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副业
第八节 副业
一、编织
苇编 域内阿伦河、音河、二沟河低漫滩多沼泽湿地,盛产芦苇,苇编生产遍及各乡、村、
屯。编苇芙、苇帘、苇草帽、苇篓等种类较多。清朝和民国及日伪时期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仅限于自编自用,多余部分,少许个人推车挑担,走街窜巷叫卖。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互助
组、合作社,苇编生产日益繁荣,1954年,生产炕席、苫席5 300张,芙子1 500丈。1958年以
后,编织业方兴未艾,除集体编织社生产外,生产大队成立编织小组,年均生产苇席10 000张,
芙子3 200丈。1990年,因各级粮库先后建成水泥结构,苫席,芙子用量大减,年生产各类席
子不足2 000张,芙子500丈。历年平均收入15 000余元。
条编 嫩江两岸多柳条、苕条。日常生活用具,筐、土篮、簸箕、柳罐等,多为柳条编制。
清朝、民国和日伪时期,无编织组织。解放后,于60年代初期,卧牛吐达斡尔族区组织职
工家属建立编织社,相继在梅里斯、雅尔塞供销社职工家属内部办起了编织厂,从事编织生产。
品种有土篮、水果筐、包装筐、粪箕子,另有大小笤帚、刷帚等。日生产400件之多。进入70年
代市农机修造厂分厂,即农工商联合厂,组织职工家属成立编织小组。初为十几人,后来扩大
到三十几人,日生产土篮500个左右。由供销社负责原材料和销售,全年收入20万元。改革开
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挑肩扛已不多见。各种塑料制品取
代了柳条编织品,又因柳条日益减少,导致编织事业逐步颓废。但大小苕帚、刷帚用量大增,
各乡村屯种植笤帚高粱数量普遍增加,仅1990年,大、小笤帚、刷帚上市量多达20万把,创收
百万余元。
二、采集
采集业以中草药为主,境内草原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盛产中草药,品种有防风龙胆草、
赤芍、桔梗、黄芪、党参等。60年代初期,各农村供销社负责收购,年收购量多在500公斤以
上。另外亦有蘑菇、黄花菜、韭菜花。历年平均创利税3万余元。
页码>=2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