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兵役制

第二节 兵役制




  

  一、八旗兵制

  清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入侵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族聚居区,迫使部分达斡尔人南徙嫩
江流域,并设佐建屯,归入“八旗”体制。“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为兵”,兵民合一,军
政一体,实行平战结合。康熙三十年(1691年),平定罗刹,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下令萨
布素:“齐齐哈尔以地方索伦、达斡尔之众,酌量令其披甲驻防,遣满洲兵200人,往彼教训
之。伊等居址附近,亦必乐披甲,如此既无远徙之苦,亦不致需用粮米矣。”于是将索伦、达
斡尔16佐领兵965名,编入驻防齐齐哈尔八旗。从此,始有固定披甲之制度。

  八旗兵役制,始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前二年载,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每300
人设一“牛录额真”(以后改称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后改称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
真(后改称都统)为一“旗”,共计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
蓝旗。后又扩展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初定旗制,凡是编入旗籍者均为兵,“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后旗籍增多,兵额有限,于是分食饷的披甲为“旗兵”,不食饷的披
甲为“旗侗,其户口称旗籍,均隶属佐领,皆有兵役义务。旗兵分领催、前锋、披甲、匠役、
养育5种。驻齐齐哈尔八旗兵,都从所属八旗征调。在200多年中,奉调出征达600多次。索伦、
达斡尔兵以英勇善战著称,西征至新疆,南征到海南岛,多亡于战阵,为清朝统一,巩固疆土,
立下战功。

  至清末,八旗兵制荡然无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军程德全奏准裁养育,匠役、火
器营、水师营,汰弱留强,选择协、佐领。从此,实行募兵制。

  二、募兵制

  清朝末年,以钱物雇佣百姓为其服兵役,此为“募兵制”。其要求是:“无论满汉必土著
有业,身家清白并无官事,年龄在18岁以上,28岁以下,身体健康(无疾疫病,两腕力举100斤、
足立一钟头,行15里以上,目力达5丈可识方寸之字标等)”。本人需写情愿充兵自愿书,须由
父母写出甘愿让其子弟充兵字据,还需有一定声望的人出字作保。伪满初期,募兵年龄有所变
动,“18岁以上28岁以下,身高1.6米,初等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品行端方,思想纯正,
且须誓约至少愿服军役3年的满洲国人;且未曾服务军人警察官;有确实保证人;县长予以证
明”。

  三、志愿兵役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建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等部队皆为志愿兵。1945年人
民政权建立后,为剿匪、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进行扩军,实行志愿参军。其条件:家庭出身贫、
雇农,凡18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不分民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
役的义务。广大贫、雇农青年为保卫胜利果实,纷纷报名参军。从1945年9月开始,先后有900
多名农工志愿参加嫩江省自卫军警备一旅、二旅,其中仅10月份,就有500多名达斡尔族青年
志愿参加自卫军蒙古自卫大队。1946年5月,在富拉尔基扩军280多名,参加蒙古骑兵5旅,编
为兴安军区第五师,其中多为达斡尔族青年。1947年3月15日。1948年4月25日,在“打倒蒋介
石,解放全中国,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下,5次征集志愿兵。境内有485名青年志愿参加。在
征集志愿兵时,达胡店区保安村妇女主任洪淑珍主动送丈夫参军,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
的动人情景。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境内适龄青年有125人志愿参
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四、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4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其要求;年满18~20岁的男性公
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服役期满,还要服一定时期的预备役,使兵员定期更换,不断补充新
生力量。1956年11月,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成立后,征兵工作中出现了父母替儿子报名,妻子给
丈夫报名,未婚妻给未婚夫报名,兄长给弟弟报名的新人新事,使义务兵役制在群众中产生良
好影响。

  1960年12月,华丰人民公社人民武装部成立后,根据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市人民武装部的
指示,为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需要,历年征集新兵的任务都如期完成。征集新兵工作一
般需经过成立机构,制定计划,分配名额,宣传教育,报名登记,目测评议、体检、政审、定
兵、送兵等阶级。兵源按户口性质分为城镇、农村两种,所征性别多为男性,女性只在个别年
份少量征集。要求文化程度在:城镇高中以上,农村初中以上。征兵工作政策性,难度较大,
各级组织在征兵期间,自始至终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各种
思想问题,通过动员、座谈、走访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加以解决。政审条件在不同时期也有一定
区别。六、七十年代,强调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条件,凡剥削阶级家庭出身,或社会关系复
杂的,不予批准入伍;八十年代后,强调本人政治素质,凡有劣迹的,不予批准入伍。

  附:

   历年征兵数量统计表




页码>=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