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 一、公路
国县公路 绥满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编号“国道301”。是连接黑龙江省西
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经济国防干线公路。全程1 366公里。在齐市区内为齐甘公路,
通过梅里斯区段长53.5公里。路基宽23米,路面宽21米。有桥3座,925.1延长米;涵洞13道,
96.7延长米。由市公路管理处梅里斯养路段养护。
齐查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是市区东北部主要干线公路,是通往内蒙古自治区
莫力达瓦旗的通道,为三级路。全程164.031公里,桥梁11座630.82延长米,涵洞2道。市区管
辖86.807公里。重复绥满公路19.307公里,净养护里程67.5公里。其中渣油路面43.794公里。
]余为砂石改善路面。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桥梁8座,32.078延长米。由市公路管理处梅
里斯养路段及雅尔塞、卧牛吐、莽格吐乡养路段养护。1988年4月3日前归齐市公路管理处管理,
同年4月下放归齐市梅里斯区交通局管理。
齐乌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原称齐富公路,是齐齐哈尔通往西部地区及内蒙古
自治区兴安盟的三级重要干线公路。全程250.9公里。市境内110.9公里,桥梁7座,421.7延长
米。市区辖段42公里,其中重复绥满公路19.307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桥梁2座,
75.36延长米,涵洞3道。由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段和富拉尔基区富国乡养路段负责养护。
跃进公路:始建于1958年,原称齐富公路。是市中心城区与富拉尔基间二级干线公路,与
绥满、绥乌公路相接,在齐齐哈尔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跃进路北起绥满公路863.1公里
处,全程14.5公里,路基宽18米,路面宽15米。有涵洞、闸门各2道。由市公路处养路段养护。
地方道路 地方道路的发展是随着国县主干线公路发展而带动发展起来的。1964年为活跃
城乡经济,以共和公社为典型,由公社社长王景珊、养路道班班长赵生组织修建,先行搞了砂
石路,完成4条线23.70公里,后在全区逐步推开修建砂石路。由原来的大车道经过改线取直连
结于干线公路,由土路到砂石路进而到柏油路逐步发展起来的。
全区地方道路共有22条,总里程248.665公里,砂石路为331.565公里,油路为17.1公里。
雅巨线1955年进行路基整修,1965年砂石养护,1981年完成油路工程10.5公里。八哈线全程
6.6公里,1981年建成油路。
从1964年开始至1986年底,全区地方道路全部实现了砂石路。
区乡道路8条,总里程150.6公里,其中油路17.1公里,其余为砂石路面。乡村道路14条,
197.865公里,全部为砂石路面。
齐龙线,齐市新江村至龙江界全程30公里,始建于1965年。1979和1981年续建分为两次完
成14.8公里。1986年砂石养护。
富共线,富拉尔基至共和村23.50公里,始建于1964年。1965年砂石养护。1986至1987年,
改造提高弯道取直300米,其中有3公里翻浆路段。
梅哈线,由梅里斯乡大八旗村齐富公路分支至哈力乡6.6公里,始建于1965年。同年进入
砂石养护,1981年建成油路。
达共线,由达呼店镇至共和乡10.70公里,始建于1979年。同年砂石养护。
雅巨线,由雅尔塞镇至巨宝山村34.60公里,始建于1964年。1965年砂石养护。
卧新线,由卧牛吐镇至新村20.80公里,始建于1966年。同年砂石养护。
莽大线,由莽格吐乡至大拉台村13.8公里,始建于1976年。同年砂石养护。
共双线,由共和镇至双岗子村10.8公里,始建于1965年。同年砂石养护。
全区乡村道路一览表
桥梁、涵洞 农机桥(阿4号中桥),齐查线66KM+330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56年,1986
年改建。桥长33米,宽7米,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凝土,栏杆钢筋混凝土,主柱钢筋混凝土。
阿伦河大桥(阿3号),齐查线65KM+847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34年。原为2孔 12米木
