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名简介
第二节 地名简介
一、梅里斯乡
梅里斯(MeiLiSi) 在齐齐哈尔西20公里。原称梅鄂屯,后称梅勒斯。《黑龙江外记》载:
梅鄂屯为蒙古语,意为蒙古官名。另据1946年,土改时梅里斯西头有关帝庙,上书“梅勒斯”,
并非梅里斯。梅里斯一词及“米斯勒”音转,意为冰的说法,实属讹传而得。1911年称今名,
1956年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驻地,区城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9 264人。主要街路有华丰路、
兴华街、兴梅街、梅甘街等11条,东部为商业、饮食、服务区,中部为文化区,西部为党政机
关,有制鞋、预制构件、农机具修配、酿造、食品加工等厂。齐甘、齐查、齐富公路交叉于此,
为齐齐哈尔通往查哈阳、甘南、富拉尔基、龙江等地的交通要道。是全区农副产品集散地。梅
里斯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均驻此地。
化木(Huamu) 在梅里斯东北4.3公里,嫩江右岸。约形成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曾
名“亚赛格热”,达斡尔族意为坟地里的房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花玛屯,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称桦木屯,1937年称今名。“化木”,达斡尔语咽喉之意。聚落沿齐查公路两侧分布,
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化木村民委员会驻地。
西哈雅屯(Xihayatun) 在梅里斯东北7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清
同治三年(1864年)称哈雅屯,“哈雅”达斡尔语为土岗之意。1937年有东、西、哈雅二屯,该
屯在土岗之西,故名。聚落分布齐查公路两侧,呈带状,面积0.5平方公里。西哈雅村民委员
会驻地。
齐齐哈屯(Qiqihatun) 在梅里斯东北8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建齐齐哈尔水师营,设总管。1935年,名齐齐哈尔,1945年后,为区
别于齐齐哈尔而称今名。聚落分布齐查公路两侧,略呈方形,面积0.6平方公里。齐齐哈村民
委员会驻地。
东五家子(DongWujiaZi) 在梅里斯东北12公里。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1937
年前始称东五家子。五家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西五家子(XiWujiazi) 在梅里斯东北10.8公里。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以首居者吴
隋共得名(隋共亦写作岁恭),1899年称五家子,1932年称西五家子。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4
平方公里。属五家子村。
长胜屯(Changsheng tun) 在梅里斯北12.7公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形成,1932年称
吴家地房子,1948年改今名。长胜村民委员会驻地。
长胜后屯(Changsheng houtun) 在梅里斯北14公里。1928年建屯,称崔家地房子,1948
年改为长胜后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以农为主,属长胜村。
荣胜一屯(Rongsheng yitun) 在梅里斯北7.3公里。1928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王吉才屯,
1945年改荣胜一屯。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地处平原,以农为主,属荣胜村。
荣胜二屯(Rongshengertun) 在梅里斯北8.1公里。1929年以首居者得名王经理屯。1945
年改荣胜二屯。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以农为主。属荣胜村。荣胜四屯在三屯东
侧,中隔灌渠。原称李树清屯,一、二屯同时建立,1945年后改今名。面积0.2平方公里,以
农业为主。
荣胜五屯(Rongshengwutun) 在梅里斯东北10.5公里。1926年建,称谷家地房子,1945年
改荣胜六屯,1980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以农为主。属荣胜村。
前平房屯(QianPingfangtun) 在梅里斯北6.3公里。1899年前形成,因有七间平房得名。
聚落呈多边形,面积0.9平方公里。绥满公路经此。前平房村民委员会驻地。
长春房(Changchunfang) 在梅里斯北10公里。1933年首居者为长春籍,故称长春地房子。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有136户,550人。属前平房村。
常家地房子(Changjiadifangzi) 在梅里斯东北10.5公里。1934年建屯称常家地房子,
1945年改荣胜七屯,1984年恢复原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属前平房村。
长发屯(Changfatun) 在梅里斯西4公里。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1926年首
居者延用原住地长发屯而得名。属三合村。
大八旗哈(Dabapiha) 在梅里斯西南4.5公里。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曾名大巴
尔齐喀屯、巴尔其哈、大巴气哈,后音转今名。聚落沿齐富公路两侧分布,呈长方形,面积
1.2平方公里。大八旗哈村民委员会驻地。
鄂宁口子(Eningkouzi) 在梅里斯西南7.5公里。嫩江右岸。1887年有鄂姓在此建房捕鱼,
故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1平方公里。以农为主,兼营渔业。属大八旗村。
小八旗哈(Xiaobapiha) 在梅里斯西1.5公里。二沟河左岸。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
