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业 一、作物分布和结构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嫩江两岸的村屯,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品种仅有稷子、
乔麦、黍、粟等。齐齐哈尔建城后,卜奎城人口有所增加,近邻的村屯开始种植瓜、菜。菜园
以白菜为主,其次是萝卜、土豆等。
民国初期,朱尔金、海伦沁、新立、奈门沁、后高头、十五里岗子等村屯种植各种粮豆作
物60.29亩,占耕地面积的74.5%。其中杂粮、谷子、玉米为多,各占比例分别为24.7%、17%
和5.9%。小麦、高粮、大豆次之,分别仅占7.5%、2.6%、6.5%。民国38年(1949年),蔬菜、
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基本结构,蔬菜占31.7%、粮豆占65.2%,经济作物占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齐哈尔市工业逐步发展,人口速增,蔬菜生产基地也相应扩大。
1957年,由1956年4个乡64个菜社扩大到8个乡,27个纯蔬菜社和农菜兼作的半农半菜社。菜田
(马铃薯)面积达254.854亩,占总播种面积18%。其中水园子面积11 300亩。西瓜、甜瓜和马
铃薯生产逐步移到中、远郊,集中在雅尔塞、达呼店、梅里斯、共和、胜利、瑞廷等乡,西瓜
闻名省内外。甜菜、油料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7 300亩,占播种面积3.3%。粮食作物以卧牛
吐、莽格吐、哈拉等乡(当时称公社)为主。播种面积10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5.6%。1958
年在郊区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蔬菜播种面积扩大。到1961年,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大跃进”
的影响,蔬菜生产基地由近郊龙沙、建华、铁锋、昂昂溪、富拉尔基、华安等农业分社和大民
公社、扩大到边屯,梅里斯等人民公社及雅尔塞农常春、夏、秋菜和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增到
558248亩,占播种面积44.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 560亩,占播种面积1.3%。只有莽格吐、
卧牛吐、哈拉、共和、瑞廷等人民公社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到616466亩,占
播种面积49.5%。
1962年,重新调整生产布局,逐年减少菜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到1964年,菜田面
积减到1957年水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到92.4万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铃薯
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到1970年,已降到45.945亩,比1966年减少了28 045亩。1974年,齐齐哈
尔市革委会决定重新在瑞廷、共和、梅里斯、雅尔塞、卧牛吐、莽格吐等人民公社建立马铃薯
生产基地。到1975年,马铃薯的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6.1%。
1976年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决定,将大郊区所管辖的16个农村分社和公社,减少到8个公社、
归梅里斯区所管。主要以种植粮豆、蔬菜为主。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梅里斯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变农村经济体制,
落实农村中的经济政策,调整农作物的结构,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1939~1990年蔬菜、粮豆、经济作物统计表
单位:亩
0000120;[/$$p]
二、作物种类、面积及产量
粮豆作物 清嘉庆年间,梅里斯境内粮食作物有稷、麦、黍、菽、高粮和稗子等。平均亩
产35~45公斤,民国初期粮豆作物平均亩产45公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积极性高涨,粮豆作物发展很
快。1952年粮豆平均亩产66.7公斤,比1949年的51.7公斤增长32%。1953年至1956年,农业合
作化时期,粮豆播种面积增加到116万亩,占全市郊总播种面积的83%。平均亩产75公斤,总
产量8 713.2万公斤。
1958年,由于蔬菜和其他作物面积增加,粮豆作物面积减为85.7万亩,总产量降至5。777
万公斤。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受“瞎指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年粮豆生产开始下降,
