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文化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各类教育 一、私塾教育
清宣统二年(1910年),龙江府学务股于绰绰力(今达呼店镇复兴村)办简易识字学塾1处。
教员系本地人刘双鼎,有学生3名;教员月薪由公捐动支。
学塾招收年长失学及无力就学的贫寒子弟。以《简易识字课本》、《国民必读课本》为教
材,并教授浅易算术和珠算。实行二部制,春夏以上半日和下半日分班授课;秋冬则为昼夜两
班授课。日授课3小时。因学生不多,程度不一,故用单级教授法合班授课。
是年,督学局及地方劝学所改良私塾为初等私塾和高等私塾。要求高等私塾至少讲授修身、
国文、读经讲经、算术、历史、地理等六科。课本用部定之本,讲解均详明。各私塾须参用高
等小学教授管理法并施行高等小学规则。
伪康德二年(1935年),有私塾22处,塾师22人,塾生395人。伪康德五年(1938年),伪文
教部敕令决定:择私中之优秀者为国民学舍或国民义塾。学制1~2年,学科有国文、算术、作
业。至1945年止,尚有私塾6处,塾师6人,塾生105人。
私塾经费主要源于学生的授业费,其次为地方捐助金。据伪康德五年(1938年)统计,塾师
的年平均工资仅196元。
梅里斯私塾教育一览表
二、幼儿教育
梅里斯区幼儿教育始于1958年。在“大跃进”中,农村幼儿园,托儿所急剧增加。不久,
因国民经济困难农村幼儿园、托儿所相继停办。1962年,全区仅剩一所幼儿园,只有23名幼儿
5名教职工。到“文化大革命”时幼儿园被视为培养“修正主义”和“精神贵族”的摇篮而被
迫停办。197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儿工作纪要》中提出,恢复发展幼儿教
育。是年,梅里斯第一中学开办托儿所。有2名阿姨,7名幼儿。全区小学开始招学前班,对学
龄前儿童进行启蒙及常规教育。据统计,1983年,全区有11所小学开设学前班,计有45个班,
1560名儿童,45名教师。此外,还在春、夏、秋开办季节性学前班,所学课程内容与常年相同。
1981年12月18日,妇联和教育科联合创办的区幼儿园开学授课。有2个教学班,75名幼儿,
3名教师。其设施有教室、办公室、食堂、寝室等。建筑面积为212.5
嗣后,雅尔塞、哈力中心校和嫩水农场也先后办起了幼儿园。1985年全区有幼儿园4所,
幼儿教师19名,学生274名。截止1990年底全区有幼儿园4所,幼儿班13个,在园幼儿216名;
小学附设学前班83个,学龄前儿童2 174名;有教职工160人,其中教师为108人,女教师98名。
幼儿园开设语文、计算、音乐、体育、常识。学前班开设体育(包括日常生活、卫生习惯、
体操、游戏、舞蹈等),语言(包括谈话、讲述故事、歌谣、迷语),常识(包括日常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图画手工(包括图画、表演唱、听音乐、乐器表演),计算(包括认识数
目、心算、度量)。为使儿童学会所设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讲故事法、
读诗法、游戏法、提问法、直观法、模拟法、奖惩法。幼儿园的学前教师主要来源于在职教师,
在农村则由民办教师来担任。1990年底全区有个体幼儿园1个,教师1人,园内外4~6岁儿童总
数6 044人,其中:入幼儿园152人,入幼儿班、学前班2 057人。
1990年幼儿教育统计表
1990年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表
1990年幼儿园园长、教员学历情况
单位:人
三、小学教育
宣统二年(1910年)3月,卧牛吐村租用民房建立初级学堂,名为卧龙乡第四高等小学校。
教师系满蒙师范毕业生富文德。该校为区内第一所官立学校。是年8月,后平房村在关帝庙建
立初级学堂,名为兴让第一初等小学校。教师富英顺。此后不久,前三道岭村也租用民房成立
初级学堂,校名是龙江县第十三初级小学校。由满蒙师范毕业生马常兴任教。是时还有乡属小
学三处,即音饮屯小学、画匠屯小学、梅里斯屯小学。
民国二年(1913年),回子房村建立学校,名为兴让第三初高两级学校。翌年5月,梅里斯
屯在村西关帝庙建立学校,校名是兴让第三初等小学校。民国十年(1922年),敖宝屯成立学校。
次年齐齐哈建立学校,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附属第三部学校。首任校长谷松年。有2个教
学班,学生30名,教师2名。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仅增加了后三道岭村小学(校名为龙江
县立第五初级小学)、音钦小学(校名是龙江县立音钦屯中高两级小学校)、兴隆山学校。此后,
文固达天主教会相继在卧牛吐、达呼店、霍多台(今胜利村)、回子房(今利发村)建立教会学校,
学制为六年,开设要理、国文、算术、音乐、修身、自然等课程,生源以本村和邻村12~14岁
的儿童为主,学生总数最多时达380名(1945年8月后,4所天主教会学校解体)。
伪大同元年(1932年),共和村成立私立学校,教师是崔作彬。据伪康德二年统计,域内有
3所两级小学,3所初级小学。至伪康德五年(1938年),已有22所学校。域内的前平、化木、大
八旗、荣胜、雅尔塞、奈门泌、红旗(王黑屯)、东风、达呼店、复兴、巨宝山、哈什哈、舍根
泡子(瑞廷乡红旗村)、长安、共和、胜利、兴华、哈拉、黑岗子等村先后办起了国民学校或国
民优级学校。到1945年,学校总数已达到32所,计有76个教学班,2 719名学生,82名教职工。
但儿童入学率不足30%,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仍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1945年8月15日后,
所有学校全部停课。
1946年4月之后,党和政府依据老解放区的经验,着手恢复和健全教育工作。是年9月24日,
东北政联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规定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应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
封建法西斯教育的遗毒和影响。”“初等教育着重改造普及,改造现有小学,其中主要一环为
改造教师,肃清敌伪奴化教育的遗毒。”不久,各学校相继开课。1947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
