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讷河镇 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与进化乡接壤,东南隔讷谟尔河与全胜乡相对,西与二克
浅乡毗连,北与永丰乡为邻,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5个村,6个自然屯。18157
户,63962人。其中农业户2244户,农业人口110297人,耕地面积28967亩。
民国时期,讷河镇为第一区区公所驻地。1932年,伪满洲国将区变镇为讷河镇,1938年又
变为讷河街。解放后为第一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次年改称讷河镇人
民公社,1980年改为讷河镇人民政府。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过去为半农半菜区,近年来调整了农作物布局,将城郊村屯变
为县城蔬菜生产基地,增加了春、夏、秋菜的种植面积,扶持发展各种蔬菜专业户。韭菜、菠
菜、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甘兰、白菜等季节性蔬荣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蔬菜产量达2718
万斤,基本满足了市场需要。
镇属企业除镇办汽车修配厂、制砖厂、建筑工程公司、水磨石厂、被服厂、运输社、白铁
社、养鱼场、牧养场外,各街还兴办一批综合加工、各种服务部,年平均产值达1927万元。镇属
商业有供销社。街道办饭馆、旅店及个体代销店、杂货铺、做在街道各处,群众称便。
镇政府在西大街路北,设有人民法庭、广播站、中心校、派出所等行政、司法机构。全镇
有小学7所,在校学生8895人,儿童入学率达94%。卫生设施除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外,
各街道还有联合诊所、个体诊所。各村均设有卫生所。
拉哈镇 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处,地跨东经124度36分,北纬48度12分。南与刚结乡交界,
北与太和乡为邻,东与同义乡接壤,西达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汗古尔
河乡相望。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01亩,有自然屯4个,现有9012户,33458人,其中
农业人1121816人。富嫩铁路、齐加公路从镇内通过,沿江设有通往甘南县、莫力达瓦达斡尔
族自治旗的轮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置从伯都纳通往黑龙江城的驿站,拉哈站为其中之,归北
路站官管辖。民国时期为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伪满时期为拉哈街。解议后为第八区人民政府
所存地,1951年12月改为拉哈镇。1958年建立拉哈镇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现名。辖5个街道
办事处,8个村,4个自然屯。
境内东高西低,呈漫岗型。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5.8公里,丁字形街道。郊区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老云沟横卧东南,长达10华里。黑龙江省北部引嫩工程渠首建在镇西北4公里处,三
孔电动控制闸门引嫩江水入渠,流经富裕、林甸等县到达大庆市。闸门北嫩江与引嫩渠汇流处,
有黑龙江省省长陈雷亲笔题匾的引嫩纪念亭一座,此处既是大型水利设施,义是风景优美的游
览地。
拉哈镇历来为县内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敌伪县政权义在这里设有警察署、协
和会等分支机构。并有商场、药铺、车旅店、粮栈、油坊、烧锅、梨园、妓院,成为人烟密集的
集镇。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镇区逐渐扩大。1951年,省在镇东北部兴建了全省六
大糖厂之一一的红光糖厂。县地方工业有淀粉糖厂、第二农机修造厂、砖厂、酒厂、酱菜厂等
,镇办工厂有16处。拉哈镇因生产的红砖质量好,产量高,销量大,而被誉为“砖城”。农业
除种植口粮田外,多种植蔬菜,盛产山东白菜、紫皮蒜。1985年,蔬菜产量达2419万斤,基本
满足了市场需求。
县财贸部门在此设有办事处等派出机构,并有国营商品、镇办商店、供销社、旅店、饭店
等。党的十一心三中全会后,集体、个体商业增加,货源充足,成为县内西南部商品集散地。
解放前,全镇只有小学两处,私立诊所、坐堂医2处。现已有中学3所、小学5所,县第二
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各1处,卫生所8处。
老莱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地处东经125度,北纬48度39分。南靠进化、
立新乡,北接嫩江县伊拉哈乡,西邻永丰、学田乡,东连国营荣军农场。面积386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324666亩。1958年成立胜利人民公社,翌年改为老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辖11个
村,1个良种场,91个自然电,膳民有10790户,49953人。
老莱原名喀术尼喀俄佛罗,满语为“隘口”之意,是清代吉林通往黑龙江城的驿站之一。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从云南发配来的吴三桂部下臂兵刘、李、魏、杨四姓十几户到此建站
