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畜牧 一、畜牧沿革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水草丰盛,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辽代为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地。
金代设群牧所(官办牧场)。元代是哈布图哈萨的封地。蒙古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清代以来,
达斡尔、蒙古以及满、汉民族相继定居,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马、骡、驴、牛、
猪、羊、鸡、鸭、鹅等畜禽是主要的饲养种类。
民国初期,由于放荒垦地的发展,随意牧养牛、马、羊等畜受到限制,多数牲畜集中在地
主富农手中,农牧民无畜户逐渐增多。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奉行日本的侵略掠夺政策,实行畜
产品统制任务,野蛮搜刮农民口粮,饲料严重不足,加之畜禽疫病猖獗,炭疽、牛瘟、猪瘟、
鸡瘟不断发生,畜禽的存栏数量逐年下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梅里斯区发展畜牧生产给予许多宽松、优惠政策,农民养畜的
积极性空前高涨。并推行养好牲畜、爱护牲畜的先进经验,开展爱国增畜竞赛运动,奖励多养
畜、养好畜的劳动模范。组织中西兽医进行畜病防治。在互助合作生产中,以等价交换人畜力,
鼓励农民添车买马,从而使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高级社大牲畜从私有转为集体所有。“人民
公社化”初期,在发展畜牧变更上由于出现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加之三年自然灾害,
饲料紧张,马传贫病流行,使畜禽生产受到挫折。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贯彻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从而使畜牧发展有了新的生机。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役畜统计表
表1
境内有46个村建立起4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1 540户,有役畜14 877头,其中能
使役的9 896头。集体畜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当时无农业机械动力的条件下,耕畜是农业生
产的主要动力。在完成农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办起了运输业,1959年在齐齐哈尔和富拉尔基搞
“拉脚”的车辆达2 200台。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畜牧业曾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的浮夸
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大办以养猪、鸡为主的畜禽基地和副食品基地,出现了“万头猪潮、
“万只鸡村”,畜禽归大堆现象。大牲畜、猪、羊都转为公社所有,取消了社员家庭饲养业,
改私养为公养。由于养猪尝养鸡场一哄而上,饲料不足,畜舍不够,饲养管理跟不上去,造成
猪禽大批死亡,全区畜牲生产大滑坡。1960—1976年为集体畜牲业曲折发展时期。
1959年起,连续三年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加之“高估产”、“高征
购”,饲料紧缺,出现了大牲畜瘦弱死亡。1960年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
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全区广泛地开展了纠正“一平二调”进行退赔工作,过渡到国营农牧场
的生产队,恢复了原集体所有制建制,平调的牲畜进行了退赔。并恢复了“公养私养并举,以
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1962年恢复了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大牲畜由原来公社或管
理区所有下放给生产队所有,奖励饲养使役人员,耕畜推行“四包(饲养、使役、繁殖、积肥)
一奖”的生产责任制,允许社员家庭养一、二头大牲畜、几口猪、几只羊。对一部分畜产品提
高了收购价格,并实行收购肥猪奖售饲料粮、收购其它牲畜和畜产品奖售工业品等办法。并规
定了合理投肥的报酬、饲料粮、饲料地等一些主要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大力提倡国有集体饲养畜禽实行“四包
一奖”生产责任制的同时,社员家饲养大牲畜和母猪进行了限制,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民养大牲畜、猪、羊、禽不再限制,并开放畜禽交易市
场,改革畜牧体制,增加发展畜牧业贷款,发展饲料加工业、乳品加工业。同时健全家畜繁育
改良、畜禽疫病防治等生产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使畜牧
业出现大发展的新局面。截至1990年,全区大牲畜总头数已达到32 099头,平均户养1.35头。
奶牛发展到14 432头,年出售鲜奶24 865吨;绵山羊饲养量39 596只;生猪存栏27 366头;家
禽存栏3 667万只,其中商品蛋鸡18万只,出售商品蛋1 903.15吨,出栏肉鸡23.38万只。畜禽
的繁殖改良、疫病防治、草原饲料等基础建设初步成龙配套,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
一大支柱产业。
全区1980年畜禽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头、只
1980年以后,党和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又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社队集体饲养的耕畜与
土地一起承包到户,集体饲养的大牲畜和猪禽都分别作价归社员私有私养。社员私有牛、马、
猪、羊、禽数量不受限制,形成千家万户养畜禽的局面。调整畜产品购销渠道,不断提高畜产
品收购价格,并逐步取消禽、蛋和生猪派养派购制度,开放贸易市场,采取自由购销、自由交
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打破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实行多渠道,活跃了城乡肉、蛋、禽市场,
既满足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
1982年,在中央农牧渔业部北方畜牧会议之后,积极发展畜禽饲养专业户、专业大户,畜
牧业从家庭副业过渡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种类专业标准:养奶牛2头以上,成母猪5头
以上,交售肥猪10头以上,养成母羊50只以上,养蛋鸡300只以上,肉鸡500只以上为专业户。
养奶牛5头以上,母猪10头以上,交售肥猪20头以上,养鸡500只以上,为专业大户。
全区养畜禽专业户、专业大户统计表
单位:户
二、畜禽生产
黄牛 境内达斡尔族养牛是传统产业。
黄牛是达斡尔族的主要农耕动力。以长柄木犁耕地,是用二头、三头或四头犍牛(去势牛)
拉犁。耕地时用两个人,一人赶套,一人扶犁,但有的能手一人既扶犁又赶套。使用牛的口令
是“哒哒”(往外)、“咧咧”(往里)。
达斡尔族人用牛拉车,车是用长辕木制车,称“大样子”车,或“大轱辘车”,在车辕顶
端两辕间横一木杠,把役牛套人车辕里,木杠横在牛的鬓甲前颈上,用一根绳索栓在牛脖子下
边,一头牛拉一台车。曾有一人赶十辆牛车从阿伦河套向卧牛吐拉柴草,赶车人赶头辆牛车,
后边的牛车一个跟一个,顺路鱼贯而行。
自清末放荒垦地以来,从山东、河北及辽宁、吉林各省迁来大批汉人。特别是民国3年(19
14年),实行土地发照,确定地权,少数人抢占大片土地成为地主富农。黄牛大部分集中为地
主富农所有,仅有少数农户饲养少量自用黄牛。1946年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平分土地和耕
畜,采取保护和发展耕畜的政策,黄牛饲养量得到很大发展。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牛作价入社,由于农民缺乏大群饲养管理经验,不
断发生瘦弱死亡。加之使牛耕作、运输速度较慢,用牛换马越来越多,致使全区黄牛数量大幅
度减少。
进入7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以机代畜,黄牛主要用来食用。80年代后,改良黄
牛为奶牛,母牛挤奶,公牛育肥,屠宰卖肉,一套成本两项收益,大受群众欢迎,养牛积极性
很高。1970~1990年20年间,从集体饲养向个体饲养转变,从役用向奶用方面发展,本地黄牛
经改良升级为奶牛,本地黄牛数量显著减少。
1970~1990年黄牛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头
奶牛 在本区饲养的奶牛主要是黑白花奶牛。1956年青年农庄开始饲养4头奶牛,其后在
各地分散有少量饲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央、盛市制定的
有关政策,把发展奶牛作为全区牧业生产的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
进入80年代以来,充分发挥本地草原资源优势,在达斡尔族养牛业的基础上,总结多年养
牛的经验,为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喝奶的习惯,以及群众发展奶牛积极性高的特点,在调整产业
结构时,突出了奶牛生产。党和政府在贷款上扶助奶牛业的发展,首先解决达斡尔民族贫困户
养奶牛的资金。如莽格吐公社1983~1984年发放买牛贷款5.6万元,使180户贫困户养上了牛。
