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水利

第五节 水利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嫩江西岸,地势低平,易受洪水侵袭。境内有一江(嫩江)三河(阿
伦河、音河、二沟河)和44个较大的泡沼。由于江河变迁和风力作用,平原上多风积沙丘,十
年九旱。从康熙23年(1684年)至公元1990年306年间共发生干旱、洪涝灾害81次。其中干旱年
36年,洪涝年45年。干旱年份,收成仅有3~4成,洪涝年,江河横溢,房倒屋塌,良田被淹,
颗粒不收。为抵御旱涝灾害,自清乾隆年间始,不断修筑堤坝。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兴修防洪、治涝、灌溉蓄水及
水土保持工程。从1956年至1990年,国家对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水利建设共投资1739万元,完
成总土石方量659325万立方米。1990年,全区水旱灌面积8万亩,坐水种50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的62%。

  一、防洪工程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堤防工程主要是农田堤防。1949年以前,仅有东、西卧牛吐堤防,总长
14.9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修建灌区、泵站、以及相配套的
机电井等农田水利设施。

  截止1990年,全区共有农田堤防七条,总长64.11公里。保护耕地9.68万亩,草原11.4万
亩,村屯42个、6.9万人口。

  莽格吐堤防 分旧堤、新堤两段。旧堤防建于1956年,1958年竣工。北起甘南县巨宝乡黑
马屯,南至莽格吐西南,全长12公里,完成土方量10万立方米。1962年,齐齐哈尔市与甘南县
重新划界,将黑马屯至排水闸一段约两公里划给甘南县。

  新堤建于1982年,由国家投资15万元,社队和农尝副食基地集资7万元,完成土方30万立
方米,起点莽格吐屯,终点齐查公路,全长15公里。旧堤和新堤总长27公里,增加保护面积6
万亩。

  额尔门沁堤防 1941年日本开拓三团修建,位于额尔门沁屯北,阿伦河左岸,堤长7.4公里,
保护农田300亩,是防御嫩江对阿伦河的回水堤。1980年,额尔门沁村在驻乡工作组的帮助下,
自筹资金将堤防延长2公里。1989年,进一步加高增厚,保护耕地0.6万亩,草原0.7万亩。

  东卧堤防 1941年日本开拓二团强迫扎布哈、东卧村民近400人修建的。以防嫩江水为主,
堤防位于嫩江和阿伦河右岸,北起三道罕,南止扎布哈到东卧牛吐屯,堤长10.5公里。1975年
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1988年由国家投资加高加厚,共完成土方量34.5万立方米,保护农田
1.88万亩,草原1万亩,6个村屯和齐查公路。

  西卧堤防 位于嫩江右岸和阿伦河左岸,是在日伪时期修建的。1965年,在原堤防的基础
上重建、增加保护面积,扩大开垦良田。堤防起点西卧屯,终点三棵树,总长8.63公里,保护
农田1万亩,草原5千亩和齐甘公路。

  音钦堤防 建于1984年,起点乌力斯坑,终点音钦屯,总长8.1公里,社队投资10万元,
当年完成土方量18万立方米。7月竣工,8月洪水造成局部堤段开口溃堤1985年,国家补助近
万元维修此堤。1988年洪水又使此堤漫顶决口。1989年又重新进行整修加固,并将此堤防定
为嫩江干流回水堤。

  雅尔塞堤防 建于1956年,起点音钦屯,终点五家子屯,堤长16.74公里。1980年以后进
行两次大规模的维修,国家投资5万元,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1990年此堤防在水利“黑龙杯”
竞赛中达标。

  幸福堤防 建于1957年,起点五家子屯,终点齐甘公路,堤长10.74公里。调集民工万余
人,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保护农田1.7万亩,10个村屯和梅里斯城镇。此堤防主要是阻水工
程。1969年,1988年和1989年3次洪水都使此堤防决口。1990年进行退堤改线,国家投资进行
整建,现已达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音河、阿伦河四条堤防工程一览表




