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业机具

第四节 农业机具


 
  


  一、传统农具

  清初,梅里斯区域内地广人稀,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农业生产粗犷,
工具落后。清末,放垦后,山东、河北、辽宁等流民拥入,将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耕作机具
传入境内。普遍使用翻地大犁、膛犁、耥耙、点葫芦,以至镰刀、锄头、铡刀、铁瓦车、钢轴
车等。这些农业生产工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前。

  常用传统农具有:垦荒大犁、平板拉子、滤粪筐、镰刀、镐头、蹬犁、耢子、木滚子、钐
刀、铁锹、耥耙、点葫芦、锄头、二齿子、笸箩、簸箕、连枷、搡耙、斗升、手推车、筛子、
木叉子、扬锨、铁瓦车、铡刀、扁担、木筢子、垛叉、花轱辘车、石磙子、扫帚、扇车。




  二、改良农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传统农具进行全面改革。1950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推广
马拉农具的决定》以后,梅里斯区于1951年引进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10行圆盘播种机、
圆盘耙、钉齿耙、v型镇压器、综合号铲蹬机、水田犁、摇臂式收割机等。1954年,全郊区有
各种改良农具1062台(件)。1958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良运
动》的指示,对旧式农具全面进行改革,有9类30种4 904台(件)改良农具。其中:双轮双铧犁
659台、双轮一铧犁542台、综合号铲机488台、水田犁92台、摇臂式收割机120台、脱粒机7台、
水稻插播机、水稻脱粒机及其它各种农具639台。至1965年末,改良农具发展到5 205台(件)。
1969年,社队自营拖拉机后,农业机械逐年增加,旧式农具多已废弃。至1990年,区内机耕作
业面积达50%以上。机械播种面积13.4万亩,机械中耕面积超45万亩,机械收割面积1.97万亩。
粮食加工、畜草、饲料等加工业已全面实现机械化。

   1979~1990年全区农业机械一览表
单位:台、件




1979~1990年全区农业动力机械一览表



  
1958~1965年改良农具一览表
单位:台




  三、农机人员培训

  1958年3月,齐齐哈尔市在大民屯设立农业机械化学校,专门从事农业机械人员培训工作。
教师10多人,培训学员200多人。是年末,校址迁到雅尔塞。教师20多人,培训学员300人。1959
年末,学校与雅尔塞农场合并。不久,学校停办。

  1962年以后,农机人员培训采取区、站结合办班的形式。每年春、冬两季轮流办班,重点
培训无证人员。对新驾驶员采取校、公社联训,农机监理站考核、发证。解决有车无证、行车
难和缺乏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矛盾,保证农副产品及时运往城市。

  1981年开始,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农机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至1990年,全区各级农
机部门,为农村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6 000人次。

  四、农机供应

  1961年前,区内农业机械由省农业厅按计划调拨。1961年2月,省农业厅拨给郊区农用资
金20万元,建立郊区农机物资供应站,主要经营大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1980年以后,农
机供应站改为区农机公司,下设雅尔塞、达呼店、共和、哈力、卧牛吐、瑞廷等分站和农机
门市部,经营各类农机配件,直接为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

  五、农机管理

  1975年,梅里斯区建立农机管理机构,主要抓拖拉机、农机具的技术状态。拖拉机管理内
容是:“三不漏”,即不漏气、不漏水、不漏油;“四净”,即油净、水净、空气净、机器净;
“一完好”,即技术状态完好。农机具管理主要抓“三灵活”,即转动灵活、起落灵活、调整
灵活;“五不”,即不变形、不弯曲、不缺件、不锈蚀、不卡涩;“一完好”,即技术状态完
好。同时,经常向农机驾驶员贯彻农业机械“防重于治,养重于修”,防、养结合的农业机械
维护方针。

  为使农业机械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采取的措施首先是每年春、秋进行两次检查评比,其次
是树立典型,作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链轨拖拉机树立的典型是共和乡团结村鄂文秀的“
东方红—75”包车组、雅尔塞镇江旗村“东方红—75”三八女子包车组,胶轮车的典型是达呼
店乡复兴村张老侠的“铁牛—55”包车组。这些典型包车组,对提高拖拉机、农机具技术状态
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安全管理主要抓安全教育、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区农机科、乡安全站设安全员9人。负
责安全教育,农民驾驶员培训、考核,事故处理。1987年,安全员增至72人。在区内全面开
展路检、路查、纠正违章等。各乡镇农机站每年春、秋两次定期对拖拉机进行检查,每年检
车在8 000台次以上,检车率在85%以上。


页码>=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