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
第二节 教学
一、学制
清光绪初年,满官学,汉官学皆为初高级两级,而私塾无统一修业年限。至光绪末年,小
学分为初高两级,学制各为四年(四四制)。
民国元年(1912年),小学学制为二四制即初等小学2年,高等小学4年。民国十二年(1923
年),小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高两级各为3年。伪大同元年至伪康德四年(1932~1937年)小学
学制为四二制。即初级小学为4年,高级小学为2年。至伪康德五年(1938年),将初、高两级学
校改为国民初级和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仍为四二制。
1946~1951年10月前,小学仍实行四二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
定》规定:小学的学制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从1953年11月开始,小学又
实行初、高两级分段制,初小4年,高小2年。到了1969年,小学开始实行五年制直至1978年1
月,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小学学制为5年。1983年始,小学实行6年制区内中学从1958~1968
年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秋季始业。1969~1977年,实行了二二制,即初中2年,
高中2年。春季始业。1978年1月,教育部统一规定: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到1981年4月,
教育部规定:中学学制为6年,实行初中3年,高中3年的分段制。
二、课程
清末,满、汉官学开设经义、文艺、启蒙等科。初级学堂设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
术、体操、图画、手工、乐歌等;初高两级增设历史、地理、商业。
民国初年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农业、卫生、公民、英语、珠
算、手工、图画、社会、音乐和体育。民国十二年(1923年),小学所设课程见下表:
民国十二年(1923年)小学课程科目表
0000342;[/$$p]
伪大同二年(1933年),小学设修身、国语、日语、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作业、
唱歌、体操。伪康德元年(1934年),初级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自然、日语;高级小学增
设本国地理、世界地理、国史、日本史、东亚史、孝经、论语。伪康德五年(1938年),国民学
校设国民科、算术、作业、音乐、体育;国民优级学校增设实务、图画。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自然、地理、历史、周会、手工、
劳动、生产常识。1978年后,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政治课。1981年,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在一至五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
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包括生产常识)。80年代末又增设国情教
育。
1985年,国家确定中学政治课为“思想政治课”,其课程设置依年级顺序为公民、社会发
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设有专门时间、教材、
教师等保证的重要德育途径。1988—1990年,主要是学习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
《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了爱国
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
品质的培养。
三、教材
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小学使用清政府统编教材。
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年(1912~1931年)小学使用中华民国教育部统编教材。沦陷时期,小
学使用伪满洲国文教部编印教材。
1949~1990年,先后使用了五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在文化大革
命时期曾使用省编和天津教材。
第一套教材是在1954~1956年编成的12年制中小学教材。后因“要求高,分量重,内容深”
而停用。第二套教材是在1960年编写的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因编写之仓促,教材中不少问
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三套教材是1961年开始编写的12年制中小学教材。到1963年秋正式发行使
用。翌年对其再次进行了修改。使用至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0月“复课闹革命”,因原教
材被废止使用,所以无教材。嗣后,使用省编教材和天津教材。第四套教材是1977~1979年编
写的10年制中小学教材。经改编修定后,1982年发行使用。第五套教材是6年制中学课本。1982
年在学校试用,已于1985年编齐全套教材。80年代末又增加了中学语文补充教材。
四、教法
私塾、清末官学及日伪时期的学校,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学生死
记硬背,不会则被施以体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虽曾要求教师采劝自学辅导主义”的教
学方法,但教师基本上还是沿袭旧习,继以“填鸭式”教授学生。
1946年9月后,提出反对填鸭式、注入式,代之启发式、讨论式。提倡民主启发、自觉自
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952年3月后,以课堂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实行理论与实际相一致;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
理,注意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课内课外相配
合,应有统一计划,教师应负责全面指导责任。
1953~1957年,学习苏联,推行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工作采取了五个基本
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与操行评定。课堂教学采取组织教学、复
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谈话教学法、五级记分法等。
