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基本防治 一、地方病防治
克山病源发克山县,故此得名。俗称“吐黄水”、“攻心翻”、“翻症”等。
日伪肘期,区内利发、黑岗子、哈拉等村屯发生克山玻患病59人,死亡38人,死亡率为64.4%。
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克山病防治工作。在区、乡建立克山病防治组织,
制定综合性防治措施。
1954年,对区内利发、黑岗子村调查统计,患病12人,死亡3人。死亡率为20%。翌年,
利发、小西荒、哈什哈等9个村屯被视为克山病区,至1959年增加3个村屯。1960~1962年,全
区患病5人,经抢救治疗无一人死亡。
从1968年开始,贯彻执行“三早、三专、三红”(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抢救治疗;
三专:专人、专马、专爬犁(车);三红:人有红袖标、马有红布条、抢救员家插红旗)的制度。
做到每小队有1—2名抢救员,一个快马组,备有抢救药品维生素丙和樟脑注射液。
由于采取一系列综合预防措施,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室内外卫生环境,经省市检查验
收,1976年解除区内12个村屯克山病区。截止1990年末,临床未见急型和慢型的克山病患者。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骨关节增粗畸型、肌肉痿缩、运动障碍为特征的全身疾玻其发病有明显
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963年,在瑞廷公社小红星大队发现大骨节玻1966年后,陆续出现新患。据统计,8个公
社61个大队、7个国营农场有大骨节玻1972年,在雅尔塞、瑞廷、莽格吐、哈拉、卧牛吐、共
和6个公社和2个国营农场查出大骨节玻省革委会拔款2万元,为东风大队打一眼饮、灌两用深
井;为民主大队和永长大队各打一眼浅井。同时卫生防疫部门在新河农场进行硫酸钙改水,为
大型过滤池集中加药防治大骨节玻用复方硫酸钙片治疗东风大队的138名小学生患者,3个月后
好转率为82%。之后国家拨款为新河、荣华、共和良种场各打一眼深井。将瑞廷公社红星大队
迁至莽格吐公社建村,将新河农场二队、三队迁居水质好的地区。
1981年,全区普查136 345人,查出患者5 731人,患者率为4.2%。其中早期病人479名,
Ⅰ病人3 810名,Ⅱ病人1 017名,Ⅲ病人425名。莽格吐公社红星大队尤为严重。全村56户,
260口人,患者有177人,患病率68%。6~13岁儿童60人,患者51人,患病率85%。
1981年大骨节病情况表
口服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取得一定的疗效。4~5岁儿童每周服半片,6~11岁儿童每周
服1片,12岁以上至成年人每周服2片。由防疫医生,大队卫生员负责投药。
1983年后,继续坚持口服亚硒酸钠片,服药率达到95%。坚持对病情监测点共和、达呼店、
哈什哈、莽格吐乡红星村1~3年级小学生的定期监测、检查。在3~16岁少儿中未有新患。截
止1990年,为儿童拍骨片500张,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其起病缓慢,甲状腺肿大,有囊肿或结节,是因水质或
食物中食碘不足所致。是病危害后代可致残呆傻。日伪统治时期有病例出现,均为贫苦人,得
不到官府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地甲病的防治,解除病区人民痛苦。
1960年,卧牛吐、瑞廷、达呼店公社发现地甲玻1962年,区内查出地甲病患者4 468人,
地房子患病率16.2%,为重病区。
1978年,全市进行地甲病普查。全市有17个重病区,梅里斯区就占11个。有莽格吐公社的
莽格吐大队,卧牛吐公社的岗子、四间房、河西、三道罕、地房子、新村、东卧牛吐、扎布哈、
额尔门泌、林场,患病率达10%~35.8%。翌年,全市开展地甲病大会战。区防疫站培训150
名防治人员。各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所、学校教师负责为患者投放碘化片、碘酊注射液、瘿
药。每人每周服20毫克。同时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对食盐监测工作的力度,严禁非碘盐流入病区。
1981年,齐齐哈尔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检查验收区内地甲病防治工作。普查149 975人,