1961年粮豆种植面积61万亩,平均亩产降到36.5公斤。1962年调整生产关系,粮豆种植面积恢
复到99万亩其中推广良种面积28万亩。在栽培技术上施行混、间、复、套种的方法,平均亩产
62.5公斤。水稻、谷子、玉米、平均亩产比1958年分别提高4.7%和6.9%。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郊区粮豆生产发展缓慢。1966年至1976年,全区粮豆年均
总产量8 398.9万公斤。1977年粮豆种植面积415 4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9.3%。其中玉米占
19.4%、高粮占4.6%、小麦占12.6%、谷子占17.9%、大豆占7.4%、水稻占2.4%、杂粮占
5.1%。1983年以后,农作物施行密、混、间、套、串等耕种方法,科学种田的思想在农民心
中扎根,粮豆作物产量不断提高。1985年至1990年,全区粮豆播种面积年均为431 662亩,年
平均亩产118.5公斤。
玉米 1953年,区境内虎尔虎拉、达呼店和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播种面积为39.3万亩,
由于推广一埯双株栽培法,用赛力散拌种,适时铲膛、放秋垄、拿大草等管理方法,平均亩产
89公斤。1958年,玉米播种面积减至22.3万亩,品种有黄金顶、白金顶、黄马芽等农家良种。
由于采取合理密植、混种、隔行去蓼、人工辅助受粉等新技术,平均亩产71.5公斤。
1959年至1962年,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31万亩。
1964年玉米平均亩产77.5公斤。1965年试种齐综2号杂交种,1966年试种齐单1号杂交种,1972
年扩大齐综2号杂交种和英粒子品种,玉米平均亩产达101.5公斤。1975年推广嫩单3号杂交种,
多采用浸种催芽,坐水埯种,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相结合,进行玉米育苗秽苗实验,亩单产最
高达650公斤。
1977年,玉米播种面积115723亩,平均亩产117.5公斤。1978年,玉米杂交种面积占播种
面积的30%,平均亩产153公斤。1979年,梅里斯、莽格吐等公社,基本实现良种化,开始用
化肥作底肥、追肥。玉米播种面积187 128亩。由于发生春旱、夏涝、秋旱霜,平均亩产98公
斤。1986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187 140亩平均亩产110.5公斤。梅里斯公社农科站、农民技师
杨金生带领四名社员种三亩高产改良田,平均亩产1 300.6公斤,创造市郊玉米高产的新纪录。
1983至1990年间,年平均播种面积173.251亩,平均亩产179公斤。
1948年~1990年玉米播种面积、产量一览表
小麦 清末和民初时期,梅里斯区境内的小麦播种面积占粮豆作物的1/5,耕作技术落后,
大小垄漫撒,无中耕管理,靠天吃饭。品种有青麦、火麦子、洋麦子。日伪统治时期,小麦锈
病严重,播种面积减少。
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后,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市郊种植小麦面积5 200亩,
因锈病总产量15.8万公斤,平均亩产30.3公斤。1955年,境内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卧牛吐达斡
尔族自治区和榆树屯、达呼店、虎尔虎拉区等地。播种面积3.7万亩,重点推广合作号优良品
种。平播面积1.5万亩。平均单产62公斤。1957年,开始用农业机械平播密植。推广克强、克
壮等抗锈病力强优良品种。1960年到1962年,小麦播种面积降至4.5万亩。1963年,小麦播种
面积逐年上升,产量也逐年提高。1965年,开始推广小麦水灌增产技术,雅尔塞农尝齐齐哈生
产大队,水灌小麦36亩,均亩产175.5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推广优良品种和水灌
等增产措施,但小麦产量仍未提高。
1976年到197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75 593亩,平均亩产48.5公斤。1978年,全区小麦播种
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0.5%。1980年,播种小麦75 227亩,其中畦田水灌面积2.5万亩,比1979
年增长92.3%。雅尔塞人民公社腰店大队第五生产队,选肥茬、细整地、用良种、精处理、适
时早播、合理密植,小麦畦田,水灌23.5亩,施农肥,追化肥,平均亩产336.5公斤,创全区
小麦单产历史最高记录。1983年,小麦播种面积71 376亩,适时早播,部分地块用千分之三的
“拌种双”拌种,控制黑穗病危害,平均亩产112公斤。1985和1990年,全区平均亩产分别为
108公斤、110公斤。
1944~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水稻 1941年,日本开拓团在卧牛吐村,霸占农民土地66 508亩,在扎布哈屯种植少量
的水稻。1950年,市郊播种水稻1 200亩,采取撒播,深水漫灌、大水串灌的方法,平均亩产
175公斤。1957年,水稻播种面积扩大到16 800亩。淘汰了产量低、成熟晚的小黄毛、满铁等