桥,后因河道加宽而改建成6孔36米长的木桥。1974年改建。桥长143.6米,宽7米,载重8吨,
基础钢筋混凝土双拱,栏杆、主柱均属钢筋混凝土双拱。
石拱桥中桥(阿2号),齐查线64KM+437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63年。1969年被洪水冲
毁,1970年改造成石拱桥。桥长19.4米,宽7米,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凝土,栏杆钢管,主柱
灌桩。
音河大桥(音3号),齐查线51KM+302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33年,当时河道窄,2孔12
米长。1954年河道加宽,改为3孔 18米长。1976年10月30日建成石拱桥。桥长47.4米,宽8米,
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凝土,栏杆灌桩,主柱灌桩。
二道桥(音2号),齐查线50KM+820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53年。1966年改造成钢筋混
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桥。桥长21.8米,宽6.5米,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凝土、栏杆维管,主柱灌
桩。
一道桥(音1号),齐查线50KM+302米处。原属木桥,始建于1953年。1966年改造成混凝土
结构的永久性桥。桥长13.7米,宽6.5米,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凝土,栏杆铁管,主柱灌桩。
渠首桥,齐查线28KM+700米处,始建于1983年。桥长20米,宽7米,载重8吨。基础钢筋混
凝土,栏杆铁管,主柱灌桩。
齐富桥:是简易桥梁,位于齐富公路115.9公里处,建于1954年。土木桥是嫩江泄洪桥,
长300米,46孔,跨经6.5米的8孔;跨经5.5米的38孔,桥面净宽6米,两侧设0.75米人行道。
1972年10月3日,市汽车公司128号公共汽车撞碎木桥护栏坠入水中。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后,
在桥南侧修建一条长2.6公里路堤公路。1976年建成油漆公路,木桥停用,1978年拆除。
八旗哈桥:位于齐乌公路22公里处。民国24年(1935年)修筑一涵洞,民国26年(1937年)7
月被洪水冲毁。1953年,在涵洞原址修建一座4孔跨经5.5米简易排架木桥。因木桩入土太浅,
使桥渠变形,不能使用。1965年,省交通厅投资6万元,由省公路设计院设计,市交通局梅里
斯养路段承建钢筋混凝土桥。同年6月20日开工,12月1日竣工。桥长22.7米,共4孔,每孔跨
经5.5米,桥高2.55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洪水频率—1/25,载重标准为汽—13,挂—60。
齐龙桥:齐龙线22KM+100米处,始建于1985年。桥长8.2米,宽5.5米,载重8吨,钢筋混
凝土结构。
富共桥:富共线21KM+732米处,始建于1987年10月。桥长8.55米,宽7米,载重10吨,钢
筋混凝土结构。
雅巨桥:雅巨线30KM+353米处,始建于1984年10月。桥长10.8米,宽7米,载重10吨,钢
筋混凝土结构。
达兴桥:达兴线9KM+457米处,始建于1985年10月。桥长16.3米,宽5.4米,载重10吨,钢
筋混凝土结构。
共胜桥:共胜线4KM+373米处,始建于1985年9月。桥长11.2米,宽5.6米,载重8吨,钢筋
混凝土结构。
瑞北桥:瑞北线2KM+188米处,始建于1985年6月。桥长12.2米,宽6米,载重10吨,钢筋
混凝土结构。
瑞北桥:瑞北线8KM+154米处,始建于1974.年9月。桥长12米,宽8.2米,载重8吨,钢筋
混凝土结构。
瑞沿桥:瑞沿线2KM+0.9米处,始建于1985年8月。桥长8米,宽5.2米,载重10吨,钢筋混
凝土结构。
瑞沿桥:瑞沿线8KM+720米处,始建于1985年8月。桥长16.2米,宽5米载重10吨,钢筋混
凝土结构。
全区涵洞分布情况一览表
二、水路
咸丰五年(1855年),嫩江北岸哈拉屯设第一民间渡口,时名“哈拉摆渡”(朱尔金北江渡
口)。光绪十一年(1885年),齐齐哈尔水师衙门设“官摆渡”(新江村渡口),位于市中心城区
西北新江村附近,由东西两道江组成。两江间有3公里土路,渡江需乘船两次。西江渡口位于
老肩岗子附近,是通往西北地区水上主要交通要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水师营裁撤后,