1958~1961年,贯彻“三育”方针,反对“三脱离”,实行教学劳动化,到工厂农村进行
现场教学。
嗣后,中学教学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适当通过实验、实
习、生产劳动、参观等使学生得到一定的直接知识;注意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分析、批判、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教学即要有统一要求,又要
承认差别,加强个别辅导,适应和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1962,年,提倡“少而精”、“启
发式”、加强“双基”教学,精讲多练。
1966~1976年,在“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以社会为课堂”,搞“开门办学”,以劳
代学造成了教学上的少、慢、差、费。
1978年后,以“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指针,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以发展智能为主。改变“老五环”课堂结构,按学生认识、思维规律以多种形式
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学知识,而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是年起,对小学各科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夏锁记老师所做五年级作文指导课,提供了阅读
教学与写作教学如何相结合的教学经验。沃思芹老师的一年级趣味性教学在全区推广。何晓春
老师所写《阅读和写作结合、指导和讲评结合、小练笔和作文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
文,在全市作文经验交流会上做了介绍,并报省里。为全区提供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经验。自然课教学实行师生共同实验,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
培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贯彻落实《自然常识大纲》提供了路子。
1989年,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三百” (即:百堂好课、百名教学能手、百本好教案)活动。
借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翌年4月,教委对“三百”活动进行了评比验收。是年,在
各中学进行了程序化教学目标管理,即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评估、教研组活动、
教导主任工作等六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目标和实施措施。并定期检查指导,总结评比。在双岗子
中学、马场中学进行了“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教改实验;在达呼店中学开展了
实践课堂教学的“教、学、评、管”的教学实验此两项实验初见成果。
电化教学 区内电化教学起步于1978年起步。区进修学校设1名专职电化教学教研员,负
责全区电化教学工作。在中小学校始设兼职电教干事,负责本校的电教工作。实验小学成立了
电化教育教研组,由主管业务副校长兼任组长,设兼职电教干事负责器材的维修与管理,以及
电教课的设计与指导。
初始,因电教器材的缺乏,又无技术与经验;且有许多农村学校无电源;加上人们的认识
问题,只有几个学校在语文、数学等科进行些探索性的实验。后来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到外地
学习、观摩电化教学,人们才逐渐对其有所认识,开始接受这一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许多学校
派人到市内学习操作、制片技术;购置和自制电教器材;设专人负责,开始开展电化教学工作。
1979年6月,举行全区首届电教汇演。实验小学三年级教师费淑梅的朗读指导课《小燕子
旅行记》,采用了配乐、录音和幻灯片相结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翌年9月,举行全区第二次电教汇演。实验小学崔喜生教师的一年级音乐课《飞到天上去》、
胜利小学谢桂兰教师的语文课分别获得了制片、表演奖,瑞廷中学于海琴教师的语文课获得了
制片、表演一等奖。这三位教师参加市电教汇演,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尤其是谢桂兰教师的
一节电教课《美丽的大公鸡》,荣获全市电教优秀课一等奖。以其表演精彩,技术娴熟而受到
市教委和教育学院的表彰。《齐齐哈尔日报》曾对谢桂兰参加汇演的情况进行了报导。
1981年9月,实验小学于春胜教师的电教课《要爱惜文具》主题中队会,采用幻灯、录音、
文艺表演等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把电教手段用于思想教育领域,效果极好,受到市
教育学院的肯定与表扬。
次年,瑞廷中学、实验小学被市电教协会接纳为团体会员。
电化教学自起始至1982年,在电化教学的热潮中造就和发现了一批人才。如以实验小学、
瑞廷中学领导为代表的一批基层干部;以谢桂兰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教师,为今后电化教学的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1985年,根据区内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缩小了开展面;重点在领导重视,具备
条件的学校深入开展电化教学工作。实验小学、鲜明小学、瑞廷中学等为重点。实验小学领导
班子认识明确,克服和摆脱了利用电教摆架子、装门面的做法,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使电化教学日趋完善,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该校在全区率先引进了高亮度投影仪和厂家的
投影片,更新了电化教学的器材设备,解决了因设备器材落后而实用性差、效果差的问题。至
1984年,实验小学共上电教课600余节,绘制幻灯片300余张。连续4年被评为区、市电化教学
先进集体。电化教学已成为该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不仅使用投影、录音,而在
特殊情况下使用了电影教学。郑春荣《植物的花》一课录像,荣获省一等奖。
1985年后,市电教馆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前期电教工作,为使这一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实
行目标管理,在全市开展电教分类达标活动,把各项指标纳入运行机制。区电教馆依据各校不
同情况,制定了具体规划开展电化教学工作。
页码>=5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