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党员状况

第二节 党员状况






一、党员发展

1946年1月,中共龙江县委派共产党员何玲、周刚等人,深入到县属达呼店区、卧牛吐区、
回子房区秘密开展党的活动。由于境内地主、土匪纠集在一起,凭借手中有枪支、弹药,妄图
镇压革命,扼杀新生政权,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为壮大革命队伍,彻底消灭反动武装,建立新
政权,周刚及后来的范定国担任达呼店、卧牛吐、回子房区委教导员后,和其他同志一起,不
顾个人安危,经常深入各村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引导
群众跟共产党走,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同年1、2月间,对达胡店区苦大仇深,自愿投身
革命的农民杨青山、王凤翔、孙瑞廷3人秘密发展入党,并吸收到区委区政府工作。随后,卧
牛吐区农民王仁杰、董相彬、蔡某某,回子房区谢殿奎等人也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并到区政府
工作。境内在建党初期,加入党组织的人须由正式党员2人介绍,本人填写《入党志愿书》,
经区委批准后,由介绍人个别通知本人。为防止意外,党员的身份不论在党内党外都需保密,
只有入党介绍人掌握。

  1948年7月,随着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斗争形势不断好转,东北局、嫩江省委作出关于公
开建党的指示。达胡店区作为龙江县委公开建党试点单位之一,首先在胜利村、保安村、长发
村3个党支部进行公开建党试点工作。至同年9月底,试点工作结束,3个村共有党员12人。随
后,卧牛吐区、回子房区公开建党工作普遍展开。至1949年5月,境内有党员25人。从此,党
员发展工作由秘密转为公开,秘密时期入党的党员同样公开了党员身份。

  新中国建立后,党员发展工作得到不断加强。通过上党课、个别谈心等方式,学习党的章
程,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启发更多的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至“文化大
革命”前的1965年底,全区有党员1 770人。此期间入党的党员,根据《党章》规定,都有一
年预备期,经组织进一步培养考察,对确实符合党员标准的,预备期满后转为正式党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各级组织相继瘫痪、半瘫痪,党员发展工作由于受到林彪、
“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党员发展工作一度中断,党员预备期制度在《党章》中
被取消,致使1971年全区恢复党员发展工作后,出现不顾质量标准的“突击入党”现象。“文
化大革命”前的1961~1966年六年中,全区辖15个公社(农场),共发展党员226人,年均37.5
人;而“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1976年六年中,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因素,全区辖9个公社。
共发展党员988人,年均164.5人。其中,1971年发展316人。

  在开展“纳新”(毛泽东语,指吸收)党员工作的同时,1970~1975年,全区“吐故”(毛
泽东语,指清除)党员5人。其中:因贪污、腐化被开除党籍3人;定为“叛徒”清除出党1人;
在整顿党组织期间,因年纪大、体质差,不能坚持过正常的组织生活,被劝退出党1人。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对错定为“叛徒”而被清除出党
和因组织观念问题被劝退出党的2人,均恢复了党籍。

  1978年8月23日,雅尔塞派出所民警曹克明在与其他民警共同追歼逃犯战斗中,临危不惧,
冲锋在前,不幸被逃犯射来的子弹击中,献出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根据曹克明生前已有申请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以及本人的一惯表现,经区委呈请,市委于同年11月9日,同意追认
曹克明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为加强党员教育,严格考察培养,以保证党员的政治质量,党的“十一大”讨论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恢复了党员预备期的规定。此后,按照盛市委组织部门的要求,对党员发
展工作采取了积极慎重的态度,培养考察程序也不断健全和完善。对积极提出入党申请,并且
在实际工作中有进步表现的人,经党支部讨论同意,作为非党积极分子,明确2名正式党员作
为培养人,并建立考察档案,正式进行培养。对符合条件的,填写《入党志愿书》,经支部和
党委讨论批准后,即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预备期中,仍由入党介绍人负责按季度填写“考察表”,
并进一步做好培养教育工作。预备期满后,召开支部会讨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按照市委要求,
并结合本区实际,1984~1990年中,全区党员发展对象的重点,放在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妇
女,以及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特别是注意在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培养先进分子入党。做到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一批发展一批。

  境内建党45年来,党员队伍经过自然增减,调出调入,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党员2 684
人,是历年来党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1945年9月2日前入党的6人,占0.2%;1945年9月3
日~1949年9月30日入党的158人,占5.9%;1949年10月1日。1966年4月30日入党的476人,占
17.7%;1966年5月~1976年10月入党的988人,占37%;1976年11月~1990年12月入党的1056
人,占39.2%。

