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文艺

第四节 群众文艺




  

  一、民间传统文艺

  大秧歌 每逢春节,梅里斯区乡、村屯便组织秧歌队,少则数十人,多则近百人,男女老
少均可参加。自除夕前至元霄节,在震耳的爆竹声中,在通天的锣鼓声和清脆悦耳的喇叭声中,
满眼彩扇飞舞,花团锦簇,慰问军烈属和荣转军人;走家串户给父老乡亲拜年;村屯间相互联
欢;并举行秧歌汇演,大秧歌扭得红红火火,春节过得热热闹闹。

  当地扭秧歌的上装头戴花冠,身着花衣花裙,手持彩扇、彩帕,满面浓妆,可谓凤冠霞帔;
下装稍事化妆,手持彩棍或舞棒或彩扇或腰系彩绸。有一领舞人《俗称“拉衫”的),头戴前
有卷云状图案装饰的帽子,身披斗篷,手持一把大彩扇,为领舞指挥之用。除舞步外,大秧歌
对上、下装的舞蹈动作亦有不同的规定要求;队形变化多样,如“编辫子”、“卷白菜心”等。
同时在秧歌队中,还可见各种化装角色。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白蛇传》中
的白娘子和小青;还有由男性扮演的“老太婆”,头戴自制的发髻,两个耳朵上挂着两个红辣
椒,手挎小筐,在队伍中摇摇摆摆,不时的喊着“孩儿们扭起来呀?”,还有满脸抹黑翻穿皮
袄,身挂串铃、手提马鞭满场乱窜的“傻子”,使儿童望而生畏;还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
“赶驴”、“旱船”等也随处可见。

  “文化大革命”初,大秧歌被视为“四旧”而取缔;后提倡扭新秧歌,化装成8个样板戏
中的英雄人物,但未能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重视民间艺术活动,积极组
织秧歌汇演,传统大秧歌又兴盛起来。

  每逢春节扭秧歌,纯为群众自娱自乐,欢度佳节。到各户拜年演出,每户给予一定礼物。
到80年代中期后,春节期间,有的村屯由几人牵头组织秧歌活动。

  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地蹦子”,是由东北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民间小戏,是东北地方戏。
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以说唱人物故事为主,兼具民族、民间舞蹈、民间笑话、故事、传说
等。梅里斯区基本无职业二人转世人。在“文化大革命”前,每到新春佳节,有的村屯组织临
时剧团,排练些二人转节目演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二人转也被禁演。1987~1989年,
梅里斯民间艺术团,曾巡回演出二人转传统曲目《猪八戒拱地》等。

  二、重大节日文艺活动

  春节是域内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每逢新春佳节各民族都举行文艺娱乐活动,欢
度春节。清末民初之前,达斡尔族在春节其间,身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到某家,跳“罕伯舞”,
听民间艺人演唱“乌钦”,听故事等,或看民间艺人演出的蹦蹦戏。民初之后,随着拓荒垦民
的逐年增多。便带入了汉族的文化艺术。在乡间,春节时可看到二人转、皮影戏、拉场戏,可
听到评书和大鼓书等,最红火的是大秧歌。

  从1946年解放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活动。每到春节
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活跃春节气氛。有的村屯组织业余剧团,排练文艺节目,在春节间演出。
如在50年代的回子房业余剧团和哈拉村业余剧团,也曾兴盛一时。演出《小二黑结婚》、《恩
仇记》、《苦菜花》、《夺臃。此处还有曲艺、舞蹈、歌曲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村屯均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春节期间进行文艺演出。

  到80年代后,随之电视机的普及,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晚会”后,人们坐在家里
就可以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群众性文艺活动减少。

  在国庆节、“七一”、“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等节日中,学校、社会团体、机关
单位举行歌咏大会或文艺演出,以示庆祝。

页码>=53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