全区1980~1985年农业贷款322万元,购买奶牛3 523头。
本地黄牛改良为奶牛效果明显。本区经多年用黑白花奶牛种公牛改良本地黄牛,采用级进
杂交方法,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母牛挤奶,公牛去势役用或肉用,收到良好效果。黄牛改良级
进三代,产奶3.0吨以上为标准,升格为奶牛,从而使全区奶牛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
1980~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役畜统计表
单位:元、头
1970~1990年全区奶牛饲养统计表
单位:头
养马 马在古代,曾作为食用、祭祀、殉葬、贡品之用。进而成为狩猎、驿站、传书等交
通工具。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是主要农耕动力。
辽、金时代,马在战争中和交通运输上起着重要作用。1119年(金天辅三年)为了保证马匹
发展,禁止以马殉葬。1168年(金大定八年)行杀马之禁,从此改变了传统上以马殉葬和杀马之
俗。元代,以骑兵驰名,养马业兴盛,铁骑驰骋建立蒙古大帝国。明代,伴随铁犁等农具兴起,
以马力农耕,超过人力多倍牵引能力。清代,满族人主中原,统制面扩大,更赖骑兵争战。其
骑兵由满人四旗而发展为八旗,八旗劲旅是清朝赖以起家和发展壮大的最得力的军事支柱。马
匹又是交通运输工具,驿站传书全靠马匹。
自从清朝取消汉人出关禁令,至民国时期,大量开垦农田,马匹既是主要农耕动力,又是
城乡间运输中主要交通工具。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实行掠夺政策,农业生产下降,马匹
减少。
1946年解放后,马力在农业耕作中占非常重要地位,没有马力就不能种地,每垧地需要马
工20个左右。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牲畜所有制,平均五口人分得一头
牲畜。土改后转入生产,在耕畜不足的情况下,组织起来,插具进行春耕。互助组由1948年到
1955年,有3匹牲畜的膛犁组,有6~9头牲畜的扣犁组,有9头牲畜以上的大组,互助组坚持自
愿、两利、等价原则,确定人畜比例和两利办法,一般是人工换畜力1比1或1比1.5。互助组做
到了“人合心、马合套”,并鼓励农民添车买马的积极性,使马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合作化期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有耕畜的私有权,保护了农民养马的经济利
益,在全区基本实现合作化时,许多地方农民准备添车买马扩大再生产。高级合作化初期,19
56年马匹由私有转为集体所有,无合理的规章制度,社员乱抓乱使,谁使谁来牵,一使就一天,
造成瘦弱、流产、死亡。此后,逐步建立厂合理的规章制度,使集体养马得到巩固和发展。1960
年以后三年自然灾害,饲草、饲料短缺,一般马匹多是5~6成膘,并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对
瘦弱耕畜进行复壮,四成膘以下马匹停止使役,加草加料,对老、弱马在喂饲时适当增加精饲
料,以减少死亡。“人民公社化”,搞起的“一平二调”全面进行纠正。1961年,把基本核算
下放给生产队,役畜固定给生产队,以生产队为饲养单位,使保护与繁殖牲畜和社员利益联系
起来,牲畜多了多种地,可以搞副业,出售牲畜参加分配,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生产队和社
员养畜的积极性,马匹稳定而得到发展。1982年,随着生产关系的转变,集体马匹随着土地同
时承包到户,卖给社员私有私养。
马匹饲养量,自1962年以后,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马匹数量一直是上升趋势,到1970
年已发展到11 402匹。从1970年到1978年已发展到13 565匹,比1970年上升18.9%。1978年提
出“以机代畜、以马换牛”的号召,随之掀起了“小拖拉机热”,于是马匹数量下降,由1978
年的13.565匹到1988年减少到9 339匹,11年减少30%。
1970~1990年马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匹
养骡 境内饲养的骡子大、小与马相同,与马同样作为农耕动力。骡体质极强健,性刚善
走,用以拉车运输耐力大,持久力强,适于长途运输。1949年建国初期,永长村养骡最多。但
因其不能繁殖生育,未能大量推广生产,仅有零星饲养。
1970~1988年骡饲养量统计表
毛驴 境内饲养的毛驴大致在清朝末年放荒垦地之后,其来源于辽宁西部和吉林白城地区。
养驴多用作推碾拉磨粮米加工之用。
毛驴,属小型品种。体小而粗壮,结构匀称,体质结实。毛色多数为灰色,其次是黑色和
棕色,眼圈、嘴、鼻端、下腹部及鼠蹊部呈灰白色及淡色毛,多具有背线、鹰膀和肢下部有蛇
线。据测量其体尺,公驴体高103.1厘米、母驴101.4厘米;公驴体长106.6厘米、母驴105.2厘
米;公驴胸围112.8厘米、母驴112.6厘米;公驴管围13.4厘米、母驴12.4厘米。
毛驴的生产性能。繁殖力很强,一般2~3岁配种,到15~16岁尚有繁殖能力,母驴一生可
产驹8~10头。役用性能:具有耐劳役、持久力强的特点,步幅虽小,但频率大,运步敏捷,
稳健而确实。在良好路上运输,每次可拉500公斤,时速5~7公里。产肉性能:毛驴的出肉率
可达30%左右,且多为瘦肉,含蛋白质高,脂肪少,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多,味鲜美。
在1949年卧牛吐乡饲养较多,居住的农户河南人,以养牛和养驴结合,因牛秋收打场时不
能跑圈又拉稀屎,可用毛驴打场,又因该地多风少土,土头轻,毛驴也能耕地,1956年农业合
作化后,生产力提高,马代替了毛驴,从此毛驴减少,仅有零星饲养。
1970~1988年毛驴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头
养猪 清朝中期,汉族迁入本地,养猪已成农家副业,一般农户都喂养二三头。伴随农业
生产的发展,粮谷已被用作猪的饲料,多在秋粮谷收获之后,加精料短期育肥,冬季宰杀,以
为年节食用,或出卖换取资金,以补助生活所需。民国期间,养猪有较大发展,据《东北年鉴》
记载:“农家多畜,养猪数头至数十头,以卖肉取利,视为生计之一。”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黑龙江之后,为其军事扩张需要,动员各地养猪,但终因其实行
“粮谷出荷”,缺少饲料,强行征购肥猪,使猪的饲养量大幅度减少。
1946年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农户较普遍地养猪。据1954
年调查,前平房村共283户有249户养猪,占总户数的88%,养猪768头,每户平均养猪2.7头。
在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民对政策不托底,怕养猪归大堆吃亏,加之饲料不足,疫病较多,有的
农户放弃了养猪。党和政府重申养猪归个人所有,做为社员家庭副业生产,从而保证了生猪生
产的发展。
1956年,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作出了《关于改组郊区农业生产,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
提出多养猪、多卖猪,促进农业生产,满足城乡肉食供应,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从此,区政府
把生猪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项目,由副业提高到主业,充分利用郊区的养猪条件和饲
料资源,大力发展生猪生产。
1956年农业高级合作社成立后,在部分高级社内试办了集体养猪场,养猪数量很少。1958
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每个管理区(生产大队)相继都建立了以养猪为主的
畜牧队,办起了“几十头、百头、千头”猪场,集体养猪比重达到80%以上。在三年困难时期,
因饲料不足,多数集体养猪场有名无实。
进入70年代后,区委、区革委会以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的一封信》为指针,把生猪生产
列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发展生猪生产。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
认真兑现饲料地、饲料粮政策,并解决好养猪青饲料,实行养猪投肥记分,以分带粮政策、卖
猪奖售、奖励政策等,推动了养猪生产的发展。
1980年后,取消了社员家庭养畜限制,采取多种形式,放手发展畜牧生产,农业联产承包
责任制不断落实,使集体养猪迅速向专业户、重点户转化。并实行集体、个体养猪并举,以个
体私养为主,使个体养猪迅速发展,1984年集体养猪场停办。到1990年,全区养猪数量已逾万
头。
1970~1990年生猪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头、户
养羊 据《黑龙江古代简史》载:明代,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牲畜有马、牛、驼、
绵羊、山羊等。
清代自放荒垦地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羊逐渐变为农家副业。到了民国时期,除
了一些地主、富农养羊外,一般农户养羊甚少。
1946年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养羊。发放农业贷款,扶助农民发展养羊,组
织放牧,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全区有56.4%的社员家庭养羊,作
价转为集体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社员家庭养羊全部转为集体所有。1960年纠正
“一平二调”,将平调社员的羊退还给社员,在积极发展集体养羊的同时,大力扶持社员家庭
养羊,给养羊户划定放牧地和采草地,进一步提高了社员家庭养羊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