  注:是乡村民间修的堤防工程。

   一九六九年农田堤防险工、灾情表







  注:1969年是大郊区统管。

  二、治涝工程建设

  乾隆19年、20年(1754至1755年)两年连降大雨,雨水过甚,湿洼地不能耕种,已种的庄稼
被洪水淹没。民国2至4年(1913至1915年)7月,两年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梅里斯大部地区平
地水深3~4尺,农田被淹,房屋倒塌。

  民国18年(1929年)嫩江发大水,沿江两岸被淹耕地8 000亩,荒地13万亩。

  民国21年(1932年)梅里斯地区又遭受重涝。嫩江流量为12 000立方米/秒。沿江一带一片
汪洋,许多人无家可归,损失惨重。

  民国32年(1943年)嫩江水位达148.60米,高出地面2.6米。部分房屋倒塌。

  1945年“九三”光复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涝工作。

  全区最大的治涝工作是江西涝区治理工作。1963年10月10日正式开工,涝区总面积113.03
万亩。区域内有26个村易涝,面积为23.1万亩,农、林、牧业用地50.1万亩。根据分割水势,
涝区划分为东、中、西3个区段进行治理。

  东区 包括瑞廷公社的北兴大队、向阳大队、瑞廷大队。达呼店公社的红卫大队、红光大
队、新发大队等6个生产大队、消防大队农尝针织厂农尝电业局农场等3个农常市养猪场和青年
林场,集水面积105.3平方公里。东排干渠于1963年10月动工兴建,北起拉马房子,穿过西卧
牛吐水堤,向东经三道岭过音河堤2 000多米至大泡子,全长22.1公里。10条支线、总长17.9
公里。1964年3月,干、支排水沟渠工程竣工,保护耕地5.33万亩。

  中区 位于涝区中部,包括瑞廷公社的阿拉、东风、复兴,达呼店公社的兴华、团结,共
和公社的东兴、意心等16个村,新河农尝蔬菜公司农尝青年林场和市养猪场等10个农场,集水
面积249.8平方公里。干沟北起五家子阿拉至青年林场间的大泡子,向南经复兴泡子,经过调
洪后至团结后泡子、意心泡子,在敖宝屯西穿过齐甘公路入二沟河,全长31.8公里。

  西区 包括共和公社的永长、兴隆山、双岗子、隆胜、共和等5个村,哈拉海军马场4连及
5个农场,集水面积达99.3平方公里。干沟北起双岗子的文固达公路,向南穿过永长村后泡子,
然后转兴隆山西泡子群,经隆胜东入二沟河,全长10.5公里。

  1965年,北部涝区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并发挥效益。工程达到4年一遇除涝标准。

  1966年~1968年,由梅里斯区,龙江县、甘南县,哈拉海军马场联合兴建治涝排干工程—
—哈拉海总排干,将二沟河修成双沟双堤,提高涝区内二沟河的过水能力,排除涝区西部的洪
水威胁。

  江西涝区治理的3条排水干沟,累计完成土方量170万立方米,总投资100万元。1981年3月,
江西涝区进行整建工程,国家投资80万元,进行配套构造建设,并对涝区被破坏的桥涵进行整
修,共建桥36座,涵洞43处。1985年,江西涝区工程达到5年以上一遇的防洪标准。除涝面积
22.5万亩,占涝区面积的97%(不包括国营农、林、牧场)。使涝区内的瑞延乡、共和镇、达呼
店镇和3个农林牧尝18个国营企事业的农场基地免除内涝灾害。

  治理江西涝区,农民投入15万个工日,义务出工日27万个,国家投资165万元。

三、抗旱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防御干旱,发动群众,积极兴修水利,建堤坝、建灌区、打机
电井,把干旱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1977年春季,70天没下透雨,5月份以前,降雨量不足50毫米,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市政
府抽调人力、物力支援农业抗旱。全区群众在抗旱中,利用一切水源进行抗旱,卧牛吐大队35
眼机电井,全部出水,坐水种大田14 000亩。全区水灌地达24.7万亩,坐水种20.6万亩,春菜
比1976年同期增产400万公斤。

  1978年,1~5月份降雨量仅25.2毫米,全区干旱面积23万亩,哈拉公社组织3 000名劳力,
出动300辆大车,往地里运水。使原来23万亩干旱面积减少到18万亩。

