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外驻单位

第三节 外驻单位



  


  一、建华机械厂梅里斯分厂

  亦称16车间,是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所属的1个车间。地处梅里斯街道办事处北约3公里处,
有职工160人,全民职工78人,集体职工82人。占地面积4 933亩。建筑面积114000平方米。

  16车间是1955年动工兴建的,1964年停建。留守人员并人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建华机械
厂在此基础上组建16车间,生产军用发烟产品。1990年,梅里斯分厂由生产单一军用发烟产品
发展到能生产多种发烟产品,产值和利润逐年增长。

  二、哈拉海军马场

  哈拉海军马场,始建于1956年3月27日,为扎兰屯军马总场下属的分场,北与甘南县接壤,
西南与龙江县相邻,西北东三面为丘陵环绕,地势低洼,但土质肥沃,草质良好,总占地面积
40万亩,其中场区8万亩。

  1958年8月,由军队划归地方管理,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厅,改名为嫩江专署种马常1961年7
月25日改归军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马部共管。

  1963年隶属于总后白城子办事处(201)部队,1975年移交给总后工厂局。

  哈拉海军马场主要向部队提供优质军用骡、马。1956年建场时期,军马存栏为100匹,到
1965年发展到4 000多匹。其中为部队输送军马2 515匹,为地方提供民用马916匹,种马100
多匹。

  1960年,为减轻国家粮食供应的负担,开始发展农业生产,种植小麦、大豆1万余亩,实
现粮食、饲料自给,耕地也由1万亩发展到9.3万亩。

  1970年,为朝鲜输送军骡200匹,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提供军马30匹。随着军队装
备现代化,对军马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全场的生产任务,由向部队提供军马转为提供粮、豆、
食油、皮毛和肉食品。

  1985年,全场生产结构进行大调整,形成以乳品加工为龙头的奶牛业、草业相依发展的生
产结构。年末,有职工2 276人,全场人口4 279人。耕地面积达7万亩,主要工业有日处理20
吨鲜奶的乳粉加工厂,年产500吨的白酒厂,以及制砖厂、修理厂、缝纫厂。农业设备有:东
方红拖拉机34台,胶轮拖拉机19台,自动收割机19台,各种综合农机具245套,推土机4台,挖
掘机2台,水泥地面晒场2 5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 000万元。

  三、前进畜牧场

  前进畜牧场建于1965年3月5日。建场前为齐齐哈尔市青年林场分常1966年和市委农场合并
改称为前进农常地处梅里斯区达呼店乡和瑞廷乡之间,占地面积47 000亩,其中草原面积30 0
00亩,耕地面积11 294亩。场部建筑面积13 000平方米。总户数264户,总人口1 124人,职工
389人;有大中型农机具73台,奶牛存栏189头。固定资产831 000元。

  四、五家子养禽场

  齐齐哈尔市五家子养禽场建于1978年,原为雅尔塞企业分场的果树队,位于齐查公路31公
里处路边。全场总面积779亩,粮豆菜种植面积675亩,林、道、渠面积104亩,建筑面积8116
平方米。国家投资482 905元,固定资产427 583元。全场有职工72人、53户、254口人。

  1990年,禽场占地50 000平方米,鸡舍8 000平方米,农田地675亩,场部占地17 000平方
米。养鸡10 000只,年产蛋20万公斤,年孵鸡雏10万只。

  五、瑞廷农场

  齐齐哈尔市瑞廷农场建于1965年6月5日,位于瑞廷乡西南6公里处,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农
业局。1983年后,隶属于齐市农牧企业总公司。从1984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
和牧业均承包给个人。

  1990年,农场占地面积9 000亩,其中耕地面积7 000亩,林业用地600亩;职工202人,户
数107户,总人口422人;种有玉米、大豆、小麦、甜菜、葵花等;兼养牛、羊、猪、鸡生产设
备有东风收割机2台,柴油发电机组1套,客货车1台,大豆加工设备1套,东方红链轨推土机1台,
电机井28眼,小型喷溉机5台,水泥晒场1 000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 383平方米。

  六、新河农场

  齐齐哈尔市新河农场,于1973年1月,在原市车具厂农尝市针织厂农尝市陶瓷厂农尝铁东
陶瓷厂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位于达呼店镇、共和镇、瑞廷乡之间。农场有职工380人,总人
口986人,220户;占地面积17 800亩,其中耕地11 000亩,机电井28眼,吉普车1台,主要种
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

