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流通
第三节 商品流通
一、进货渠道
国营批发商业 在供销社建立初期,进货渠道主要是国营商业三级批发站和私营批发商业,
进货品种是针纺织、鞋帽服装、大小百货和文化用品及糖酒油盐副食品等。到1956年,私营批
发商业过渡到国营商业后,上述商品的购进是单一的国营商业三级批发站,时间延续到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长达22年。在这段时间里,基层供销社如到外省采购工业品,就要受
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为跑长腿迈大步,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从当地国营批发商业
三级站进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销社进货的渠道随之放开,可以从全国各地进货。
供销社系统二三级批发站 从建社初期,国营商业在商品经营上有明确分工,供销社系统
二、三级批发站经营的商品是: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土特产品、干鲜果品、供销社经营上述
商品,只能从当地供销社系统二三级批发进货,进入70年代后,二三级站合并为单一的三级站。
基层社不许到外地采购,本省范围内的各县也不允许,直到改革开放。
生产厂家进货 基层供销社商业从厂家进货始于80年代。以前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由当
地的国营三级批发站从二级批发站购进,基层供销社和国营零售商店到三级批发站进货,这种
进货的渠道持续了30余年。从改革开放以来,供销合作社基层零售商业才开始从生产厂家(盛
市辖范围内的生产厂家)进货,减少了中间经营环节,做到了产销直接见面。
个体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个体零售商业。个体批发市场是进入80年代中期开始,
其特点是:批发起点低、价格灵活,还可以代销,它起到了补充国营、集体批发货源不足的作
用。在本区城乡已达70余户。主要经营批发烟酒副食品、小百货、文化用品等。
二、销售渠道
工业品销售是供销社商业工作中主要任务之一。从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和方便群众出
发,根据商业分工,供销社商业零售网点设在农村,工业品销售对象主要是农民,通过工业品
销售,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供销社商业建立4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改善。在组织
工业品销售方面,在建立供销社初期,主要以经营销售低档生活必需品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进入70年代,在经营销售工业品由单一的低档商品,转向中低档商品同时经营,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业发展迅速,农民购买力有了显著提高。
为适应农民的需要,供销社开始经营高档商品,电视机、洗衣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等。
三、销售形式
柜台销售 供销合作社商业工业品销售是以柜台销售为主。50年代初,从方便群众出发,
各基层供销社随着农业生产季节,安排营业时间。农忙时日出营业,日落停止,并做到群众急
需物资,什么时间买,就什么时间卖,常年不闭店不休息。在柜台上还可以用零售农副产品、
废旧物资等价兑换工业品。柜台销售还实行了降低零售起点、蜡烛、粉笔论支、筷子论双、火
柴论盒……等,深受群众欢迎。进入60~70年代后期,由于受“极左”思朝的干扰,供销社的
便民措施已不多见。在经营作风上,出现了官商化。营业时间改八小时制,节假日星期天关门
休息,群众反映很大。进入80年代初,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全国城乡开展双文明建设,进
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开展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供销社商业经营作风、柜台销售、服务
质量普遍有所改变,群众反映说:“供销社的老传统又恢复了。”
下乡流动售货 从50年代初,就坚持了下乡流动售货,对没有供销社商业网点的村屯采取
了挑担、肩背、自行车驮和马车拉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送货,并做到了边销售工业品、边
收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每次职工都忙得满头大汗,这种送货形
式,给农民节省了很多时间,既方便了群众,又扩大了供销社购销业务,增加了购销额,群众
满意。到60年代中期,受“极左”路线的干扰,深受群众欢迎的售货形式时断时续。
物资交流大会 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20多年来,每年在农业秋收结束后,商业进入购
销业务旺季,各基层供销社所在地,均分别召开1至2次物资交流大会,邀请市各国营商业批发
部门带货参加,销售额归供销社,国营商业按批发价对供销社结算,盈利归供销社。供销社事
先对所辖村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供销社要组织
好货源,提前做好工业品进货,并做好农村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请国营
商业领导和市区社领导和乡镇领导参加指导。在物资交流大会进行中,既在柜台销售,也在营
业室门前大街摆摊,既销售工业品,又收购农村产品和废旧物资,每次物资交流大会均进行2
至3天,购销额均在2万元以上,有时有的供销社最高时购销额达3~5万元左右,这种经营销售
形式,进入70年代后期,被农村集市贸易所代替。
农村集市贸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越来越
充足。在流通领域里,改变了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经济为附的旧体制,合作私营和个体经济
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从而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农村集市贸易,开始由市区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乡镇所在地定时定点进行1至2次。进入80年代后期至1990年,每月大型
集市增加到3次,平均每天不断,参加集市贸易的经营者,主要是齐富两地的合作、私营和个
体经商户。每逢集市有买有卖,市场购销活跃。在梅里斯设有牲畜交易市场和粮油交易市常参
加人数少则2至3千人,多则达8千至万人左右,这种形式的集市贸易,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欢
迎,目前,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集市交易越来越活跃,经营者日见增多,交易额成
倍增长,已成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页码>=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