会对小学的办学宗旨、学制、课程与教学方法做了具体规定。到1949年,全区有小学56所,146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 029人,入学率由1945年的37%上升到78%,而农民子女占在校生的80%
以上。
1953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规定: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
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1953~1955年,又增加了雅尔塞镇保安小学、莽格吐乡
三道罕小学校。
1956年贯彻执行“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教育工作方针,全区小
学发展到69所,267个教学班,学生9 297人,教职工335人。是年新建新村小学、鲜明小学、
阿拉小学、永昌小学。翌年,三好小学、实验小学、哈雅小学相继建立。
1959~1962年,增加了四间房、红星、地房子、新民、荣华小学校。但因儿童入学率下降,
是时在校学生数比1958年减少了20%。1964年,红升小学、国营青年林场小学先后成立。到
1965年,全区有88所小学,5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 361名,教职工725人。少数民族学校14
所,在校学生1 96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首当其冲。各级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到1967年10月后才陆
续复课。后又有工宣队、贫宣队纷纷进驻学校,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
教育规律。嗣后又盲目发展中学教育,在农村小学校附设初中戴帽班。到1977年,全区附设的
初中戴帽班有43所,占小学总数的49%。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干扰。
1975年,卫星城小学、梅里斯良种场小学成立。
1976年10月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小学已达到91所,718个教学班,在
校生25 366人,教职工1 112人。
1984年,全区小学校已达到113所,748个教学班,在校生23 571人,教职工1 095人。全
区小学入学率是97.1%,巩固率是99.4%,及格率是92.7%,普及率是96.6%。
截止1990年底,全区有普通小学校111所,742个教学班,招生数为2 662人,毕业生数为
3090人,在校生为19758人。教职工938人,代课教师330人(其中民办教师314人)总计为1268人。
全区小学升学率为90.5%。其中:城市为81.6%;乡镇为85.8%;农村为91.4%;学龄儿童入
学率为99%;巩固率是98.1%,其中农村为97.9%;留级率是4.2%;平均每万人拥有小学在
校生数为1294.3(1989年末人口总数的152651人,在校生数为19758人)。
1990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小学教育一览表
1910~1990年间部分年份小学情况表
附: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实验小学简介
实验小学建于1957年。其校舍坐落于梅里斯城区华丰路北侧。校院占地面积为15 940平方
米,校舍占地面积为2 231平方米。有普通教室30个,实验室1个,图书室1个,医务室1个。学
校藏书835册。全校有1~6年级教学班26个,在校生总计1157人。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48
人,行政人员19人,工勤人员3人。是本区的市重点小学。
1957年,原设在大八旗哈的八旗哈中心校迁至梅里斯乡所在地,改名为梅里斯乡中心校。
借用市公路养路段的8间土平房为办公室和4—6年级3个班的教室,1~3年级暂在梅里斯屯内授
课。共有6个教学班,计242名学生。教职工13名,专任教师10名,行政人员3名。是年,区文
教科拨专款在原区武装部处修建新校舍。有土平房14间,砖瓦结构8间,占地面积约11 000平
方米。11月,迁入新校舍。1960年,该校被定为区重点小学,直属文教科,更名为实验小学。
有10个教学班,488名学生,22名教职工。翌年10月,学校又迁至原化工厂(即现农职高中处)。
1966年,由区文教科拨款在现校址建砖瓦结构的校舍30间,有教室13个,办公室1个,校
长室1间,仓库1间,占地面积14 157平方米。是年8月迁入新校舍。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反
修小学。由区直小学变为梅里斯公社中心校下属的一所分校。是时,学校有小学1~6年级12个
班,中学1~3年级6个班,全校共有18个教学班。中小学生788名,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
30人,行政人员4名,勤杂工1人。
1977年,又恢复为区直小学,为区重点小学。有小学1~5年级18个教学班,在校生771名,
教职工32名。次年3月24日,被确定为市重点小学。同年6月,又恢复原校名:实验小学。1979
年,由市教育局拨款,又新扩建砖瓦结构的校舍22间。是时全校共有校舍52间。占地面积为
14 157平方米,建筑面积1 633平方米。1982年,区财政拨款1.2万元,修建了330米的围墙。
该校以“勤奋、文明、健美、向上”为校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上成绩
显著,起到了重点学校的示范作用。从建校到现在,曾多次受到市、区政府嘉奖。在教师中涌
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其中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盛市优秀辅导员,市区模范共产党员等。为全
区作观摩课、实验课并代表全区接受市的检查评比课,从1978~1983年,就有58堂。为全区小
学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四、中学教育
1957年,区文教科在雅尔塞、瑞廷、卧牛吐、哈拉等中心校相继附设戴帽初中班,为本区