由原水师营领催经营官渡口,有渡船2只,船房两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辟敖宝、齐
齐哈尔(齐齐哈屯)、五家子三处商船渡口。隶属省公署渡支司旗务处,由私人经营。民国四
年(1915年),有朱尔津(金),即哈拉摆渡、敖宝、官摆渡、化木、船套子等5处渡口。由黑龙
江省会警察厅警察队管辖。后因干旱水浅,至民国9年(1920年),只剩官摆渡、朱尔金(哈拉)
和化木3处渡口。民国10年(1921年),万善会会员在官渡口设义渡。民国21年(1932年),洪水
过后,敖宝、船套子两渡口水毁停运。民国24年(1935年),嫩江公路大桥建成后,仅存朱尔金
和官渡口(新江村)。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整修两渡口码头,并更新木帆船为机械动力船,从50年代至80年代
末,境内一直沿用朱尔金和新江村两渡口至1990年。
三、交通管理
公路养护 公路建设始于民国初期,由国家出资修建,亦由国家负责养护。
日伪时期,为加紧对中国物资掠夺,大兴公路,桥梁建筑,并成立国道局,强迫境内贫苦
农民出“劳工”,即所谓“勤劳奉士”。县公署责令地方保、甲对境内公路进行养护。
新中国成立后,本着“远修近养”和“有路必养”的方针,由公路干线两侧1.5公里以内
沿线村屯组成养路委员会,派出常年护路、看桥工进行维护。并由交通部门派专职人员检查、
督促养护工作。
1952年,梅里斯养路段成立。由市公路处负责业务管理,对境内齐富、齐甘、齐查公路进
行维修和养护。1958年,按照“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指示精神,各乡分别组建养路队共8处,
分段进行养护。“文化大革命”中期,吸取外地经验,实行科学养路。每年春、秋两季,按比
例配料,砂、石、土搅拌均匀,铺装路面两次。在养路过程中,推广先进工具,实行机械养路。
1980年底,有机动车辆和机具28台。至1990年底,有机车、机具46台(部)。其中,刮路机7台、
压路机2台、平地机6台、撒布机3台、柴油机2台、机电井2眼、油罐4个、水罐3个、25型拖拉
机8台、摩托车4台、55拖拉机4台、东风汽车1台。
公路水毁治理 1963年,齐富线19~30公里处治理水毁50米,治理30K~200米处水毁70米,
50K—51K处水毁60米。郊区办事处组织沿线民工500人,动用畜力车、机动车240台,草袋100
条、铁线100公斤。1969年,雅巨线30~31公里处水毁1公里,动用民工1000个日工、150个畜
力车、土方量3 500立米、砂石250立米。1981年至1982年,齐查公路50公里至53公里处翻浆,
动用民工建勤1万3千个,畜力车、机动车48个台班,土方量1 500立米,河流石1200立方米。
1983年改造音河道(疏通)100米。
公路绿化 境内公路绿化始于50年代初期,1958年“大跃进”时期形成植树造林高潮。先
由齐富路,后扩展到齐甘线,最后植齐查路,沿线总长达127.9公里,6.1万株。梅里斯、雅尔
塞养路段各置苗圃一处,市公路处在梅里斯设有苗圃1处。为境内各公路沿线两侧绿化提供苗
木10万株。
路政管理 1954年以前,境内路政由龙江县公路科和交通科管理。1956年,梅里斯达斡尔
族区成立后,梅区设工交部,对辖区路政直接负责管理。齐—富、齐—甘、齐—查线增设路标。
1958年,华丰人民公社成立交通科。1961年,工业、交通合并后称工交科。1964年,恢复交通
科,并在险桥、险涵、险路、陡坡转弯处设立标志,刷新路标,加强路政管理。“文化大革命”
初期,成立工业交通革命委员会,负责路政管理。1969年,改称交通管理委员会。1970年,成
立公路交通科。1986年,将交通科改称交通局。至1990年,交通局内设公路运输管理站、交通
征费稽查所和交通监理站,共同负责路政管理。
交通监理 交通监理是负责辖区内交通安全管理及养路费征收的专门机构。具体业务是执
行驾驶员考核制度,合格者发给驾驶执照。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技术培训。
执行机动车检验制度,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及个体业户申报的机动车辆进行初检,合格后发
给行车执照,每年对机动车辆进行春检和秋检。负责交通事故的处理工作,凡发生在本区内的
交通事故,无论省内外,均由交通监理站负责处理。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警告、
罚款、吊销准行证或驾驶执照。并有权对肇事双方视其责任进行经济赔偿。
页码>=29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