  1979年,全年降雨量仅290.5毫米,各公社土壤的含水量平均不到10%,最少的只有3.1%,
中共梅里斯区委、区政府狠抓水利设施配套;使全区配套出水的1 062眼机电井和14处抽水站
全部投灌,灌溉面积达17万亩。哈拉公社自筹资金4.2万元,检修223眼机电井,配套44眼光杆
井,采用“小白龙”灌溉,3月27日完成春灌4 800亩,获得好收成。

  1980年,1~5月份降雨量仅26.5毫米,全区有80%以上的耕地,春种时不能出苗。区政府
号召,发挥现有的水利设施和群众的积极性,修机井、泵站设施。经过共同努力,当年1次播
种保全苗,投灌井达1 092眼,实灌面积1 478万亩,坐水种面积31.50万亩。

  进入80年代中期,区内发生两次干旱,1984年1~6月份降水量不足50毫米,出现严重的“
卡脖子”旱,小麦黄脚,玉米打蔫,全区1 300眼机电井,由于管理不善,完好机电井只有542
眼。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完成机电井的检修任务,除35眼报废外,全部使用。并落
实“井随地走,以质作价,逐年偿还”的责任制,当年灌溉面积达6.93万亩,节约机电井维修
配套资金10.6万元。

  1985年,春旱严重,为保春种、夺全苗,全区投灌机电井907眼,新增抗旱桶1871个,开
动抽水站12处,灌地面积155.140亩,坐水种面积419.321亩,是全区历史上坐水种面积最多的
一年。

  四、灌溉工程

  阿伦河灌区 位于卧牛吐镇,建于1938年,是日本开拓团残留工程。1975年对渠首进行改
造,将柳条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拦河闸,新修改水干渠3.75公里。为解决灌区用水,在渠
首(三道罕)和嫩江建两处浮船补水泵站,安装8台机组,共计265瓦千,半自流、半提水。灌溉
面积达6 000亩以上。1984年拦河闸被洪水冲毁,基础被水掏空,闸身下沉已经报废。

  鲜明灌区 位于嫩江右岸,雅尔塞镇哈雅村南。建于1956年,是时只有鲜明村受益。安装
180马力柴油机带轴瓦式600口径泵1台,灌溉水稻2 000亩。1958年,改建鲜明抽水站,新建哈
雅抽水站,安装361型400丰产泵,灌溉面积达6 000亩。1962年,鲜明泵站基础被水掏空下沉,
哈雅泵站由于江岸不稳,无法继续使用,将两站合并,成立鲜明灌区,安装丰产61型400口径
离心泵10台,550瓦千。实灌达1.13万亩。1980年,国家投资,改建灌区渠首工作,更新机组,
安装500轴流泵7台,385瓦千,使水田面积稳步增产,水稻由400斤/亩提高到800斤/亩,是
全区效益最好、成本最低的灌区之一。但由于汛期堤外水位高,排水不能自流,强排不足导致
汛期灌区内水稻被。抽水机老化,灌区内构物不配套,浪费水量和能源。

  化木灌区 位于梅里斯乡化木东南,嫩江右岸。1957年冬至1958年春建成,设计灌溉面积
1.02万亩。有两处抽水站,安装500毫米口径混流泵5台,总装机容量为275瓦千。实灌面积6200
亩,灌区建成后,曾三次进行改建。1959年春,更换55瓦千~75瓦千电动机10台。1977年,改
建抽水站渠首和抽水厂房,安装500毫米口径轴流泵7台,1986年更新机组,安装4台混流泵,
加大抽水量,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浪费水量,灌区内排水出路不好,影响水
田产量。

  齐齐哈灌区 建于1957年,位于嫩江右岸、齐查、齐甘公路相交的三角地带。开始灌溉面
积500亩。1959年,省水利局投资105万元,扩建齐齐哈泵站,设计灌溉面积为8万亩。1960年
5月动工,1963年竣工,灌区有500毫米口径离心泵6台,机组总容量780瓦千,灌区分高低两级
扬程供水,田间有主干渠一条,长3.2公里,支干渠3条,支渠10条,总长43公里,斗渠280条,
长60公里。田间桥、涵、闸408座,共完成土方95万立方米,总投资160万元。但由于灌区内土
地分散,旱田无法灌溉,只能灌溉五家子村的1 000多亩水田。

