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第二章 宗教
一、佛教
佛教传入区内是在民国年间,其教旨宣扬仁慈、博爱、匡正人心,祈祷隆昌。
1939年2月,孙普滨、王仁斌在泗水岛(今明月岛),建立佛教善会,信徒约有百人。佛教
会成立后,有的佛教僧尼将万善寺原有一些宫观改为佛教活动场所。有的在原址上改建为佛教
寺庵,出现了佛道两家共用同一场所,供奉对象互有类同的现象。僧尼在佛教活动场所内,每
日要进行早晚课(又称朝暮课诵)。课诵的主要方式是念经文和默念、心念、意念4种,同时礼
佛烧香。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即朔望日),僧尼都要摆供、烧香、念经。平时,僧尼常应办
丧事之家邀请,为死者念七经(跪忏经)。每年旧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鬼节)。
佛教寺庙的佛事活动教以荐亡度鬼为主要内容。届时,不仅举办水陆道场和诵经,还举行“放
河灯”活动,在日落后,抬出8米长的“龙头纸船”,船上满载“荷花灯”沿江放下,用勺将
拌着油类的谷糠扣在“荷花灯”中点燃,然后将纸船放入江里。并买活鱼放生,以示普渡众生。
是日,民间有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祀恩亡人的习俗。
解放后,僧尼大部分还俗,并参加社会工作,也有的离开境内,到外地佛教寺庙。寺庙内
的宗教活动停止,但民间仍有一些信佛者,供奉如来佛,弥勒佛和观音菩萨,每逢遇有年节或
天灾人祸,搞一些迷信色彩的焚香叩首,祈求降福,为前来求愿的人求儿求女,或为他们烧
“替身”。解放后,境内僧尼教会组织已不复存在。
二、道教
道教传入区境内是民国初年。道教分36宗,72派。道教之庙宇称官、观、阁、院。道教寺
庙分律门、宗门两种。律门以方丈为最高,由道士推选产生,宗门以临院为首,由师徒互相传
授。道士有清居与火居两种。清居道士在庙宇,没有妻室。火居道士可以娶妻生子,在自家居
住,只在庙会礼拜或超度时穿道袍,戴道帽。道教的法事主要有玄门日课、祀典、斋醮传戒等。
民国15年(1926年),由吕宣彩等人组织筹备,孟纪增组织建筑施工,在位于中心城区西北
泗水岛(今明月岛)上,建造了一座万善寺道教院。
在此期间,曾在万善寺持道修炼的有乾道吕宣彩、贾荫堂、朱锦荣、田树桂、周景云等5
人。至民国36年(1947年),境内宗教活动一度受阻,道教日渐稀少。只有少数信道者单独活动。
该寺停止宗教活动。
1981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辟明月岛为旅游观光景点,现境内已没有道教传播者。
三、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境内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瑞士神甫包慕思在回文区文固达村建天主教
堂一座,发展教徒数百人,该教开始归吉林教区管辖,1928年隶属于齐齐哈尔教区。
从文固达建教堂起,境内各乡村教徒发展迅速。民国十八年(1929年)卧牛吐天主教徒杨岭
秀与总教瑞士神甫洪某协商后,在卧牛吐乡东卧牛吐村建一所天主教堂,不久,又在西卧牛吐
村设教堂一处,并附设2所小学,共发展教徒百余人。当时,教堂有会长2人,先生3人,神甫2
人,大姑1人。
民国末年又在大民堡船套子(今新中畜牧尝江套子)设教堂一处。
伪满时期,在达呼店村、十三方村建2处天主教祈祷所并附设小学。
教徒入教,需要经过洗礼。天主教教规甚严,其教以教以昌明,智以进化,按时祈祷、虔
诚礼拜,遵守教规等为要求。
“八一五”(1945年)东北解放后,土地革命运动时,教堂分给农民居住,外国传教士被驱
逐出境,教徒停止活动。
1958年,从河北省保定地区移民数百人来境内,其中信奉天主教教徒有423人,当时,由
姜恩岭、李志祥、李文启、周通亮等几个人成立了天主教活动小组,设一个家庭祈祷点,教徒
们却在个人家聚会过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徒活动基本停止。
1980年,恢复了天主教活动,处于半公开状态。
1981年,哈力公社周通亮被推选为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代表,并当选为区政协委员。哈
力乡天主教爱国会会长周义民任梅里斯区政协常委,副会长张宝权任区人大代表。1982年9月1
6日,梅里斯区照上级指示精神,在哈力公社哈力大队,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小组,并确定了教
友合法活动点,发展教友近千人。主要在哈力、荣华、利发、十三方等村。并在十三方村设祈
祷点。
天主教每年大型活动主要为四大“瞻礼”,4月16日复活节,6月4日圣神降临,8月15日圣