品种,选用国光、北海1号、石狩白毛等优良品种。种子经过春化处理,由撒播改为部分点播
和条播。由于雨量过多,洪水浸泡时期较长,平均亩产仅有58.5公斤。
1959~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不配套等因素,水稻种植面积逐渐下降。1961
年,仅种植水稻7 019亩,平均亩产75公斤。1962年后,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恢复。1965年,水
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3万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郊区水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3万亩左右。
1977年,梅里斯区八个公社水稻种植面积14 266亩,平均亩产111.5公斤。主要品种有石
狩白毛、嫩江2号、合红16号、18号、牡丹12号、9号等优良品种。1982年,全区水稻实现良种
化。
1983年,全区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梅里斯乡新兴生产组李松丰,水稻早育稀
植试种1.3亩,平均亩产量656公斤。1987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到51 950亩,平均亩产144
公斤。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0 904亩,平均亩产279公斤。
1950~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大豆 民国时期,区境内大豆主要品种有小金黄、大粒黄、大白眉等。1937年引入适合
种植的黄金1号(后命名为满仓金),比当地农家品种小金黄产量提高30%以上,出油率11~14%。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大豆生产。1954年,大豆种植面积
13.5万亩,分布在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达呼店、虎尔虎拉区各村。主要的品种有满仓金、
大金黄、大粒济啤(12)、鸹啤(19)、匣号等。平均亩产60.5公斤。1955年,用根瘤菌拌种9.3
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81%,始用马拉播种机平播。1958年,因扩大菜田和土豆的种植面积,
大豆播种面积降至8.2万亩,平均亩产量87.5公斤。
1962年后,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回升,品种进一步更新。1964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4.4万亩,
播种良种丰收1号、6号,比小金黄等品种,普遍增产30%。
1968年、1969年,大豆亩产平均48公斤、78公斤。1971年,全区推广嫩丰7号、合丰5号、
合交6号、黑河3号等品种。扣种大豆施行播前整地,亩施农家肥1 500公斤,合理密植,加宽
播幅,部分大豆、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大幅度提高。
1977年大豆播种面积44 370亩,总产量144万公斤。1979年,大豆种植面积46 465亩,始
用化肥作底肥,用化学药剂灭草,机械中耕和深松,由于夏季干旱少雨,平均亩产量仅38.5公
斤。
1981年后,由于外贸出口的需要,各地又先后建立浸油厂。豆价逐年上调、农民种植大豆
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981年至1985年,平均播种面积为66 303亩,年平均亩产是69.1公斤。1986年到1990年,
大豆播种面积186 973亩,年平均亩产量92.2公斤。其中1986年平均亩产量高为114公斤。1989
年,播种面积374 085亩,亩产73公斤。1990年大豆播种面积154 563亩,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
22.7%,平均亩产94公斤,总产量为1 452.9万公斤。
1943~1990年大豆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谷子 清末至民国初期,区内种植谷子品种有刀把齐、金香玉、鸭咀子、糟皮谷等。耕作
方法简单,多为茬,产量不高。一般年景亩产量50多公斤。
1954年郊区种植谷子21.8万亩,主要分布在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梅里斯、雅尔塞、达
呼店、瑞廷等乡。品种有刀把齐、毛谷子、气死风、白沙谷、黄谷子、大金苗、小金苗、糟皮
黄、红粘谷、六十天还家等。耕作方法采取等距、宽播、间苗、保苗等,各乡村农业生产合作
社和常年互助组推行新技术,年总产量1 676万公斤,平均亩产量77公斤。1956年,用新式农
具平播谷子,每亩保苗4万株左右,平均亩产量84.5公斤。1957年,谷子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6.7
万亩,由于发生内涝,平均亩产量仅39公斤。1961年,播种面积下降到14.9万亩,平均亩产量
38.5公斤。1962年到1965年,种植面积恢复到23.8万亩,推广谷子宽播、滤口粪等增产措施1973
