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商业管理

第七节 商业管理




  一、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 商业的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
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是:包括资金管理,费用管理和利润管理。

  40多年来,全区供销合作社商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党的方针指引下,在上级供销社的指导下,
在财政、银行的帮助下,经过全体职工的积极努力,经济效益是较好的。据不完全统计,从
1971~1990年上缴税金6 443 900元。固定资产由1973年的472 600元到1990年底为1 362 900
元,增长将近2倍(折旧后的金额)。

  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各项收支有监督检查权,给领导起参谋作用,对业务定期
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指导。商品购进、销售、库存要做到基本合理,不断的加快流动资金周转。
对房屋建筑、维修、大型运输工具和家俱用具购置等,要严格执行报批手续。要做到月季收支
平衡,各项开支结算、固定资产管理、各项费用开支、职工工资发放等工作,都要进行财务监
督检查。

  组织编制年季财务计划和信贷计划,财务要及时记帐,做到字迹清楚,帐帐相符,做到月、
季、年及时准确报表。及时办理银行结算,掌握银行存款金额,根据现金管理规定,掌握好现
金库存限额。此外,要组织营业员合理制定商品库存定额,并督促营业员加强进货验收入库,
做好月终商品盘点。

  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领导的耳目,是传递信息的有效环节。其具体工作是:制定年、季
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和工业品购进及销售计划。在制定计划之前,要对市场购销情况,做
到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发
现有问题时,要及时提出修改调整意见,经领导同意后,进行调整。要绘制统计报表,根据上
级社的规定,按月、季、年分别按时进行统计报表,并同时作出统计分析,供领导工作参考。

  在市场物资偏紧的时期,统计员身兼各种票证发放、回收、汇总上缴等管理工作及其它一
些事务工作。

  资金管理 全区供销社商业及其它商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大体分为3个方面。

  一是农民集资入股股金。全区供销社商业自建社起,就以村或联村为单位,发动群众入股
集资。1948年至1949年农民入股的股金达114 500元,这是办供销社的基础资金,至1969年,
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全部股金退还给农民,供销社商业的全部流动资金只能靠银行贷
款。1981年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示精神,市区供销联社又重新组织基层供销社,在乡镇
党政的领导下,动员广大群众重新入股,从1981年至1984年,农民集资入股8.61万元,仅占全
区供销社商业流动资金的百分之二点七。

  二是借入资金。据帐面记载,1973年借入资金为230.19万元,到1990年末,借入资金达
8 513 100元。

  借入资金保证了全区基层供销社商业商品流动资金的需要。全区供销社商业加强了对借入
资金的管理,做到了认真遵守银行信贷资金的管理原则和规定,在流动资金的运转中,要接受
银行的监督和检查。这对于促进供销社商业的经营管理、完成商品流转任务、开展增产节约完
成财务收支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自筹和个人之间集资。这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城乡个体经济逐步发
展起来。他们的流动资金主要是个人出钱办食杂店、饮食、理发等行业,同时个人之间集资办
起了商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等。

  流动资金的作用 商品资金是商业流动资金的主要占有资金,全区商业商品资金是比较雄
厚的,这对于保证扩大商品流通、繁荣经济、更好的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方面,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在浮夸风的影响下,区供销社商业片面的开展了大购大销活动,有的供销社商业,
不讲核算,盲目购进工业品,质次价高,冷残呆滞商品,因此,出现了赊销和预付货款,违反
了财经纪律,致使供销社商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使用商品流动资金,进一步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采取了清理资金、清理商品
库存、清理往来等措施,杜绝了赊销予付,严肃了财经纪律。

  非商品资金占用 非商品资金是供销社商业为完成商品流转任务,所必需的包装物料及用
品、家俱用具、待摊费用和现金所占用的资金。主要实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更多的资金运用到
商品资金的周转需要上。

  全区供销社商业,非商品资金的占用,1975年为42.3万元,1984年为27.07万元,1990年
底为108.7万元。

  结算资金占用 结算资金是供销社商业在货币结算过程中所占用的资金。它包括委托银行
收款,应收款及待处理款项等。在管理上贯彻认真及时结算的原则,严格遵守结算纪律,及时
清理,以减少结算资金的占压。全区供销社商业到1990年末,结算资金为351万元。其中:银
行存款6.5万元,企业周转金0.2万元,应收货款137.1万元,其它应收款104.7万元,待处理损
失102.4万元。

  流动资金周转 全区供销社商业,随着商品购销业务的进行,流动资金不断的以货币形态
转化为商品形态。这种不断往复的资金运动,就是流动资金的周转,这是衡量企业的经营管理
水平和流动资金利用率的主要标志。

  全区供销社商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基本情况是1971年为2.99次、1972年为3.75次、1978年为
3.9次、1981年为3.95次,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份。1982年为3.54次、1984年为3.92次、1990年
下降到1.69次。