  雅尔塞灌区 建于1957年,位于雅尔塞村西。设计灌溉面积1.3万亩,因引渠施工达不到
设计要求,水源不足,于1973年报废。1975年,由市水利局设计施工,重建灌区,设计灌区面
积为1万亩,为两级提水,一级在嫩江边建浮船抽水站一处,用4台350毫米口径轴流泵,提水
量1.4立方米/秒,通过400米渠道将水送到二级抽水站的轴流泵,流量为1.2立方米/秒。工
程建成后,效益较好,有雅尔塞、哈拉、哈雅、星火、保安、东风村部分地块受益。1983年后,
由于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变,土地分布零散,旱田灌溉停止。1987年,将泵站的一级浮船及设备
调到音钦二级泵站,加之嫩江边塌岸严重,水源无法保证,灌区已无法恢复。

  此外,梅里斯区有小型灌区站9个,即:西卧抽水站,刘家窑抽水站,八旗哈抽水站,音
钦抽水站,沿江抽水站,哈拉抽水站,额尔门沁东站,额尔门沁西站,西地房子抽水站。这9
个抽水站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1990年实灌面积1万亩。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水利建设统计表







   梅里斯区农田水利建设统计表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抽水站及灌区统计表







  机电井 1962年,由省水利厅投资,在前平良种场打12眼寸管泵、配7瓦千电机的机电井,
进行全省灌区打机电井试点。

  1963年梅里斯区在梅里斯、雅尔塞、哈力3乡打机电井30眼。其中雅尔塞15眼,梅里斯10
眼,哈力5眼。1964年,梅里斯、雅尔塞、哈力3个乡镇的机电井发展到156眼。1975年,全区
的机电井为382眼。1976年全区的机电井增加到893眼。1977年发生严重干旱,灌溉面积达9.23
万亩,坐水种面积达13.28万亩。1977年至1980年,3年连续干旱,全区1 353眼机电井坐水种30
万亩。1977年,全区961个生产队中,有411个生产队实现3眼机电井,灌300亩以上水浇地的队
占生产队总数的43%。1983年,暴风雪后,机电井线路破坏严重,被破坏的线路没有恢复。1983
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机电井管理未落实到位,使一些完好配套的机电井设备被拆
除,人为破坏严重。

  1990年,全区有机电井1 382眼,新打小井988眼(手压井加电泵抽水),为农业提供水量0.62
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55.140亩,坐水种面积达419.321亩,基本保证了57.5万亩受旱耕地的抗
旱水源。

   1990年全区机电井分布统计表




  五、水土保持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松嫩平原西北部,由于嫩江中游长期的地理变迁,及嫩江改道和风
力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平坦的冲积平原。分布着风蚀地与固定的砂丘和低洼交错,微波起伏
的地貌。区域内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3。5月)大风次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月均风速4.3米/秒,八级以上大风月平均为14天,年平均风蚀表土0.7~5厘米,有时一场八
级大风可剥去表土10多厘米,年风蚀表土每亩平均达66吨。造成剥地毁苗,延误农事。

  1982年,区内对风蚀严重的卧牛吐镇、莽格吐乡及沿江地带沙丘地,开始营造防风固沙林
和飞播种草,起到了防风固沙抑制水土流失的作用,程度不同地保持了水土流失,恢复了地力。

  1990年,全区林地面积在17.4万亩基础上又增加0.26万亩,草原面积60万亩,占全区土地
面积的13.58%。

  六、水利管理

  管理机构 1956年11月20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建立后,由农业科负责全区的水利管理工
作,科内由1名科长和2名工作人员分管全区水利建设。

  1957年2月,农业负责水利人员增至8人。1958年10月,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撤销,负责水利
管理人员划归市农林局。局内增设水利科,有专职工作人员1人,各公社水利工作由农业助理
兼管。