称喀迷哈站。1937年5月修通铁路,车站靠老莱河边,故改名老莱村。“老莱”为鲁哩河的“鲁
哩”音转。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抗日游击区,抗联六军十二团曾在唐火犁屯发起围歼日伪
军的著名战斗。解放后这里有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庆福(已故)领导的全省农
业战线先进单位——胜利大队(现为胜利村)。
境内北高南低,地势较平坦。老莱河由北向南流过,土质肥沃,是全县重点产粮区,主产
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土豆、甜菜。1985年粮豆薯总产量9911万斤,平均亩产352斤,向
国家交售商品粮22212吨,是全县交粮最多的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有各型拖拉机717
混合台,农用汽车16台。联合收割机106台,播种机15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7885马力。地区、
县在这里设有良种繁育推广站,社、队有良种培育网,农民育种家任国有培育的“胜利黄沙谷”、
“金顶子玉米”等良种,推广到省内外和朝鲜、蒙古等国家。境内有草味2力亩,自然泡泽10处,
人工水库12座,还有渔场、蜂场、鹿场等。1985年,大牲畜存栏数为7267头(匹),其中马3173
匹,牛1535头。养奶牛250头,养蜂儿6箱。多种经营总收入为51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4.9%,
人均收入为528元,是全县较富庶的乡镇。
镇所在地有农机修配厂、砖厂、砖瓦厂、粉丝厂、造纸厂、轴承厂、食品厂等。县地方国
营老莱陶瓷厂生产的黄土粉国内独此一家,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粉刷、油漆、颜料和陶瓷制造业,
年均产量5 000吨,遍销国内,并连年对日出口。红砖、粘士瓦、缸、坛、盆等产品远销省内
外。现有供销社、粮库、煤建、术材、石油等财贸企业,农贸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商旅每日多达
千人,为县内北部工、址品、土特产品、畜产池集散地。
解放前,老莱仪有小学7所,在校学生420人,现有高中1所,为省农村重点中学,另有初
中12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儿715人。镇内交通方便,齐加铁路从镇西部穿过,公路客运成
网,主要村和驻镇农场都通了汽车。
通南镇 位于县城南部,地处东经125度01分,北纬40度09分。东邻克山县,西连和盛同
义乡,南接依安县先锋乡,北靠同心乡。为县内通往依安、富裕县公路枢纽。面积300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257042亩。有8342户,40595人。
镇所在地距县城40公里。民国5年(1916年)奉天人赵子扬来此开荒种地,后听人传闻通南地
处中心,形若蝙蝠,百年必成大县,于是呈请县公署批准,在此拉街基,呈方形十字街,并开
设“永义号”杂货店。因该地在县城之南,为通向富裕、依安、克山、拜泉等县之通衢,故取
是名。1931年设通南镇,为第六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成立前进人民公社,翌年改为通南人
民公社,1985年改现名。辖18个村,73个自然屯、8342户,40595人。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为平原区,土质肥沃,是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主产小麦、玉米、谷
子、高粱、大豆、葵花等作物。有各型拖拉机715台,农用汽车9台,播种机76台,联合收割机
54台,总农业机械动力20006马力。机耕机播面积达32.7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量8004万斤,
平均亩产364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031吨。历史最高年份1976年交售商品粮15 896吨。畜牧业
发展较快,198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4860头(匹),其中黄牛1537头,马2907匹,羊3497只。
这里过去是个小集镇,有商号、油坊、烧锅和手工作坊多处。解放后才H继建起砖厂、粮
米加工厂、制酒厂、制油厂、水泥管厂、农机修配厂、淀粉厂和木器加工厂。并有县属粮库、
良种库,供销社、邮电支局、运输站、食品收购站、农业银行营业所和社办商店、饭店、农贸
市场等工商企业。商旅云集,市面较繁华,是县境南部工业品、农副产品集散地。
解放前有小学8所。现有高中1所、初中18所,小学19所。并有以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中
心的医疗网。镇内交通方便,是县城通往依安县的主要线路之一。
龙河镇 位于县城东部,地处东经125度25分,北纬48度32分。北邻友好乡,西靠孔国乡,
东连德都县团结乡,南隔讷谟尔河与九井乡、克山县北兴镇相望。辖8个村,1个良种场,34个
自然屯。有5240户,25564人。面积2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699亩。
镇所在地原名他本沁,达斡尔语“五个”之意。距县城42公里。后金天聪初年,达斡尔族
郭贝尔氏首领乌默迪率部众臣服朝廷迁居讷谟尔河畔,在该地建立了他本沁、莽鼐、霍赤,倭
都台等屯落。1919年以后,达斡尔族人陆续迁出,现只有3户19人。随之汉人渐增,改名龙河