年,推广0820、安谷18、嫩选6号、龙选1号等优良品种。秋翻地和顶浆扣垄,实行耢耙和机播,
一般地块耕种宽播,铲三遍,平均亩产83.5公斤。
1976年,全区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种植安谷18号、嫩选7号、0820等品种。用提纯腐殖
酸钠浸种、“769”闷种,推广谷子宽幅平播,用18行播种机,15厘米单条播和30厘米双条播
以及30厘米机械平播,播后起垄,耕种适当加宽苗眼,推广间苗前机械垄沟深松,增施化肥等
增产措施。1981年,谷子播种面积10.7万亩,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平均亩产量仅34公斤。由于
谷子低产,1982年播种面积降到8.6万亩,平均亩产量54公斤。
1983年,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谷子的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是年,播种面积803
89亩,1984年,播种面积67 642亩,平均亩产量91公斤。1985年,种植面积降到34 642亩,亩
产81公斤。1988年,播种面积为25 440亩,平均亩产73公斤。1990年,谷子种植面积22779亩,
总产为207.3万公斤,平均亩产91公斤。
1943~1990年谷子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高粱 1945年前,区境内种植高粱的品种有大蛇眼、歪脖张、红棒子、大八叶等。种植的
方法多为种。1948年,海伦浅、珠尔金、尼其坤、奈门沁等村,种植高粮2 100亩,平均亩产
量20.3公斤。
1950年,采用多种增产措施,用王铜、赛力散拌种,用55℃热水烫种等处理方法,减少黑
穗病的侵害。1954年,种植高粱的区域有达呼店、虎尔虎拉、卧牛吐达斡尔自治区等地。播种
面积19.1万亩,品种有八叶齐、红棒子、粘高粱、腰子高粱、牛心红、瞎半升、平顶香、米高
粱、大蛇眼等。并推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耕作方法,打底叶,放秋垄,促早熟,平均亩
产82.5公斤。1955年,开始用新式马拉农机具平播,行距60至70厘米。1958年后,由于蔬菜和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高梁的种植面积减少。1959年,高梁的播种面积减到4.1万亩。由于三
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下降。1961年,平均亩产量39.5公斤。1963年,种植面积增加,产量
提高。1965年后,高粱的播种面积比较稳定,在7~9万亩之间,产量最高的年份1967年单产为
105.5公斤。
1971年,开始推广早熟、抗倒伏、高产的品种,适合密植的嫩齐新交9号、6号品种。1973
年,高粱播前精选种子,用赛力散和“六六六”粉拌种,用马拉新式改良播种机播种。部分地
块实行高粱、谷子、糜子间作。早期人工定苗,三铲三 、放秋垄、乳熟期间打底叶,平均亩
产103.5公斤。1974年,梅里斯公社齐齐哈、小八旗试种300亩早熟、高产、适合密植的齐杂3
号高粱,平均亩产250公斤。卧牛吐公社地房子小学试种1亩齐杂3号高粱、亩保苗一万株、亩
产513.5公斤。1977年梅里斯、莽格吐等公社高粱种植实现良种化,以种植齐杂2号、3号为主,
搭配大粒红等品种。1978年至1982年,高粱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82年为15 071亩。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高梁的播种面积继续下降,到1990年播种面积降到10518
亩,平均亩产167公斤。
1948~1990年高粱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杂粮 域内杂粮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各乡、村、屯均有种植,多数为耐寒、耐旱、耐瘠
雹生育期短的品类。其品种有:黍、稷、大麦、荞麦、红小豆、绿豆、灰豆、花腰豆、芸豆等。
1971~1990年杂粮种植面积统计表
马铃薯 清末,梅里斯境内有马铃薯种植。民国初期,面积逐年增多。民国32年(1943年),
马铃薯种植面积2 437亩,亩产553.8公斤,品种有当地的串地龙、站秧白、大眼皮、北方红
(红鬼子)和日本引进的罗爵等。
新中国成立后,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4年,郊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9 294亩,总
产量35 465万公斤,平均亩产598公斤。1957年,贯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改组郊区农业生产
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后,1958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增到123 128亩,总产量6 113万公
斤。
1961年,推广马铃薯芽栽和芽块并用的栽培技术。