  1972年,郊区设置水利科,编制为8人(行政、事业编各4人),负责全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
作。同时全区各公社设置水利站,增加水利事业编1人。并将化木、齐齐哈、鲜明、雅尔塞、
阿伦河5个万亩灌区管理站,划归郊区领导。1973年,沿江梅里斯、雅尔塞、卧牛吐、莽格吐
4个公社成立堤防管理站。1981年成立江西涝区管理站,负责共和、瑞延和达呼店3个乡镇涝区
管理工作。

  1990年省水利厅决定对基层水利机构增编,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水利局在原有21人的基础上,
增到36人。其中行政3人,事业编33人。

  灌区管理 1951年,区内灌区成立群众性用水委员会,由灌区所在农业社派人组成。各大
队设水利委员1人,看水员1人,各生产小队根据水田播种面积大小设看水员,每个看水员负责
150~300亩水田用水调配。1954年灌区成立管理站,灌区的渠首枢纽工程、输水干渠等重要设
施由灌区水管委员会设专人看管。支渠以下等田间工程由受益单位(生产大队)分段包干,并负
责维修、养护。

  1965年,区内灌区管理分国有国管、国有社管和国有队管3种。国有国管的大中型灌区有
齐齐哈和化木,工程和机电设备比较齐全。灌区管理工作,齐齐哈泵站有2名专职工人。化木
灌区无人管理停灌期间,机电设备受到损失。三年中冻坏泵体1个、叶轮4台、吸水管30余节,
经济损失1万多元。国有社管的中小型灌区卧牛吐、雅尔塞,由于几年没人使用,无人看管,
设备破坏严重,有些机电设备损坏到无法使用的程度。国有队管的小型灌区鲜明、大八旗哈、
西卧牛吐,大部分设备配套齐全。在灌溉管理上除鲜明由生产大队固定专职人员外,其余2处
都无人管。对工程用得多,管得少,维修养护不够,造成渠道淤塞。

  1979年4月,市水利局颁发《齐齐哈尔市灌区管理试行办法》,对灌区组织机构管理人员
配备、工程管理、灌溉管理、综合利用、水费征收等都做了规定,灌区管理走向正规化,各灌
区在业务上直接受市水利局灌溉管理站领导,灌区根据受益范围,实行分级管理。万亩以下灌
区由所在社队管理,万亩以上灌区在社队管理基础上,逐步过渡为市水利局所在的事业单位管
理。

  1982年,市水利局制定《机电排灌站管理细则》,明确市郊大型机电排灌站属全民所有,
实行分级管理。区域内阿伦河、化木、鲜明、雅尔塞、齐齐哈等5处灌区由市水利局与灌区所
在人民公社联合管理,各灌区一切设备、设施的增减、改造,均经市水利局批准。

  1990年,区内灌区配备管理人员22人,3处万亩灌区,8处小灌区运行使用,灌溉面积1.7
万亩。

  机电井管理 1962年,区域内有机电井12眼,井和机电设备由国家投资,管理由井眼所在
的八旗哈大队、哈力乡负责。

  1967~1976年,区域内的机电井达893眼,配套357眼。

  1979年4月20日,颁布《齐齐哈尔市机电井管理试行办法》。1979年7月6日市水利局成立
“红旗井”竞赛评审领导小组,开展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核心的“红旗井”竞赛活动。机
电井的完好率、配套使用率、灌溉效益都有所提高,区域内的机电井达1 353眼,单井效益在
150亩以上有。750眼,200亩以上600眼,300亩以上100眼,配套完好井1 300眼,配套完好率96%。

  1980年3月,市水利局制定下发《机电井、小型泵站管理“六定一奖”》岗位责任制。198
1年3月4日,市水利局制定下发《机电井灌溉效益责任试行办法》,以定额包工、灌溉计酬等
方法,实行定额管理。

  1983年后,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机电井管理已不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机电井
设备损坏、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1984年,市水利局在达呼店公社进行调查后,做出把机电井
按质作价,井随地走,卖给农户和分期偿还井款等10项具体规定,并进行试点。当年6月26日,
市政府在达呼店公社召开现场会,肯定这一作法,并在市郊全面推广。年未区内作价变卖机
电井50眼,占机电井总数3.7%。