中学教育之始。
翌年秋季,梅里斯、哈力、雅尔塞、卧牛吐、莽格吐、达呼店公社因陋就简建立初级中学。
1959年5月4日,在高衡市长的倡导下,在青年集体农庄(现国营青年林场)创办了“齐齐哈
尔大学附属中学”(即现在瑞廷中学前身)。从青年农工中招收了112名初一学生,组成4个教学
班,时有12名教师。随即撤销附设在哈什哈小学的戴帽初中班。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其学
生分别并入齐齐哈尔大学附属中学和梅里斯中学。是时全区戴帽初中班大部已过渡到初级中学。
仅两年内就建立了7所初级中学校。
1962年,梅里斯中学始招高中生,变为完全中学。是年全区计有7所中学校,其中初级中
学6所,完全中学1所;共有4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40个,在校生为1 625名,高中班1个,在
校生为52名;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师89人。
1965年,在共和公社长岗子大队创办了“共和耕读中学校”。是时招收两个初一班,将家
居共和而在梅里斯中学或瑞廷中学就读的学生抽回,组成了1~3年级的4个教学班,有学生196
人,教职工12人。“文化大革命”前止,全区共有8所中学校,其中初级中学7所,完全中学1
所;50个初中班,4个高中班,计有学生2 537名。
1969年后,提出“小学不出屯,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办学口号,在小学纷纷
建立戴帽初中班,最多时达到了43处;各公社中学也相继招收高中班,变为完全中学。其结果
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质量都根本无法保证。是年5月7日,梅里斯公社“五七”中学建校,
仅有4名教职工,归属梅里斯公社管理。后逐渐发展为区属城镇完全中学。
1978年12月24日,原梅里斯公社“五七”中学的10个教学班,476名学生和28名教职工从
学校分出,另建一所完全中学——梅里斯第二中学校。梅里斯“五七”中学更名为梅里斯第一
中学校。1981年,后平中学、胜利中学、梅里斯中学建校。
自1976年,教育开始贯彻“调整、巩固、改革、提高”的方针,重新调整全区中学布局。
一是合并小学初中戴帽班,至1984年,尚有17处初中戴帽班,51个教学班,1 711名学生,82
名教师。二是各公社中学的高中班采取自然过渡办法,只保留雅尔塞中学为完全中学,招收雅
尔塞、达呼店、瑞廷、卧牛吐、莽格吐公社的初中毕业生;梅里斯第二中学为高级中学,面对
全区招生,择优录龋到1984年,全区已有12所中学校,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
中学10所。有157个初中班,有20个高中班,学生计7 396名,教师463人。
1985年,瑞廷乡在本乡西部成立瑞廷乡联合中学(瑞廷二中)。
1987年9月,达斡尔族中学校成立。该校为全省第一所达斡尔族中学校。其校舍借用教师
进修学校校舍,位于华丰路兴梅街。1~3年级各一个班,学生有162名,教职工27人。1989年10
月,在华丰路富农街破土动工兴建四层教学楼,到1990年完成了主体工程。
截止1990年,全区有21所中学,其中少数民族学校3所。在城区3所中有少数民族学校1所。
镇中学3所中有1所少数民族学校。乡中学15所中,有1所少数民族学校。由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的有16所,其中少数民族学校3所。其它部门办5所。计有教学班192个,招生数为3 167人,其
中有高中生370人;毕业生数1 693人,其中高中生261人;在校生总数为8 739人,其中高中生
数为870人。教职工数为845人,其中公办教职工740人,代课62人,民办43人。
1990年底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中学在校生数
1990学年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农职高中升学率
1990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中学教育一览表
附:中学选介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
197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本区办一所重点中学。翌年下半年始建新校舍,于12月24日
落成。遂从原梅里斯公社“五七”中学拨出10个教学班(初中班6个,高中班4个),计有476名
学生和28名教职工。于是月26日建校。首任校长张佰谦,党支部书记马江。
1981~1987年,新建两栋教室,一栋宿舍、食堂及工厂厂房,又翻建了洗脸间、厨房,修
建了校门并安装学生宿舍暖气,修筑了学校围墙。办起了梅里斯金属网厂,梅里斯二中油厂。
到1990年,有高中1~3年级教学班12个(1984年转为高级中学),在校生610名,其中女生296名;
教职工63人,其中行政人员19名,工勤人员7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为20 965平方米,校舍建
筑面积为6 300平方米。有普通教室12个。实验室7个,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2个,
综合实验室1个。有电教室、图书室、医务室各1个。学校藏书1 000册。是时校长刘凤祥兼党
支部书记。
该校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为校训。在教育教学上,教师勤奋工作,
学生刻苦攻读。从建校至1990年,计有毕业生1722人,升入大中专学校400人,升学率为23%。
其间1982年,毕业生92人,被大中专学校录取51人,升学率为55%。文科录取23名,名列全市
第六名;理科录取16名,名列全市第七名。省三好学生曹丽伟于是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
全区引起极大反响,区政府赠送二中金匾一块,上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示表彰。
五、少数民族教育
达斡尔族教育 乾隆九年(1744年),齐齐哈尔设官学一所,“八旗每佐领下额送学生1名
肄业。”按此达斡尔族仅能入学28名,皆为官宦子弟。