称“德热杜鲁门沁”,达斡尔语“上边四户人家”之意。1864年称小巴尔齐喀屯,1890年称小
巴气哈屯,后音转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4平方公里。小八旗哈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兴屯(Xinxing tun) 在梅里斯东南3.7公里。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1972
年从延边、绥化迁来的朝鲜族人在此开荒建屯,故名。新兴村民委员会驻地。
牙布气(Yabuqi) 在梅里斯东南8.1公里,嫩江右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形成。曾名
雅普气。1937年前后曾有东西两个雅布气。“牙布气”达斡尔语,意为菱角;另说,牙布气为
达斡尔族人名。因近嫩江公路桥,齐乌、明海公路经此,为交通要地。驻有齐铁农尝服务局农
场。
二、哈力乡
哈力屯(Ha1i tun)在梅里斯西7.4公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因地势得名东哈拉屯,
“哈拉”,达斡尔语小溪之意。1957年称哈拉,1981年改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1.2平方
公里。有农机修配等厂,驻有供销社、银行代办所、邮电所、中小学校。哈力乡人民政府、村
民委员会驻地。
兴安屯(Xing antun) 在哈力屯北6公里,二沟河右岸。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左右形
成,1864年称罗博屯,1890年音转葫萝卜岗子,1937年称火勒伯岗,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
三角形,面积0.8平方公里。兴安村民委员会驻地。
后平房屯(Houpingfangtun) 在哈力屯北8公里,二沟河右岸。清宣统三年(1911年)对应
前平房得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9平方公里。中小学各1所,公路通哈力屯。后平房村民委
员会驻地。
利发屯(Lifatun) 在哈力屯西北5.7公里。约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首居者为回
族人,故名“回子房”,1947年改现名。聚落略呈圆形,面积1平方公里乡路通哈力屯。利发
村民委员会驻地。
西兴屯(Xixingtun) 在哈力乡西北2.5公里。1930年建屯,称三不管,1967年形成东、西
二屯,而得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乡路通哈力屯。东兴村民委员会驻地。
东兴屯(Dongxingtun) 在哈力屯西北2.9公里。1967年相对西兴屯得现名。聚落呈长方形,
面积0.2平方公里。属东兴村。
十三方屯(Shisanfangttun) 在哈力屯西南3.9公里。1921年建屯,因全屯有十三块耕地
得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乡路通哈力屯。十三方村民委员会驻地。
十三方后屯(Shisanfanghoutun) 在哈力屯西南3.8公里。1926年建屯,因位于十三方屯
北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盛产香瓜。属十三方村。
新民屯(Xinmintun) 在哈力屯西南6.5公里。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屯,以首居者名字命
名长春地房子,1956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新民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四家子屯(Xinsijiazitun) 在哈力屯南5公里。1941年建屯,因有四户人家而得名。聚
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新民村。
黑岗子屯(Heigangzitun) 在哈力屯南6.7公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屯,因地势
得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7平方公里。黑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老黑岗子屯(Laoheigangzitun) 在哈力屯南8.3公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屯,为区
别邻屯黑岗子而得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黑岗子村。
五间房屯(Wujianfangtun) 在哈力屯东北2.8公里。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屯,首居五户
人家在此制碱,而得名五碱房,后转写成现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五间房村
民委员会驻地。
三、共和镇
共和屯(Gonghetun) 在梅里斯北16.6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喀拉屯,清光绪十六
年(1890年)称哈拉坑子,1947年改今名。聚落沿明海公路两侧分布,呈四边形,面积1平方公
里。有445户,1780人,其中达斡尔族320人。有供销社、邮电所、乡办企业和中小学校各1所。
共和镇人民政府、共和村民委员会驻地。
共和东屯(Gonghedongtun) 在共和屯东北1.7公里。1911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李家地房子,
1947年改共和东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共和村。
共和后屯(Gonghehoutun) 在共和屯西北2.4公里。1925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张地房子,
1947年改共和后屯。聚落呈带状,面积0.3平方公里。属共和村。