197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开始增加。1975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增至5.29万亩,在梅里斯、瑞
廷、共和、雅尔塞等地建立土豆生产基地。并从讷河、阿荣旗等地引进大量高产良种,施行科
学种植,消灭“一犁挤”的耕种方法。亩施底肥2 500公斤,秋天总产2789万公斤,向国家交
售2 500万公斤。1983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81 330亩。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全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原因是:吃粮有余,副
食品充足,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减少,但每亩平均产量增加。1989年,马铃薯播种面积是13905
亩,单产1 354公斤,总产量为1 882.7万公斤。
1950~1990年马铃薯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蔬菜 清嘉庆年间,齐齐哈尔城郊蔬菜品种有芹菜、芥菜、韭菜、菠菜、生菜、香菜、茄
子、萝卜、黄瓜、倭瓜、葱、蒜、青椒等十几种。垄作直播多,畦田较少,管理粗放,产量较
低。到光绪年间,蔬菜品种增加甘兰、茴香、茼蒿、马铃薯等。
民国初期,蔬菜品种增加豆角,早春菜采用风障栽培法,温床育苗技术普遍应用。
夏菜种植面积扩大,开始打土井灌溉少量的菜田,蔬菜产量有所提高。民国27年(1938年)
市郊农民生产的商品菜数量达127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区内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1952年,播种面积33 510亩,比1949年增
加16%。春、夏、秋菜平均亩产800公斤,比1949年的653公斤增长22.5%。1954年,城市人口
猛增,蔬菜需要量增加,蔬菜播种面积增加到155 068亩,平均亩产814公斤。1954年后,蔬菜
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1957年8月,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作出“改变郊区农业生产结构,建设副
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1958年本着种足种够,以销定产、产大于销的原则,蔬菜生产基地稳
步发展,种植面扩大到雅尔塞、齐齐哈、大八旗哈、全合台等沿江一带村屯。播种面积26.7万
亩。比上一年增加3万亩。水园子发展到38’775亩,水浇面积扩大到52 500亩,总产量24 013
万公斤。基本满足了城区居民吃菜问题。1959年到1961年,城乡口粮和副食品紧张,实行“低
标准、瓜菜代”,蔬菜生产播种面积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基地也随之扩大,到1961年市郊蔬菜
种植面积增到558 248亩。占市郊播种面积的44.9%,比1958年提高了111%。其中春、夏、秋
菜面积441.811亩,平均亩产577公斤。1962年,逐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蔬菜生产注重增产
措施,提高单产,适当减少种植面积来保供应。春菜栽培基本实现风障化和畦田化、水利化。
1964年,建成建华、龙沙、铁锋、富拉尔基、昂昂溪、华安等6个农业分社为主体的近郊蔬菜
商品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稳定,产量、商品量恢复到1958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干部和社员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新打电机井2 421眼,年均增
加220眼。平地修渠,扩大灌溉面积,蔬菜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66年至1970年,年平均亩产
春、夏、秋菜1208公斤。1971年至1976年,平均亩产春、夏、秋菜1542公斤。新建成日光照温
室7680平方米,温室扩大面积5万平方米。冬春淡季的鲜菜生产有所增加。
1977年,梅里斯区化分为小区,全区耕地面积减少。1980年,春菜种植面积仅30亩。1983
年,春菜种植面积312亩,基本上可以满足城镇居民对春菜的需求。秋菜、夏菜基本上满足区
内市场需求。
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春、夏、秋菜的产量不断提高。19
89年,春菜产量24.2万公斤,夏菜产量1 034万公斤,秋菜产量48 121万公斤,总产量为11308.5
万公斤。1990年,蔬菜总产量为6 299.5万公斤,基本达到产销平衡。
1975~1990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蔬菜生产一览表
瓜果 清道光元年(1821年),境内已有西瓜、甜瓜种植。民国初期,姜家地房子(今雅尔
塞镇保安村)建立果园。民国27年(1938年),境内种植西瓜1 907亩,平均亩产300公斤。
1950年至1952年瓜类面积增加,年均种植4 440亩,年均亩产312公斤。1953年后,由于城