嘉庆年间,每2~3个达斡尔族部落便设满文私塾一所,雇用满人笔帖式。后至光绪年间,
凡30户以上的部落都聘请本民族中通晓满文者任教。无固定校舍。每半月到各户轮教一次。多
数女孩也可学习。满文普及率可达20%左右。凡是就读过满文私塾者,多数都能熟练地边读满
文边译达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齐齐哈尔为蒙八旗和新满洲八旗(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
春)等旗民子弟开设满蒙师范学堂1所。培养通晓满蒙汉文并有译文能力的“笔帖式”人才。在
清代达斡尔人中懂满文的近30%。光绪末年始设官学堂,达斡尔族子弟转学汉文。由于语言障
碍而中途辍学者甚多。
宣统二年(1910年)3月,卧龙乡卧牛吐村建立初高两级小学。为本区第一所达斡尔族学校。
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九年(1914~1930年)梅里斯、敖宝、音钦、齐齐哈、奈门沁、雅尔塞、
达呼店相继建校。据文史资料(《嫩水达斡尔人》)所述:1930~1931年,敖宝屯何秀岫借用校
舍,自办女子识字小学。专招13~16岁达斡尔族女孩入学。有30余名学生。其余达斡尔族村屯
或设私塾或处于空白。儿童入学率只有30%左右,绝大多数儿童不能入校学习。
伪满时期,达斡尔族村屯基本上取消了私塾,约有2/3的村屯先后成立了国民学校或国民
优级学校。
1948~1949年,莽格吐、三间房、河西屯小学先后建立。
1950~1952年,扎布哈、额尔门沁小学,哈拉完全小学、西地房子小学相继建校。1956年,
阿拉小学成立。1958年,卧牛吐、莽格吐中学成立。1961年,地房子小学建成。
“文革”期间民族教育遭受严重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教育工作又纳入工作议事日程。1981年
4月,恢复了哈拉达斡尔族小学校。为区直属小学。翌年3月,被命名为省重点小学校。1981年,
在梅里斯一中附设民族高中班,1~3年级计3个班,113名学生。至1984年7月,首届民族高中
班毕业38人,有5人升学。是年,未毕业的两个班随同梅里斯一中高中班并入梅里斯二中。同
时在梅里斯一中附设民族初中班。1984年,区教育局进一步确定13所达斡尔族学校,有2所中
学,11所小学。1987年7月,首届民族初中班毕业生40人,升入上级学校27人。是年9月,借用
区进修学校校舍,建立达斡尔族中学校。1~3年级各1个班,有学生162名,教职工27人。1989
年10月,由国家教委、省市教委、区政府共同投资,在华丰路农富街破土动工兴建四层达族中
学教学楼。到1990年已完成了主体工程。
截止1990年,全区有达斡尔族学校16所。其中达斡尔族中学校有3所,班级17个,学生566
名,教职工50人;有达斡尔族小学校13所,班级89个,学生1 350名,教职工89人。在非少数
民族小学中,有达斡尔族在校生635人,教职工74人。
朝鲜族教育 1955年7月,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在雅尔塞小学附设一个朝鲜族一年班,有
学生10余名,1名代课教员。
1956年4月,朝鲜族村民在迁徙建家园时,集资300多元,买下3间土房和1间牛棚,做为教
室,又从扎来特旗带来几十套桌椅,建立了鲜明小学校(地址在哈雅村前原刘家窝棚处)。首任
校长是黄凤俊,有教员3人,学生62名。有3个复式教学班(1~6年级)。到1957年,鲜明村已有
200多户人家,学生数猛增,原有的校舍已容纳不了。为解决这一困难,市委和市统战部拨给
鲜明小学3千元资金,扩建了学校校舍。将复式班一律变为单式班,三中全会以后,鲜明小学
被列为区直属小学。
1981年9月17日,新兴朝鲜族小学正式成立。全校有3个教学班,共计27名学生,有教师2
人,由讷河县转入。
1984年,本区有2所朝鲜族小学校,共有11个教学班。此外,在扎布哈小学附设1个鲜族班。
全区共有朝鲜族小学生252人,中学生45人,朝鲜族中,小学教师16人。
两所学校全部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并开设一定数量的汉语课,学习汉语,汉文。
1955~1957年,使用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978~1984年,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朝
文版)。其课程设置:1955年,初小设有朝文、音乐、体育、手工、写字、图画、算术,高小
增设汉语、地理、历史、常识。1972年,低高年级均设算术、朝文、汉语、军体、音乐、图画
劳动课。到了1984年,低高年级均设数学、朝文、汉语、思想品德、体育、图画、音乐,高年
级增设地理、历史、常识、劳动课。
截止1990年,全区有朝鲜小学校2所,班级10个,学生175名,教职工20人。在非少数民族
小学中,有朝鲜族在校生47人,教师1人。
回族教育 永昌回民小学始建于1956年。当时只有3间土房,其中2间做教室,1间为宿舍。
最高年级为三年,四年以上的学生到永长屯上学。仅有1名教师,46名学生。
1981年,市委为回民小学投资2万元,区教育局投资1万元,兴建了面积为260平方米的8间
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增加四、五年级两个教学班,有3名教师,46名学生。截止1990年底,该
校有教师2名,学生50名。在非少数民族学校中有回族在校生3人,教师1人。回民小学的学制,
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字皆与汉族学校相同。
附:达斡尔族学校简介
哈拉达斡尔族小学校
哈拉达斡尔族小学,始建于1951年初。原名为龙江县立哈拉达斡尔族完全小学。当时新建
8间草房校舍。生源除哈拉屯外,还有奈门沁、齐齐哈、音钦、河西、额尔门沁、双河,富裕
县的西塔哈、库木屯、小高粱等村屯。入学率是95%。学业优秀者毕业后,被输送到省立蒙古
师范学校深造。贺奇、胡和、德玉海等相继任校长。
1957年并入雅尔塞小学。后在哈拉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又从雅尔塞小学分回2个班。1960~
1962年隶属雅尔塞农常1~4年级计4个班,学生共计120名,教师5人,校址在哈拉大队二队。
1981年4月,恢复为区直属小学。教师在全区少数民族中选用。校长乌尼。翌年3月,被命为省
重点小学。至1984年,有1~6个年级计6个班,学生299名,教师16名。1982~1983年,建成235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1985年修建了489.5米长的围墙。修了铁大门、讲台、厕所等。并增
