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设施
第二节 文化设施
一、文化馆、站、室
1956年,齐市文化局派出文化工作队进驻梅里斯区。该队由7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进行
文化宣传、辅导,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翌年7月,区文化馆成立。暂由7人组成。至1961年,隶属区文教科。定编5人。196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被解散,人员一律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1年,恢复
区文化馆。1974年,扩建馆舍116平方米。内设文艺、美术、图书报刊阅览3个组。有馆员7人。
1980年,扩建馆舍150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450平方米。安装了锅炉与暖气设备。购置了钢琴、
电视机、雅马哈55电子琴各1台,三洋录音机2台、松夏录音机1台,架子鼓1套,3个音箱。
1961年,文化馆设图书室和报刊阅览室,分设专人负责,开展借书、进书、报刊阅览等业
务工作,图书借阅面向全区,凭借书证办理借书手续;报刊阅览主要面向梅里斯城区,每周一、
三、五下午向读者开放。1961—1985年,共藏书6 000多册(不包括先后下架的书),各种刊物
120多种。后因经费紧张,未再购书,刊物也由120多种减少到40种,报纸由20多种减少到8种。
1988年,全区各乡镇相继办起流动图书箱。先由各乡镇文化站定期到区文化馆图书室借走一定
数量的图书,后由本地读者借阅。至1990年底,此项工作由于管理不善或因文化站易人,全区
仅存3处流动图书箱,其中有1个个体流动图书箱。计有流动图书300余册。1990年初,齐齐哈
尔市图书馆在文化馆内设1个流动图书站,有流动图书900册。年借阅量达500余次,其中成人
读者借阅量达到350余人次,青少年读者借阅量达150人次。此流动图书站一年后停办。
至1990年底,馆内设文艺组、美术组、图书组、创作组。有职工10人。
乡镇文化站 原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现卧牛吐达斡尔族镇)是本区最早国办文化站,始
建于1953年。胡和任文化站站长,负责区辖13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的文化工作。
文化站在全区各村屯组织了街头宣传网,宣传好人好事;每村设1~2个幻灯放映组,向农
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创建10个流动图书站,1个哈拉图书室。村村设有借
阅点,共有藏书3千余册;组织农民业余文艺队,培训骨干,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在国庆节、
春节举行汇演或调演,并选出优秀节目到各村屯巡回演出。1955年,该站被评为全市先进文化
站,获一面奖旗。1956年8月,撤销了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文化站随之撤销。
1979年2月,区内的达呼店、雅尔塞、瑞廷、梅里斯4个乡镇成立文化站,翌年,卧牛吐、
莽格吐、哈力、共和4个乡镇建文化站。均设民办公助站长1名。文化站站长隶属主管乡镇长和
区文化局双重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区文化馆的指导。负责本地区的文化,体育,科普宣传等工
作,并负责对村屯文化室的领导与指导。1983~1990年,达呼店文化站和雅尔塞文化站曾受省
市的表彰,为先进文化站。
村屯文化室 1947年“土地改革”后,在全区村屯始办“冬学”,组织青壮年农民到夜校
学文化,学唱歌,开展文体活动。1958年后,村屯设农民夜校,学习文化,开展文艺活动。组
织业余演出队,排练节目。1968年后,名为文化室,设备日趋完善,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
开展文体活动,活动内容也有所丰富。每到年节,组织秧歌队,排练文艺节目,村屯间进行联
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作政治文化室。或政治夜校。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听广
播,称之“天天读、天天听”。1975年始,学习天津市宝城县林亭口公社小靳庄大队“狠抓上
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各生产队都成立了政治夜校。大唱革命样板
戏,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开赛诗会;组织理论学习小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入批
判“封资修黑货”。1983年后,又复称文化室。截止1990年,全区有村屯文化室94处,文化室
负责人94名。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附:哈拉民族文化村
