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设施 一、区医院
1956年10月,组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中心卫生所(原址在梅里斯村),后由齐甘公路东侧迁
至西侧(现区医院地址),有400平方米的土房。之后逐渐拆除旧土房,陆续建成2 9130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院舍。
1959年,虎尔虎拉区并入梅里斯区,组建华丰人民公社中心医院。设有床位20张,职工25
名;医院设内科、儿科、外科、妇科、放射线科、检验科等。
1961年改为齐齐哈尔市郊区医院。1962年经市卫生局批准更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19
80年为梅里斯区人民医院。
1982年有科室11个,病床100张;卫生技术人员70名,工勤人员24名,院长、副院长2人。
1987年11月,投资91万元,就地翻建2 216平方米的四层门诊楼,1989年10月投入使用。
并先后购置B超诊断仪、人工呼吸机、万能产床等医疗设备。
至1990年底,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其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放射线
科等13个科室;住院部设有内儿科病房、外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开设床位100张,有职工119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人,行政工勤人员30人。
区医院为综合性医院,是全区医疗中心,并负有对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任
务。
由于医疗设备的不断增加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就诊人数也逐年增多。
至1990年,床位利用率已上升到60.66%;住院人数为8 357人次;做各种手术3 069例,其中
外科手术1 741例,妇科手术1 326例,五官科手术2例;内科抢救危重病人117人。
在救治中成功病例有胃穿孔修补术、脾摘除术、肠吻合术;剖腹产、子宫全切、大月份引
产;挽救感染性休克、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抢救新生儿颅内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白内障手术;
检验科开展离子测定、妊娠试验及生化检验等;中医针灸理疗医治蜘蛛网膜下腔出血、施治急
慢性肾炎。
区医院人员、床位情况一览表
二、结核病防治所
1982年9月建结核病防治所。所址位于梅里斯乡卫生院后的三间平房;设有诊疗室、注射
室、放射线科、检验科、药局;有职工12人。
1984年3月,齐齐哈尔市卫生局将市结核病防治所的200毫安的X光机调拨给区结核病防治
所。是年7月,结核病防治所与梅里斯乡卫生院并为一体。对外是两个单位。
在内则财经统一管理,分别记帐。
1986年9月,结核病防治所同梅里斯乡卫生院分开。各自独立。1987年4月,区政府投资3.1
万元,为结核病防治所购买25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1990年底,全所有职工12名。其中西
医师2人、西医士2人、护师1人、药剂士1人、检验员1人、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2人。梅里
斯结核防治所,由于认真贯彻执行“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条例”,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取得显
著成绩。1987年、1988年被评为“省级卫生系统文明所”。1989年被评为“市级卫生系统文明
所”。
三、卫生防疫站
梅里斯区卫生防疫站始建于1958年。是时只有两间简陋的土平房,4名工作人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卫生防疫站并入市卫生防疫站。区内卫生防疫工作由市
卫生防疫站负责管理。
1973年,恢复区卫生防疫站。站址在区医院制药厂,有九间砖瓦结构的平房。设有流行病
科、计划免疫科、检验科、卫生监督科等。工作人员10名。负责区内8个公社及农、林、牧、
渔场的卫生防疫工作。