加了各种体育器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该校自建校以来,自信自强,管理有序,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从1982年至1990年间,曾多
次受到区、市、省教委的表彰与奖励;为全区民族小学多次进行了语文、数学、试验的公开教
学。1987至1988年,毕业生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达到要求。学生陶艳、关军的美术作品在全
国少数民族少儿画展中展出。先后有西德、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凌风摄制组前去摄影和录像。
为全区民族小学的楷模。
齐齐哈达斡尔族小学校
齐齐哈达斡尔族小学校创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校名是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附属第
三部小学校。该校的建立,是由在省城工作的齐齐哈人杨贤文、吴维邦会同杜文林等人,经多
方努力,争得了省教育厅和省立第一师范的支持而告成。杜文林献出两间仓房、两间厢房,作
为教室和教师宿舍。桌椅和教学设备由省立第一师范拨给。学校第一任校长谷松年;设两个教
学班,首批入校生是齐齐哈附近村屯30余名达斡尔族子女,有教师2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校新建6间校舍。教师增至3人。学生增至96人,其中达斡尔族学
生94人,汉族学生2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因时局动荡,学校停课。翌年复课。至康德二
年(1935年),该校改为龙江县立齐齐哈初级小学。有学生122人,教员4人,校长金寿仁。每年
县拔经费110元,学生年缴学费5角。此时学校又扩建两栋计16间草房,其中12间为6个教室用房,
余下做教员办公室和仓库等用。后增设优级班,名为龙江县立齐齐哈国民优级学校。
在沦陷时期,学校每周一升日伪国旗,唱日伪国歌,背诵回銮训民诏书,增设日语课,并
将修身课改为“建国精神”,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妄想达到长期奴役中国人民的卑鄙目的。
1946年初,学校复课。是时有学生百余人,教师4名,校长那锁臣。翌年,学校师生以各
种形式宣传土地革命意义,参加土改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教育,不论在师资配备、办学经费,设备购
置上都给予优先照顾。这样,就使齐齐哈学校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壮大。
1965年春,拨专款为该校新建3栋计24间校舍;校园占地面积12 600平方米,在校园四周
种植了榆树墙;到年底学校有10个教学班,13名教师,321名学生。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完
全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乡的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齐齐哈小学也厄运难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校开始步
入正轨。到1983年,全校共有15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1个,初中4个,学生总计522人;教职员
工27人,其中女教师15人,达斡尔族教师10人。
1985年,由盛市民委投资5万元,市、区教委投资3万元,余下自筹6万多元,新建砖瓦结
构校舍32间。校舍建筑面积1 15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9 660平方米。于是年8月中旬破土动
工,至1987年10月28日正式交付使用。1990年,自筹资金修建460延长米围墙。
该校历经68个寒暑,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造就了许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人
在此接受了初等教育。他们当中有20余人走上领导岗位;有30余人已成为讲师、教授、工程师
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有中小学教师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百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
为民族、为社会而工作着。
1990~1991学年度少数民族学校统计表
六、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学校 1958年5月,创办了梅里斯农田水利技术学校、大民农机学校、卧牛吐畜牧
学校、腰库勒园艺学校。4所学校共招收11个班级,有365名学生,50名教师。开设了共同课和
专业课。1960年4月,4所学校并到雅尔塞。7月,畜牧、农机班仍留在雅尔塞;将农田水利和
园艺班并到梅里斯,改为农业干部学校。翌年又迁至腰库勒。嗣后,因无办学经费,这两所学
校于1961~1962年间,先后停办。
农业中学 1962年,在共和公社创办了第一所农业中学,为齐市教育局创办首批农业中学
之一。总校设于共和大队,分校设于永长、兴隆山大队。分校由邻近村屯联办。建校之初共有
5名教师,首届招生32名。是时,共和农业中学有4个教学班,6名教师,87名在校生。同年,
胜利大队成立农业中学,招收34名新生,有3名教师。
1964年,哈力、瑞廷、梅里斯、卧牛吐、莽格吐公社相继建立农业中学。均属民办,其经
费主要源于校办农场之收入,不足部分由公社集资补充。故在创业之初,艰难困苦。梅里斯农
业中学仅以五元钱为创业资本。《齐齐哈尔日报》曾以“五元钱度春秋”为题,报导其事迹。
1965年,梅里斯中学在高中一年级招收一个半耕半读班,实行“双轨”制。是年全区有农
业中学7所,16个班级,在校生576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止,全区共有10所农业中学,