屯。民国时期为第五区区公所驻地,后改为龙河镇。伪康德5年(1938年)设龙河街。1958年成
立东风人民公社,翌年改为龙河人民公社,1985年改现名。抗日战争时期,龙河为讷河县抗日
游击区,抗联六军十二团、三军八团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广大爱国群众
在党的领导下,秘密组织抗日救国会、抗日先锋队,支持抗日联军。
境内北高南低,多为丘陵。讷谟尔河由东向西流过境内,南阳河、石底河由北向南注入讷
谟尔河。有山有水,有草有林,土质肥沃,适于种植小麦、大豆、土豆等作物,是全县麦豆主
产区之一。1985年粮豆薯总产3660万斤,平均亩产264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720吨,人均收
入419元。该地为半山区,多种经营项目较多,大牲畜存栏3489头(匹),羊2369只,养蜂145箱,
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8.3%。出产榛子、木耳、蘑菇和中草药材等。晒菸种植面积较
大,年平均产量达百万斤以上,其中“琥珀香”品种尤佳,畅销省内外。大豆、入麻、白瓜种
植亦多,为县内种薯基地之一。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各型拖拉机250台,播种机56台,联
合收割机2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为8578马力,机耕机种面积达21.9万由。
镇办工业有砖厂、淀粉厂、综合厂、农机修理厂、糕点厂、木工厂、皮革厂等,年产值54.8
万元。商业多居街面,有供销社、饭店、旅店、镇办商店和个体商贩等。还有粮库、邮电支局、
中小学校、卫生院、电影院、广播站、文化站等。县运输公司客运班车每日数次往返于县城、
乡镇之间,交通便利。
讷南镇 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东经129度09分,北纬48度25分。南连巨和乡,东邻九井
乡,西接全胜乡,北隔讷谟尔河与孔国乡相对。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504亩。
镇驻地讷南村原铝官货店,距县城28公里。宣统二年(1910年),经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准,
以官款由湖北迁民建立丁湖北垦民七屯,并在此地设立官办货店,向垦民供应生产、生活物资,
敞铝官货瞒。伪满时期为讷南镇,后改为讷南村。1958年成立讷南人民公礼,1985年改为现名,
辖10个村、64个自然电,有6645户,32869人。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属平原区,是县内麦豆主产区之一,种植小复、大豆、玉米、高粱和
码铃薯。1982年粮豆总产6544万斤,平均亩产319市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545吨,农民人均
收入390元,全镇拥有犬中型拖拉机490台,播种机146台,联合收削机40台,农机总动力10953
码力,机耕机播面积为13.3万亩。
境内北部有草原,出产苫房草、靰鞡草。畜牧业发展较快,1985年,大牲畜存栏4159头(
匹),其中黄牛2 217头,马1924匹。南部老云沟有防涝河、人工河。卫星运河由东向西横贯全
境,长39华里。沟泉泡较多,当地人有“故土可舍,唯水难离刀之说,水利灌溉面积达2.9万
亩。
镇办工业有淀粉厂、综合厂、手工业社、工程队等,年产值39万元。有中,小学校和卫生
院、粮库、供销社、农机站等企事业单位,境内交通方便,是通往九井、巨和乡、克山农场克
山县城的客运中转站。
九井乡 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东经125度20分,北纬48度27分。南邻克山农场,北隔讷
谟尔河与龙河镇相望,东与克山县接壤,西与讷南镇毗连。1958年建立运河人民公社,翌年改
为九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辖13个村,1个良种场,60个自然屯。有7296户,36190人。
面积3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33211亩。
乡所托地九井村,距县城45公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尹乃延、单玉奇等5户来此合
买官地九井(一井为36方)落居,共议也名九福堂,翌年因无福与无福谐音而改名九井屯。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县内麦豆主产区之一。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1台,联合收割
机51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6120马力,机耕机播面积11.5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达6399万斤,
平均亩产283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637吨,农民人均收入400元。卫星运河横贯全境,年平
均灌田8万亩。北靠讷谟尔河,灌溉面积35000亩,种植少量水稻。解放前仅有烧锅1处,现有
砖厂、淀粉厂、综合厂、手工业社、工程队和制酒、制油、制粉、制砖、铁木加工等乡办工
业,年产值78.9万元。商业有供销扯、乡办商业和农贸市场有中、小学9所,粮库、广播站、
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卫生院各1处。客运站为县城至克山县公路交通中转站。
友好乡位于县城东部,地处东经125度30分,北纬48度37分。南邻龙河镇,北靠红五月农