1982年定编17人。1987年6月,投资22万元,在原址新建700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站容站
貌焕然一新。
1989年投资6万元,购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七二二分光光度计、酶标仪、超洁净工作
台、冰箱等理化和生物检验器材。
截止1990年底,按工作性质设有食品卫生、计划免疫、传染并学校卫生、环境卫生、劳动
卫生、地方病等科室,有职工24人。其中主管医师2人、医师4人、护师1人、检验师1人、检验
士2人、其他技士10人、管理人员4人。
四、妇幼保健站
1956年建梅里斯区妇幼保健站,有两间土平房,编制4人,区卫生科副科长兼任站长。
1965年至1967年,妇幼保健站仅在区卫生科设妇幼干事1人,与区卫生科合署办公。1979
年定编2人,1982年增编到5人,仍与区卫生科合署办公。
截止1990年底,有职工5人。其中医师2人,医士3人。负责全区的妇幼保舰计划生育、节
育手术等业务工作。
五、乡镇卫生院
1948~1964年,区域内先后建立共和、雅尔塞、卧牛吐、达呼店、莽格吐、瑞廷、哈拉、
梅里斯等八个卫生所。1969年,先后转为卫生院。1990年底,全区有卧牛吐达斡尔族镇、雅尔
塞镇、共和镇三个中心卫生院;有达呼店镇、梅里斯乡、瑞廷乡、哈力乡、莽格吐达斡尔族五
个卫生院。
中心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及辅助诊断科室,有x光机和检验及
急诊等设备;其他医院设科室多少不一,医疗设备也不如中心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负责域内的防病治病并负有对村卫生所的业务指导任务,指导乡村医生开展
计划免疫、卫生保健工作。
近些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卫生院的很少,形成“庙大神少”的状况。人员不足
而又需要时,只好聘用乡村医生或将职工子女培训后顶岗工作,致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
缺乏,医疗技术落后于实际需要。从1987~1990年,共有45人顶替空余编制。
截止1990年底,全区8个乡镇卫生院共有编制186个,实有人数为170名。其中有卫生技术
人员115名,管理人员26名,工勤人员11名,其他人员18名。实有床位126张。各乡镇卫生院19
90年情况见下表。
1990年乡镇卫生院一览表
注:建院时间均为卫生所转为卫生院时间。
六、村卫生所
1948~1949年,隆胜村、共和村建卫生所。从50~80年代初,全区建立85个村级卫生所。
有乡村医生106名,农村卫生员72人。
1982年后,提倡多种形式办医。允许乡村医生个体开业,或开办联合诊所,自负盈亏。全
区村级卫生所基本停办。1984年下半年开始恢复村级卫生所。区政府先后在梅里斯、达呼店乡
召开恢复村卫生所的经验交流会,推动此项工作。1990年10月,在哈力乡召开恢复村卫生所工
作现场会。是年末,全区有集体办、村办卫生所62个,个体办村卫生所37个。乡村医生有134
人,卫生员39人。
七、个体诊所
民国二十年至伪康德十二年(1931~1945年),区境内有中西医27人在21个村屯个体行医。
1948年8月,先后成立3个“私人集体联合诊所”,到1952年8月,全部转为全民所有制卫
生所。
1983年后,允许开办个体诊所。到1985年,有个体诊所10个,从业人员11人;1986年个体
诊所增加到13人,从业人员17人;到1990年底,全区有个体诊所13个,从业人员15名。成梁诊
所、发祥诊所被评为市、区的“个体开业文明诊所”。
1 990年个体诊所统计表
个体医疗卫生人员职称一览表
八、其它医疗单位
在梅里斯区内有其他医疗单位14个:哈拉海军马场职工医院、国营青年林场卫生院,前进
畜牧场卫生所、第一机床厂农场卫生所、瑞廷农场卫生所、曙光农场卫生所、新河农场卫生所、
前平良种场卫生所、东胜农场卫生所、五家子养禽场卫生所、嫩水农场卫生所、嫩红农场卫生
所、建华厂十六车间卫生所、公路养路段卫生所。其中哈拉海军马场职工医院设床位32张,有
职工33人,中医师1人,付主任医师2人,医师1人,护师1人,西医士9人,护士8人,药剂士3
人,检验士2人,助产士1人,护理员1人,其他5人。另外13家的医务人员是1~2人。
附:日本开拓团医院
伪康德九年(1942年),日本开拓团在扎布哈设医院。砖瓦结构房屋14间,有医务人员40多
人,有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医院专为日本人服务,有时也为中国人诊治疾病,但有明文规
定:中国人不可与日本人同居一室。
页码>=57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