28个教学班,1 102名在校生。学制3年。实行“一七四”半耕半读制(即一个月放假,四个月
劳动,七个月学习)。全年放假为46天(其中星期日为29天,节假日为5天,寒暑假为20天);学
习176天,880小时;劳动124天,。744小时。具体安排是:在冬闲、备耕和挂锄集中学习;在
春耕、夏锄、秋收时集中劳动。实行秋季结业,于每年8月21日开学,到次年8月20日为一年全
年授课30周(复习考试2周),每日5节课,自习1~2节。所学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农业
常识、理化。
1966年梅里斯区农业中学一览表
0000341;[/$$p]
“五七”农技校 梅里斯“五七”农技校创办于1969年5月7日,其前身为梅里斯中学。位
于华丰大街西端,西邻二沟河,北靠钓鱼台居民区。学校占地面积34 216平方米,建筑面积是
1 600平方米;有教学、办公用砖瓦房28间,工厂车间与学生宿舍20间,校办工厂有木工、翻
砂、机加、3个车间,有机床9台;农场有地100多亩,其收入为学校经费之补充。
该校实行开门办学,“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生不受年龄、文化程度之限制,由贫下
中农推荐入学;毕业后“队来队去,社来社去,场来场去”。开设红医、农机、木工、电工、
兽医、畜牧、农田水利等专业。无统一教材,授课内容均由教者自行编写。修业年限仅一年。
该校两期共招收400名学生,分别于1971、1972年毕业。
1970年8月15日,《黑龙江日报》以“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中专”为题目,在头版报导了
其办学情况。
1972年后,因办学未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所学无所用而停课。1975年停办。
师范教育 1960年,在梅里斯中学附设一个初级师范班,在雅尔塞中学创办一个简师班。
均开设语文、代数、几何、教育心理学、政治、唱游、体育、美术等课程。学制一年。毕业后
由市教育局颁发毕业证书,并统一分配。
梅里斯中学的师范班,从本校初二学生中择优录取46名学员。学习一年即毕业分配到乡村
小学任教。其中一些毕业生分配到哈拉海军马场子弟小学。
雅尔塞中学简师班,先后招收两期学员111人。第一期53人,第二期58人。均为应届高小
毕业生。学习一年即分配到小学工作。1962~1963年间,其中许多人被调出教育界。
1961年,市教育局对全市的初级师范教育进行调整。本区两处初级师范班暂时保留,但今
后不再招生。翌年停办。
五七”农业大学 1975年11月19日,在原梅里斯“五七”农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齐齐哈尔
市“五七”农业大学。直属齐齐哈尔市委领导。由市委农林办主办,文教办主管。第一任校党
委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是芒哈,革委会主任由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章林兼任。
该校首招154名学生。开设兽医、园艺、水利、林果等4个专业。每专业各一个班,班额40
人左右。次年增设社队工业、农学专业。计6个专业,招生153人。学制为二年。学生入学不经
文化知识考核,由社队推荐。上学期间享受社员待遇。毕业后回到各自社队。校址占地面积为
34 216平方米,建筑面积4 516平方米。其中教室、寝室面积是1 122平方米;办公室面积为
1 076平方米;图书馆、阅览室面积是128平方米;仪器室为56平方米,有少许理化、生物仪器;
汽车库面积是326平方米。
1978年7月,第二期学员毕业离校后,因无生源而停办。8月12日后转向为农村培养师资。
该校创建之初,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1983年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
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教育科抽调人员,在原教研室的基础上增设了进修组,后扩建为教
师进修学校。是黑龙江首批重点校之一。至1990年末,校舍总建筑面积为2148平方米。有教室
2个,实验室3个,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为388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403平方米,其中学生宿
舍306平方米。行政用房面积600平方米,其它用房面积为757平方米。学校藏书一万册,订报
刊120种。学校有3.6万元的电教设备。其中有摄录机3台、录音机4台、电影机1台、监视器3台。
除临时工及其它人员外,有专任教师6人,行政人员4人,工勤人员2人。在专任教师中有高级
讲师1人,讲师4人,助讲1人。
内部机构设置为“三部一办”,即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和办公室。
教研 教研部包括中学教研部、小学教研部、民族教研部。各部设教研员。中学教研部7名,
小学教研部设8名,民族教研部设2名。
1982年,中小学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研员对各科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制、教
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要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讲授原则等,为全区中小学各科专任教师进
行辅导。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促进了各科教学。是年全省实行教师教材过关考试。各
科教研员又系统地举行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教材辅导。仅1983年,举办教材辅导班42个,
辅导讲课233天,授课1 585课时,学习人数达801人次,编写复习题59套。第一次会考,中学
合格率为13%;小学语文合格率为11%,数学合格率为7%。第二次会考时小学合格率达35%,
初中合格率达到29%。
确定教研课题,进行教学改革。1978~1979年,研究课题是:“向45分钟要质量”;1980~