场,东接青色草原种畜场,西连龙河镇。辖8个村,33个自然屯,有3966户,18359人。面积16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796亩。1958年为龙河公社辖区。1966年单独建社,1984年改为现名。
驻地新安屯(即友好村)距县城56公里:境内东高西低,属于半山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马
铃薯等。全乡拥有各型农用拖拉机220台,播种机45台,联合收割机1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611
马力,机耕机播面积达18.4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3982万斤,平均亩产367斤,向国家交售
商品粮8704吨,农民人均收入456元。有草原、山林6万亩,盛产中草药材和榛子、蘑菇、木耳、
晒菸等农副产品,多种经营占农业总收入的11.6%。畜牧业大牲畜存栏3390头(匹),其中黄牛
2110头,马1255匹。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卫生院1处,大队卫生所8处,还有供销社、
乡办综合厂、村办粉坊等企业。
永丰乡 位于县城北部,地处东经124度50分,北纬48度33分,南靠讷河镇,北接学田乡,
东连老莱镇,西与二克浅乡为邻。辖9个村,1个良种场,45个自然屯。有3728户,17317人,
面积184000亩,耕地而积138071亩。1958年为老莱公社辖区,1961年单独建社,1984年改为现
名。乡驻地前卫村距县城9公里。
境内北高南低,漫川漫岗,南部地势较平坦。主产小麦、大豆、玉米、土豆。全乡拥有各
型农用拖拉机453台,播种机35台,联合收割机15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635马力。1985年粮豆
薯总产4040万斤,平均亩产309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818吨,农民人均收入475元。因靠近县
城,蔬菜种植较多。有大型水库两瘫:靠山水库,1957年在靠山大队建成,面积200平方米,
容水量55万立方米;“三八”水库,1958年在前卫大队建成,面积220平方米,容水量86万立
方米,用以养鱼、灌田并控制雨季洪水,保护县城。
乡办工业有砖厂、综合厂等。商业以供销社为中心形为中心形成网点,因靠近县城,销最
较校乡驻地有中、小学校和卫生院、文化站等。
学田乡 位于县城北部,地处东经124度47分,北纬48度41分。东靠老莱镇,西隔嫩江与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南邻永丰乡,北接清和乡。辖17个村,57个自然
屯,有7149户,34223人。面积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063亩。
乡驻地国兴村原为学田局,距县城22公里。民国三年(1914年),黑龙江省学田局由甘井子
迁入此地,故称学田局。以后学田局东迁至今丰产村驻地,称新局子,原址为老局子。伪满时
期在新局子设大和警察署,后改为大和村。解放后为第三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在现址成立
灯塔人民公社,翌年改为学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为半丘陵地带。土质肥沃,是全县粮豆主产区之一,种植小麦、大豆、
玉米、谷子、马铃薯。1985年粮豆薯总产6395万斤,平均亩产310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4224
吨,农民人均收入419元。50年代初曾在这里首建黑龙江省讷河青龙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为县
内农机事业之始。198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388台,播种机61台,联合收割机23台,农业机械总
动力15043马力。畜牧业发展较快,全乡大牲畜存栏5890头(匹)其中黄牛3082头。养羊2806只,
养蜂371箱,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1.2%。
乡办工厂有淀粉厂、农机修理厂、砖厂、综合厂等,年产值82.8万元。设有供销社、粮库、
中小学校、电影管理站、文化站等企业事业单位。
过去这里是克山并大骨节病流行区,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地方病的防治,实行打深
水井、食盐加碘等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医疗机构,乡、村卫生院均有专职地方病医护人员,各
屯也设有卫生抢救人员,基本杜绝了地方病的发生。
清和乡 位于县城北部,地处东经124度43分,北纬48度46分。东靠老莱劳改支队,两隔
嫩江与内蒙古门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北与嫩江县接壤,南与学田乡为邻。辖9
个村,32个自然屯,有3357户,15539人。面积151平方公里,耕地而积100200亩。
乡驻地清和屯,原名二里五,距县城35公里。清和屯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的后山顶就
有人类活动,现存有旧石器时代遗址。顺治初年,达斡尔、鄂温克族人由黑龙江上游迁居此地,
建立博库沁、开阔沁、杜拉本沁等屯落,以后陆续迁往邻近的内蒙古自治区。192,1年张景业
在此占荒并出租土地。192.3年有孙、司等姓十几户来此租种张的荒地,盖房地址在二里五地段
上,故取是名。后因屯后有清河沟改名清河屯。伪满时期为清和村,1958年隶属灯塔人民公社(