  1990年,区内有机电井1 382眼,有配套机电井691眼,其中运行投灌井691眼,利用率50%,
病井694眼,机电井实灌面积6.22万亩,承包户买机电井50眼,承包管理机电井50眼,单井灌
溉50~100亩的有691眼,单井经济效益1万元以上的有100眼。

  堤防管理 1946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权建立后,堤防工程由市建设科负责。1956年,根
据齐齐哈尔修筑城防堤计划,开始对嫩江堤进行全面整修加固。

  1963年,市政府颁发了《齐齐哈尔市堤防管理办法》,对堤防管理、保护维修、营造护堤
林和汛期抢险等做了规定。

  “文革”期间,放松堤防管理工作,坝上挖土、扒道口、破坏涵闸和护坡工作的现象时有
发生,降低了堤坝防洪标准。1969年,区域内农田堤防均未达到设计标准。

  1974年,建立梅里斯堤防管理站,负责管理从东哈雅屯至齐富公路的10.7公里的堤防。19
75年建立雅尔塞堤防管理站,管理从音钦屯至五家子的10.74公里堤防。1977年建立卧牛吐堤
防管理站,管理额尔门沁至齐查公路,河西屯至东卧牛吐屯,西卧牛吐屯至榆树岗等3条堤防,
堤防总长21.53公里。1979年建立莽格吐堤防管理站,管理莽格吐至嫩水农场,甘南县与齐齐
哈尔市交界处至齐查公路等2条嫩江堤防,堤段总长25.4公里。

  1990年,区域内已建堤防管理站4个,管理6条农田堤防,堤段总长64.11公里,并根据198
5年4月市水利局制定下发《齐齐哈尔市河道管理实施细则》,对河道管理范围及堤防、桥闸等
工作的建设管理做出规定。

   1695~1990年梅里斯区干旱、洪涝年统计表




注:216年中平均3年发生一次水旱灾害。

  近期发生的重大洪涝、干早年份有:

  (1) 民国21年(1932年),嫩江大水,松花江大水出堤,齐齐哈尔市重涝,7月份降雨量达
356.7毫米,最大日降雨量达152毫米,7月7日至8月6日江水上涨了32.69米。梅里斯沿江一带
一片汪洋,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死亡2 314人,畜牲伤亡不计其数。

  (2) 1953年8月中旬,嫩江水位暴涨,8月16日,齐齐哈尔水文站最高水位147.97米,沿
江一带3个区4个行政村1个街10个自然屯被淹。

  (3) 1955年嫩江大水,超出1953年最高水位15厘米,7月12日上午5时,洪水到达齐市水
位为148.12米,齐市地区自6月20日至7月12日22天中,共涨水4.46米。

  (4) 1969年,嫩江中游发生了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9月3日,齐齐哈尔站最高洪水位
为148.61米,超过警戒水位1.61米,流量为10 000立方米/秒,嫩江农防堤9条,除上游莽格
吐堤以外,有8条农防堤不同程度过水,开口39处,造成19个村屯被淹,10处泵站被毁,47250
亩农田被淹,齐富公路部分路面水深过膝。这次洪水历时20天。

  (5) 1977~1979年,连续3年大旱。

  1979年,是全区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全年降水量仅290.5毫米,比常年平均降水量少4
成。由于上一年秋冬降水量少,区内的江河水位下降,多数社队土地春耕播种无底墒。市水利
局对市郊有代表性的公社土壤进行分析,含水量多数平均不到10%,最少的才3.1%。瑞廷公
社(涝区)平地才达到8.1%,除15%的低洼块外,80%以上地块出不来苗。根据齐市地区的旱
情,省委书记杨易辰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小白龙灌溉农田”的指示。市委迅速在齐市塑料厂
组织落实生产聚乙稀原料4种规格口径50、30、25、17厘米的“小白龙”。并落实减轻农民负
担,国家补助资金60%的政策。4月份大批生产,陆续出厂下拨到郊区,区委把抗旱做为主要
大事来抓,狠抓水利设施配套挖潜,全区配套出的1 062眼机电井和14处大小抽水站全部投灌,
灌溉面积17万亩,比1978年增加近7万亩。哈拉公社千方百计挖掘地下水,群众自筹资金4.2
万元,配套44眼机电井,检修了原有的223眼机电井,采用“小白龙”,到5月27日就完成灌溉
4 800亩。1979年,全区用“小白龙”抗旱,扩大灌溉面积比1978年增加31.3万亩,使水灌面
积增加41.6%。