1981年,研究课题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1982~1983年的题目是:“面向
全体学生,争取大面积丰收”。嗣后在双岗子中学、马场中学进行了“农村中学学生语文自学
能力”的教改实验;在达呼店中学开展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教、学、评、管”的教学实验。其
间进行公开课、观摩课二百多次。对30多个教研课题进行了研究,出现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教
研成果。沃思芹的低年级趣味教学,何晓春的读写结合教学等。参加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经
验交流。实验小学的常识、音乐、体育、美术都被市教育学院评为最佳课。
师训 培训小学教师,提高其文化和业务水平,是师训部的主要任务。
1978年,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同时,为市进修学院承担了高函任务;还自办中文、数学和
物理3个学科的高师预备班,有120多人坚持学完了全部高中教材;辅导小学教师系统学习《现
代汉语》、《文逊、《数学》。、1980年按省市教育学院要求,始办中师函授班。全区共收中
师函授学员239人。以中心校为单位,定期面授辅导,共设10个教学点。每次面授辅导语文和
数学各半天。教材是辽宁省中师函授课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数学》。19
84年省函授广播学院又自编了补充教材《文逊、《解析几何》等。此外,还讲授了《教育学》、
《儿童心理学》、《自然》、《理化》、《史地》等。到1985年已毕业。到1990年,还有函授
在校生198人。
干训 干训部成立稍晚。由2人负责。其中1名为专职,1名为兼职。全系专科毕业生,后
又进修教育理论。自1982年后,举办多期校长、主任级的短期训班、培训班。学习《马列主义
哲学理论》、《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教育学》、《学校管理学》、《学校
行政管理》等。全区80%以上的基层校领导接受过培训。同时向省教育学院选送二年制的学员
进行培训。
农职高中 农职高中建于1984年9月。校址为“五七”农业大学原址。校长杨长有,有教
职工11人。开学招收新生120人。设农学和畜牧专业。农学专业科目:蔬菜、作物栽培、果树、
气象;畜牧专业科目:动植物、家畜饲养、生理解剖、防疫。学制为二年。文化课学习语文、
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至1986年,又加设土建、家电、幼师、财会专业。招收新生200多
名。截止1990年,有4个教学班,在校生201人。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行政人员
18人,工勤人员4人,代课教师3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3 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 517平
方米。有教室4个,物理、化学和综合实验室各1个,图书室、音乐教室各1个。有工厂1座,总
产值15万元,总利润4千元。学农基地1处,面积15亩,总产值2千元,纯收入0.6千元。有集体
校办企业职工24人。
黑龙江省农业广播学校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分校(简称:农广校) 成立于1987年10月。有教
职工5人,校长何振清。招收学员242人。开设农学和会计专业,使用中央农业广播函授学校统
一教材,学制二年。农学所学科目有: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农业经济学基储土
壤与肥料等;财会所学科目有:会计原理、经济学基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财务管理、市场营
销等;公共课为文化基础课:语文、政治、化学、数学、生物。以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
该校为农村中等专业教育学校,主要是招收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和乡镇机
关干部。为农村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毕业,国家承认学历。
1989年,招生140名,在校生479人;1990年,招生78人,在校生466人;首届毕业生为242
人。
七、成人教育
农民教育 1947年秋后,党和政府一方面恢复和发展学校,招收农民子女入学;一方面组
织青壮年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到1948年冬,形成了群众性的识字文化运动。据1949
年3月统计,全区15~45岁的青壮年共计6 957人,有3 244人参加了冬学和民校学习。参加学
习者中有3 185人是贫下中农成分,为98%。后经考试1 321人基本脱盲,脱盲率为34.9%。
1951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开展冬季农民业余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
冬学统于11月1日至15日开始,于明年3月15日结束,确保三个半月到四个月的学习时间。另
在农闲期也要组织学习。以学文化为主,课程时间比例按《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教育工作指示》
的第三项规定执行。文化课教材为省编政治教材,并联系结合《黑龙江日报》、《宣传手册》
等,进行爱国主义和生产政策教育,基本以屯为单位的集中组织形式,而不便集中的可组织各
种小型分散形式。
冬学定有规章制度;实行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校务会,每周召开一次教学研究会;其经
费由学员自搞副业收入和冬学学田收益来解决。是时民师缺乏,依据“以民教民”的原则,采
劝短期培训,经常提高”的办法。1948年全区有民师85人,到1952年春发展到178人,其中有
小学教师126人,短期培训的民师25人,另有21名高小学生担任民师。小学教师,白天在校上
课,晚间去夜校为农民讲课。