今学田乡),1961年单独建社,1984年改为现名。
境内北高南低,属丘陵地带,土质优良。主产小麦、大豆、玉米、高梁。全乡拥有各型农
用拖拉机171台,播种机47台,联合收割机12台,农机总动力6659马力,机耕机播面积为7万甫。
1985年粮豆总产矬2 795万斤,平均亩产325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749吨,农民人均收入420元。
多种经营以种植自瓜、大麻、晒菸著称。因地处嫩江左岸,水利资源丰富。有草原45900亩,薪
炭林、用材林、防护林5799亩。畜牧业发展较快,1958年,有大牲畜存栏3344头(匹),其中黄
牛1643头。羊2806只,养蜂201箱,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3%。
乡办工厂有采石场、砖厂、综合厂和建筑工程队等,年产值27.8万元。并设有供销社、中小
学校、卫生院等。
巨和乡 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东经125度07分,北纬48度19分。东靠克山农场,两邻长
发乡,南连同心乡,北接讷南镇。辖6个村,1个畜牧场,39个自然屯。面积180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117400亩。有3 682户,17006人。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早岗地各半。为全县麦豆主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小皮、大
豆、玉米、高粱、土豆等作物。全乡拥有各型农用拖拉机298台,播种机31台,联合收割机19
台,农机总动力7185马力,机耕机播面积达10万亩。1985年粮砭总产量3657万斤,平均亩产358
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292吨,农民人均收入452元。
乡所在地巨和屯,原名吴家油坊,距县城47公里。1931年吴怀九一家来此建屯开油坊,故
取是名。1935年设巨和村,1958年为讷南公社辖区,1 966年单独建礼。乡办工业有淀粉厂、
综合厂、油米厂等。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卫生院、供销社各1处。有中学3所小学
2.2所。
二克浅乡 位于县城西部,地处东经124度35分,北纬48度29分。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
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南以讷谟尔河与太和乡分界,东邻讷河镇和永丰乡,北靠学
田乡。中华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伪满时期归登科村管辖。1958年9月建立红星人民公社,翌年
改为二克浅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辖16个村,1个良种场,69个自然屯。有6736户,33025
人。面积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353亩。抗日战争时期,任家粉坊屯(今富国村辖)曾为中
共讷河地下县委驻地,领导讷河、克山、嫩江等县人民的抗日斗争。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土质肥沃,为县内粮豆主产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谷子、
马铃薯。全乡拥有各型农用拖拉机615台,播种机46台,联合收割机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0045
马力,机耕机播面积15.7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6676万斤,平均亩产312斤,向国家交售商品
粮8 554吨,农民人均收入432元。全境地处嫩江之滨,江河纵横,泡泽遍布,水资源十分丰富。
沿嫩江东岸筑有江防十里长堤,并有20余里的红旗灌区。沿江村的老山头石英石蕴藏量丰富,
已广为开采,境内有草原70500亩,适于发展畜牧业。全乡大牲畜存栏5850头(匹),其中黄牛
2638头,马3030匹。养牛3255只,养猪8925头,养蜂108箱,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3.8%。
乡所在地二克浅屯距县城21公里。二克浅,达斡尔语为阿拉哈沁,由阿尔巴西音转而来,
汉语译为“当差的",亦为雅克萨城之别称。清顺治初年,达斡尔族人孟尔丁氏因不堪沙俄侵
辱,率族人南迁,在此落居建屯,以原居住地阿拉哈沁取屯名。1919年后,达斡尔族人陆续迁
往嫩江之西,当地成为汉族居住区。解放后该地修建了通往县城的第一条油渣公路,客流量较
大。工商业有乡办砖厂、综合厂、工程队、供销社、商店、旅店、饭店等。嫩江畔的尼尔基渡
口为讷、莫两县旗各族人民交往之通港。乡驻地西北敖包山上有古遗址、古墓葬多处,是我省
著名的白金堡文化遗址之一。
进化乡 位于县城东部,地处东经125度02分,北纬48度30分。南与讷南镇隔讷谟尔河相
望,北邻老莱镇,东接孔国乡,西以老莱河与讷河镇、永丰乡分界。辖10个村,1个良种场,
46个自然屯。有3583户、18561人。面积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353第二篇建置亩。1958
年为孔国公社辖区,1966年单独建社。乡政府驻地永合屯(今信义村)距县城12公里。
境内地势平坦。主产小麦、大豆、高粱、玉米、谷子等作物,1985年粮豆薯总产量3664万
斤,平均亩产294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81吨,农民人均收入408元。有草原37500亩,出产