患者为6 945人,患病率4.63%。嗣后治愈16 330人,治愈率为91%。被评为省级“基本控制
地甲病先进区”。
至1990年,对地甲病患者坚持常年服药治疗,治愈468人;坚持碘盐监测,抽查3 669件,
有碘率由95%上升到100%;坚持对病区监测点西卧牛吐小学、莽格吐小学的监测,每年2~3
次,肿大率不超过15%,对监测点的50人进行定期观察,肿大率为14%,患病率为2%。为防
克汀病的发生,病区孕妇投服油胶丸。基本上控制住了地甲病。
布鲁氏杆菌病也叫波状热,是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玻主要发生在畜产品加工及畜牧、兽医人
员中。
1958年,在长安、舍根泡子、土房子、青年庄(青年林场)、后平、利发等村屯发现60多名
患者。防疫部门立即对病区普查,掌握病情。对急性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为与疫羊密切接触者
注射菌苗并进行常规消毒;集中饲养管理疫羊,定期对羊舍进行消毒,深埋病畜的排泄物。翌
年,推行“三专”(专人放牧、专人接产和处理分娩物、专人打扫羊舍和运送粪便)、“五固定”
(固定羊舍、牧尝水源、污染物、分娩室)。
1961年,齐齐哈尔市皮毛厂迁至新河农场,自办农场养羊800多只。在放牧管理人员中发
现患者10余人,其中一人经医治无效死亡。1964年,卫生防疫站在疫区大力推行鲁德涅夫两阶
段菌苗疗法,并组织培训医务人员深入农村生产队办简易病房进行菌苗治疗。
1979年始,卫生防疫部门在人畜间进行免疫接种。1989~1990年,进行布鲁氏菌苗接种易
感人群240人;进行乳环试验奶牛3 351头,阳性率为8%。截止1990年,未有新的布鲁氏患者
出现。
地方性氟中毒是饮用高氟水地方性中毒性疾玻1979年始,齐齐哈尔市防疫站进行饮用水含
氟量调查,到1982年查出区内是全市高氟区之一。哈拉海军马尝共和公社隆胜大队饮用水含氟
量在2.1~40mg/I,为中等病区,还有含氟量为1.1~2mg/I的轻病区村屯。1981~1982年,在
共和良种尝达呼店公社腰店大队建成两处压力罐式自来水,使345户、1 810口人吃上自来水。
此后,在病区落实打深水低氟井,改水防病,造福病区人民。1983年,调查哈拉海军马场六连
46人,查出氟斑牙26人,患病率为63.04%;隆胜大队44人,查出氟斑牙39人,患病率为88.64%。
同时复查饮用水含氟量,采水样24件,含氟平均值分别为2.57mg/I,1.73mg/I。至1990年底,
全区有氟中毒病人6 278名。
二、传染病防治
甲类传染病,宣统元年至民国元年(1909年~1912年)梅里斯区境内鼠疫流行,疫情较重的
村屯有雅巴气、绰绰力、额尔门沁、敖宝、陈家阿拉等。雅巴气屯从宣统二年十一月至宣统三
年正月初二(1910年~1911年),接连疫死46人。周铁海一家17口人,仅剩2口,唐长顺一家12
口人,只剩6岁和9岁两个女孩,张全思一家9口人皆亡;绰绰力屯张苌有一家12口人,疫死10
口,康松山一户9口人,只剩1口。宣统三年二月,龙江府分派医官到各区诊治。将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养营救生汤分发给病者服用,但病区疫势有增无减。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二日,隆胜屯农民田万寿身染疫病,全家7口先后病死。
1946年7月,有一名市内旅客住宿达呼店村,当晚腹泻不止而后身亡。于是一场霍乱便在
达呼店流行,随后向邻近村屯蔓延,一周内死亡70多人,区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医务人员
进行防治。经抢救有200多人脱离危险。控制住了疫情发展。
1946年前,天花病死亡率在40%以上。人民政权建立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于
1951年春秋两季为人们接种牛痘疫苗,接种牛痘的重点人群是儿童学生。经过20多年的防治,
未有天花病例的复出。1980年后,停止接种牛痘疫苗。
截止1990年底,未见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病例。
乙类传染病,日伪统治时期区域内乙类传染病麻疹、伤寒、白喉、流脑、百日咳、小儿麻
痹、痢疾、肝炎、性病等流行广泛。死人不计其数,幸存者不是毁容为麻脸,就是落得呆傻或
其它残疾。新中国成立后,乙类传染病仍有流行。
1953年春,麻疹流行。仅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统计,就有554名婴儿患病,死亡66名,