意心屯(Yixintun) 在共和屯东南2.8公里。意心村民委员会驻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以首居姓氏得名秦家地房子,1947年改意心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
敖宝屯(Aobaotun) 在共和屯东南4.6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鄂博屯,曾名鄂博图、
鄂宝屯,“敖宝”达斡尔语,意为指示方向的土堆。1911年后称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
0.9平方公里。敖宝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利屯(Xin1itun) 在共和屯东南6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喀尔洋托克屯,曾名哈
拉布佗克,哈喇布勒托,1947年后改胜利后屯,1981年改新利屯。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4平
方公里。有中小学各1所。公路通共和屯。新利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利腰屯(Xin1iyaotun) 在共和屯东6.3公里。1945年建两屯之间,故称腰屯。1947年
改为胜利腰屯,1981年更为新利腰屯。聚落呈带状,面积0.3平方公里。属新利村。
东发屯(Dongfatun) 在共和屯东3.2公里。1928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陈喜地房子,1978年
改东星屯,1981年改东发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7平方公里。东发村民委员会驻地。
兴华屯(Xinghuatun) 在共和屯东北4.4公里,兴华村民委员会驻地。1937年前称小哈拉
坑,1949年改现名。聚落呈菱形,面积0.9平方公里。乡路通共和屯。
兴华后屯(Xinghuatun) 在共和屯北5.8公里。1923年以首居者得名张子林地房子,1948
年改今名。聚落呈菱形,面积0.4平方公里。属兴华村。
双岗子屯(Shuanggangzitun) 在共和屯北8.6公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屯,称“巴
音花热克”,达斡尔语很富裕之意。清光绪三年(1877年)后以地势得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
积0.8平方公里,中小学各1所。明海公路由屯东通过。双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双岗西屯(Shuanggangxitun) 在共和屯北9公里。1929年建屯称小双岗子,1947年改今名。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双岗子村。
长岗子村(Changgangzi Cun) 在共和镇中部。1954年称长岗子村,1961年建大队,1984
年改村。地处平原,耕地8 377亩,产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葵花子等。有322户,1 162
人,其中达斡尔族111人。村民委员会驻长岗子屯。
长岗子屯(Changgangzitun) 在共和屯北5.2公里。清道光六年(1826年),以首居者姓氏
得名吴家地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因地形得名长岗子屯。聚落呈带状,面积0.8平方
公里。乡路通共和屯。长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永长屯(Yongchangtun) 在共和屯西北10.4公里。1925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姜礼地房子,
1947年改永长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永长村民委员会驻地。
永长东屯(Yongchangdongtun) 在共和屯西北10.2公里。1947年称永长东屯,曾名小姜地
房子、小东屯,聚落呈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永长村。
永昌屯(Yongcthangtun) 在共和屯西北10.4公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称回民地房,
清宣统二年(1910年)称马回屯,1947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管永昌烈士,改称永昌新庄,1964
年改永昌屯。聚落呈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建有清真寺。永昌村民委员会驻地。
兴隆山屯(Xing1ongshantun)在共和屯西5.3公里。约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形成,以地
势得名。聚落呈品字形,面积0.8平方公里。兴隆山村民委员会驻地。
隆胜屯(Longshengtun) 在共和屯西5公里。清光绪六年(1880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傅王
屯,后改称画匠屯,1937年改称保安屯,1948年改隆胜屯。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6平方公里。
乡路通共和屯。隆胜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水屯(Xinshuitun) 在共和屯南6公里。1932年以首居者绰号得名老实王屯1976年因水
质不好而东迁500米重建,1978年改称共和良种场,1981年因用上自来水更名新水屯。聚落呈
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新水村民委员会驻地。
霍多台屯(Huoduotaitun) 在共和屯东6.7公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称霍多尔太屯,
后音转霍多台,达斡尔语,意为井台。1947年改胜利屯,1981年恢复原名聚落呈多边形,面
积0.7平方公里。霍多台村民委员会驻地。