苫房草。因距县城较近,香瓜、菇娘、白菜、大葱多有种植,在县城农贸市场销量较大,多种
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2.2%。水利设施有大型泵站1处,名日“银河飞渡”,引讷谟尔河
水可灌溉农田万余亩。
乡所在地有广播站、邮电支局、供销社、卫生院、中小学校和砖厂、综合厂等。县属型砂
厂、火葬场建在乡境内。
太和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地处东经12t4度41分,北纬48度20
分。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南与拉哈镇、同义乡接界,东与
长发、全胜乡毗邻,北以讷谟尔河与二克浅乡分界。辖13个村,50个自然电。有5921户,27956
人,其中朝鲜族470人,居住在解放村。面积2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950亩。
太和乡最早的屯落是大古堆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拉哈岗驿站时为站丁居住区。民
国时期太和乡为第三区所管辖。伪康德7年(1940年),在六合火车站附近置新安村公所,解放
后成立七区人民政府,1958年建立红太阳人民公社,翌年改为太和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为嫩江、讷谟尔河汇流地区的冲积平原,因处嫩江之滨,水草丰盛,
土质肥沃,素称“渔米之乡”。盛产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是县种薯基地之一。全乡有
各种农用拖拉机493台,播种机36台,联合收割机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篇建置11622马力,
机耕机播面积24.3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4441万斤,平均亩产335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673
吨。人均收入408元。全乡有草原20万亩,适宜发展畜牧业,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将该乡划为
半农半牧乡。1985年,大牲畜存栏3929头(匹),其中黄牛1603头,奶牛50头,马2018匹。多种
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16.9%。水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太和灌区,干渠全长60余华里,引讷谟尔
河水灌溉,年平均受益3万亩。沿江地区支流、泡泽较多,盛产鲫、鲤、鲶鱼和胖头等,适于
发展渔业生产。
乡办企业有砖厂、农机修配厂、综合厂、建筑工程队,年产值45万元。村办企业以粉坊、
豆腐坊为主。乡所在地有中、小学校,卫生院,供销社。齐加铁路、讷拉公路从驻地通过,交
通方便。
同义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地处东经124度47分,北纬48度11分。南邻和省乡,北接太和
乡,东靠同心乡,西连拉哈镇。1958年建立东方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同义人民公社,1984年
改为现名。辖18个村,95个自然屯。有792.1户,37.492人。面积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839
亩。
乡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原名郭家屯。1917年吉林省德惠县郭万春同甄姓来此盖马架落居
(甄后搬走),以其姓取屯名。1938年日伪实行街村制时改为福民村。
境内南北较高,中部老云沟横贯东西,是县内杂粮产区,种植大豆、玉米、小麦、马铃薯、
甜菜等作物。其中马铃薯产量高、质量好,年产近万吨。全乡有各型农用拖拉机592台,播种机
64台,联合收割机40台,农机总动力17302马力,机耕机播面积22.4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7114
万斤,平均亩产323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1818吨,农民人均收入396元。这里过去只有瓦盆窑
1处,现有大型砖厂3处和制酒厂、制油厂,综合厂、建筑工程队等企业,年产值79万元。乡有
中学8所,小学51所。乡所在地设有供销社、卫生院、广播站、文化站、电影管理站。
和盛乡 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地处东经124度50分,北纬48度03分。北靠同义乡,南
接富裕县,西邻团结乡,东连通南镇。辖12个村,58个自然屯。有6147户,30950人。总面积
1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4572亩。
乡驻地原名徐家围子,1920年徐庆祥来此开荒建屯,故取是名。民国时期为第三区所辖,
伪满时期为仁和村,解放后为九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建立和省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为平原区。主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葵花籽等,全乡拥有农用
各型拖拉机312台,播种机46台,联合收割机26台,农机总动力11569马力,机耕机播面积19.8