死亡率为11.9%。1954年开始预防麻疹,以全血注射、紫草散和锭等药预防。1966年后开始接
种麻疹疫苗。1985年发病218例,无一死亡。
1961年,雅尔塞、大八旗等村屯暴发伤寒玻1977年,梅里斯、团结村成为伤寒病暴发点,
发病约5例以上。是年防疫部门到疫区推行中草药治疗。到1981年,向疫区投放药物消毒灭蝇,
减少传播媒介,控制传染源。接种三联菌苗预防伤寒玻1985~1990年,共发生伤寒病14例。
1967年,流脑流行,有的村屯成为暴发点。推行盐水漱口,生食大蒜、氯霉素喷咽、呋喃
西林滴鼻等措施防治流脑。1973年开始注射流脑疫苗。从1985~1990年,发生流脑27例。
1983年11月,新民大队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从1985—1990年,发生14例。出血热的传
播主要是老鼠。灭鼠是预防出血热措施之一。在疫区落实“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
治疗和就地治疗)防治措施。
病毒性肝炎病例每年都有发生。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1982年7月,在区内发现甲型肝炎
19例。1985年至1990年,发生243例。对急性患者住院治疗,慢性患者门诊治疗;加强对饮食
业的卫生管理;推行一人一针一管,培训肝炎防治人员;特别是加强对托幼机构预防肝炎措施
落实的监督工作。
小儿麻痹症是儿童疾玻1962年始用减毒活疫苗(液体)接种预防小儿麻痹症。1966年把液体
改制为奶油糖丸,方便儿童服用,收效甚大。从1985~1990年,区内未有小儿麻痹症病例出现。
百日咳是一种病程长、危害大的儿童传染玻从1954年开始,应用百日咳菌苗预防百日咳。
预防此病无特效良方,唯用菌苗注射,但效果不佳。时有病例发生,1985~1990年,发生27例。
痢疾是每到夏季多有病例发生的常见的多发玻其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严重危
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发病率降低;由于抗药物的增多,治
愈率越来越高,病死率越来越低。1986~1990年,发生315例,无一死亡。
19854~1990年乙类传染病例统计表(一)
单位:人
1986~1990年防疫接种统计表
单位:人
三、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俗称“痨脖。新中国成立前,区内广为流行,死亡率占各种疾病之首。从50年代
始不断加强对抗结核特效药物的普遍应用,死亡率明显降低。
1982年11月,区结核病防治所在卧牛吐、莽格吐公社的部分村屯中,查出21名肺结核病,
给予免费投药治疗。1986年,在这两个乡中普查4 247人,发现肺部疾患121人。其中活动性肺
结核19人、Ⅰ组1人、Ⅱ组18人、菌阳1人,本着“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为患者制定
化疗方案,坚持服药,基本治愈。
1987年,在区内中小学生中查出肺结核病人114名,其中吸收期为89人;全年结核病发病
指标142人,菌阳指标28人,对患者均按省化疗方案进行管理治疗。痰检菌阳转阴者23例,经X
光线和临床观察Ⅰ组转Ⅱ组24例,Ⅱ组转Ⅲ组43例,并为患者及时送药治疗及定期复查。
1988~1990年,普查1 562人(不包括1988年对重点人群的普查数),查出肺结核病人17名,
由门诊治疗。经合理化疗,由Ⅰ组转为Ⅱ组46例、Ⅱ组转为Ⅲ组170例。为增强群众对结核病
可防可治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发放宣传单3 710张,随访信3 710份。
1978年后,开始在进行普查并有计划的卡介苗接种,其方法改划刺法为皮内注射法。到19
82年后,卡介苗接种实行计划免疫,即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接种(农村则要求出生后3个月内
完成接种),小学一年级复种,初中一年级再加强接种一次。
全区各乡镇卫生院建立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站,负责对本地区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工作。
1986~1990年卡介苗接种、复种统计表
单位:人
页码>=58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