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讷河县地处大小兴安岭山河高平原向松嫩低平原过渡地带。因讷谟尔河横贯全境而得名。
全县总面积6674平方公里,辖6个镇,16个乡,14个农林牧场,248个树,1713个屯。有汉、满、
蒙、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14个民族,近70万人口。

讷河县历史悠久。远在一万年前境内北部就有人类活动。县境西部的敖包山有距今3000多
年前著名自金堡文化类型的遗址。唐虞三代直到明朝,这里都同中原保持着联系。1654年,世
居黑龙江上游和精奇里江、牛满江一带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人民奉清政府令南迁,落
居嫩江流域和讷谟尔河沿岸,成为当时县境内主要居民。他们从事放牧和捕鱼打猎,使境内成
为游牧和渔猎场区。清康熙和雍正时期,站丁移入,汉军驻防,开垦旗地(包括站丁地),揭开
了境内早期地开发的序幕。光绪二十年(1894年),原驻嫩江右岸宜卧奇屯的布特哈总管衙门升
为副都统衙门,衙署移驻县内博尔多站(今讷河镇长青村驻地),为当时黑龙江六城之一。其时
全境经济仍以渔牧、采猎为主。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出放讷谟尔河南北荒段,关内外
农民纷纷来此领荒,遂使境内人烟日益稠密,并逐渐形成村屯和集镇。到宣统年间,汉族人已
居多数,境内经济由牧猎为主,转向农业为主,渔、牧、猎结合。民国时期,全境以农、匕为
主,渔牧和采猎变为副业。当时县政府虽采取了土地清史和移民垦荒政策,促进了土地垦殖,
但因军阀政府只管催捐缴税,不事农业建设,天灾频降,兵匪打劫,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
许多垦民被迫返籍。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拼命掠夺农副产品,催出荷粮,要劳工,抓浮浪,
毁坏山林,搞得全县土地撂荒,百姓因冻饿而死在街头、路旁者屡见不鲜。1945年8月日本侵略
者投降,次年2月建立县人民政权,经过土地改革,人民当家做主,讷河的荒凉贫困面貌才一天
天向繁荣兴旺方面改变。

讷河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二山一水七分田。拥有林120万亩,不仅长有柞、杨、桦等天
然次生林,还有人工栽植的落叶松、鱼鳞松和樟子松等优良树种。草原100万亩,漫山遍野生
长着黄芪、赤芍、龙胆草等60余种药材,还有小叶樟、三棱草、列叶蒿等草类230余种。水貂、
麝鼠、山兔、狍子、野鸡等野生动物应有尽有。江河纵横,泡泽星罗棋布,天然水面达12万亩,
有鲫鱼、鲤鱼、草根等鱼类63种。地下埋藏着石英砂、高岭土、钾长石等非金属矿物20余种。
老莱黄土矿开采的黄粘上为世界稀有的化工和建筑材料,远销日本国和港澳地区。