万亩。1985年粮豆薯总产3253万斤,平均亩产200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317吨,农民人均收
入271元。
乡距县城较远,解放前交通闭塞,工商、文教卫生事业落后。解放后各项事业发展较快。
讷河、拉哈两镇有通往该乡的公共客车。乡办工厂、商店、饭店相继建立。解放前只有小学4
所、私人药店1处,现有中学3所,小学12所,卫生院1处(附设住院处和产妇诊室),各村均设
有卫生所。乡所在地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粮库、供销社等。
团结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地处东经12.4度36分,北纬48度。南邻富裕县,北靠拉哈镇,
东接和省乡,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辖15个村,69个自然屯。
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505亩。有8201户,38360人。
团结乡是县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7世纪40年代末,达斡尔、鄂温克两族人民在此地建立
了百露、杨树、榛子街、摆渡、大小间房等屯落。现在的鄂温克村就是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地。
此外有达斡尔族109人,蒙古族59人,满族2636人,朝鲜族9人,锡伯族24人,回族59人。
乡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原名伊家烧锅。1907年,双城县的伊跃恒来此地开荒,建烧锅1
处,故取是名。民国后期曾改为兴隆镇。解放后为八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
因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情同手足,特取名团结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
境内地势平坦,主产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因靠近省属红光糖厂,近年来种
植甜菜较多。1985年粮豆总产量4353万斤,平均亩产246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137吨,农民
人均收入272元。境内西部有草原和嫩江、引嫩河、十里河、南北河、圈河及大小泡泽18个。
畜牧业发展较快,1985年大牲畜存栏6235头(匹),其中黄牛2905头,奶牛341头,马2785匹。
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1.6%。沿江村屯有渔业队,捕捞鲫、鲢鱼和胖头等。乡办最大
的工厂为砖厂,年产红砖1200万块,质量较佳,远销省内外。有供销社、文化站、电影院、卫
生院各1处,中学17所,小学16所(其中民族小学1所)。
同心乡 位于县城南部,地处东经124度57分,北纬48度12分。乡机关驻同心村,距县城
30公里。东邻国营克山农场,西接同义乡,北连长发乡,南至通南镇。1958年为前进人民公社
(今通南镇)所辖,1961年单独建社,1984年改为现名。辖7个村、1个良种场,40个自然屯。有
3836户,18720人。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37亩。
境内地势平坦,多为黑粘土,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粮食产量逐年递增,1985年粮豆薯
总产3647万斤,平均亩产332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407吨,农民人均收入409元。多种经营以
果树、甜菜母根、葵花籽著称。有果园4处,年产水果20万斤,最大的满丰果园建于1958年,
面积300亩,30多个品种,年产果八万余斤。甜菜母根各队皆种,为红光糖厂甜菜母根基地,
年出售量300吨,价值近百万元。葵花籽种植面积较大,年产值120万元。仅此两项占全乡农业
总收入的33%。
乡所在地原名谭家窑。最早有谭凤祥兄弟二人来此定居,民国11年(1922年)由望奎县迁入
5户,形成村落。为防匪患,屯民合力在屯四周修筑土围子,故名谭家窑。解放后入口逐渐增
多。较大的工厂有乡办罐头厂、油毡纸厂。还设有供销社、卫生院、中学、小学、广播站、文
化站、电影管理站等单位。境内每日有数次公共汽车经过,往返于县城和通南镇之间,交通便
利。
长发乡 位于县城南部,地处东经124度54分,北纬48度19分。北靠全胜乡,南邻同心乡,
东北、东南接讷南镇、巨和乡,西南、西北连同义、太和乡。1958年为红太阳人民公社(今太
和乡)所辖,1961年单独建社,1984年改为现名。辖10个村,39个自然屯。有5250户,26692人。
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802亩。
乡所在地原名长发屯,建于1920年,距县城19公里。民国时期为第二区所辖,伪满时期改
为善邻村,解放后为第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为公社驻地。
境内南北高中间低,老云沟横贯其中,土质肥沃,雨量均匀,盛产豆麦,为县内粮豆主产
区之一。粮食稳产高产,近20年来有6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在万吨以上。1985年粮豆薯总产5908
万斤,平均亩产336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407吨,农民人均收入458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现有农用各型拖拉机639台,播种机67台,联合收割机60台,农机总动力为25856马力,机耕机
