原面积48 905亩,水面19 595亩,沼泽、沙地、碱地33 000亩。嫩江由东部流入境内,二沟
河由西部流入境内。齐甘(齐齐哈尔—甘南)、齐查(齐齐哈尔—查哈阳)、齐富(齐齐哈尔—富
拉尔基)三条公路贯穿全境。
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有马铃薯、甜菜、蔬菜等。新兴鲜
族村以生产水稻为主,连续多年水稻丰收,成为梅里斯乡的首富村,大八旗村近年来注重发展
蔬菜生产,80%以上的农户搞棚菜生产,发展庭院经济,全村住宅90%以上实现砖瓦化。
梅里斯乡是梅里斯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乡。截止1990年底,有大型拖拉机140台,小
四轮拖拉机1 004台,全乡机械作业面积达58 670亩。有大型泵站4处,电机井178眼,有效灌
溉面积21 405亩。全乡有大牲畜5 669头(匹),其中:奶牛1505头、黄牛1 407头、马2 548匹、
驴骡209匹,绵、山羊4 715只,生猪存栏数4728头。
乡办集体工业企业有12家,个体工商业户415家,集体企业有乡第一建筑公司、锅炉厂、
炭素制造厂、华梅物资经销处、服装厂、机械修理厂等。村办企业有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服务站、
三合村机电设备安装处、铆焊加工厂等。有职工800余人,全年收入达97万多元。
该乡的教育事业起步较早,1914年(民国三年)于梅里斯屯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即龙江县兴
让乡第三初等学校。1922年(民国十一年)齐齐哈屯小学成立。现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2所,
另设达斡尔族小学和朝鲜族小学各1所。中小学教职员合计262名,在校生合计为4 371名。
医药卫生事业有乡医院1处,医生8名,护士7名,调剂2名,床位24张,卫生所14个,有医
生22名。乡有供销社,下设6个供销部,另有计划生育指导站,家畜繁育指导站等。
六、哈力乡
哈力乡,曾用名哈拉乡,位于梅里斯区西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临二沟河与梅
里斯乡相邻,西接龙江县的二沟村,南与富拉尔基区的富国乡、长青乡相连,北与共和镇接壤,
乡政府驻地哈力村。1956年建乡,1962年7月成立人民公社,现辖哈力、兴安、后平、利发、
东兴、荣华、十三方、黑岗子、五间房、新民10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总户数4 181户,总
人口17 585人,民族有汉族、达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
全乡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小麦等,经济作物有马铃薯、甜
菜、瓜果、蔬菜等。南部靠富拉尔基城区的各村屯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北部一些村屯近
年来积极发展大葱生产,后平满族村的“仙鹤腿”大葱闻名遐迩,每年种植面积达4 000亩左
右,年产1 400多万公斤,经济收入达400万元以上,占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全乡有大牧畜2 881头,其中:黄牛422头,奶牛622头,马1 771匹,驴46头,骡20匹。农
业机械作业面积53 813亩;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8 420亩,有电机井383眼。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五七厂、建筑工程队、砖厂、饭店等,从业人员330人,村办企业22
个,企业及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5%左右。
全乡有中学2所,小学11所,中小学在校生达4 300人,有教职工170人。乡驻地有卫生院,
各村均有卫生所。乡有供销社,下设供销部5处,代销点2处。乡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生猪
收购站、家畜繁育指导站、家畜疫病防治所等。
七、瑞廷乡
瑞廷乡位于梅里斯区政府所在地东北44公里处。东界卧牛吐镇,西与哈拉海军马场接壤,
南与达呼店镇毗邻,北邻甘南县长山乡。是梅里斯区最北部的一个乡。齐林公路(齐齐哈尔—
青年林场)穿过乡境,境内有哈拉海军马尝青年林尝瑞廷农常民国、日伪及解放初期归龙江县
第八区管辖,乡政府驻地瑞廷村。下辖瑞廷、长安、北胜、北兴、红升、巨宝山、哈什哈、舍
根泡、三好、阿拉、土房子11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总户数3 919户,总人口15 879人。民
族有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朝鲜族、彝族、锡伯族。
全乡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 505亩,西部有哈拉海大草原,东部有音河由北向