一棵树屯(Yikeshutun) 在共和屯西6.6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一棵树屯。聚落呈
平行四边形,面积0.5平方公里。乡路通共和屯。一棵树村民委员会驻地。
四、雅尔塞镇
雅尔塞(Yarsai) 在梅里斯东北19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以首居
者从故地“雅克萨”迁入而得名,后音转今名。一说“雅克萨”为满语涮坍的河湾子之意。聚
落沿齐查公路两侧分布,呈丁字形,面积2平方公里。有908户,3 429人,多为汉族,其中达
斡尔族454人。是雅尔塞镇政府、雅尔塞村民委员会驻地。
哈雅屯(Hayatun) 在雅尔塞西南3公里。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以地形得名“哈雅”,
达斡尔语朝阳坡之意。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7平方公里。齐查公路经此。哈雅村民委员会驻
地。
高家园子(Gaojiayuanzi) 在雅尔塞西3.2公里。1931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高家园子,
1958年,改名星火,1981年恢复原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哈雅村。
奈门沁(Naimenqin) 在雅尔塞西南5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清宣
统三年(1911年)称“奈门沁”,达斡尔语八户人家之意。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6平方公里。
奈门沁村民委员会驻地。
鲜明屯(Xianmingtun) 在雅尔塞西南6公里,齐查公路东侧,嫩江右岸。1956年建屯,称
鲜明屯,为朝鲜族聚居地。聚落呈椭园形,面积0.5平方公里。鲜明村民委员会驻地。
音钦(Yinqin) 在雅尔塞北5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清同治三年
(1864.年)后曾译写为音沁屯、音亲屯、因沁屯、彦钦,1937年称今名。一说因处音河右岸得
名;又一说是人名“野钦”的音转。聚落沿齐查公路两侧分布呈带状,面积1.2平方公里。音
钦、沿江村民委员会驻地。
红星屯(Hongxingtun) 在雅尔塞北4.3公里。1930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安家地房子,1947
年改现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红星村民委员会驻地。
三八屯(Sanbatun) 在雅尔塞北2.5公里。1936年建屯,以首居者姓氏得名傅家地房子,
1958年因有三八妇女突击队而改现名。聚落呈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红星村。
范家房子(Fanjiafangzi) 在雅尔塞北4.5公里。1930年前以首居者姓得名。聚落呈长方
形,面积0.2平方公里。属红星村。
保安屯(Ban’antun) 在雅尔塞西北5公里。1937年前称保安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
平方公里。保安村民委员会驻地。
红旗屯(Hor1gqitun) 在雅塞西南6公里。1938年以首居者绰号得名王黑屯,1958年因秋
翻地成绩突出被授一面红旗,遂改为现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红旗村民委会
驻地。
哈拉(Ha1a) 在雅尔塞东北1公里,嫩江右岸。清顺治六年(1649年)建屯,称“哈拉”,
为达斡尔语小溪之意。聚落呈梯形,面积0.4平方公里。附近有哈拉古城遗址。齐查公路经此。
哈拉村民委员会驻地。
东风屯(Dongfengtun) 在雅尔塞西6公里。1928年称西姜家,1958年改现名聚落呈平行四
边形,面积0.8平方公里。东风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江村(Xinjiang Cun) 属雅尔塞镇。1953年办起捕鱼小组,1954年建渔业队,1984年改
村。捕鱼水域,上游起自嫩江入市区处,下游至嫩江公路桥。有95户,376人。村民委员会地
驻雅尔塞。
朱尔金(Zhurjin) 在雅尔塞东南3.6公里。明月岛东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屯,
称朱尔金、朱勒金,系满语“两口人家”之意。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有45户,
219人。地势四面环水,以养牛、捕鱼为主。属曙光畜牧场。
五、卧牛吐达斡尔族镇
卧牛吐(Woniutu) 在梅里斯东北35公里,嫩江右岸。顺治六年(1649年)后形成,以地表
得名“卧诺克图”,达斡尔语小沟壑之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曾译写为卧牛兔、鄂勒
图、卧牛图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称今名。聚落在齐查公路两侧东西向延伸,呈带状,面
积3平方公里。为达斡尔族人聚居地,有1 024人。有修配、编织等厂,还有供销社,银行代办
所、邮电所、中小学校。为梅里斯区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牧业发达。通公共汽车。卧牛吐达
斡尔族镇人民政府、东卧牛吐、西卧牛吐村民委员会驻地。
扎布哈(Zhabuha) 在卧牛吐东北6公里,阿伦河右岸。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屯,原名脚
克哥勒,达斡尔语为“座落在边缘角落的房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首译为扎普海、扎
普哈、扎布哈。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扎布哈村民委员会驻地。
额尔门沁(E’ermengin) 在卧牛吐东北10.5公里,嫩江右岸,阿伦河嫩江入口处。清康
熙二十一年(1682年)建,称额尔门沁,达斡尔语“额尔莫齐”音转,“蒿子”之意。聚落呈三
角形,面积0.8平方公里。额尔门沁村民委员会驻地。
河西屯(Hexitun) 在卧牛吐东北10公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原名“端那宛那”,