讷河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全境地形大部分为漫川漫岗,黑土居多,适合农作物生长。
素以盛产大豆、小麦、土豆、甜菜驰名省内外。清代术期,调茬和垅作制度基本形成,开始使
用铁犁耕地,并在讷谟尔河南段荒原试用火犁开荒种地,首开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农业机械的先
例。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掠夺的农副产品最多,故称讷河县为“北满谷仓”。解放初
期,粮食产量年年超过4亿斤,被誉为“东北的大粮仓。”50年代初期,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
改革耕作方法,使用拖拉机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讷河县志善。但因生产体制变动过急过
快,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提高指标、瞎指挥,刮共产风,使生产队和社员的财产损失严
重,导致全县人民生活实行“低标准,瓜菜代”。1962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贯彻《农业六十
条》,搞生产责任制,农业得以恢复,粮豆薯总产连续突破7亿和9亿斤大关。“文化大革命”
时期,大批“工分挂帅”、“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盲目开展“农业学大寨”
运动,生产“大帮哄”,分配“吃大锅饭”,造成许多生产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恶果。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粮豆薯总产再超9亿斤纪录。经过3年试点,到1981
年全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83年,讷河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县政府从扩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武装良种基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商品粮
基地建设。组织农业部门从良种、栽培、植保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对大豆、小麦、土豆、甜
菜、玉米、葵花籽等具有高产优势的作物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试验;林业部门大力营造农田防
护林;水利部门大搞水田灌溉工程配套;农机部门集中研究农机具管理,攻克小四轮拖拉机农
机具配套关。到1985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8 738台,联合收割机620台,各种机引农具
7022台(件),农用汽车71台,机耕作业面积达50%以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
结求,全县实现了林网化,所有农田均在防护林带庇护之中;沿嫩江和讷谟尔河两岸建起的7
大灌区中,已有6大灌区田间工程与机械工程配套;继续对大豆、小麦等作物实行机械标准化
作业,从良种和良法、农机和农艺结合方面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收到显著效果。全县粮豆薯
总产创10.44亿斤的历史最高纪录,比1949年增长1.5倍;农业总产值达3.49亿元,比1949年增
长4.9倍。交售商品粮4.2亿斤(其中大豆2亿斤),居全省首位;出售种薯和商品薯3亿斤,占全
省的60%以上;交售甜菜4亿斤,为全省主要产地之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农业生
产先进县”,也是全国8个受到奖励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讷河县是全省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县。全县农村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普遍实行家庭承包
责任制。土地、农业机械和其它工副业一律承包到户。农户已成为独立生产经营单位。他们充
分利用当地条件,改变了种植业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在养殖业、加工业和多种多样的工副
业生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农民对商品生产已经引起了极大兴趣,开始走向流通领域。许多专
业户、科技户成了带头走致富道路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他们务农、做工又经商,实行农工商一
条龙。有的完全离开了土地,专门兴办工厂、商店,或进城承包企业,成了新型企业家。乡(
镇)、村、户办的企业亦遍地开花。到1985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6 320家,总产值达5050万元。
从此树起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里程碑。

全县工业独具特色。解放前,县内只有几家落后的手工业作坊。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
主义改造、国民经济调整,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工业实行了“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4年又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招聘厂长、搞一厂多制,落
实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开展横向联合,引进资金、设备和新工艺、
新技术。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起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
食品工业和以烧砖制瓦为重点的建材工业。采取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措施,相当部分产品就地
进行销售。全县自制的工业产品已达300余种,有23种产品质量达到了省市优质标准。以糖蜜
为原料生产的“飞雪牌”味精畅销全国;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的“飞雪牌”精制淀粉在60年代
其质量就曾超过荷兰,远销海外;老莱陶瓷厂生产的“青山牌”黄土粉是外贸出口的热门货。
全县办起砖厂30余家,年产红砖2.8亿块。仅拉哈镇一地年产红砖就达1亿块,故享有“北国砖
城”的美称。其它工业正在瞄准圈内外大市场的需求,在深化改革中寻找自己的轨迹。讷河制
鞋厂生产的“双凤牌”布鞋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讷河农机修造厂根据农村生产
需要,生产的小四轮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颇受农民欢迎。

在改革、开放中,商业更加繁荣,流通领域空前活跃。城乡形成了商品批发、零售和饮食、
服务等门类齐全的商业网络。1985年,全县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已发展到5443个,个体商业网
点1360个,农贸和轻工市场26处。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6亿元,为1949年的29倍,农副
产品收购额达2.04亿元,为1949年的33倍;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153万元,外贸出口总额达
2552万元,财政收入2547万元,上解省财政300余万元。

文化事业有了发展。经过场团分家、经营承包,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级创办等改革措施,
文化活动单位已遍及城乡。县城设有电影院、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体育场人
民公园、文物管理所、广播电台、电视台、曲艺社和老干部活动室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农村
乡镇均设有电影放映队,及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等文化活动阵地。1985年,全县电视人口
覆盖率已达40%,有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5%。

学校实行县、乡(镇)、村多级办学,分级管理、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调动了各方面
办学积极性,使小学教育更加普及,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985年,全县城乡有中学29所、
小学693所,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农民职业高中、农机高中,农民初等
技术学校、业余体育学校、电大分校等各1所,在校学生达143156人(其中小学生108540人),
教职工6809人。另有幼儿园21所,在园幼儿5602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已开始规划实
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肯定。电化教育和师资培训工
作,受到省教育委员会的表扬。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荣获省市的奖励。