市人口增长,瓜类种植面积随之扩大。1956年,达呼店、虎尔虎拉、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等
地,种植西瓜、甜瓜15 420亩,平均亩产702公斤。园果栽种面积发展到285亩。1957年,瓜类
生产面积22 655亩,果园面积增加465亩,产果1万多公斤。1958年,瓜类种植面积2万亩,总
产量2 361万公斤。雅尔塞农场生产的西瓜远销到河北省,并进入中南海,受到国务院领导的
赞扬,并奖励一面锦旗。1959年,瓜类生产面积增到28 136亩,平均亩产量1 105公斤。果园
发展到1 210亩,年产果1.6万公斤。
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瓜类生产面积减到12 860亩,平均亩产量257公斤。果园发展到
4783亩。“文化大革命”期间,瓜类生产稳定在2万亩左右,果园稳定在5 000亩左右。1970年
到1974年,瓜类平均亩产982公斤,总产量1 665万公斤。
1976年,梅里斯区划小后,瓜类生产面积逐渐上升,果园栽种面积减少。至1990年,成片
果树很少,各家各户在庭院中栽果树和葡萄较普遍。
1949~1990年瓜类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经济作物 清顺治年间,达斡尔族各家各户已有烟草种植,品种有互脖香、青蛤蚂和红蛤
蚂。到嘉庆年间,始有麻类和油料作物种植。清末,山东、河北移民日增,开始零星种植向日
葵。民国初期,油料作物逐渐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区境内经济作物增加甜菜、葱、蒜、菇娘等。1955年,种植经济作物27332
亩,占总播种面积2.1%,其中甜菜占55.8%,烟、麻占11.9%,葵花、线麻子等油料作物占
30.7%,其他占1.6%。由于食用油紧张,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现场会议,号召大力
发展油料作物生产。1960年,区内葵花、线麻子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到10 870亩,各种经济
作物种植面积增到30 717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1961年因蔬菜生产基地扩大,受自然灾
害的影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到15 560亩。1963年后,经济作物生产有所恢复。“文化大
革命”期间,把种植经济作物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面积减
至11 152亩,仅占播种面积的0.83%。甜菜平均亩产341公斤,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亩产
565公斤下降244公斤。1970年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1976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47814
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5%。其中油料作物占23.2%,甜菜种植面积占45.3%、麻类占16.2%、
烟叶占3%,其他小品种占8.6%,哈力乡东风、团结、立发的大蒜;后平、黑岗子的大葱、兴
安的菇娘;荣胜的胡萝卜畅销市常每年各种小作物都在5 000亩以上。
1976~1977年,全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37 53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1980年,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继续增加,1984年、1987年和1988年甜菜亩产分别为:1029.5公斤、1113
公斤和1390公斤。
1949~1990年甜菜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1954~1990年烟草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1954~1990年麻类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三、作物种子
良种繁育 清末民初,区境内农民无育种知识,耕作粗犷,自留种子。新中国成立后,有
计划、有组织的繁育种子。1952年,齐齐哈尔园艺试验场繁育蔬菜良种数千斤,基本上满足市
郊菜社生产用种子的需要。1955年,郊区粮田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种子田。1958年,
认真贯彻“自繁、自癣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简称为“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
方针。在和平、雅尔塞两个农场的中心、大民、光荣、胜利、水师营、齐齐哈、八旗哈、全合
台等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牛心菜、翻心菜、甘兰、大辣椒、韭菜、