达斡尔语“有风岗子坡”之意。1935年因处阿伦河右(西)岸,得今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
方公里。河西村民委员会驻地。
三道罕(Sandaohan) 在卧牛吐北12.3公里,阿伦河右岸。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以
首居者姓名称“三达干”,音转三道罕得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8平方公里。三道罕村民
委员会驻地。
四间房屯(Sijianfangtun) 在卧牛吐西北15公里。1953年建屯,因只有4户人家得名。聚
落呈正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四间房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村(Xincun) 在卧牛吐西北20公里。1956年建,取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6平方
公里。公路通卧牛吐。新村村民委员会驻地。
岗子屯(Gangzitun) 在卧牛吐北10公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形成,清同治三年(1864
年)称奇奇兰屯,后译写为气气勒屯、齐齐勒尔、齐齐兰屯、其其兰屯等,“奇奇兰”为满族
语“突出的岗子”之意。1937年称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8平方公里,公路通卧牛吐。
岗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地房子屯(Difangzitun) 在卧牛吐北7.5公里。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原名太来哥勒
索,达斡尔语“地房子”之意。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6平方公里。公路通卧牛吐,地房子村
民委员会驻地。
新乡屯(Xingxiangtun) 在卧牛吐北7.7公里。1958年因建农场始成聚落,1981年称新乡
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新乡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林屯(Xinlintun) 在卧牛吐北14公里。1962年建,1981年称新林屯。聚落呈正方形,
面积0.3平方公里。卧新公路终点。新林村民委员会驻地。
六、莽格吐达斡尔族乡
三间房屯(Sanjianfangtun) 在梅里斯东北60.7公里。1937年称三间房。聚落呈三角形,
面积1平方公里。有供销社、邮电所、中小学校各1所。齐查公路经此。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人民
政府、三间房村民委员会驻地。
莽格吐(Manggetu) 在三间房屯东北7公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左右形成,清同治三年
(1864年)称莽格尔图屯,清宣统三年(191 1年)称莽格吐,达斡尔语“莽格菜”之意。聚落呈
梯形,面积0.9平方公里。达斡尔族人聚居地。莽格吐村民委员会驻地。
大拉台(Da1atai) 在三间房屯西北5.4公里。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形成,曾译写为莫古
拉尔台屯、穆库喇嘛台、莫古拉台屯。1932年有大、小莫呼拉台。“莫古拉台”为达斡尔语
“搭蓬的大轱辘车”之意,后音转为大拉台。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9平方公里。乡路通三间
房屯。大拉台村民委员会驻地。
东岗子(Donggangzi) 在三间房屯西2.8公里。1931年建,称四座房,1956年改今名。聚
落呈梯形,面积0.5平方公里。东岗子村居民委员会驻地。
东岗子西屯(Donggangzixitun) 在三间房屯西4.2公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1947年
称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东岗子村。
平房李(Pingfang1i) 在三间房屯西3公里。1912年建,称平房李,又名后五家子,1984
年称现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属东岗子村。
六间房(Liujianfang) 在三间房屯南4公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称六间房。聚落
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西地房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西地房子(Xidifangzi) 在三房屯西南5.8公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首居者姓名
得名庆喜地房子,1947年改西地房子,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3平方。属西地房子村。
前地房子(Qiandifangzi) 在三间房屯南5.5公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称现名。
聚落呈带状,面积0.3平方公里。属西地房子村。
三门杨(Sanmenyang) 在三间房屯南4公里。1916年以首居三户杨姓得名。聚落呈长方形,
面积0.3平方公里。属西地房子村。
鲜族屯(Xianzutun) 在三间房屯西南3.5公里。1980年建,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1平方
公里。属西地房子村。
小拉台(Xiao1atai) 在三间房屯西5.5公里。1932年称莫呼拉台,1937年称现名,聚落呈
三角形,面积0.3平方公里。小拉台村民委员会驻地。
七、达呼店镇
达呼店(Dahudian) 在梅里斯北25公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达斡尔族人在此开店,得