期间,把社员家庭养羊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掉。70年代之后,贯彻“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公养私养都得到发展。允许社员家庭养羊,数量不限,羊及产品不派购,自行支配。
1979年以后,集体养羊逐渐减少,社员家庭养羊逐渐增多。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养羊随同其他生产资料一并由社员私有。
境内从明代已有饲养山羊的记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本区饲养的山羊品种有
本地山羊、山羊猴子、黑龙江奶山羊。
本地山羊,体格大小相当于绵羊,但不产毛。毛色有青、白、褐色。山羊活泼爱动,常在
绵羊群中饲养少量山羊,活动群和当领头羊。山羊机灵,在放牧中如有羊离群时,牧工大喝一
声或在近旁处掷一土块,使离群羊立即归群。但全区饲养本地山羊数量极少,且呈越来越少的
趋势。
山羊猴子,是因其体型小,行动灵活,爱上高啃树等特点,群众称为山羊猴子。本世纪70
年代,从关内流入到本区,分散饲养。其体格小,体重10~15公斤,具有多胎性,一胎2~4个
羔,对各种粗饲料都能适应,特别喜食树叶嫩枝。因其既不产毛、又不产肉、产奶量又少,利
用价值很低,逐渐减少了饲养量。
黑龙江奶山羊,从齐齐哈尔市内流入本区。乳房大、产奶量高,泌乳期7个月左右,平均
产奶484公斤,繁殖性能较强,妊娠期5个月,产羔率平均为218%,在本区有零星饲养。
1970~1988年绵山羊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只
养禽 境内从何时养禽尚无确切的文史资料记载。早期居住在境内的达斡尔族、满族都饲
养鸡、鸭、鹅等家禽。自放荒垦地之后,来自关内和辽宁等地的农民,带来一些鸡、鸭、鹅,
从而增加了当地家禽的数量和品种。
本地鸡,是当地鸡和外来鸡,经多年饲养和选择,逐渐形成适于本地既抗寒又耐粗饲的本
地鸡。农民户户都有养鸡习惯,修以简易的对外开放架即可越冬。达斡尔族养鸡的鸡架往往修
筑在西房山头大烟囱桥上,通过烟火,鸡舍保温,在早春可提前产蛋。本地鸡以常年散放为主,
任其自由活动于房前、屋后、田野间。夏、秋季节可觅食草子、虫蛹、田间落粒和野菜等。冬
春季节早晚补食,省饲料,饲养简单。本地鸡羽毛颜色多种,有黑色、黄色、金黄色、白色、
灰色、芦花等。体重公鸡1.5公斤,母鸡1.2公斤左右。繁殖方法,农村多用母鸡孵化,就巢率
为10~20%。产蛋性能:成熟期为8~9个月,以5~8月份产蛋最多,年平均产蛋七八十个,蛋
壳为褐色。近年来,有用来亨鸡与本地鸡杂交的,逐渐提高本地鸡产蛋率。
本区自1956年齐齐哈尔市发布《改组郊区农业生产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之后,开
始大量发展蛋鸡生产,相继办起集体鸡尝国营鸡场,生产鲜蛋供应市常1958年“大跃进”、
“人民公社”期间,各地纷纷办起了“千只鸡尝“万只鸡潮等大型鸡常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
加之连续三年的农业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饲料不足,饲养管理跟不上去等多种原因,不久停
办。70年代中期以来,仍有一些社队继续办集体鸡常进入70年代后期,发展城乡居民个体养鸡,
梅里斯、雅尔塞等地城市居民饲养蛋鸡有了很大发展。到1983年,随着农业体制改革,集体养
鸡场停办,大力发展个体养鸡,养鸡专业户、养鸡大户。
肉鸡专用于生产鸡肉、又称肉食鸡。肉用鸡不分公母,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8~13周龄
体重1公斤以上,本区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少数养鸡户饲养。
1973~1984年养鸡数量统计表
单位:只
境内养鸭为农家副业,没有大群饲养。鸭是水禽,喜采食水中食物和湿性饲料。鸭喜合群
生活,很少单独行动。鸭没有就巢性,用鸡孵化或人工孵化。本地鸭,羽毛麻褐色,称为麻鸭。
体型较小,体重公鸭1.74公斤,母鸭1.62公斤。年平均产蛋70枚,蛋重70克,蛋壳绿色:北京
鸭,原产地北京,羽毛白色,又名白合鸭,是蛋肉兼用种。纯种体重公鸭3.5公斤,母鸭3.0公
斤,年平均产蛋量120枚,蛋重80克,蛋壳白色。50年代从齐齐哈尔流入本区,饲养量很少,
多与本地鸭杂交种;白嗉黑鸭,是省畜禽研所60年代育成的蛋肉兼用种。嗉白色背毛黑色,体
重公鸭2.78公斤,母鸭2.34公斤,年平均产蛋180枚,蛋重81克,蛋壳白玉色和绿色二种。在
梅里斯、哈拉等乡村有少量分散饲养;康伯尔鸭,原产英国,是高产蛋鸭。羽毛褐色,年均产
蛋250枚,蛋壳白玉色。在本区有少量饲养;狭高鸭,原产澳大利亚,是肉用鸭。羽毛白色,
成鸭体重3~3.5公斤,年产蛋170枚,蛋重80克,蛋壳白色。在本区有少量饲养。
1973~1984年养鸭数量统计表
单位:只
鹅是吃草的家禽,农村养鹅以青粗饲料为主兼行放牧。夏秋季节多在水内、草甸或沟旁放
养,秋季在农田里遛茬,冬春补饲秕糠等农副产品。鹅靠人工孵化,每到孵化季节,都互相串
换种蛋,从中选择优良品种孵化。经长期多年选择,境内饲养的有:子鹅,羽毛为白色,头上
额包较小,顶上有缨。公鹅体重为4.3公斤母鹅3.4公斤。子鹅生长发育较快,适应性强,能在
寒冷的条件下,保持年平均产100个蛋,如稍加采暖,冬季也能产蛋,蛋重平均131.3克,净膛
率公鹅为74.8%,母鹅为70.3%;白鹅,白鹅体型较大,额包桔红色,呈圆型向上突出,羽毛
全为白色。公鹅额包大,姿态雄壮,叫声大。体重公鹅为4.7公斤,母鹅为3.8公斤。年平均产
蛋80枚以上,蛋重平均131.9克。净膛率公鹅为71.1%,母鹅为70.7%;雁鹅,头上额包及啄
为黑色,毛色近似大雁,故称雁鹅。公鹅体重为4.5公斤,母鹅为3.4公斤。雁鹅在生后255天
开始产蛋,年平均产蛋65个左右。蛋重平均为136.3克。净膛率公鹅为66.7%,母鹅为71.4%。
1973~1983年养鹅数量统计表
单位:只
家禽饲养量。农村养禽为家庭副业,户户都有饲养习惯,但饲养数量很少,每户饲养三、
四只,多者一、二十只。进入80年代之后,发展来亨蛋鸡,饲养数量有所增加。
1973~1990年养禽(鸡、鸭、鹅)年末存栏数统计表
单位:只
三、饲养繁育大牲畜 饲养大牲畜是牛、马、骡、驴的总称。清代以来,据《嫩水达斡尔
人》中记载: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时期,每户都养有几十头到几百头大牲畜。迁徙嫩江流
域后,以牛、马为主的牧业经济仍占相当比重。利用广阔的大草原,春、夏、秋三季以部落为
单位在野外集体放牧,各户轮流看管,使畜牧业稳定地持续发展”。民国年间,“开始以屯为
单位雇放牧员,日出放群,日落收群,收群后各户接回各自的牲畜人圈”。境内各地均以此种
方法经营大牲畜,延续到50年代。合作化期间,集体畜牧业的发展,则以生产队为单位饲养大
牲畜。
达斡尔族饲养的杠子牛。杠子牛通常是指使役的犍牛而言。公牛犊二岁子(十几个月)去势。
经水草丰盛的夏秋季节放牧饲养,冬春喂优质羊草,发育良好。满三岁开始干活,满五岁发育
为成牛干重活。成年牛体格高大粗壮,结构匀称,四肢较高结实,平均体高为142.6厘米,体
重713公斤,角长40厘米为其特点。在使役上行进快,能拉善走,最大挽力平均为374挽力公斤,
最大载重量达2 309公斤。用三头杠子牛开荒比四匹马的能力大,用二头杠牛拉犁相当于三匹
役马。杠子牛在熟地上耕地,深度20厘米,速度平均每分钟50米,折算每小时3公里,步伐比
马慢。夏季用牛耕地,早晨二时许出犁,至九时歇活休息,下午至日落放牧,日干活6~7小时,
最忙时也不超过10小时。两头杠子牛拉犁每日工作6~7小时,可耕地0.6~0.7公顷,一付牛犁
杖可负担耕地150亩。杠子牛拉车,一头牛拉一台车,载重600公斤,日行30公里,体驱较大的
载重可达1 000公斤。一般杠子牛可使役17~18岁。母牛14~15岁,即丧失繁殖和使役能力,
而被淘汰。
达斡尔族养牛有丰富的饲养经验。役牛半天使役半天放牧,冬季饲喂羊草,饲养比马省精
料,仅在使役前1~2个月内或在使役时每日加喂少量精料,精料的数量是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
之一,不使役时终日放牧,概不加喂精料。冬季搭暖棚,即用木杆塔成棚架,四周及上盖覆上
厚厚的柴草,棚内防风蔽雪,十分暖和。牛卧处垫上“格挠”,牛在“格挠”上叭着,牛粪一
天一打扫,保持洁净。
清代,马以放牧饲养,夏季放牧,冬季投以羊草,饮足水。《黑龙江外纪》记载:“齐齐
哈尔盛产羊草,马食辄肥,远行者微加粮豆,余不用,故养马最易”。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区喂马以谷草为主,兼喂谷物秸杆等农副产品。农忙时喂给精料,定时喂饮。1946年以前,
遭受战争掠夺,土匪抢夺,地富破坏以及疫病流行等诸多原因,马匹发展缓慢。解放后,党和
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草料较为充足,对马匹喂养比较精心,促使马匹得到不断发展。
境内饲养的本地马,属蒙古马系,经长期驯化和多年选育饲养,逐步形成的地方品种。四
脚粗壮,蹄质坚实。母马高127.8厘米,体长132.8厘米,胸围148.5厘米,管围1.80厘米,体
重300公斤左右。生长发育到3岁完成,繁殖年限13年左右。适于拉挽、骑乘和驮载,最大挽力
244.2公斤,耕地能力4小时可翻地2 468平方米,长途运输二马拉胶轮大车载重1.5吨,日行50
公里。本地马适应性强,耐粗饲,能忍受放养管理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农区使役时日给1~2公
斤精料,不使役时不喂料或给0.5~1公斤精料。有草原的地方,当精料或饲草不足时,则采取
白天使役,夜间放牧(放夜马),放牧季节不喂精料,也能保持中等膘情。本地马抗寒、耐酷热,
冬季在零下20度以下,多以半开放式马棚饲养,即可过冬。抗病力较强,发病率低,适于本地
饲养。
农业合作化以来,马匹由私有转为集体所有,逐步建立起饲养使役管理制度,选用有经验
的人员担任饲养员、使役员、放役员。实行人员、责任、牲畜、工具四固定和饲养、使役、繁
殖“三包一奖”制。牲畜固定槽位,老弱分槽饲养,饲料定量,软硬料搭配,先草后料,逐货
减草加料,少给勤添,看槽细喂。勤喂盐,增加食欲。量力使役,不超载,不超定额劳动。60
年代推行包饲养、包繁殖、包使役、包粪肥的四包一奖制度。这种制度的推行调动了保护和繁
殖的积极性。
役畜,是大牲畜中能干活的称为役畜。役畜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农耕动力,在农业生产过
程中,翻地、捞地、送粪、整地、播种、镇压、中耕、拉地、打场等九个生产环节,再加上短
