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女组织 一、组织建设
1948年8月,龙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后,所属达胡店、回子房、卧牛吐三区相继建立
区妇联,各区设专职妇女干部1人。区辖各村成立妇女会,设专职妇女主任1人。1954年9月,
境内行政区由龙江县划为齐齐哈尔市后,各区妇联组织隶属齐齐哈尔市妇联领导。1956年11月,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设妇女联合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辖22个基层妇女组织,各设主任
1人,干事1人。1959年,华丰人民公社设妇女联合会,设主任1人。基层4个管理区,各设主任
1人。1961年10月,郊区工委设妇女联合会、设主任1人。基层15个农村人民公社84个生产大队
均设妇代会,共有正、副主任207人,妇女委员814人,代表1 817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妇女组织一度瘫痪。1973年6月,全区各级妇女组织相继恢复。区妇联设主任1人,副
主任2人,全区区、社两级专职妇女干部11人。1990年,区妇联干部3人,各乡镇9人,全区95
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中105人。
二、妇联工作
1948年,龙江县回子房区、达胡店区、卧牛吐区各村妇女会积极配合村农会开展土地改革
运动,斗地主,分财产,妇女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广大妇女做军鞋千余双,晒干菜万余
斤,支援前线部队,并出现“送子送郎”参军参战的动人场面。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广大妇
女打米、磨面,做服装、晒干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给养。同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
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在龙江县妇联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宣传妇
女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鼓励向歧视、压迫、虐待妇女,买卖婚姻等行为作斗争。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广大妇女解放思想,积极参加扫除文盲活动。通过开办夜
校,有2 437名妇女摘掉文盲、半文盲帽子,并有647名妇女进入高小班学习。在政治、技术、
文化学习中,共培训124名女宣传员、报告员、文化技术员,深入重点位开展教育。在“大办
农业、大办粮食,郊区为城市服务”方针的指引下,1960年,华丰公社有2 685名妇女投身到
农业生产第一线,占妇女总人数的85%以上。广大妇女在积肥、送肥、水利建设、畜禽生产、
副业生产,以及后勤服务和保教事业上,与男劳动力同工同酬,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妇女组织一度瘫痪。
七十年代,全区妇女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充分发挥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全区劳动力21 500多人中,女劳动力5 944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梅里斯公社齐齐哈大
队第九队的全体妇女,不畏严寒酷暑,和男劳动力一样,早出晚归,大搞科学种田,担土、平
地、挖沟,样样活都干,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被评为盛市先进集体标兵。1975年“三八”妇
女节期间,全区12个妇代会、3个妇代会小组、4个“铁姑娘班”、221名妇女,被区委命名为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广大妇女积极响应晚婚和计划生育号召,多数女青年自觉坚持23岁
后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不超过2胎。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妇女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区妇联先后以会代训,培养妇女
干部345人,各公社培训妇女骨干450人,并对全区妇女广泛开展“四有”(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四自”(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教育。几年中,全区有万名妇女投身
于抗春旱、保春种大会战、积肥大会战、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涌现出“铁姑娘排”156个、
“娘子军连”15个、“三八”车组5个、“三八”养猪场31个。1977~1979年,区委三次召开
年度妇女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励大会。共表彰出席区的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385名;“
三八”红旗集体25个、“三八”红旗手233名;出席市的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59名、“三八”
红旗手28名。
1980~1990年,按照中国妇女“六大”会议精神,区妇联从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维护妇
女儿童合法权益、儿少工作、发展生产等方面,全面开展妇女工作。区妇联结合村级政权建设,
积极调整充实基层妇代会,注意把带头发展商品生产的女能入选拔到妇代会任职。到1990年,
在全区105个基层妇代会中,一类妇代会79个、二类23个、三类3个。其中,有21个妇代会先后
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在妇女干部中,有25人被评为“三八”红旗手,32人被评为优秀妇
女干部。
在开展“四有”、“四自”教育活动中,区、乡妇联召开各种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17
次,组织“四有”报告团在全区巡回演讲,市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片“大潮浪头娘子军”对全区
11个先进妇女典型事迹广为宣传,使全区妇女在新时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1984年以来,区
妇联在开展“倡扬新风”、“做好事、送温暖”、“扶贫济困”等项活动中,全区妇女共做好
事952件,慰问军烈属和困难户2 872户、扶贫161户,其中脱贫119户,还配合有关部门为14对
青年举办集体婚礼。1990年,全区“五好家庭”户已达14 182户,占总户数的51.4%;“双文
明”户1 539户,占总户数的6%;出席全国“五好家庭”标兵1户、省级标兵5户、市级标兵35
户、区级标兵451户;盛市“双文明”标兵4人。在“三八”红旗手竞赛中,出席全国“三八”
红旗手1人、省级3人、市级10人、区级64人;市级“三八”红旗集体3个、区级21个。出席省
的“五好家庭”代表——雅尔塞镇农民孙凤琴,一家4辈10口人。婚后三十多年如一日,侍候
家中5位老人,其中2位双目失明,其事迹在全区广为传颂。
在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活动中,区妇联从学法、用法入手,先后举办法律培训班44
期,引导妇女儿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区、乡妇联还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受教育
者达10万多人,占应受教育总人数的93%。为配合宣传教育,区法院二次公开宣判遗弃女婴,
强奸妇女、幼女的12名犯罪分子;区妇联对全区29名离家出走的妇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同时,千方百计地为妇女排忧解难,开展法律咨询和信访接待
服务。10年来,共接待妇女来访394人次。经与有关部门协调,及时给予解决,使妇联工作从过
去的以处理婚姻家庭纠纷为主,向全面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方面扩展。
1982年,区委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家庭教育研究会。至1990年,全区托幼组织最多
时达116处,幼儿班62个。投放资金76 250元,其中,各单位和个人捐款5 118元。全区有保教
人员155人、幼儿教师122人,入托、园、幼儿班的儿童最多时达4 322人,占0~7岁儿童总数
的25%。为推动儿少工作的开展,近10年中,举办全区幼儿运动会4次、幼儿文艺汇演11次、
召开儿少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8次。1986年,经市检查验收,雅尔塞等5个幼儿园(所)达到
规范化园(所)标准。在开展争当“合格母亲”、“为国教子好家长”等竞赛活动中,涌现出儿
少工作先进集体市级1个、区级8个;儿少工作先进工作者省级2人、市级6人、区级46人;优秀
辅导员10人;重视儿童少年工作的好领导市级3人、区级12人。
1983年,全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妇女积极投入到种植、养殖和加工业
中来。为引导农村妇女尽快走上勤劳致富之路,区妇联在全区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
(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区成立竞赛活动协调组织,制定五年竞赛活动
规划、方案、并成立妇女科技协会。几年中,区妇联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种植业培训班141期、
养殖业培训班88期、加工业培训班72期。
到1990年,全区已有39 153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受训面达80%以上。其中,
有34 257人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88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全区农村中出现许多以妇
女为主的专业户。这些“女能人”、“女状元”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懂
经营、会管理,有胆有识,还积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瑞廷乡三好村农民邹凤珍,在全村第一
个养奶牛、第一个扣地膜西瓜,经济效益可观。她主动出钱、出物、出技术,先后帮助3户贫
困户脱贫。哈力乡十三方村农民韩玉兰,掌握人工孵化技术。自己受益后,又先后办起3期人工
孵化技术培训班,有247名妇女参加了学习,全村287户都搞起人工孵化,家家都获得好效益。
区妇女代表大会一览表
页码>=4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