芹菜、胡萝卜、豆角、蕃茄、菠菜、西葫芦、水萝卜、红萝卜、苏萝卜、葱、蒜、南瓜、饲
料南瓜和西瓜、香瓜等种子田,面积共8 655亩。各繁育良种单位选好地,搞隔离,加强管理,
除杂去劣、单收、单打、单保管,设专人负责,确保种子质量。1964年,郊区17个公社、分社
建立良种队18个,良种繁育面积8 000亩,繁殖良种75万多公斤,占下年用种量的21%;有60%
的生产队建立种子田,生产种子200万公斤,占下年用种量的57%。
1965年,各蔬菜生产队普遍建立种子田。维尔42玉米双交种配制扩大到和平、谷扬、崔门
三个农场,一个半耕半读的师专农场(师范学院农场前身)和雅尔塞、华安、哈拉(后改哈力乡)
三个公社的良种队,面积为2 515亩。玉米双交种示范扩大到12个粮田公社的18个良种队。种
植面积137.5亩。1968年,在省农牧厅统一组织下,齐齐哈尔市良种管理站与和平良种场,首
次开辟海南岛三亚县崖城公社水南村为“南繁基地”,繁育1158、维尔44、早大豆等。玉米自
交系新本和20多个高粮品种系,并配制部分玉米,高粱杂交种。1970年至1972年,市蔬菜试验
站平均年繁殖蔬菜优良品种2 500公斤,还培育出抗病,高产的齐选1号大辣椒,一直是黑龙江
省西部地区主栽品种。每年推广面积在3万亩以上,比当地品种每亩能增1~2成。1974年,市
和平良种繁育2 200亩玉米,高粱杂交种,为市郊提供良种30多万公斤。1976年,前平良种繁
殖并上交克旱6号良种小麦5万多公斤,合丰大豆2.5万公斤,克新号马铃薯种50万公斤。
1977年,对公社良种场进行整顿,与大队脱钩,重点搞好品种提纯、复壮,从此,小型良
种繁殖基地全部撤销。
1950~1990年引进部分蔬菜和作物品种一览表
四、农技、农艺
耕作制度 梅里斯区境内设置移民,垦荒立户初期,人少地多,耕作简单粗犷,多是弃荒
耕作。垦民在新垦植的土地上连续耕作几年后,认为地力耗尽,另垦新荒耕种。再弃再换,择
优耕作。日久,垦民不断增加,居住习惯集中土地开发有限,逐步实行起垄、换茬轮作,即高
粱、玉米、谷子、大豆,每三年轮作一次。
民初至日伪统治时期,耕作制度渐有改进。以种为主,扣种为辅,间有一犁挤。此时实行
轮作施肥(底肥)、软硬茬调换,扣搭配的耕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新农业机具,耕作技术逐步更新。
1952年,开始使用马拉农具,深松土壤,马拉耘锄,一改传统粗耕为精耕细作,提倡并推
广伏翻与秋翻,杜绝一犁挤、靠山和破茬掏墒粗耕法。80年代后期,改旱田为水田。增加玉米、
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改大垅为小垄,改浅耕为深耕,改原垅为平播,改漫撒籽点籽为刨埯,
改于下籽为做水保苗。使用新式农机具,耕地机械化,中耕除草自动耘锄,自动犁扶土,一次
性完成中耕作业。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多施用灭草剂。从播种到收获多使用机械作业。
“二牛抬杆”、马拉耕作法已少见。化肥、农药普遍施用,早春地膜覆盖,移栽灌溉,精选良
种,施底肥后定期追加化肥。农家肥、化肥兼用,测地温,验土质,进行土壤分析,因地种植
等新技术普遍应用。
轮作 倒茬 区境内粮田轮作,一般是豆、麦、杂或谷子、大豆、高粱。三年轮作一次,
亦有轮作次数不定者,坚持扣、交替轮作制度。菜地常种黄瓜、辣椒等,细菜类春菠菜、小白
菜、春葱等。粗菜类清一色以集中管理、集中倒茬。
新中国成立后,仍用传统的轮作倒茬方式。随着耕作技术的改进,到1954年莽格吐、卧牛
吐等达斡尔族地区,开展以谷子为主栽品种的轮作,即谷子、玉米、大豆、高粮。或谷子、玉
米、高粮、大豆。1955年到1956年,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开始出现重、迎茬现象。1957年,
实行高矮棵混种,合作社时期,轮作演变为大豆带玉米,谷子、玉米、高粱避免混种大豆重茬、
迎茬减产过半。
1960年,普遍注意轮作换茬,特别是大豆、谷子不能重茬、迎茬。轮作的方式有:谷子、
大豆、高粱;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玉米、谷子、大豆或土豆、高粱、玉米,低洼地带,
麦豆轮作。
1971年,豆麦、米麦、大豆、玉米、马铃薯或小麦间种面积扩大,这样给轮作带来一定的
困难,不利于地力的恢复。为了克服间种不便换茬的弊病,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清种面积
增多,恢复轮作。
1980年后,甜菜、葵花、西瓜等作物面积迅速增加,出现粮豆与经济作物瓜类的轮作。方
法是粮豆轮作三五年后与向日葵、甜菜、西瓜轮作一次。
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到1990年基本上坚持旱田、扣、交替轮作法,水田连作和稻、麦、
豆轮作结合。
栽培 1945年前,境内蔬菜生产,少量为保护地育苗栽培。早春用风障挡风,提高地温。
蔬菜复种少,大白菜与葱,有沟、台套种(垄台白菜、垄沟葱);玉米带大豆、绿豆、小豆。麻
子种在地头,亦有麻粮混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栽培技术的改革,以种为主,密植、混种、
复种、间种、套种保护地种植和栽培,面积由少到多。
1955年,用新式农具播种小麦1.5万亩,实行合理密植,行距75cm,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9.9%,
平均亩产增加30%左右。新式农具和种植方法,为多数农民所接受。菜田垄宽1.5尺,粮田垄