途运输,非田间作业,90%以上的农活,都需要依靠畜力来完成。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代
替和减少了畜力,特别是小四轮拖拉机的发展和应用,役畜出现减少的趋势。
1970~1988年全区的役畜饲养量1.2~1.4万头,平均每头役畜负担耕地面积42~55亩之间,
畜力较为充余,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1970~1990年役畜数量和负担耕地面积统计表
专业畜牧队(场)经营 管理自1956年改变郊区农业生产,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集体兴办
了养猪、养羊、养鸡等畜牧队(场)。
集体养猪场(队),在部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养猪数量很少。1958年“大跃进”、
“人民公社”期间,在每个管理区(生产大队)都建立了以养猪为主的畜牧队,相继办起了“百
头猪”、“千头猪”常全区集体养猪的比重达到80%以上,在三年困难时期,纠正“一平二调”,
集体养猪数量减少,大多数集体猪场瘫痪。
进入70年代之后,以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的一封信》为指针,本区把生猪生产列为农业
生产的主要项目,猪列为六畜之首,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实行三级办场,队繁户养。公社、大
队猪场饲养优良种公母猪,生产队猪场繁殖母猪,供给社员仔猪育肥,出售商品肥猪。建立饲
料地,按政策留饲料粮,相应的建立饲养管理、繁殖、防疫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三包”
(包工、包头数、包繁殖)、“一奖”(饲养头数、质量标准超产奖励)责任制。1978年又推广合
同制,把生产人员与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出现了饲养员精心、干部关心的新景象。到1979
年统计,全区办起猪场152个,其中大队办的12个,占大队总数的7.9%,生产队办的142个,
占生产队数的24.5%。集体养猪存栏9 299头,其中集体养母猪8 647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生产自主权,经济亏损或没有经济效益的猪场相继停办,
集体猪场逐渐减少。
1977~1984年集体养猪数量
单位:头
集体养羊,1953年由省发放农业贷款,从海拉尔购入绵羊,贷给互助组发展集体养羊。1956
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养羊占总羊数的56.4%。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全
部养羊由个体转为集体所有。三年困难时期,集体养羊数量减少。
60年代以来,各社队为了增加收入,增加粪肥来源,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发展集体养羊。各
养羊队都修建圈舍,配备专职放牧饲养员和产羔护理员。全年放牧,冬春在舍外补饲羊草、豆
吻子、秸秆等农业副产品。较普遍实行“包饲养、包繁殖、包成活”、“固定人员、固定责任
、固定工具、固定报酬”的“三包四固定”,超产奖励,减产受罚的责任制度。产羔时都在较
温暖的舍内由人工接产,对产羔母羊和断奶羔羊加喂精料,提高产羔成活率。
由于加强了集体养羊的经营管理,集体养羊迅速发展。共和、哈拉等公社大多数的生产队
都有集体养羊,到1972年全区总羊数已达到24994只,其中集体养羊18212只,占总羊数的72.8%。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集体养羊随同其他生产资料一同分散到户饲养。
1972~1983年集体养羊数量统计表
单位:只
集体养鸡,1957年,胜利乡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首先办起了集体养鸡场。饲养来亨
鸡500多只,年交售商品蛋1 500公斤,相当于全社农户出售商品蛋的总和。1958年,公社、大
队先后办起“千只”、“万只”大型鸡常由于人民公社刚刚建立,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养鸡经
验不足,饲养管理和防疫技术跟不上去。加之农业连续三年受灾减产,饲料奇缺,因而大部分
鸡场下马停办。
进入70年代中期以来,仍有一些社队继续办集体养鸡场。这些鸡场纳入市养鸡计划之内,
订购带料鸡雏,实行以蛋换料,在饲料上有保证,价格合理,养鸡有利可图。养鸡多采用舍内
平面饲养法,鸡舍内设置栖架、食槽、饮水用具等。舍内地面垫草或铺细沙,每天清扫保持清
洁。采用烟道、火墙、火炉等取暖育雏,在冬季保持室温10度以上,冬季夜长昼短,用电灯补
充人工光照。并推行合同制、大包干、由户包养等办法,把生产人员同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
有利于集体养鸡业发展。其中办的好的有利发大队养鸡场、后平大队养鸡场、齐齐哈大队养鸡
场,年饲养来亨鸡500~1 000只,鸡场商品量大并盈利。到1984年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集
体养鸡场停办。
国营食品基地 国营食品基地畜牧场,是由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畜牧场,境内有青年农庄
畜牧场国营雅尔塞园艺农场畜牧场。此外尚有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办的副食品畜牧场。青年农
庄于1958年建立畜牧业作业区,后改为畜牧场。有职工170人,耕地4 500亩,口粮饲料自给。
从1958~1960年,年养猪250头,其中基础母猪60头,年产肥猪45~65头。有孵化站一处,养
来亨蛋鸡2000~3500只,养羊400多只,养马80多匹,养牛100头。在1961年纠正“一平二调”
时,由集体平调的牛马全部退归个体所有,相继连续三年农业自然灾害,畜牧场停办,青年
农庄改为青年林场。
雅尔塞农场 雅尔塞农场建于1957年末,由省商业厅主办,并由齐齐哈尔市财贸干部下
放120名办起来的大型副食品生产基地,是全民集体共存的一个种经营形式。总场下设五个分
场、30个生产大队,队队均有猪场,有“三八”、“五四”、音钦、达呼店四个大型猪场。
每个场年饲养量均在二三百头。1959年又从苏联进口克米洛夫种公母猪10头,建立克米洛夫
纯种猪场,1960年存栏128头,纯种繁育,出售种公母猪,其后与本地猪杂交改良育成“黑花
猪”。建有万山寺养鸡场,1960年饲养来亨鸡2.1万只,年交售鲜蛋量32 770公斤,是全市商
品蛋基地,并设有孵化站。1967年年孵化鸡雏48.82万只,供给本场国营、集体和个体户鸡雏。
1962年又从新疆塔城地区种羊场购入新疆细毛羊760只,因其对本地适应性差,加之饲养设备
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于1965年全部淘汰卖出。1967年国营和集体分开,国营畜牧部分成立曙
光农牧场,划归市国营农场局领导,集体部分恢复雅尔塞公社。
全场1958~1967年牲畜存栏和商品量
繁育杂交改良本地牛 清代,牛配种主要是以本地品种公母牛在牛群中自然交配,进而发
展为人工选择优良种公牛放人牛群中使其自然交配。达斡尔民族有选种配种的传统习惯,如莽
格吐村在土改平分大牲畜的同时,即选留一头优良种公牛归村政府公有,为全村各户母牛配种。
1949年建国以来,全面推行选留民有种公畜工作,凡20头可繁殖母牛中选一头种公牛。并实行
配种收费,以鼓励饲养优良公牛。其后,又从昂昂溪购入黑白花种公牛贷给农村改良本地牛。
进入80年代以来,本地充分发挥草原资源优势,并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突出了奶牛生产,
从杂交改良本地牛起步,选用优良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实行人工授精配种,全区以本地黄牛
改良为主的配种站点共建立22处。
以本地黄牛为母本,用黑白花奶牛为父本,采用杂交的办法进行改良,其后代体驱随着代
数的增加,比本地牛不断提高,后躯发育良好,肌肉乳房发达,毛色多为黑白花、黄白花。级
进杂交3~4代的牛,体型外貌,体高结构和产奶量,均已接近纯种黑白花奶牛。
黑白花奶牛杂交改良本地牛,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富得快的优点。如养牛专业
户孙久庆,1979年开始养牛,到1983年养牛24头,其中奶牛4头,养羊54只,年收入1.56万元,
纯收入1.2万元。养奶牛专业户杨焕林1990年养奶牛28头,年交售鲜奶115吨。全区到1990年本
地牛基本上实现了全改良。据卧牛吐村的调查,全村总牛数854头,其中奶牛566头,改良杂交
一代42头,二代118头,三代牛128头。
改良本地马 本地马繁殖能力很强,三岁参加配种,其繁殖年限一般是9~13年。繁殖方
式,由自然本交配种发展为人工选种选配,年自然繁殖率30~35%。达斡尔族养马是为了乘骑
和拉大轱辘车,做为主要交通工具使用。因而选种上即选择能拉善跑的做为种马。解放后,在
土地改革平分大牲畜时,首先在全和台村选留了一匹种公马归村政府公有,为全村的母马配种。
这匹马挽力大、速度快、四脚健壮、蹄质坚实、脚势端正、结构良好、体型匀称、持久力好、
适应性强,是一匹乘挽兼用的优良种公马。1949年建国后,全面推广选留民有种公马工作,配
种收费,鼓励群众养好种公马。利发村民养一匹三河品种的种公马,年得良好驹70多匹,雅尔
塞村民养一匹三河品种的种公马,年得改良驹50多匹。在配种上推行“适时配种、隔日配、配
血驹”,减少失配、并做好保胎、育驹工作,提高了配种准胎率,工作较好的地方,马的配种
准胎率达到70%以上,一般的均在35~45%。
马匹人工授精配种始于1952年。在大八旗哈村建立国营人工授精配种站,用日本杂种公马
改良本地马,年得改良驹10余匹,开创了马匹人工授精新技术。60年代以来,建立国营种马配
种站,按着黑龙江省马匹育种方向,采用顿河、卡巴金、苏重挽种公马,改良本地马。有计划
开展马匹人工授精配种工作,推广以无菌操作为核心,以触摸卵巢为主的发情鉴定方法,以最
佳时间输精,推行中、近程简易输送精液授精方法,以及母马保胎等,使马匹授配率逐年增加,
准胎率逐步提高,产驹成活率逐渐增高,改良马逐步增加,哈拉大队改良马比重达到50%,其
中五、六队达到全改良。
本地猪杂交改良 境内的本地猪多为二民猪。皮毛黑色,鬃质优良,抗寒和抗病性能强,