1951年到1952年春,各村屯学员一般能识字4~5百。较好者已能写信、看报、甚至看书。
也有相当一部分工农干部已能记会议笔录,写通知等。
翌年7月,省教育厅转发了郭沫若主任《关于加速扫除文盲的几点意见》。文化学习转入
常年学习阶段。齐齐哈村有27名妇女组织了常年识字组。经一年坚持不懈地学习,不仅摘掉了
文盲帽子,而且达到了初小毕业的程度。
1953年,在荣胜等村设立了4个高小班,招收了85名学员。到年底,全区累计已有2 551人
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从1956年开始,各
地应紧密地结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按各地情况在5~7年内基本上扫
除文盲。为达到这一要求,各村屯动员所有具备学习条件的人们,积极参加学习。到1957年秋
止,全区已有6245人参加高小班学习,经考试验收,有4290人基本脱盲,文盲率已下降到22.5%。
次年,为使学文化、扫盲工作不扯生产发展的后腿,提出“学习文化光荣,没有文化可耻”、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提高文化”的口号。采取集中、包教、炕头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扫盲工作。
到年末,又有2409人脱盲。文盲率由22.5%下降到17%。
1960~1962年,文盲率又有所回升。文化大革命时期尤为明显。1978年,新文盲和复盲人
数已达到8004人,其中新文盲是4256人,文盲率为29%。
1979年,成立区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公社选配一名工农教育专职干部,负责
扫盲工作。经一年的努力,在8 004名文盲中已有5 000人脱盲。文盲率由29%下降到11%。组
织14个高小班,有学员357人,初小班8个,学员有266人。
1980年后,先后办起24个扫盲班,605人参加学习;包教包会的人数是1 399人。1983年春,
经统一考试验收,有807人脱盲。文盲率由11%下降至7%。
1983年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结合农民经济利益办学”的原则,农民业余教育由
文化教育转变为技术教育。全区办民校81处,办学率为100%。在23 034名青壮年中有7 968人
参加学习,入学率为32.4%。腰店村民校农闲集中学文化,农忙学技术。有一个初小班,学员
38名;一个初中班,学员43名。是年为本区重点民校并为市典型。翌年8月28日,市政府在共
和乡召开了农民业余教育现场会。市领导肯定了共和乡初等农民技术学校的“方向对头,路子
正确”。11月末统计,全区有15个文化班,学员539人。共和、哈力、雅尔塞乡初等农民学校
招收学员85名。
嗣后,在农民中继续进行扫盲工作,着重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开办技术培训班,每年培
训1.5万人以上。
19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条例》之后,到1989年巩固脱盲505人。全区文盲率为6%。
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全区成立了以各级主要领导牵头的“扫盲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
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以主管乡(镇)长、村长为主的领导小组104个。区政府与各乡(镇)长,
各乡镇与村分校各自签定了责任状。具体落实了“五包四结合三依靠”(五包:乡政府包教育
办、教育办包村校长、村校长包班主任、班主任包学生、学生包扫盲对象;四结合:分散学习
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扫文盲与扫科盲和法盲相结合、学习文化与学习实用技术相结合、扫盲与
堵盲相结合;三依靠:一靠党的领导、二靠普教结合、三靠村委会和村分校的支持)的措施。
加强检查指导的力度。3月份检查到乡,4月份检查到村、6月份检查到户。分别在莽格吐乡、
卧牛吐镇西卧村、瑞廷乡土房子村召开现场学习会。推动全区的扫盲工作。是时,全区有文盲
半文盲2 037人,基本参加了学习。结成扫盲对子1 573对。巩固提高脱盲人员505人。有306名
教师、1 573名学生参加了扫盲工作。是年8月22~23日,分组抽签验收16个村的220名文盲、
半文盲(其中:1988~1989级75人,1989~1990级145人)。经考试1988—1989级有1人不及格,
不及格率为考生的1.3%;80分以下的19人,占考生的25.3%;及格率是98.7%,优秀率为87%。
1989~1990级中有3人不及格,不及格率为2%;80分以下的有3名,占考生的2%;及格率优秀
率都是98%。
是年,全区乡村办学面为100%。乡镇办班90期,村办班286期。参加培训人数为22500人,
占青壮年的50%。在乡知识青年参加培训率为70%以上。
职工教育 1982年1月21日,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等联合发出《切实搞好青壮年职
工文化、技术补课的联合通知》。要求在最近几年内为缺乏文化基础知识的青壮年职工补课。
并要求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生而实际文化水平未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均应补课。
是年5月30日,区工农教育办公室对青工补课对象进行了文化普测。全区有830人参加测试。
设2个考场,29个试常结果在830人中仅有18人达到了初中毕业程度,仅为2.2%。未达到初中
毕业程度的为812人,占参加测试总数的97.8%。
根据本区青工人数少、人员分散的特点,采取联合办校的形式为青壮年职工补习文化课。
全区17个单位办了8个联校,625人入校学习,占青工总数的87%。这些学员先后经过5次全市
统一命题考核,有331人合格,合格率为46%。之后继续对未达到要求者进行补课。到1985年
基本完成青壮年职工的“双补”任务。嗣后,主要抓了职工岗前培训和关键岗位的培训工作。
1990年,区劳动局、企业局岗前培训177人,培训司炉工50人。区乳品厂进行了岗位练兵培训。
页码>=50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