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农业
第三篇 农业
清初,南迁到县境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落居在嫩江和讷谟尔河沿岸放牧
狩猎、捕鱼,以为生计。种植少量农作物以自食为主,不事铲膛,产量极低。康熙和雍正时期,
站丁移入,汉军八旗驻防,始在驿站、卡伦附近开垦少量土地,为境内早期的土地开发。以后,
随着汉族农民不断流入,促进了土地开发和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出放
讷谟尔河南、北段荒地,民国初年实行清丈、招垦,豫、鲁、冀、辽、吉的农民大量涌入,运
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使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由官府增税,地主加租,农田建设无人过
问,特别是日伪时期的血腥统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一遇灾荒年,粮食颗粒无收,人民以
草根野莱为食,冻、饿、死于街头路旁者触目皆是。
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县、区政府帮助农民组织“变工组”换工插犋;成立互助组,
春解决贷款,冬组织副业生产,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全县农副业总产值达82625000
元,比1949年增长21%。1953年,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经过几个月的合
作化运动,全县普遍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
跃进”全县仪在几十天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一一时期理论上强调精神万能,工作中搞
瞎指挥,刮共产风、浮夸风,任意平调集体和社员家的财物。到1960年,全县人民生活进入了
“低标准,瓜菜代”阶段。1962年农业实行调整,贯彻实施《农业六十条》,建立各种生产责
任制,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农业生产方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至1967年,
全县粮豆薯总产突破9亿斤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1968年起,农村开始动乱,大批“三自一
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随之全县掀起大规模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实行以
粮为纲,随意毁林开荒,限制林牧副渔发展,使生态失去平衡。种植业内部比例和产业结构比
例失调,再加上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分配大平均,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1976年,粮豆薯总产下降到5.9亿斤,比1966年降低23.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建立生产责任制,并逐步试行多种
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改革途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涨。1983年土地承包
到户,农业机械和工副业也由々业户承包。开始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技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
商综合经营的道路。通过商品粮基地建设,从良种繁育、农业技术、农田水利、林网建设等方
面入手,保证农业创高产。对小支、大豆等具有高产优势的作物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试验,使
农作物产避大幅度提高。1984年,粮豆薯总产闯过10亿斤大关。1985年,结合“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实行退耕还林,扩大林地面积,森林复被率达10.4%。旧时,发展以养猪、牛(特
别灶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开展退耕还牧,保护草原面积。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通点
的工副业和乡镇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组织农、工、商、运利暇务业一齐上,使25%的农村劳
动力就地转化是年,在多种自然灾害袭击的情况下,全县农副业总产值达34125万元,为1949
年的4.9倍,比大丰收的1967年提高2.7倍,比上年增长28.9%。但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士地
高度分散,生产以手工工具为主,机械发挥不了作用,科学技术跟不上。乡镇企业路子窄,管
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这些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