  二、党员作用

  1949年建党初期,以达呼店区委教导员周刚、范定国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导干部,为在达
胡店一带发展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根据地,在社会环境恶劣,随时会受到地主、土匪偷袭的情
况下,置个人及家庭的安危于不顾,舍生忘死,扎根新区开辟革命斗争。当地的惯匪头子“四
海”、“草上飞”、“花蝴蝶”等依仗人多势众、枪马齐全,枪杀群众和偷袭政府的事件时有
发生,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为保存实力,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到群众中开展工作多在夜间进行,
往往开一次会或睡一宿觉中途都要几次转移。每当出现敌情,共产党员都是出击在前,撤退在
后,从而保证了革命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孙瑞廷是1946年2月入党的新
党员,曾多次出生入死带领公安队员,英勇杀敌,被干部群众称为“剿匪勇士”。当被土匪俘
获后,酷刑之下,坚贞不屈,献出了宝贵生命。达胡店村贫农朱桂芳(女),翻身不忘共产党,
动员自己的亲属和年青入参加解放军,支援前线。当区委教导员范定国染上霍乱病后,主动丢
下家务活,亲自护理三个多月,直至病愈。朱桂芳后来入了党,处处为群众起模范带头作用,
成为群众公认的“模范党员”。

  五十年代,农村进入互助合作化时期。各村屯党员积极带领群众走互助合作化道路。1950~
1953年,岗子管理区主任、共产党员吴春山办起的“吴春山互助组”,粮食获大丰收,被政府
和农民群众誉为“送粮模范”,连续二年被评为省级模范组,吴春山被评为盛市劳动模范,奖
励一匹枣红马。桦木村党支部书记关金生(满族),1951年起,6次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雅
尔塞村党支部书记吴士成,亲自组织一个常年互助合作组,以打粮多、产量高,为国家贡献大
而远近闻名,几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哈力村共产党员单维臣,1953~1956年间,连续被评为
“全国军烈属复转残废军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分子”。

  1956年至1958年,区委书记王凤翔在全区组织兴建灌区16处,解决了大田水浇地和发展水
稻、蔬菜问题。六十年代初,又组织修建堤防10余处,其中,卧牛吐“丰收坝”总长3.5公里,
受益耕地2450亩。在嫩江大桥至合台之间修一条跃进路,总长12.5公里,以路代堤,交通、防
洪两受益,深受群众拥护。

  “文化大革命”中,大多数党员不忘共产主义信仰,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在各条战线的生
产和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一些党员干部虽然受到错误的批判、斗争,在内心十分困惑和屈
辱的情况下,仍相信党,热爱党,正确对街群众运动。重新工作后,仍对党忠心耿耿,工作上
率先垂范,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1982年,农村开
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区委首先在哈拉公社开展党员联系户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
在全区普遍开展。全区共有农村党员1 401人,有1 194人参加党员联系户活动。通过党员的扶
持作用,使被联系的2 820户贫困户中,有2116户的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83年1月25
日,市委组织部在梅里斯区召开全市各区和农村公社党务干部参加的哈拉公社党员联系户现场
会,对这一做法给予肯定,并要求在全区推广。区医院妇产科主任单淑芳(女,达斡尔族),从
医近40年,为广大妇女诊治各种妇科疾病十几万人次,做各种妇产科及计划生育大小手术1万
多人次;下乡数百次,行程万余里,在农民家中做计划生育手术超千例,无一事故。1986年,
单淑芳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81岁的老党员董占兴,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离休
后,义务担任梅里斯街道华丰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10年。他抓党建、抓治安,帮教劣迹青少
年,只奉献,不索取,始终保持革命晚节。期间,7次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所在党支部7次被
评为先进党支部。1988、1989两年抗洪抢险期间,区人民检察院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抢险突击
队。无私无畏、敢打硬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胜利完成了抢险任务,受到区政府的命名表
彰。区委副书记孙强,先后担任过公社和区的领导职务。十几年来,他坚持党性原则,廉洁自
律,不滥用职权,并严格教育好家属、子女,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受到干部群众称赞。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少数党员特别是个别党的领导干部,经不起
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考验,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友牟取不正当利益,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
反党纪政纪的现象开始滋长。这种由少数党员引发的反面作用,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造成不良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1958~1990年全区党员一览表




页码>=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