粗饲。在-20℃的气温下,能在简易舍内产仔和哺乳仔猪,在零下25度时,母猪日给精料0.25
公斤,适当搭配粗料,仍能正常发情配种产仔。公猪9个月、母猪8个月即可配种,每产仔高达
12~13头,但育肥时间较长,生长发育慢,长达一年左右。
猪的杂交,在东北沦陷时期曾利用巴克夏、约克夏猪无计划的进行杂交,使原有的民猪种
质遭到破坏,数量日益减少,到1946年解放后,在边远的村屯仍有少量饲养。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有计划的进行猪的杂交改良,是以不同品种间进行杂交,利用婚交优势,提高生产性
能,增加产肉量。
50年代初,曾从哈尔滨香坊农场购入哈白种猪改良本地猪,一般杂交后在农村饲养条件下,
比本地猪增重20%左右,育肥期缩短一个月。
1957年,雅尔塞农场从苏联引入克米洛夫品种公、母猪五对。该猪脂肪型,体质结实,全
身黑色但有白斑和“六白”特征,成年母猪200公斤左右,窝产仔10头,泌乳力60~65公斤,
肥育9~10月,重达150公斤,具有早熟体质健壮的优点。杂交一代具有哺乳率高,生长发育快,
肥育性能好,10月龄重81.4~86.4公斤,其杂交后代在雅尔塞地方多有饲养。以克米洛夫种猪
为父本,以本地猪(改良黑猪)为母本,进行杂交,出现较好的杂交优势,成活率高、生长发育
快,肥育性能好。省畜牧研究所以克米洛夫为父本制定黑白花猪育种方案,雅尔塞公社鲜明大
队是黑花猪育种基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0年代又引入了长白猪。该猪是瘦肉型猪,育肥猪日增重700克,170~180天达90~100公
斤。以长白猪种公猪为父本,以本地猪(改良白猪)为母本,杂交一代在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日增重447克,增重1公斤需5.5个饲料单位,从初生达到90公斤,需238天,其杂交猪具有繁殖
率高、身腰长、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肥育性能好等特点,已在全区广泛饲养。
绵羊改良 本地羊最早来源于蒙古羊,经在本地长期风土驯化,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
性强。公羊多有角、脂肪尾、体躯皮毛多为白色,有的头和四肢混生杂色毛,毛质粗,产毛量
很低,年剪毛量为1.1公斤上下,成年母羊平均体重20~30公斤,繁殖力一般年产1羔。
繁殖方式,原是本交配种,进而实行选种选配。1957年在哈拉乡组织四个村,1 000多只
绵羊,以美利奴细毛羊为父本,用人工授精方法改良本地羊。70年代中期以来,本区纳入东北
细毛羊繁殖基地,大力推广繁殖东北细毛羊。共和公社隆胜大队自办绵羊人工授精站,从萨尔
图银浪羊场购入一级东北细毛羊为父本改良本地羊,这个大队养羊曾达到一千多只,是全区养
羊最多的大队。
进入80年代之后,本区饲养的绵羊大部是东北细毛羊和它的杂交后代,东北细毛羊,体格
大,体型匀称,公羊有角,母羊无角,全身皮毛白色,成年羊体重40公斤左右,产毛量5公斤
左右。其改良后代,在合理饲养管理条件下,一代杂种平均产毛量3公斤左右,比本地土种羊
提高1~2倍,体重提高10~20%,三代改良羊基本成为东北细毛羊。齐齐哈大队九队(西哈雅)
饲养的绵羊均是东北细毛羊,是全区质量最好的绵羊。
合乎标准的东北细毛羊,体质结实,颈部有皱褶,细毛丛生,头部至两眼联线,前肢至膝
关节,后肢至飞节,腹毛长而密。生产性能:种公羊产毛10公斤,合净毛3.6公斤,成母羊产
毛5公斤,合净毛2公斤。羊毛细度60~64支。全区随着绵羊改良增加,产毛量提高,80年代以
来,年产羊毛10万公斤左右。
四、畜禽病防治及阉割
自古以来,畜禽病不断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防治工作从民间利用土方土
药治疗疾病开始,逐步发展了中草药和针灸医术。到了近代,出现专业中、西兽医,有了化学
和生物药品,防治手段和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并有计划地控制和消灭畜禽疫病。
畜禽传染病 境内很早就有畜禽传染病的发生,称为瘟疫。瘟疫流行时,畜禽大批死亡,
乃至绝群。畜禽传染病甚多,其中烈性传染病有牛瘟、口蹄疫、炭疽、鼻沮、马传染性贫血、
猪瘟、猪肝疫、猪丹毒、鸡瘟、禽霍乱等疫玻牛瘟。是一种急性、烈性、流行快、死亡率高的
一种传染病,牛、羊、猪均能感染发病,尤其是对牛危害甚大,有毁灭性疫病之称。历史上很
早就有牛瘟的发生,在民国时期已有了牛瘟的记载:1917年(民国6年)齐齐哈尔周围及沿嫩江
两岸发生牛瘟,据省府牧畜筹办处报告,“此处牛瘟初起齐齐哈尔以东附近各屯,继续传播到
东北、嫩江两岸之户多受其害,至今境内尚未尽除其病状,时有病势严重、医治无效而死亡的
现象发生。在东北沦陷时期,也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注射牛瘟脏器苗,但仍没有控制住牛瘟的
发生和流行。
1947年以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自1949年全面推行牛瘟免化毒疫苗和免化牛、
羊血反应的预防注射、以防治和消灭牛瘟为中心的群众性防疫运动。定期制苗,及时把有效疫
苗注射到牛体。从1949—1953年每年用一个月的时间,对牛一头不漏地进行牛瘟预防注射,从
而消灭了疫源,控制了牛疫瘟的发生,进而消灭了牛瘟。本区从1949~1990年40年间未发生牛
瘟,保护了养牛业的发展。
口蹄疫。是牛、羊、猪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玻1951年冬,口蹄疫从内蒙古
传人,很快蔓延全境,只在牛群中发生,羊、猪没有感染。采取疫区彻底封锁措施,严禁牛、
羊、猪及其产品、饲料、用具及其污染物移动。病畜隔离对症治疗和护理,停止一切家畜交易、
集聚及移动。由于长时间的封锁、隔离,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不误春耕,尽快
解除封锁,全面开展人工接种,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封锁。
1963年冬,牲畜“0型”口蹄疫又突然传入。传染面广、持续时间长、毒力强、死亡率高。
认真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对疫区周围和交通要道设三岗哨、消毒站,以及联防检查站等防疫
措施。其后每年对牛羊进行疫苗注射,1974年以后基本控制了牛羊口蹄疫的发生,但疫苗注射
始终没有停止。
1970年以来,猪的“0型”口蹄疫在猪群中发生,牛羊很少感染。对此采取大普查、大消
毒。经过三年防治,疫情逐渐平息下来。但仍有零散疫点出现。
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玻境内历史上有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群众称“癀脖,
局部发生常有“马倒圈”之说。1932~1934年,炭疽病暴发,嫩江、讷河、富裕、龙江(包括
本区)因炭疽死亡马牛近万匹、尸体随意投河或弃于荒野,造成大面积污染,炭疽病迅速蔓延。
据1935年《兽医畜产杂志》记载:“嫩江流域每遇雨季必有炭疽发生,每年有二三百匹(头)家
畜患此病死亡。”1934年发生最猛,从6月至9月死亡家畜达万匹(头),人感染此病死亡24人,
沿江村屯的家禽差不多陷于灭绝。
1948年达呼店突然发生炭疽,由于及时采取防疫措施,未能流行成灾。自1949年起,每年
对马牛进行定期炭疽预防注射,并建立群众性防疫制度,实行疫情报告,严禁死畜剥皮吃肉,
消毒毁尸等措施,全区到1990年未有炭疽病发生。
马鼻疽,是马的慢性传染病,驴骡多是慢性经过,群众称为“鼻屎马”。1938年龙江省检
疫马匹中鼻疽阳性马占14.9%(包括本区),划定一二号地区,将一号地区检出的马输到二号地
区隔离饲养,但收效甚微。
1947年以来,党和政府重视马鼻疽的防治工作。1949年开始进行马鼻疽检疫工作,检出的
阳性马在左后股烙以*印,采取排出办法,当时污染率仅占7%左右。1956年实现高级合作化后,
马匹集中饲养,省制订《消灭马鼻疽规划方案》,采取划分鼻疽马隔离队的办法,把几个大队
的鼻疽马集中到一个生产大队或生产队隔离饲养使役,并采取检疫、管制、培育幼驹、枪杀开
放性鼻疽马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60年代以后,根据当时畜力不足的情况,采取边防边治的办法,对开放性鼻疽马在隔离的
条件下用“地霉素”注射治疗,1963年治疗开放性鼻疽马73匹,临床治愈率达到90%以上,而
且经过短期复壮投入使役,对延长鼻疽马使役年限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文革”期间,马鼻疽的防治工作无人过问,停止了检疫隔离措施,造成底数不清、情
况不明的状况。1983年马匹分散到户饲养,人们都不愿意养鼻疽马,发现后即杀掉,1985年以
来,未发现有鼻疽马。
马传染性贫血玻简称“马传贫”是危害马属家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玻当时既无良好的检疫手
段,又无恰当的治疗方法,称为毁灭性疫玻1960年,采取检疫、封销、隔离、消毒和处杀病马
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但疫情还在不断发展。“文革”期间,防疫工作陷于瘫痪,马传贫扩大蔓
延流行。
197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到1981年对马传贫采取以预防注
射为主,开展检疫净化的防治措施。从而预防效果越来越明显,流行范围逐年缩小,疫点和死
亡马匹逐年减少。自1985年以来,马传贫病基本得到控制。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是危害猪的三大传染玻本区发生历史悠久,仅据“伪满”《家畜
防疫实施概况》中记载:“嫩江沿岸各县(包括本区)每年4~5月份和10~11月份,必有猪瘟发
生”。自1947年以来,一直在流行。
1949年,开始应用氢氧化铝疫苗和猪瘟结晶紫疫苗开展预防注射,但因疫苗保护率较低,
效果不明显。只能贯彻圈养猪和封锁、隔离、消毒、毁尸等防疫措施,但瘟情始终未断,常有
发生。
1958年以后,猪瘟疫苗改用免化弱毒疫苗,免疫力强、安全,防治效果好。从此全面开展
猪三大疫病的防疫注射,随着疫苗的改进和提高,并坚持防疫注射经常化、制度化。1978年以
来,采取以预防注射为主综合性防疫措施,坚持春、秋定期注射和随时补针,层层进行检查验
收。到1982年猪瘟仍有发生,仅奈门沁一个村,126户就死猪132头。从此,更进一步加强猪的