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发展很快。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
387处,其中县级医院4所,县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药品检
验所、计划生育指导站各1处;乡、镇卫生院22所,村级卫生所240个。拥有专业医疗卫生人员
1160人(其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3人),病床575张。还有大批个体诊所及电卫生员。医疗条件不
断改善,使过去猖獗一时的克山病、地甲病等地方性疫病基本得到控制,伤寒、霍乱等传染病
已经绝迹。全县人民的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6岁增至60岁以上。

科学技术事业通过科研项目承包、有偿使用科技经费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发展速度,成效
显著。全县有科研机构2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处,良种繁育场4处。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98
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4人,中级专业人员176人。1985年,在试验的40项科技项日中,有26项
取得良好成果,并已在经济建设中推广应用。其中,16万亩种薯脱毒试验项目受到国家农牧渔
业部的表扬;1.2万亩水稻早育稀植试验,平均亩产375公厅,创北方冷凉地区高产纪录。使科
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事业通过专业培训与群众体育活动相结合,发展迅速。不断为国家和省市输送人才。
有21名运动员创省市纪录。

改革使全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7.32亿元,国民收
入4.29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4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834元,比1980年增长14.7%。城镇居
民平均每人年生活费支出565.3元,比1980年增长20%以上。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236台,洗
衣机72台,电视机64台,收录机10台,收音机143台,电器及液化气炉具24套。农村人均收入410.4
元,出现了一些万元户。城乡储蓄额达4.709万元,比1980年增长1倍。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大
为改善。城镇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农村砖瓦房逐年增加。街道整齐,乡道畅通,路面平整。护
路、护村林密密层层,“光腚屯”已不存在。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城镇在改造中逐渐形成。

当然,改革只是开始,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刚刚起步,亟待深化和进一步完善。以权谋私、
道德败坏、物价不稳等现象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

讷河县也是英雄辈出的县份。有史以来,这里“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功武略,代不乏人。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二品以上文武官员就达30多人。其中,有不顾个人安危,直面皇帝告发
贪官污吏,被称作“达斡尔人的巨臂”的布特哈副总管奇山;有为保卫西藏不受外敌侵犯,率
部英勇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立下战功的都统阿那保、副都统彦吉保;有在鸦片战争中指挥所
部击沉英国军舰,给入侵敌人沉重打击的都统明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了抵御外敌
入侵,维护祖国统一,“涉血泊,冲白刃”而义无返顾。还有曾任吉林将军的长顺主修《吉林
通志》,精通满汉文字的郭克兴编纂《黑水郭氏家乘》,他们的著作,成为今天人民研究军事
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大批抗日志士。祖国光复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英雄模范为数众多。其中,有最早领导党的地下上作,为讷河一带人民的解放而英勇斗争,
最后被敌人杀害的中共讷河地下县委书记尹子奎;有深入敌人内部侦察,提供可靠情报,使抗
日联军一举全歼守敌,攻克讷河县城的讷河抗日先锋队员魏永久;有不畏敌人威胁利诱,舍生
忘死为抗联战士摆渡和运送给养的达斡尔族农民巴嘎布;有执教57载,素有“裴几何”之称的
当代知名教育家裴景仁;有在全省首办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省
著名劳动模范马庆福;有为保卫国家财产安全,赤手空拳与持刀歹徒搏斗而牺牲的青年售货员
赵洪全。除上述知名者外,在解放祖国大地的解放战争和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县有
665名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后人永远崇敬。目前在全国各地党政军群各界人士中有
在讷河县成长的地师级以上干部和副教授以上高级知识分子56人,县团级干部百余人。

然而,巨流之下总会有沉渣。讷河县亦曾出现少数的民族败类。其中有充任日伪军上将,
甘当汉奸走狗的张文铸;有恶霸地主、土匪头韩炳歧、刘大保等人。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从
反面给人们以教育,成为当今难得的反面教员。就是那些为维护祖国统一,英勇抵御外侮立下
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如阿那保、都兴阿、西凌阿等人,也有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白莲
教起义的污点或罪恶。他们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阅读这本志书或续修新县志时再予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