名达胡尔店,曾译写作达胡尔店、达胡店、达呼里店,1957年称今名。聚落呈梯形,面积0.8
平方公里。有供销社、邮电所,小学校3所。公路通梅里斯。达呼店镇人民政府、达呼店村民
委员会驻地。
十五里屯(ShiWu1itun 在达呼店西1.4公里。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首居者借用原住
地名得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5平方公里。属达呼店村。
四撮房屯(SiCuofangtun) 在达呼店南1.2公里。1930年建,称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
积0.2平方公里。属达呼店村。
霍拉台(Huo1atai) 在达呼店东2.8公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屯,称“霍拉台”,
达斡尔语“有苇子的地方之意”。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属达呼店村。
前团结屯(Qiantuanjietun) 在达呼店西南6.6公里。清嘉庆六年(1801年)建,清同治三
年(1864年)称额勒木奇多普太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译写为额勒汉奇多泰屯、额勒木奇
多普屯,达斡尔语“杀牛祭神”之意。清宣统三年(1911年)称前多布台,1947年改今名。聚落
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团结村民委员会驻地。
后团结屯(Houtuanjietun) 在达呼店西南6.8公里。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首居者多布
台迁此,称后多布台,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属团结村。
东团结屯(Dongtuanjietun) 在达呼店西南4.5公里。清道光六年(182,6年)因首居者从音
钦迁此,又处多布台东,而称音钦多布台、东多布台,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
平方公里。属团结村。
民主屯(Minzhutun) 在达呼店西5公里。清嘉庆十年(1805年)建,称玛哈拉泰屯,达斡尔
语“帽子”之意,亦写作玛哈勒台、马哈尔台、马哈台。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7
平方公里。公路通达呼店。民主村民委员会驻地。
复兴屯(Fuxingtun) 在达呼店西北6.4公里。清雍正九年(1737年)建,清同治三年(1864
年)称绰绰里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译为绰绰力、查查力,满语“已婚妇女发髻”之意,
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1平方公里。复兴村民委员会驻地。
二合屯(Erhetun) 在达呼店东北7公里,音河右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前新尔班在
于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地形得名前三道岭,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多边形,面积0.8
平方公里。乡路通达呼店。二合村民委员会驻地。
新发屯(Xinfatun) 在达呼店东北8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后郭尔班达干屯,清光
绪十六年(1890年)因地形得名后三道岭,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8平方公里。
乡路通达呼店。新发村民委员会驻地。
乌立斯克屯(Wu1isiketun) 在达呼店东7.8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乌里斯肯屯,清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译为五勒斯坑屯、乌立其克、鸟立斯科、五里四坑等,达斡尔语“灌木
丛生,水草丰茂”之意。聚落分东西两部分,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乌立斯克村民委
员会驻地。
前长发屯(Qianchangtun) 在达呼店东南5.2公里。1929年建,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马家窑,
1937年称长发堡,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6平方公里。齐林公路经此。长发村
民委员会驻地。
后长发屯(H0uchangfatun) 在达呼店东南3公里。1916年建,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韩地房子,
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齐林公路经此。属长发村。
东北屯(Dongbeitun) 在达呼店东南4公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首居者绰号得名
王十爷屯,后因处前长发屯东北得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6平方公里,属长发村。
后丰宝屯(Houfengbaotun) 在达呼店南6公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称丰宝屯,1937年
称现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7平方公里。丰宝村民委员会驻地。
前丰宝屯(Qianfengbaotun) 在达呼店南5.6公里。清光绪三年(1877年)称哈拉地房子,
1937年称今名。聚落呈梯形,面积0.4平方公里。属丰宝村。
腰店屯(Yaodiantun)在达呼店北3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因处达呼店和齐店之间
而得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7平方公里。齐林公路经此。腰店村民委员驻地。