三大疫病防治工作。到1990年基本控制住了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的暴发和流行。
鸡新城疫、禽霍乱。这两大疫病在境内流行历史较久,仅据当地农民反映,“农村年年孵
鸡,年年春秋死二茬”。当鸡瘟流行时,把鸡扣在房顶上也不顶事,死鸡很多,剩下的极少。
1949年以来,曾进行鸡瘟疫苗刺种工作,因毒力强,刺种后麻腿,下软皮蛋,即停止刺种。
1953年改用鸡新城疫刺种,基本上控制了鸡新城疫大面积发生。同时又研制成禽霍乱弱毒苗,
开始推广应用。
1966年鸡新城疫Ⅱ系苗研制成功,又开展了Ⅱ系苗滴鼻工作。进入80年代以来,对大群饲
养的蛋鸡和肉鸡,都及时的进行鸡新城疫苗滴鼻,基本上控制了鸡新城疫的发生,而个体饲养
的本地鸡,由于分散预防注射、滴鼻不全面,鸡新城疫仍有零星发生禽霍乱还未得到控制,近
来应用喹乙醇治疗禽霍乱收效较好。
布氏杆菌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玻本地从何时开始流行,尚无确切记载。1954年龙江县发现
羊流产,经流行病学和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玻从此,对羊进行检疫,对阳性羊扑杀。
1959年哈拉村有一牧羊人感染此病,即加强了大面积检疫,检出阳性羊扑杀处理。进而全面进
行18号共和国菌苗预防注射。“文革”期间中断。1978年之后,又全面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
逐步控制了布氏杆菌病的发展和流行。
畜禽普通病 饲养畜禽过程中,经常发生普通病而死亡。包括内科并外科并产科并中毒病
和营养代谢玻内科病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较多,春季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秋冬季节多
发生消化系统疾玻外科病以外伤和跛行多见。产科病多发生在奶牛中,主要有难产和乳房疾患。
中毒病有饲料中毒、有害植物中毒、药物中毒和环境污染中毒。营养代谢病是代谢紊乱,微量
元素及维生素缺乏或失调,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普通病的治疗历经民方、中兽医、西兽医、
中西兽医结合四个阶段。
本地从民间利用土方土药医治畜禽疾病开始,进而形成半农半医的中兽医,逐步形成职业
的中兽医或专门从事阉割家畜的行业。中兽医的诊断,主要是沿用望、闻、问、切“四诊”和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传统方法,并看患畜的精神、皮毛、舌苔等变化,伴随辨
别病畜气味和用手触摸畜体进行综合诊断,确定病名,进行治疗。本区因气候寒冷,马匹易受
风寒侵袭,患痉挛疝和风湿较多。在治疗痉挛疝上则用镇静、辛温、祛寒药物。在治疗四肢并
闪伤筋骨疼病,则采用舒筋、活血、化瘀类药。在治疗胃肠病,则采用消食、理气、健胃药物。
在治病过劳症时,采用清热、补养、健脾等药物。
中西兽医结合。1949年境内成立了西医家畜诊疗所,用西药治疗家畜。举办中兽医学习班,
中兽医学习西兽医,学到了家畜生理、解割学等兽医基础学科,用科学仪器诊治畜禽普通玻中
兽医逐渐开始使用体温计、听诊器等器械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开始无处方,逐渐实行开方
用药,有病志和处方签,量药是从大把抓逐渐使用戥子。
中西兽医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发掘传统兽
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兽医医疗结合,对马、骡便泌、胃卡他、肠炎、胃肿瘤、破伤风、
马爬窝、风湿并跛行、牛瘤、胃食滞、前胃驰缓、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比过
去单一用中药或西药某一种方法为好。
畜禽寄生虫病 畜禽寄生虫,又称侵袭玻在本区危害严重的有家畜疥癣、猪囊虫等。
马疥癣又称马癞。在东北沦陷时期,常有马疥癣病的发生,由于长期的传播蔓延,到1948
年已流行成灾,危害马匹瘦弱死亡相当严重。据1949年的调查统计,全境发生病马已达到9000
多匹。为了防治此病,政府的科技干部,经过试验用滴滴涕石油合剂,治疗马疥癣效果良好,
治愈率达90%以上。到1951年基本扑灭了马疥癣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后,虽然马牛中有零星发
生此病,经各地应用各种治疗疥癣的药物,均收到一定的效果,未能流行成灾。
羊疥癣,致使绵羊掉毛,甚者成为光腚羊,对绵羊危害甚大。据齐齐哈尔市土产公司的调
查,绵羊感染此病,弱毛多、油汁少、产毛量减少10%左右,母羊瘦弱、奶少、羔羊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在剪毛后用“六六六”粉药浴,曾在莽格吐公社畜牧场和达呼店公社修建水泥结构
的药浴池,进行集中药浴,效果良好。随着家庭养羊业的发展,养羊户多在每年剪毛后7~8天
以“六六六”粉药剂,用大锅或大缸、木槽等器具进行药浴,隔10天后再一次药浴,也收到较
好效果。但由于不彻底,致使绵羊疥癣仍有发生。
猪囊虫病。是人的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肌肉组织中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玻称为
“豆猪”或“米参猪”。此病在本区普遍存在,造成猪囊虫和人绦虫的恶性循环,危害极为严
重。过去主要采劝五有三勤”和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加强猪屠宰的卫生检疫等措施,这对控
制猪囊虫起到一定的作用。进入80年代,对人开展驱绦灭囊,切断人猪互相传染的途径,防治
猪囊虫收效较好。1982年省驱绦灭囊办公室推广吡喹酮治疗“小豆猪”疗效较好。由于多年采
取患者驱虫,管好厕所,管好猪圈,加强对肉食品的卫生检疫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猪囊虫病感
染率逐年下降。
家畜阉割 家畜阉割,又称“劁骟”、去势”。家畜阉割后,性情温顺,无性欲要求,役
畜便于使役及管理,肉畜促进生长发育。并能达到淘汰劣种,提高家畜的利用价值。
猪的阉割。猪阉割是早期家畜阉割之一。特别是小母猪的阉割是中国独特的阉割术。所用
工具仅一把劁猪刀,刀系铁制约17厘米的长柄,一端是桃型双刃刀,另一端是钩针。民间早期
劁母猪,不论大小,均用大开膛的方法。手术麻烦,有一定的危险性,已被淘汰。中兽医劁母
猪有行活和肋活两种;小母猪施行活,刀口不缝合;大母猪施行肋活,刀口缝合;劁小公猪开
刀后将动脉和静脉捻断睾丸切下,大公猪开刀后将动脉和静脉结扎睾丸切下。凡是育肥用小公、
母猪,都要阉割后育肥,淘汰的成年大公、母猪,也要经过阉割后育肥。
公马(骡、驴阉割) 公马(骡、驴阉割),均采用卧倒后阉割。倒马法,既简单又适用。即
一人一条绳子将马拴好,一拉绳一按马即将马卧倒,方法简单,卧倒安全。
阉割法,有结扎法、夹板骟。进入50年代之后,多采用去势器对马(骡、驴)进行阉割。
结扎法是古老的民间土法,已被淘汰。夹板骟是近代中兽医应用的一种骟马方法。去势器
阉割是西兽医阉割的一种方法,较为适应已广泛应用。
公牛阉割。传统方法的锤骟、消火骟。中兽医采用勒筋骟、结扎骟和药线结扎骟等法。药
线结扎是用消炎药,愈后良好。
公羊阉割。过去常用结扎法,近期用皮筋法,用皮筋在睾丸上勒紧,使睾丸坏死脱落。
五、草原、饲料
草原草原是发展畜牧业最基本的条件。本区草原资源丰富,以盛产羊草而著称。但存在自
然灾害的侵袭和毁草开荒的现象,使草原面积减少,且退化严重,并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清代,本区在封禁时期,地旷人稀,利用天然大草原,以养畜为主。自放荒垦地之后,草
原面积逐渐减少,历经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继续开垦草原,草原面积日益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搞开荒扩种,发展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草
原面积逐年减少。1962年经省农业厅航测,境内草原面积为90.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3%,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87.0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96%。在可利用草原面积中,两个少数民族乡
最多,莽格吐乡占全区的20%,卧牛吐镇占全区的42.3%。
全区1962年草原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进入70年代之后,又将可垦草原划给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办副食品生产基地。由于不
断的开垦草原,在草原中的宜农地,大部变为农田。80年代之后,除极少数连片的草场外,只
有江河沿岸易涝地,草原中盐碱地等不可开垦地长零星小块草原。据1983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
全区草场总面积为59.3万亩,比1962年又减少了65.4%。
草原分布 本区草原,根据地形、草场植被等,将全区草原分布,划分为两个草场区。即
嫩江北段、阿伦河、音河流域草场区和嫩江南段、二沟河平原草场区。
嫩江北段、阿伦河、音河草常包括莽格吐、卧牛吐、瑞廷、达呼店四个乡。1962年草场总
面积639 741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22 246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7%。境内低洼,平均海拔
150~160米之间。地貌分为:莽格吐高漫滩,土壤为碳酸盐草甸土,并杂有少量碱化草甸土及
风沙土。草丛高密、草质良好,是牛羊为主的重要牧区。卧牛吐高漫滩,位于音河、阿伦河两
河流域之间的岗丘低坡地带,土壤为黑钙土、碳酸盐草甸土、风沙土。草场多分布在平原低地
和丘陵坡地,草质优良。音河、阿伦河流域的低漫滩,阿伦河套以潜育化草甸土为主,音河以
草甸沼泽土为主,地表过湿,形成湿生草地。草场类型有草甸草原和沼泽草甸类。植被以羊草、
小叶樟、野古草、三棱草、乌拉苔草、五脉山黧豆及杂类草等。在三道罕北面阿伦河套里有齐