宽2尺,改变原来的2.2至2.5尺大垄稀植浪费土地的现象。茄子、辣椒每亩由过去2 000株,增
加到2 600株,牛心菜每亩1 000株,增至2 300株。
1971年后,推广高粱双行拐子苗和等距埯种(每埯3、4株);玉米一埯双株;大豆膛种,双
条或三条,平播后起垄;谷子宽播或用条播机3至4行垄上条播。
1980年,梅里斯人民公社齐齐哈大队,机播150亩高粱,选用优良品种,深施肥,采用30
厘米双条播,人工定双行拐子苗,由7 300株增到8 600株,打苞期追一次化肥平均亩产超千斤
(市斤)。桦木生产大队机播370亩大豆,按机械化科学种田技术耕作,平均亩产130公斤。1983
年,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科学种田,良种化,合理密植,保苗等,粮食产量均超千斤。
改土施肥 1956年,经有关部门测定,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垦殖初期的70%,下降为3.4%。
1958年始,郊区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全面改土工作。在碱土地上“掺沙压碱”并施煤渣
和草木灰,退碱近万亩,增产50~80%。开排水沟,打井灌溉相结合,改良盐碱地和粘土地
2万亩。卧牛吐和梅里斯公社五家子、大八旗哈大队施用河泥土压沙法改良土壤3000亩,玉米
单产超过500公斤。1981年,土壤普查测定,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20%。为此,中共梅里
斯区委、区政府号召农民坚持做好“五有三勤”工作(牛马有圈,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
有厕所,户户有粪坑;勤起、勤垫、勤打扫)。根据土壤土质具体状况,系施农家肥,适量施
用化肥,保护耕地,利用耕地。
1982年,“五有三勤”建设开展以来,全区建成1990个牛马棚,33900个厕所,34200个
猪圈,56 600个鸡鸭鹅架。做到人有厕所,牲畜有棚,猪羊有圈,鸡鸭鹅有架。为坚持施用
农家肥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7~1990年化肥、农家肥料施用量统计表
五、植物保护
1945年前,区内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既无防治机构,又无防治措施,每遇干旱洪涝,
早霜低温或冰雹,农民就焚香磕头,乞求苍天保佑。1950年,农村普遍建立了灾害防治委员会。
负责宣传组织群众,检查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时逐级上报,采取人工捕杀和火烧、烟熏
等多种方法,控制灾害蔓延。1954年,分片开办防治蔬菜病虫训练班,学习配药剂防治办法,
是年2 000亩地茄子、黄瓜炭疽病,用波尔多液喷洒解除了病害。治甘兰青菜虫、蚜虫用60%
的可湿性“六六六”粉200倍喷洒,效果良好。1957年,各村建立种子消毒站,提高拌种质量
和防治效果。施用25%的滴滴涕乳剂或5%粉剂,每亩1.5~2.5公斤;50倍的“一六0五”药
液喷洒杀死粘虫、金龟子和金针虫等,防治面积26万亩。
1958年,建立预测预报点,市园艺试验站设专人负责,按规定测报,各村屯设专人到田间
地头检查,发现灾情,逐级上报,推广克强、克壮抗锈病小麦种子,防止小麦锈病的发生。小
麦、谷子、高梁、玉米,播种前用赛力散拌种,恒温或高温浸种,彻底消灭了腥黑穗病和散黑
穗玻1962年初,市植检植保站,对越冬害虫进行调查分析,及时下发“早期病虫害防治方法”,
对早春温室蚜虫用烟梗水,肥皂水1:5、1:0.4,或敌百虫1000倍液,多次喷洒,效果好。并
用开水烫土,增加光照,大通风、小水浇等方法,使幼苗猝倒病减少到2~10%。对危害春菜
的地下虫,采用换茬,秋翻等措施消灭害虫,结合浇灌在蓄水池内加入一定剂量的可湿性“六
六六粉”,杀虫率在90%以上。是年,采用抗病良种和连续打药法,防治夏秋菜虫害18万亩。
1965年,区内各社队,国营农、牧场,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逐队清查毒麦,发动群众对麦种
进行粒选和盐水选种,清除毒麦,建立无毒麦种田。1972年,齐齐哈尔市革委会决定:“凡外
地调入小麦和其它粮食,不经检疫,不许做种子。”到1975年,基本消灭了毒麦。
1978年,市预测预报站,在雅尔塞设立分站,深入田间一察二看,按规定进行预报工作。
1980年,中共梅里斯区委、区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培训技术人员,并深入现场指挥,
建立防治病虫害小组,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防止草地螟39万亩,由于灾情严重,当年绝产2
万亩。
1983年,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平均每户占有耕地20~40亩,通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广
大农民普遍重视科学种田,精选良种,药液浸种倒茬,秋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有效地控制病
虫害发生和蔓延。对病虫害发现的早,防治及时,到1990年,连年获得丰收。
页码>=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