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地貌第一节 地质 梅里斯区属于我国东部的第二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曾经历多次海陆交替变
化。2.5亿年以前(古生代末期)在浅海淹盖之下,海底为古生带二迭系龙头组的岩层,受华力
西地壳运动(距今2.85亿年前)的影响,地壳台升海水退出,才变为陆地。
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的燕山地壳运动(距今1.3亿。0.76亿年前)对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产生
极大影响,区境内地质结构也随之发生距大变化。现今的冲积平原地区,地壳大幅度下沉,形
成松嫩平原大湖盆。进入新生代(距今0.67亿年前到现在),平原地区地壳仍继续下沉,但其沉
降幅度小于以前的中生代,属于回返期的沉降。
第三级初期(新生代的一个纪,距今0.76亿~0.4亿年前),平原地区地壳转入相对稳定状
态,形成不太厚的老第三系的地层,继后受第三纪中期(距今约0.4亿~0.1亿年前),受喜马拉
雅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又复活动,使老第三系地层与上期的新第三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
四纪(新生代最后一纪,距今约300万年前到现在),因受地壳新构造的影响,最终形成波状的
冲积平原地貌。
一、地层
平原地区地层层序和各层岩性,按自下而上,由老到新的顺序区境内属第四纪(Q)(距今
0.03亿年前至今)。
下更新统,岩性主要由泥砾、含砾中细砂、粉细砂、含砾中粗砂、粘土组成。粘土层厚度
较大,分布较稳定,以湖泊相为主。
中更新统,岩层底部以泥砾、含泥质砂砾石、中粗砂为主,向上为亚粘土、砂、砂砾石组
成。岩性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达呼店——敖宝屯向东延伸,向西向东碎石粒度由粗到细,均
为湖泊相,湖滨相沉积。
上更新统,岩层下面是泥质砂砾石、砂,向上是黄土状亚粘土、砂和砂砾石,为湖泊相沉
积。
整个更新世地层中含有桦、榆、松、栎层,藤和禾本科、香蒲、水龙骨等孢粉。于晚更新
世末期,发现有披毛犀、猛犸象化石群。第四系更新世的气候,受第四系冰期和间冰期的影响,
寒冷期和温暖期曾出现5次交替反复。
第四系全新统,广大地区绝大多数落出水面,由于地质作用因素复杂,有下沉积层、冲积
沼泽和湖泊冲积层。分布在各河流交汇处和沼泽地区。岩性主要是灰褐色、黑色、浅棕色亚粘
土;淤泥、含有机物低级灰层,厚1米左右。
河床堆积及冲积层,分布在阿伦河、音河,嫩江河床和河漫滩中。性岩主要是灰白、浅黄
色砂及砂砾石,夹细砂及亚粘土。产有复足类、鱼类及堆积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群。
风积层,主要是黄褐色细粉砂,分布在河堤两侧的自然堤和阶地高漫滩中大小丘岗地带。
二、水文地质
冲积平原自白垩纪以来,长期处于持续沉降状态。在白垩系、第三系的地层上由于地表径
流所夹带的碎屑物质的长期冲积,形成了第四系的河湖沉积层。层中以砂、含砾中细砂、砂砾
石等疏松物质为主,厚度大部在120~140米之间,有的地方可达到182米,西北部较薄,由西
北向东南逐渐增厚。这种较大厚度的松散沉积层,为地下水的储存和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形成丰富稳定的第四纪孔隙水。从地表到地下44米左右的潜水层,此层孔隙大透水性好,
地下水与大气相通,易受气候影响,且埋藏浅,多受污染。44米以下,普遍存在一个厚6~10
米由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构成的隔水层。50~150米之间则是一个由第四系和第三系的大粗砂、
砂砾石构成的含水层,厚度为26~7米,此含水层上有顶板(隔水层),下为较质密的基岩,所
以又叫承压水层,它埋藏较深,受外界气候影响很小,流量稳定,且不易受到污染,区内的
自来水主要由此层提取。
梅里斯区为嫩江一级阶地,又有阿伦河、音河等流过,地下水较丰富。开采模数为256032
立方米/平方公里,但埋藏较深。
平原地区地下水属低矿化淡水,大部分为重碳酸钠钙型。PH值在6.4~7.9之间,以弱酸性
至弱碱性为主,矿化度多小于0.3克/升,水质较软,总硬度多小于10德国度,水中含铁较普
遍。达呼店、双岗子、长岗子等地,可高达0.3~10毫克/升。但因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同差异
也较大,如深度44米之上的地下水,铁离子含量为3~10毫克/升,而50米以下,铁离子含量
为1~3毫克/升。
绝大部分的地下水无色、无臭味,矿化度小于1克/升,PH值近于7,水为中性,总硬度小
于10德国度。铁离子不超过0.3毫克/升,硫酸根含量为10.16~14.11毫克/升,氢离子含量
小于30毫克/升,水温为2~9度。除双岗子、小红星等地,因地下水缺少某种稀有元素,居民
易发生大骨节病外,均符合国家颁发的卫生规定标准,适宜饮用。但对铁离子含量较高地区,
饮用时要注意除铁。由于地下水的矿化度低,各种溶解盐类不高,灌溉系数绝大部分大于18,
完全适用于农田灌溉。但水温较低,灌前应采取增温措施。地下水所含二氧化碳、氢离子和硫
酸根对铁和混凝土的腐蚀轻微,一般工业均可适用。但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须清除铁离
子后,才能使用。
三、工程地质
梅里斯区根据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其地层由地表向下,可划分为四层:
表土或耕作土壤层,色黄,灰黄,厚0.3米。
粘土层。色黄褐,含有细砂和粉砂,中等密度,有一定湿度,但失水干燥时较坚硬。厚度
一般在0.5~3.7米之间。此层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并由东侧沿嫩江一带向西逐渐变薄,而过度
为砂质粘土。
微砂及细砂层或砂质粘土层。色黄,厚度在2.5~6.5米之间,砂质粘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
东北部,局部地带还夹有淤泥。
砂砾、砾石、粗砂交互层。色黄或黄褐色,含粗、中、细粉砂,砾石有较好的磨圆度。土
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列如下:
细砂颗粒组成
各土类地基承载力
地耐力分布情况
区境内耐力多大于1.5公斤/平方厘米以上,而且自东而西地层砾石含量增加,地耐力也随
之增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工程建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