南流经境内20公里注入嫩江。地势西高东低,有部分涝洼地。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播种面积93 273亩。其中:粮豆面积64 028亩,经济作物23 158亩,
其他作物6 087亩。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西瓜、
马铃薯、葵花、黄烟等。1990年粮食总产达8 374吨,总收入1256.5万元,人均收入572元,其
中红升村人均收入超千元。
1990年,全乡有大牲畜3 147头(匹),其中黄牛999头,奶牛915头,马1 057匹,羊存栏4
821只。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发展,牲畜的使役作用越来越小,全乡狠抓对牲畜的繁育
改良工作,使其向奶用、肉用、毛用型发展,以利增强畜牧业在全乡的经济效益。
瑞廷乡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林业发展成绩显著,全乡现有林地面积21 215亩,农田
防护林带达7 900多亩,有固沙林5 000多亩,薪炭林6 470多亩,经济林300多亩,护村护路林
1 360多亩,全乡成材林木达2万立方米以上,经济价值达42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
大提高,80年代初,全乡只有8台拖拉机,到90年代拥有大小拖拉机1 005台,机耕面积由原来
的几百亩扩大到现在的51 930亩,粮豆作物800h,以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瑞廷乡的集体、个体企事业有修配厂、砖厂、粮油加工厂、物资供应站、农业机械修理部、
食杂店、服装店、饭店等157家,从业职工700余人,年创总产值1千余万元,年利润210万元。
全乡有中学2所,小学11所,校舍总面积9 104平方米,全部实现砖瓦化,中学在校生659
名,教师49名,小学在校生2.575名教师167名。乡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医务人员34名。
乡有电影院,村有放映队。乡设供销社,下设3个供销部、6个代销处。乡驻地有银行营业所。
邮电所、生猪收购站、家畜疫病防治所等。
为纪念革命烈士孙瑞廷,1949年建政时北五家子村民将原村名改为“瑞廷村”。1956年建
乡时又以烈士名命名为“瑞廷乡”。乡里成立中学时,为向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将中学校
名命名为“瑞廷中学”。1990年7月1日,乡党委、乡政府为以示后人,在烈士遇难地矗立起一
座“孙瑞廷烈士永垂不朽”的丰碑。
八、莽格吐乡
莽格吐乡位于区政府所在地东北65公里处,北与甘南县巨宝乡接壤,东与富裕县的友谊乡
隔江相望,西与卧牛吐镇为邻,南临嫩江。1956年始建莽格吐乡,1958年改为建华公社莽格吐
管理区,1963年建立人民公社,驻地三间房大队,现名三间房村。全乡辖莽格吐、东岗子、大
拉台、小拉台、西地房子、红星、三间房7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境内有市属嫩水农场和15
个厂办基地。全乡有1 810户,人口7 772人。总人口中汉族5 402人,达斡尔族2 041人,柯尔
克孜族10人,鄂伦春族4人。
全乡总面积3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 307亩,草原面积156 000亩,林地面积12 900亩。
嫩江、阿伦河分别从东、西部流入境内。
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甜菜、马铃薯、西瓜、黄烟等。
境内水草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较快,全乡大牲畜存栏达4 212头、奶牛2 592头、黄牛80
9头、马811匹,尤其是奶牛已成为全乡支柱产业,年销售鲜奶4 500多吨。
早期迁徙嫩江右岸定居的达斡尔族人以渔猎为主,嫩江流域渔类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年
捕渔量超百万公斤以上。60年代后,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废水污染,渔产量日趋减少,迫使渔
业生产由自然资源转向人工养殖。全乡有养殖水面450亩,年投放市场商品渔20万公斤左右。
莽格吐乡盛产芦苇、小叶樟、柳条,可为造纸业、柳编业提供生产原料,为全乡农民增加
部分副业收入。
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生165人,小学7所,其中少数民族小学3所,在校生905人,有中、
小学教师72人。有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5个,共有医务人员16名。乡有供销社,下设3处供
销部,2处代销点。另有邮电所、银行营业所、家畜疫病防治所、农机修理部、毛毡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