播面积达18万亩。
乡办工业企业有淀粉厂、综合厂、农机修理厂、建筑工程队、手工业社等,年均产值47.4
万元。有中学7所,小学33所。乡驻地有粮库、供销社、邮电支局、广播站、卫生院、电影院
和文化站。
全胜乡 位于县城南部,地处东经125度54分,北纬48度24分,为齐加、讷依、讷克公路
交汇点。北隔讷谟尔河与讷河镇相对,东邻讷南镇,西接太和乡,南连长发乡。辖8个村,22个
自然屯。有3027户,14580人,其中朝鲜族526人。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733亩。
乡所在地原名朝鲜屯,距县城10公里,是县朝鲜族聚居地之一。1956年春,在朝鲜族车学
瑞、韩昌奎倡议下,讷南、九井、老莱等地的朝鲜族人集中搬迁此地,在讷谟尔河南岸种植水
稻,成立全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讷南公社所辖,1966年单独建立人民公社,1984
年改为现名。
乡地处讷谟尔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和马铃薯
等,1685年粮豆薯总产1826万斤,平均亩产263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61吨,农民人均收入313
元。因距县城较近,一些农户还从事蔬菜生产,大蒜产最多、质量好,在县城农贸市场销最较
大。乡北部有草原51944亩,盛产苫房草、靰鞡草、三棱草、硷草等。沟泉泡较多,出产鲫、鲤、
鲶鱼、泥鳅和田鸡等。水草丰盛,适宜发展畜牧业,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全胜乡为半农半牧
乡,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5年大牲畜存栏2167头(匹),其中黄牛1228头,马
873匹,羊820只,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7.5%。
地下资源丰富,高品化石英砂和瓷土等非金属矿贮藏最较大,为县内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
方之一。
乡办工业发展较快,砖厂年产红砖50万块。柳编厂生产的柳编套筐精致细密,美观大方,
从1978年起销至港澳地区。还有亚麻厂、淀粉厂、综合修理厂,生产亚麻制品、土豆淀粉、酱
油等地方产品。水利设施配套成龙,全胜灌溉站为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主干渠长20华里,
灌溉水田70100余亩。有中、小学21所,其中朝鲜族学校1所。乡驻地设有卫生院、供销社、广
播站、文化站和电影管理站。
孔国乡 位于县城东部,地处东经120度10分,北纬48度31分。南隔讷谟尔河与讷南镇、九
井乡相对,北靠老莱镇,东邻龙河镇,西接进化乡。辖7个村,35个自然屯。面积17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299亩。有4467户,18561人。
乡驻地孔国屯,为达斡尔语“孔郭伯尔科”的简称,距县城23公里,为顺治初年迁来的达
斡尔族郭贝尔氏所建。1919年以后,达斡尔族人陆续迁出,现为汉族居住区。伪满康德5年(1938
年)置孔国村。解放后为四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建立孔国人民公社,1976年改名立新人民公
社,1980年恢复孔国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现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游击区,抗日联
军六军十二团、三军八团在此地活动,曾发起著名的火烧于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军。为纪念
李兆麟将军曾在这里进行抗日活动,解放后将其所到之村取名兆麟村。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漫川漫岗,土质肥沃。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全
县重点产粮区之一。1985年粮豆总产4560万斤,平均亩产323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3402吨,
农民人均收入449元。北部有柞林45000亩,建有蚕场养蚕。南部有草原,出产苫房草、饲草。
50年代初,这里就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良种和使用新式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
1979年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公社之一。全乡现有农用各型拖拉机387台,农用汽车3台,联合收
割机31台,种子精选机3台,大型机引农具322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10201马力。田间作业
以机械为主,机耕机播面积达18.5万元,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乡办企业有砖厂、淀粉厂、综合厂等,年产值50万元。现有中学7所,小学32所,适龄儿
童入学率达98%以上。乡驻地设有广播站、邮电局、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卫生院、供销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