母升天,12月25日圣旦节。平时活动主要是星期天和晚上,活动内容是以念经、学歌为主。
四、伊斯兰教
伪满时期,已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来境内共和乡马回屯居祝并在村中央建起2间
草木结构的清真寺,还聘请1位教长,在寺内开展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天方教。其教旨主张仁慈、顺从、谦恭与卫生。同教人互相帮助,
不与他教通婚,严禁崇拜多神与偶像。不吃猪肉和骡、马、驴肉,主要以牛羊肉为经常食品。
是一种严格的神教,信奉安拉(即真主)。教规共13条:即招、信、杀、娶恶、破、奴、知、证、
拜、圣、课’、朝。宣称真主是宇庙万物缔造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1945年,境内有伊斯兰教信徒近百人。1956年从齐齐哈尔市迁移到共和马回屯60户,约200
人。教民们共同集资在原清真寺处翻建2间80多平方米的清真寺,并推荐马英田为阿訇。历任阿
訇有、马英田、赵井龙、金玉强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的宗教活动被停止,房屋被
占用。
1982年9月6日,经市委同意,区宗教局批准,重新开放了梅里斯区共和乡永昌村(原名马
回屯)清真寺。1984年,齐市卜奎清真寺为梅里斯区共和乡永昌村清真寺带“哈里发”一名(带
哈里发,伊斯兰教教长或阿訇所培养的学员称“哈里发”)直至1985年底。
1990年区政府拨款5 000元和4间砖房的建筑材料,并由教民们自筹资金6 000元,改为砖
瓦结构,占地面积为96平方米。大殿2间,水房1间,住房1间。金玉强任阿訇,现任区政协委
员。
五、基督教
民国末年,基督教传入区内,其教旨劝人忠诚、博爱、以教世年,不信别神,不拜偶像,
信守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偷盗等10条宗戒令。
新教徒入教需经洗礼,没有受洗礼的教徒,不受10条戒令的约束,受洗后不得违犯教规,
教徒入出教自由。
教徒在饮食上不准吃猪肉,不食无鳞鱼,每个礼拜日要到指定的教点祷告、读经、唱歌。
1941年区内约有基督教徒近百人。分布在哈力、梅里斯、雅尔塞等地。1945年自行解体。
1985年,基督教在梅里斯区又有活动,约有教徒200余人。
附:“萨满教"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的达斡尔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均信奉一种原始
宗教萨满教。各部族对萨满教的称谓不同,时人称萨满为“萨麻”、“萨玛”。该教主要在少
数民族聚居村屯中传播。
解放前,达斡尔族、满族、鄂温克等民族中有人生病,主要请萨满来跳神除玻达斡尔族称
氏族萨满为“莫昆雅得干”。“雅得干”跳神时要穿“扎瓦”(法衣),“扎瓦”由“扎阿日玛
格勒”(帽盔)、“车日勒其”(坎肩)、长袍三部分组成。帽盔是用黄铜及青锻子或大绒等制成,
忌用黑白铜境,坎肩底部缝12条飘带,每条飘带上绣有龙、虎、豹、鹿、鹤、凤凰、鹰、百灵
鸟等动物2至4样,长袍为紫红色绸子缝制成的,附有5层,上缀70面小铜镜。整套“扎瓦”共
重40多公斤。“雅得干”跳神还要用法器“浑图日”(单面鼓),“盖松珂”(又称“卓苏如”
即鼓槌,或叫鼓鞭),念珠等神具。跳神时和“雅得干”合作的人,叫做“巴格奇”二神。
“雅得干”先击鼓唱词,二神在旁摇动神具做各种动作附合。
达斡乐族的“雅得干”通各种神,但在部族中没有特殊地位,不脱离生产,平时为莫昆
(氏族)成员跳神“治脖。达斡尔族“雅得干”定期举行祭典,最隆重的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
“托若、托力背”(即“斡米南”仪式,简称“托若”,意为上天立宇宙树。“托若”仪式,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或五、六月间举行,祭典场所在家里或室外。参加祭典仪式的人必须是与
“雅得干”同莫昆或虔诚于该“雅得干”的异族莫昆人。仪式前要竖起家柱、外柱、金银柱、
宇宙树。“栓那”(神佛往返跑动的地方)等。主持仪式的有“额格雅得干”及“喀库雅得干”。
仪式历为跳神,“库热”(围圈仪式)、“楚斯奥背”滴血仪式等过程。仪式所用的祭祀用品有
牛奶、牛羊、哈达、酒等。每次的“托若”仪式持续三昼夜。
有的萨满跳神,还以过阴(假寐)来欺骗群众。萨满与二神一问一答以神的义指使病人家属
许愿或拿食品,索要钱财。
自1946年以后,达斡尔族聚居村屯中,村民对该教信奉淡化,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区
域内萨满基本已不存在,但仍有人暗地搞跳神驱鬼治病活动。
页码>=63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