小腰店屯(Xiaoyaodintun) 在达呼店北4.2公里。1939年两户从腰店迁此建屯,称现名。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腰店村。
姜窑屯(Jiangyaotun) 在达呼店北5.7公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腰店村。
小西荒屯(Xiaoxihuangtun) 在达呼店西8.4公里。1939年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韩小窝棚,
后改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腰店村。
于家窑屯(Yujiayaotun) 在达呼店西北3.5公里。1930年以首居者姓氏得现名,聚落呈长
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新河农场。
八、瑞廷乡
瑞廷屯(Ruitingtun) 在梅里斯北37公里。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形成,清同治三年(1864
年)称逊扎保屯,清光绪十年(1884年)称五家子屯。1947年因是孙瑞廷烈士牺牲地而改今名。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1.5平方公里。有供销社、邮电所、中小学校等。齐林公路经此。瑞廷乡
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驻地。
西店房(Xidianfang) 在瑞廷西2公里。1952年建,因处瑞廷西而得今名。聚落呈正方形,
面积0.3平方公里。乡路通瑞廷。属瑞廷村。
长安屯(Chang’antun) 在瑞廷北2.6公里。清咸丰元年(1851年)形成,清同治三年(1864
年)称西勒图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译写为西勒尼尔图屯、锡勒尔图、西勒吐,达斡尔
语“桌子”之意。1947年,因是崔长安烈士牺牲地而改今名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7平方公里。
长安村民委员会驻地。
北兴屯(Beixingtun) 在瑞廷屯西北7.6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喇嘛多普台屯,清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音转为拉玛多伯泰屯、拉嘛普古台、喇玛房子、拉马房子,1961年改
今名。聚落呈弯尺形,面积1平方公里。乡路通瑞廷屯。北兴村民委员会驻地。
北胜屯(Beishengtun) 在瑞廷屯西北7.8公里。1963年建,1981年称今名。聚落呈梯形,
面积0.3平方公里。乡路通瑞廷屯。北胜村民委员会驻地。
红升屯(Hongshengtun) 在瑞廷屯西10公里。1921年建,称隋家屯,1947年改巨宝山屯,
1978年改红升屯。聚落呈梯形,面积0.4平方公里。明海公路在屯东侧通过。红升村民委员会
驻地。
巨宝山一屯(Jubaoshanyitun) 在瑞廷屯西10.5公里。1913年建,以首居者姓氏得名范
家屯,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2.3平方公里。明海公路经此。巨宝山村民委员会
驻地。
巨宝山四屯(Jubaoshansitun) 在瑞廷屯西10公里。1920年建,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隋家屯,
1947年改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巨宝山村。
巨宝山五屯(Jibaoshanwutun) 在瑞廷屯西8.5公里。1926年建,以首居者姓氏得名齐家
屯,1947年改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巨宝山村。
哈什哈(Hashiha) 在瑞廷屯西南9公里。清同治三年(1854年)称哈斯吉屯,清宣统三年
(1911年)称今名。1966年改东风屯,1979年复称哈什哈。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9平方公里。
明海公路从西侧经过。哈什哈村民委员会驻地。
前哈什哈(Qianhashiha) 在瑞廷屯西南11公里,明海公路东侧。1937年以首居者姓氏得
名王地窝棚,1947年因处哈什哈南而改今名。聚落呈梯形,面积0.3平方公里。属哈什哈村。
后哈什哈(Houhashiha) 在瑞廷西南8.9公里。1937年因处哈什哈北称后哈什哈。聚落呈
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属哈什哈村。
阿拉(A1a) 在瑞廷屯西7.7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阿拉尔地房子,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后曾名中阿喇尔、腰蒙阿拉、吴家阿拉,1947年,改巨宝山七屯,1981年,因建阿
拉大队而改称“阿拉”,达斡尔语“花腰马”之意。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乡路
通瑞廷屯。阿拉村民委员会驻地。
三好屯(Sanhaotun) 在瑞廷屯南6公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称四间房,1957年称
三好屯,1967年改红光屯,1981年又称三好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乡路通瑞
廷乡,三好村民委员会驻地。
土房子(Tufangzi) 在瑞廷屯东3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喀普奇勒屯,清光绪十六
年(1890年)称哈布气屯,清光绪三年(1911年)称今名。聚落呈菱形面积0.5平方公里。土房子
村民委员会驻地。
舍根泡子(Shegenpaozi) 在瑞廷屯南4.3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舍沁屯,清光绪十
六年(1890年)称色肯屯“色肯”达斡尔语“好看”之意。清宣统三年(1911)称今名,因在屯北
有景色很美的水泡得名。聚落呈梯形,面积0.6平方公里。舍根泡子村民委员会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