  七、东胜农场

  东胜农场,建于1973年,位于梅里斯区雅尔塞镇北10公里处,总面积19750亩,其中耕地
面积9 300亩,林地面积4 250亩,草原面积5 200亩。

  1990年,全场有职工330人,总人口1 265人,固定资产198 075元,流动资金有454953元。

八、曙光畜牧场

  曙光畜牧场建于1965年,隶属于齐市农牧企业总公司,地处雅尔塞镇境内的两江之间。占
地面积14 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 500亩,草原10 000亩,林地569亩,总人口653人,职工254
人,固定资产225 000元,流动资金48 000元。

  九、嫩水畜牧场

  齐市嫩水畜牧场建于1960年5月,隶属齐市农牧企业总公司,位于莽格吐南4公里,齐查公
路12.6公里处。全牧场有8个生产队和1个林业队,全场总人口1 350人,职工381人,耕地面积
11 400亩,草原35 000亩,育材林4 000亩,固定资产999 000元,流动资金781 000元。

  十、雅尔塞修配厂

  雅尔塞修配厂始建于1958年,归雅尔塞园艺农场企业分厂管辖。1962年归市农场组,1971
年改称为雅尔塞拖拉机修配厂,负责修理国营农场系统的拖拉机。有职工49人,有修理间1500
平方米,设备齐全,年检修大、中型拖拉机49台次。1983年以后,雅尔塞修配厂成立了基建队,
小练油厂、木材加工厂、饭店、铆焊厂、冰棍厂等。由于连年亏损,1986年修配厂停业。

  1990年,全厂有固定资产218 000元,原材料积压62 690元,低值易耗品4 890元,潜亏累
计18 690元。

  十一、雅尔塞农场

  1958年1月1日,雅尔塞农场,名称为“齐齐哈尔市国营雅尔塞园艺农潮。以齐齐哈尔市财
贸系统1 294名下放干部为主,吸收雅尔塞、保安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500户,700多名男
女劳力组建。1958年9月农场在原有基础上纳入了1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1个渔业生产合作社,
全部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1961年在贯彻《12条》,坚决纠正“一平二调”错误时,将扩进农场的各生产大队的财产
全部退回,各大队占用全民的资金作为农场对生产大队的投资,农场变成了全民、集体两种所
有制并存的农常在经营管理上对全民所有制经济实行尝分尝大队、生产队4级管理,生产队核
算。建场初期,以蔬菜生产为主,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1959年8月14日,《嫩江日报》以
“蔬菜鲜又嫩,猪羊胖又肥,鸡鸭多又大,瓜果香又甜”为题报道了雅尔塞农场建场一年多的
时间已变成蔬菜、鱼、米、肉、蛋、瓜果之乡。成为全市副食品生产的“活仓库”。种植的西
瓜个大皮薄,闻名省内外。1958年,国庆节前送往北京中南海的大西瓜,受到中央领导好评。

  1958年至195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盛市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群
英会,受到奖励。1962年,下放干部多数调回市里,不少单位亏损,资金困难。1963年改为雅
尔塞农场,实行以小队为核算单位,自负盈亏。农场由全民经济变为集体经济。

  十二、机关企业副食基地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创办的副食基地,最早出现在建国初
期。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新的发展,大多数是在60年代初(即3年困难时期),在市委、市政
府提出“全党动员、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大办副食品基地”的号召下兴办起来的在“文化大
革命”中,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为适应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
需要,又扩建和新建一批基地。

  1978年,全区122个副食品基地,耕地面积18万亩,生产粮食1 024万公斤、土豆500万公
斤、蔬菜250多万公斤、养猪9 000头、养鸡60 000只、鹅20 000只、鸭5 000只、养鱼80000尾,
自产肉蛋鱼50多万公斤,除自食外,还向国家交售鲜蛋2万公斤、牛奶100000公斤,蔬菜150万
公斤。

  1983年以后,各副食品基地随着市场副食品供应形势的好转,多数单位自动撤销停办了副
食品基地,土地交还给当地生产队,人员、设备收回单位,有些单位把基地的土地、设备转让
承包给个人。


  
外驻单位占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