  从全区供销社商业流动资金周转情况看,1971年流动资金周转较慢,1978年至1984年,这
个时期资金周转较快,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年平均周转保持在3.6次左右,到1990年流
动资金周转次数下降到1.69次。

  固定资金 固定资金是企业的房屋、仓库、设备、机械等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它是商业
企业完成商品流转任务、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必不可少的物质设备基
础全区供销社商业,为了适应购销业务发展的需要,从建立供销社起到1973年固定资产为47.26
万元,到1984.年上升到92.2万元,比1973年增加44.94万元,增长近1倍,到1990年,固定资
产为136.29万元(均是折旧后的金额)和1956年以乡建社时比为30.7倍。现有固定资产:营业室
建筑面积为13 6600平方米,仓库面积为8 300平方米,机动车车库面积为680平方米,办公室(
值班室)2 350平方米,锅炉房350平方米。饮食服务等房屋建筑面积为5 500平方米。在建筑面
积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实现了砖瓦结构。

  现有各种机动车:东风、新型解放、北京130大货,京吉普、小东风、小四轮等16台。现
有锅炉12台,乡镇供销社门市部、办公室、值班室实现了锅炉取暖。

  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而建立的,是具有稳定用途的资金。
全区商业专用基金主要有:更新改造金、利润留成资金和福利基金。对专用资金的管理坚持按
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先提后用和计划管理等原则。

  费用管理 供销社商业的商品流通费用,是商品在流转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和劳动的货币
表现。不断降低费用水平是商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全区供销社商业认真贯
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认真坚持执行勤俭节约的原则,深入
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和很抓扭亏为盈工作,不断地加强对商品流通费用的管理,对各项费用开
支普遍实行了计划管理,定额管理和加强审计检查。对财务监督办法,严格执行费用开支范围
和开支标准,以促进降低费用水平,不断增加经济效益。

  1971年至1984年,全区供销社商业的商品流通费用水平,最好的年度是1978年,费用水平
为7.21,费用最高的年度是1971年为8.54,到1990年底费用计达11.55。

  1984年以来,全区供销社商业狠抓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扭亏增盈,努力降低费用,加强了
费用管理措施。在扩大商品流通的前提下,对财产损失、商品损耗、运杂费、差旅费等项费用
严加管理。从而加强了商品养护,减少了商品损失,降低了商品损耗,严格控制了修理费,特
别是对大、中修项目。40多年来,供销社商业职工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
手搞维修,搞简易房屋建筑,为供销社商业减少了费用开支。

  全区供销社商业70年代初。80年代末,费用水平和60年代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后期在流
通领域里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增加,各行各业办商业,待业人员办商业,职工停薪留职做买卖,
个体商业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商品销售竞争激烈。供销社商业购额虽有增加,而借入资金则几
倍上升,利率提高,利息增加。库存呆滞,老商品占库存比重较大,造成商品库存资金占用不
合理,损失浪费时有发生,从而形成了费用水平高。

  盈亏状况 全区供销社商业从1973年至1990年底,18年间,其中:有8年盈利,共23.1万
元,有10年亏损,共104.7万元。盈亏相抵,纯亏81.6万元,其中:1990年亏损56万元。

   1971~1990年财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一 单位:百元




1973~1990年资金来源及其占用

表二 单位:百元




物价管理 供销合作社商业,40年来的物价管理工作,认真地执行了国家物价政策,保证
了物价的基本稳定。在农村市场工农业产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遵循物价基本不动、个别
调整的方针,根据各时期上级社和有关部门的指示,按通知有计划的调整部分商品的价格,平
衡商品的供需,保护了城乡消费者的利益。

  区乡两级供销社商业,均没有商品作价权。商品作价权控制在市商业局、市供销社和市物
价局。对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工业品销售,实行国家统一价格。在收购和销售过程中,
需要调价时,必须报市供销社主管部门,经批复后方可调价。区供销联社由主管业务主任、业
务科、会计科管理物价工作。基层供销社由业务主任、会计、物价员负责物价工作。柜台商品
有明码实价、一品一签、商品调价时,必须随时更换价格标签。区乡两级供销社商业对物价工
作坚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调价处理 供销社商业在商品进行调价时,必须有市商业局批复2级站、3级站和市3级批
发站的调价通知单方可调价,否则是不允许的。

  削价处理 对残次商品削价处理之前,必须有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首先要查清需削价的
商品数量、残次程度,说明原因,共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制表上报区供销联社,经区社有关
人员深入到基层检查,区供销联社对残次商品一次削价在200元以内的有权批复,经批复后,
方可削价。

  二、人事管理

  区供销社商业系统人事管理是:干部由区、市双层管理,以区为主,工人由市社管理。

50年代至70年代,区供销联社主任、副主任工作调动由区、市社共同协商确定,一般干部
由区社、区人事局协商确定,系统内调动由区社确定。

  职工管理以市供销社劳资科为主,本区系统内调动由区社管理。

页码>=2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