  (6) 由于1984.年秋后无雨,冬季雪少,1985年春季又多风少雨所以春旱相当严重直到6月
24日才下场透雨。

  全区在春季抗旱播种中,投灌的电机井达907眼,比1984年增加360眼,新增抗旱桶1 871
个,开动抽水站12座,农田实灌面积达155.140亩,坐水种面积达419.321亩,是全区历年来坐
水种实灌面积最多的一年。抗旱期间共使用资金125.92万元。

  (7) 1988年,由于气候反常,进入7月份后,全区月降水量达234毫米,相当于全年降水
量的60%。加之上游甘南县的音河、四方山、太平湖3大水库因降水增多,满溢而放流。哈拉
海、宝希两大涝区也相继向区境内来水,以及区境内的一江三河也降水量增多涨水,致使嫩江
中游江水泛滥。这次洪水高峰期从8月7日。8月26日,持续19天,区境内江水猛涨,水位由146.59
米上升到148.48米,区内村屯进水,房屋倒塌,农田被淹,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莽格吐堤
防两处漫顶过水,一处渗水滑坡。卧牛吐三处闸门出险,东卧堤两处决口,公路过水。音钦堤
决口6处,齐查公路冲毁1/2,齐富公路决口4处,交通中断。在梅里斯城镇至大八旗哈之间3
公里的齐富公路上洪水横跨而过,行人只能在齐腰深的水里行走。从8月7日~8月26日,这19
个日日夜夜,在全区74公里的堤防上,干部、群众齐心奋力与洪水搏斗,日最高出动人数达
1.6万人,共使用工日7万个,日出车辆670台。

  8月末,最后调查核实,全区134个自然屯,有87个屯进水,其中完全淹没的有4个屯,淹
没较重的有17个屯,共有1 249户灾民被迫搬迁。倒塌房屋2478间,有危险的房屋3 558间,倒
塌仓房、畜舍2 556间,农田被淹32.56万亩,洪涝21.35万亩,内涝11.2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
46.2%,绝产25.85万亩,草原受灾55.00万亩,全区直接经济损失6 238.13万元,其中水利工
程水毁损失93.95万元。

  (8) 1988年的洪水刚过,1989年6月中旬全区就开始降水,境内的一江三河水位也随着降
水不断升高。7月10日,嫩江第二次洪峰就已到齐齐哈尔。最高水位为146.92米,7月20日,嫩
江第三次洪峰经莽格吐乡、卧牛吐镇、雅尔塞镇于7月21日进入梅里斯,水位达到148.35米,
比1988年嫩江第五次洪峰仅低13公分。是建国后,全区发生的第三次特大洪水。由于区内农田
堤防基础弱,加1988年洪水的猛袭,还没有完全修复,致使区内沿江4个乡镇部分村屯进水,
农田受水淹严重,这次洪水共经历了16天的时间。在洪水高峰期间,全区最高日出人数14000人,
平均每一天有6 000人在堤防上。这次洪水过后调查统计表明,全区总计经济损失达5 100万元。
水利工程、堤防决口6处,长度600米,冲毁水渠14条共11公里,冲毁堤防、闸、涵11座,冲毁
压水池一处,公路过水12处,总经济损失36.2万元。农田受灾面积78.20万亩,其中绝产6.35
万亩,水淹草原达42万亩,受灾户数4 389户,人数21 947人,进水村屯15个,407户。搬迁户
数600多户,2 990人,倒塌房380户,709间,危房945间,内涝造成塌房1180间、危房2156间。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水利工程图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水资源分布图




页码>=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