腰深的小叶樟,是牲畜的良好饲草。
二沟河平原草场区。本草场区位于嫩江流域南段、二沟河两岸的平原。包括:梅里斯、雅
尔塞、共和、哈力四个乡。1962年草场面积266 330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48452亩,占草场面
积的93%。这个区以农业为主,草场多开垦为农田,残留的草场多为零星小片放牧场割草常地
势比较平坦,平均海拔150~160米之间。土壤以碳酸盐草甸土和草甸黑钙土为主,二沟河一带
有盐化草甸土呈带状分布。本区内大面积开垦,草场退化,植被稀疏,干旱和风蚀严重。草场
类型为草甸草原类。植被仍以羊草为优势种,低洼处主要是乌拉苔草、三棱草等。
草场类型 1983~1985年经草场资源调查,根据全省统一标准,划分草场植被类、组、型。
全区共有二个草场类、四个草场组、七个草场植被型。
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在嫩江沿岸的莽格吐、卧牛吐、瑞廷等乡镇,属于中生草甸草原植
被型。可分为二个组、四个植被型。
羊草杂类草型。分布在嫩江沿岸高漫滩的平坦地段和沼泽草甸外围。土壤以盐渍化草甸土
为主,黑土层一般在25厘米左右。植物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羊草占绝对优势,生长良好的
单一羊草群落。但在土壤水分减少或过渡放牧后,杂草侵入,成为羊草杂草群落。伴生的杂草
有星星草、碱茅、碱蒿、斜茎黄芪、胡枝子等。植被总盖度为75—85%,草高约40厘米,亩产
鲜草279公斤,豆科牧草占2.1%,优良牧草占85%以上,是较好的割草场和放牧场。
羊草、五脉山黧豆、杂类草型。分布面积较小,土壤为盐化草甸土,土层厚30厘米左右。
优势种为羊草,亚优势种为五脉山黧豆,杂类草有西伯利亚蓼、蔓萎陵草,蒲公英等。植物总
盖度为。70%,草层高度为30厘米,羊草占75%,五脉山黧豆15%。亩产鲜草363公斤,种和
度每平方米3~4种。
野古草、杂类草型。分布在瑞廷乡北部。土壤为草甸土,局部有季节性积水。优势植物为
野古草,并混生有千层菜、毛水苏、牛鞭草、抱茎白前等喜湿性植物。五脉山黧豆占25%,野
古草占60%,杂草占15%。亩产鲜草425公斤,是优良的割草常茵陈蒿、杂类草型。土壤为风
沙土,有机质含量低。植物建群种为针茅、羊草、中华隐子草、斜茎黄芪、细叶胡枝子等。由
于利用不合理,草场严重退化,优良牧草逐渐减少,有毒有害植物侵入,形成次生植被,东北
茵陈蒿、狼毒、鹤虱、芍药、棉团铁线莲,高坡上散生山杏。植被盖度为40%,可食性牧草占
55%,草层高度15厘米,亩产鲜草66公斤。
沼泽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嫩江北段,沿音河、阿伦河呈平行分布。土壤以草甸沼泽土为主,
地下水位高,局部季节性积水。分为二个组、三个植被型。
小叶樟、杂类草型。分布在阿伦河两岸,成带状分布。土壤以沼泽草甸土为主,盐渍化较
轻,地下水位高。总盖度100%,小叶樟占绝对优势,草层高105厘米,下层生长喜湿性植物,
有乌拉苔草、三棱草、千屈菜等。亩产鲜草816公斤,为优良的割草场,每平方米种和度3~5
种。
乌拉草、三棱草、杂类草型。呈带状分布于音河、阿伦河两岸,土壤为沼泽化草甸土,地
下水位高,局部有积水。优质植物有乌拉草、三棱草,二者随地形变化互为消长。伴生种有千
屈菜、黄莲花、野古草、毛火苏、地榆等。地势较高处散生蒙古柳。植被总盖度95%,草层高
78厘米,亩产鲜草432公斤。适口性差,易老化,适宜七月上旬刈割或作早春放牧场。
三棱草、羊草、寸草苔型。分布在嫩江河套内,从低地到高地依次分布三棱草、羊草、寸
草苔。与三棱草伴生有东方蓼、毒芹、千屈菜等;与羊草伴生有五脉山黧豆、野古草、地榆等。
寸草苔常形成单优群落,有时伴生早熟禾、委陵菜等。植被总盖度大,草原低,平均草高32厘
米,亩产群草266公斤。可做割草场或放牧地。
草场等级 1983~1985年经草场资源调查,划分了草场等级。等级指草场品质优劣、利用
程度、营养价值以及优等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高低。
一等草场:主要分布在土壤肥力较高,牧草生长繁茂,羊草为优势种占65%,亚优势种为
豆科牧草占25%,亩产鲜草363公斤以上,适口性好,是良好的割草场。
二等草场:分布的生境条件大致与一等草场相同,以羊草、星星草、小叶樟、虎尾草为优
势种。但由于利用不合理,羊草和豆科牧草比重下降,一年生和适口性较差的牧草增加。
三等草场:分布在地势较洼的地方,主要优势植物为野古草和一些适性较差的湿性植物。
中等牧草占70%,有些牧草牲畜不愿采食,但在春季牲畜较喜食。
四等草场:分布在河流两边低洼地,地下水位较高。主要优势植物为乌拉苔草、三棱草和
一些湿性植物。利用率和适口性较差。
五等草场:分布在沙丘漫岗上,原生植物为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和一些蒿层植物。由于
过度放牧,原来植物破坏,生长一些适口性差的牧草,有毒有害杂草增加,草场利用率很低。
草原利用 境内清代草原为封建统治者的领地。自放荒垦地之后,草原逐渐转为私有,大
部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占有,他们利用土地草原作为剥削工具。1947年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土地法大纲》:“废除一切地主所有权,大牧尝大荒地等归政府管理。”消灭了草原私有制。
1955年确定“凡国有草原原则上按县、区、村划界,规定保护和使用权”。1962年实行草原分
级管理,在卧牛吐镇境内划出一部分国有草原;一部分划给国营农牧场;一部位划给集体使用。
按行政区划,本着历史使用习惯和有利于生产,划给生产大队长期管理使用。
草原放牧。境内逐水草游牧是古老的放牧方式,它是利用水草丰盛的地方逐水草放养家畜。
清代,达斡尔族在境内定居,实行定居放牧,分群放牧,充分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在村屯附
近有母牛群放牧,即产犊母牛和挤奶母牛有使役牛群放牧,使役牛半天使役半天放牧。在远处
牧场设野牧点,设牲畜圈四周挖土沟,用木杆栏上,白天放牧,夜间圈上,放养牲畜。放荒垦
地之后,村屯增多,农田增多,草原减少,农区人民虽大部从事农业,但仍利用草原放养马、
牛、羊等牲畜。合作化之前,有以放牧为专业者,收放牧费放养各户的牲畜,利用村屯附近的
放牧场放牧,或在江套内设牧点放养牲畜。合作化之后,以生产队为单位有放牧员,各自放养
本队的牲畜。有的生产队饲草不足时,耕马白天使役,夜间放牧(放夜马)。进入80年代之后,
集体畜牧业停办,多以村屯为单位组群放牧。牲畜放牧有长年放牧、季节放牧、临时放牧等多
种方式;马、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通过放牧得到发展。清代末期,已有了割贮饲草的记载。
据《黑龙江述略》记载: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江省(齐齐哈尔)偏牧于野,不以豆类麦屠饲
之,至秋后畜以家厩,则喂以羊草,约可供牲畜冬春之需”。割贮饲草饲养家畜一直延续至今。
自1947年解放以来,各级政府重视割贮草工作。针对本地10~5月长达8个月枯草期,主要靠割
贮草养畜。从50年代开始,在牧草收割季节,建立领导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割贮饲草。据
不完全统计,历年割贮的羊草在4~5万吨,在水涝和干旱之年收割较少。随着草原面积减少,
割贮草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
全区草原利用情况,1962年草原利用面积87万亩,其中放牧场32.8万亩,割草场54.2万亩,
到1983年草原利用面积59.3万亩,其中放牧场29.9万亩,割草场29.4万亩。
1983年草原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
退化草场改良 境内在放荒垦地之前,草原面积大,牧草繁茂,饲养牲畜少,牧草有余。
放荒垦地之后,农田增加,草原减少。自1947年以来,大搞开荒发展农田,草原面积大量减少,
牲畜数量增加,超过草原纳畜量。过度放牧,自由放牧,任家畜游走采食,无雨天专用牧地,
草场被家畜践踏破坏严重,牧草再生能力减退。加之水、旱、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草场退
化严重。退化草场,羊草显著减少,上繁草衰退,牧草生长,由高变低,由密变稀,产草量下
降。有些草场碱斑连片,形成无植被裸地。全区的放牧场和割草场都变成退化草场,进入80年
代以来,开始对退化草场改良。
浅翻轻耙改良退化草常碱性退化草场,浅翻15厘米轻耙,不完全改变原有土层和植被,切
断草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优势种羊草的繁殖能力,促进羊草生长,提高产草量。1983
年以来,在莽格吐、哈力、达呼店、梅里斯等乡推广浅翻轻耙,到1990年,累计浅翻轻耙改良
退化草场1.7万亩。浅翻轻耙草场从第二年开始产草量逐年提高,一般比天然草场产草量提高
1~1.5倍。
飞机播种牧草改良退化草常利用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相结合,于1985年在共和、哈力两个
乡的退休草场进行飞机播种牧草6万亩,其中共和乡3.5万亩,哈力乡2.5万亩。于1988年又在
卧牛吐镇飞机播种牧草1万亩。累计飞机播种牧草7万亩。飞播选用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
星星草、羊草、野大麦等牧草。飞播后提高了覆盖率,增加了豆科牧草成分,形成了羊草、豆
科草、杂类草的草群结构。飞播草场亩产草量达到150~250公斤,比播前提高2~3倍。飞播成
本低,比人工播种节省种子50~75%,落种均匀,出苗整齐,飞播每小时1 600~3 000亩,是
机械播种的20~30倍,是人工播种的300倍。
人工种植牧草。进入80年代以来,以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为主建立人工草常
到1990年在梅里斯、达呼店、瑞廷等乡累计人工种草4 500亩,人工种草的产草量比天然草场
高3~5倍。
草场承包 1983年以来,在耕地承包的同时,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哈力乡兴安村首先实
行割草场分块按户承包,放牧场集中一户承包。全区承包形式有各户承包、专业户承包、放牧
员承包放牧地等多种形式。草场承包后,使责权利统一起来,有利于管理和建设。如共和村赵
海山一户,看护承包1万亩飞播草场,承包后杜绝了人为破坏草场,亩产草量达到200公斤,年