在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时期,哈拉村誉为全区的文化村。从1953年到1956年间,该村民
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生产发展,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1953年9月,区文化站下到哈拉村开展民族群众文化工作,培养典型以推动全区群众文化
活动。
是年冬,成立哈拉村俱乐部,为龙江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备有乐器、简易舞台照明设备;
室内设有图片展览;备有篮球、榆木篮球架、象棋等。劳动之余和农闲季节,群众便到此开展
文体活动。下棋,打球;唱扎恩达勒,跳罕伯舞。文体娱乐异常活跃。
翌年春,建哈拉村图书室,为全省第一个达斡尔族村图书室,藏有图书、报刊7百多册。
全村有阅读能力的青壮年在此学习文化知识。
同年夏,建立了两个幻灯放映队,划分两个放映区,每月定期放映3次。颇受达斡尔族群
众的欢迎。每次放映幻灯片时,距放映点较远的居民套着牛车前去观看。时值合作化时期,全
村唯独有一名叫厦日古鲁格的未入社。此时,合作社的苞米即要开铲;他的地还未种完。放映
员二嘎子到市文化馆借来一套《入社退社》的幻灯片,放映时用快板进行讲解宣传,厦日古鲁
格看后深受教育,第二天便报名入社。
听故事也是哈拉村一项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每当到农闲的夜晚,人们聚集到某家里,抽
着烟喝着水,听几位老人讲达斡尔族的民间故事,有传统故事、生活故事、儿童故事、神话故
事;或听民间艺人说达斡尔族的长篇乌钦《少郎和岱夫》。每有婚事喜宴时,民间艺人为人们
献上一首祝福的婚礼乌钦,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是年冬,配合征购粮,在党支部书记多英寿家
组织了故事晚会。由茫哈区长主持,市文化局局长康蒙讲述抗日的革命故事。屋里屋外坐满了
男女老少,故事会连续进行了两个夜晚。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成立了哈拉业余剧团。更加活跃了哈拉村的文化生活。几年间排演各种剧目50多种;
演唱歌曲80多首,其中达斡尔族歌曲30首;还有许多舞蹈和曲艺节目。剧团曾到14个村屯演出
计200多常其中3人、6人集体《哈肯迈勒》、独唱扎恩达勒节目,参加龙江县文艺汇演一次,
齐齐哈尔市民间文艺汇演二次,黑龙江省民间文艺汇演二次,都获优秀表演奖和创作奖。培育
出了7名舞蹈演员,其中喜荣尤为突出。有3名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著名达斡尔族歌手何德志
被推荐参加了全国音乐周汇演,并获优秀节目奖。
1954年冬,省广播电台录制了哈拉村的舞蹈《哈肯迈勒》和由胡和作词何德志演唱的达斡
尔族情歌《心上人》,于次年春节文艺节目中首次播放,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省文联、省委
宣传部梁志强等人到哈拉村采访,并搜集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
哈拉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仅使生活增添了欢乐和色彩,
而且也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全村出现了“七个没有”“即全村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赌博的;
没有搞迷信活动的;没有偷盗等刑事犯罪的;没有家庭不和睦闹离婚的;结婚没有大操大办的;
各民族间没有闹矛盾的,互救互济,平等相处。如:村里有一位汉族村民“鲁豁牙子”缺口粮,
达斡尔族干部、群众为他送去口粮和衣服。还有一户汉族李山东,无畜力种地,达斡尔族群众
送他1头牛。
二、电影院
50年代,在梅里斯村建1所能容纳500人左右的电影院。有乌克兰产16MM放映机1台,发电
机1台。放映员2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电影院解体,合并到齐齐哈尔市电影总队。19
72年,经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新建一座能容纳500人左右的电影院。有职工8人。至1984年,
人员增至13人。
1985年,在梅里斯城区中心,华丰路南侧,新建一座1 600平方米的“梅里斯影剧院”。
有翻板座席720个。同时购置55—05型放映机一套,投影录像机1套。在影剧院2楼开设投影放
映厅1间,一年后因上座率低而停映。是年人员增至14人,到1990年,有工作人员10人。
50年代末,国营青年林杨、雅尔塞农场建电影院,能容纳数百人。各有16MM电影机1台,
发电机1台,工作人员2~3人。除在影院为本地放映外,还下到附近村屯放映,极受农民欢迎。
自1974年后,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简易电影院,配有16MM放映机、发电机各1台,工
作人员2—3人。嗣后,在农村普及电影放映。各村屯普遍购置了8.75MM的放映机,相继成立79
个电影放映队。至1990年,全区农村仅剩6个放映队,6名放映员。
页码>=53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