总产草量200万公斤,为每户提供饲草500公斤,有效地保护了草场。
饲料 饲料用粮。清代,达斡尔族人民在本地定居后,主要是种植大麦、燕麦、乔麦等农
作物,其中大麦、燕麦是饲养牲畜的重要饲料。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汉族移民迁来,垦荒者
急剧增多,种植大豆、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有一种料高粱专作牲畜饲料。东北沦陷时期,
由于伪满当局颁布“粮谷统制法”。实行粮谷出荷(强制征购),一般农民的粮谷多被强行掠夺,
余下的还要向地主交租和留出下一年的口粮、种子,能够作为饲料的为数很少,遇有灾年更加
困难。
1947年之后,在饲料种类上,燕麦、大麦等逐步减少,玉米、高梁上升为主要精料。广大
农村每头耕畜一般年用精料300~400公斤,此外还补喂糠麸、秕粮及碎米等饲料,实际喂量
400—500公斤。1953年,农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10月,农村粮食“三定”(定产、
定购、定销)和“三留”(口粮、饲料、种子),从此规定了家畜饲料标准。役畜马料400公斤,
并供应豆饼125~150公斤,役用牛、驴供应50~75公斤,非役畜不供应豆饼。郊区非农业和蔬
菜队一律按农村畜料供应标准供应,农村役畜入山采伐或参加城市运输一律自带饲料粮。生猪
留饲料粮。1965年规定,每头母猪、公猪留精料100公斤。1972年又规定,集体饲养的公猪每
头留饲料粮150公斤,仔猪每头留粮5公斤。1979年规定,社员饲养的母猪所产的仔猪每头由5
公斤调增到10公斤。
从1953~1985年,农村每年秋收时,在粮食定销中留大牲畜饲料粮和猪饲料粮。如遇灾年,
国家粮食部门对遭灾的社队按每匹耕马300公斤、耕牛150公斤精料,豆饼100公斤的标准返销
饲料粮。由于农业收成和家畜饲养量不同,饲料粮年与年社队之间均有差异。
农业副产品饲料。秸秆是粮食作物的副产物。谷草是耕畜主要饲草,谷子子粒用于人食,
谷草用于喂大牲畜。谷子耐旱、耐瘠薄土地,适应性强,易栽培。
50年代以来,做为饲草安全种植面积,每饲养一匹耕马需要谷草1 500~2 000公斤,要种
谷子9~10亩。稻草是朝鲜族饲养耕牛的主要饲草,随着谷子面积减少,谷草数量不足,稻草
喂牛喂马逐年增加。玉米秸在冬春季节喂牛羊,70年代以来经过粉碎做猪的粗料,80年代以来
青贮玉米喂奶牛。豆吻子是牛马羊过冬的好饲料,莽格吐三间房村用豆吻子喂产羔母羊,提高
产羔成活率,已普遍推广。
秕谷是粮食脱谷的副产物。嘟噜高粱是耕马的饲料。谷秕子是饲养猪禽的饲料。荞麦花是
达斡尔族传统的喂猪的粗饲料。
蔬菜类饲料。土豆、白菜、萝卜以及菜帮、菜叶、甜菜缨、土豆秧以及土豆产区的小土豆、
小白菜、小萝卜各种菜类都是数量多质量好的猪禽饲料。
工业副产品饲料。农村粮米加工所产的糠麸,均自用喂养畜禽。常用的有碎米、玉米糠、
高粱糠、麦麸、谷糠、杂糠等。农村较普遍的有豆腐坊、粉坊,利用豆腐渣、粉渣做为养畜饲
料。
来自城市的饼粕类饲料有大豆饼、葵花饼、玉米胚饼,小油料饼。大豆饼是各种畜禽的主
要蛋白质饲料,尤其是大牲畜用量最多。糟渣类饲料,有酒糟、酱渣、甜菜渣。其中酒糟、甜
菜渣具有产量多、适口性强,是牛、猪的优质饲料。进入70年代以来,从城市运来大量的甜菜
渣用做猪、牛饲料。以7~10%组成的猪饲料,用以饲养母猪、育肥猪,对发展养猪起到很大
作用。
饲料地。自1957年起开始规定养猪饲料地,“以生产队为单位,在地头地脑、荒地种饲料,
归生产队自产自用,社员利用园田地种饲料”。1972年明确规定,“生产队种植饲料地的数量,
按平均每户计算,不超过半亩,由集体种植青粗饲料,同时帮助社员解决一部分青粗饲料,饲
料地纳入计划,不计征购”。1979年补充规定,“在现地政策规定饲料地之内,社员每交一头
商品猪划给2~3分饲料地”。为厂进一步调动养猪积极性,并与社员签订“养猪和卖猪合同”。
1982年饲料地又作厂修订“社员每交一头肥猪,由集体划给2~3分饲料地,集体和社员饲养的
公、母猪划给5分饲料地,饲料地落到户,坚持地随猪走,不养猪时把饲料地收回,完不成交
售商品猪任务,扣回饲料地产量。1983年全区土地实行承包到户,饲料地纳入个人承包田之内。
1971~1985年养猪饲料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六、机构、队伍
区级机构。1956年,成立齐齐哈尔市郊区人民政府,区内设有畜牧科,为区政府职能部门。
同年郊区改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区政府仍设立畜牧科。1957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将
区农业科、畜牧科、林业科、水利科四个科合并成立区农业科。1958年,又将农业科畜牧部分
与蔬菜科合并,成立区副食品生产办公室。上述畜牧行政机构均负责全齐齐哈尔市的畜牧兽医
领导工作。1959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撤销。1961年,成立齐齐哈尔市农业局畜牧科,市畜牧
科负责全市的畜牧兽医工作,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7年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内
设生产部,后成立区农牧科。1980年,成立区畜牧生产办公室,和区农牧科畜牧部分合并。1986
年成立区畜牧局,直至1990年。
事业机构。1962年市畜牧科内设有家畜防疫队、配马站、草原管理站三个事业单位。家畜
防疫队负责全市的畜禽防治检疫工作;配马站负责全市马匹繁殖改良工作,后改名家畜繁育指
导站,负责全市家畜的繁殖改良工作;草原管理站负责全市草原管理、规划、改良和利用工作。
1970年,区农牧科内设区畜牧兽医站,事业单位,负责全区畜牧兽医工作。
企业机构。区、畜牧科下设区家畜疫病防治院。区家畜疫病防治院的经营方针是,事业单
位企业经营,以院养院,以院扩院,自负盈亏,自给自足,多余不上缴,承担全区的畜禽防治
工作。市养禽技术指导站,经营养禽的饲料添加剂,并承担全市养禽技术指导工作。
公社(乡)级机构 1949年隶属龙江县,在各区(乡)内设畜牧助理员。1954年隶属齐齐哈尔
市,四个区(乡)分别成立四个畜牧站,撤销区畜牧助理员。1956年并区划乡,成立瑞廷、达呼
店、胜利、雅尔塞、哈什哈、共和、哈拉、梅里斯、卧牛吐,以后又设立莽格吐共10个乡。在
各乡政府内均设有畜牧站,负责全乡的畜牧兽医工作。1958年将畜牧站与畜产品采购站合并,
改名为畜牧生产服务站,划归商业部门领导。1961年又恢复公社畜牧站,由农业部门领导。在
本区有莽格吐、卧牛吐、雅尔塞、达呼店、瑞廷、共和、哈拉、梅里斯共八个公社(乡)内设有
畜牧站,一直到1990年各畜牧站负责本乡(镇)的畜牧兽医工作。
公社(乡)设家畜防治院(所)。1954年在哈拉、达呼店组成两处私营联合家畜防治所。1956
年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私营联合家畜防治所全部过渡为公营。其后乡改为公社,以乡为单位
改为公社家畜防治院八处,即瑞廷、共和、哈拉、卧牛吐、梅里斯、胜利和达呼店(后并入雅
尔塞农场),以后又在莽格吐设立了公社家畜防治院。1958年畜牧站和防治院合并为公社畜牧
防治院,又和畜产品采购站合并,成立畜牧生产服务站。1961年又恢复了公社家畜疫病防治院。
1984年,又把公社改为乡,全区有乡级家畜疫病防治院八处,即瑞廷、达呼店、雅尔塞、共和、
哈力、梅里斯、卧牛吐、莽格吐,直到1990年。
队伍 畜牧兽医科技干部。在本区(不包括60年代齐齐哈尔市农业局畜牧科和直属事业单
位)工作的畜牧兽医科技干部,均系大、中专毕业生,共39人,其中大专7人,中专32人。
畜牧技术干部,先后在本区工作过的23人。畜牧科(局)编制5人,先后工作过的21人。公
社(乡)畜牧站编制每站3人,先后工作过的15人。
兽医技术干部,先后在本区兽医院所从事兽医医疗工作的9人。1956年区家畜疫病防治院
只有中兽医治疗,1958年之后,相继成立公社(乡)家畜疫病防治所。60年代之后,每个公社(
乡)家畜疫病防治院都有兽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兽医医疗工作,增加了西兽医治疗技术,应用
现代化科学技术,又借助近代多种仪器等手段,诊断较具体,准确性高。而今中兽药又通过浸
出,提纯并作了酊剂、针剂之用,提高了疗效。中西结合、互相渗透、融合贯通,取长补短,
发挥了优势。在本区知名的兽医丁荣,在防治畜禽病方面贡献突出。
中兽医。本区的中兽医,是从民间利用土方土药治疗牲畜开始的,进而发展到半农半医,
或由关内河北铙阳一带为主的中兽医迁徙而来,对畜禽疾病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疗,也有专
门从事阉割(去势)的。在中兽医中有的会治又会阉割,有的只治不会阉割,有的只会阉割不会
治疗。
1947年以前,中兽医多集中在城镇或大的村落。学习中兽医以《元享疗马牛驼经全集》和
《四百位汤头歌》等书为主。通常都传授给自己的子孙、亲友和乡里人。中兽医一般文化较低,
治疗方法凭师傅传授或按祖传秘方、验方治疗,在认症和治疗上有独道之处。
1949年,龙江县政府对全县(包括本区)中兽医进行登记,经考核在本区内发给中兽医证,
准予开业行医,有刘品三、孙旺久等17人。县成立兽医公会(以后改名兽医协会),以区(乡)建
立兽医小组。此后每年都召开短期学习班,进行技术传授和总结交流经验,纠正一些技术互轻
和保守思想,传授一些家畜传染病的防疫知识。从1950年起,中兽医参加定期的家畜防疫工作,
与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共同深入村屯,开展牲畜的防疫工作。与此同时,中兽医组织牲畜阉割
(去势)小组,在完成定期防检疫的同时,进行马匹阉割(去势),既完成了防检疫任务,又增加
了兽医人员的收入,保证了兽医人员的生活。1953年一部分兽医参加了联合家畜防治所,一部
分加入了农业社或自己开业。
自50年代起,政府曾批准中兽医招收徒弟,传授中兽医技术,参加学徒的有孙贺权等七人。
中兽医的诊断,主要是沿用望、闻、问、切“四诊”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的传统方法。看精神、皮毛、舌色、舌苔等变化,伴随辨别病畜气味和手触摸畜体进行综合诊
断,确定病名,进行治疗。中兽医诊断疾病是从整体全局着眼,辩证地看待一切,强调个体的
特异性,重视内因。知名的中兽医张万钟治疗病马有独道之处。高光辉的阉割技术较高,颇受
群众拥护。
1987~1990年畜牧技术干部队伍情况表
单位:人
页码>=2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