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艺 耕 作 清代初期,县内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种植农作物多采用原始的弃荒耕作法。据
《黑龙江志稿》卷十六,农业载:“宛然上古时代之旧法。彼等操作于草原肥沃之地,连年耕
种,至数年后,地力耗尽,再择求新地,仍如前法耕作,地力再尽再换。或岁易其地,待雨乃
播,不雨则终不破士。雨后相水坎处,携妇子牛羊以往,毡庐孤立,布种辄土,不复顾,逮秋
后来,诸草莠杂获,计一亩所得不及汉田之半。”至清光绪年间,汉族农民大量流入,实行起垄
耕作。并施行土地休闲、轮作。当时最普遍的轮作法是高粱、谷子、大豆之类的作物。每3年轮
作一次。垧产由1500到1000斤,提高到1000到1500斤。
民国至伪满时期,农具有较大的改进,调茬和
作物轮作一般为马铃薯~大豆~玉米~小麦;谷子~大豆~苏子;高粱~玉米~谷子;玉米~马
铃薯~小麦,等等。新荒地垧产可达1500到2000斤。
解放初期,农民仍使用旧式的畜力农具,实行以
1953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和新式马拉农具,改小麦垅作为平播;改谷子、大豆窄条播为宽条
播。还试行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平播。至1964年,使用48行播种机平播和七铧犁垄作农具,
平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4.6%。逐步形成了翻、扣、
全县粮豆薯总产达到9亿斤。1970年开展学大寨运动,实行间、混、套、复、穿,种花花田。高、
中、低杆作物在同一块地成条出现,称作“三层楼”。虽增产幅度较大,但用工量过大,调茬
太零碎,机械发挥不了作用,产粮费用高,不适于大面积推广。1972年小麦实行30公分双条播,
大豆使用龙江号
大豆平播面积逐渐扩大。1979年后,大豆实行平播垄管,玉米使用龙江号耔耙精量播种,谷子
实行平播药剂灭草。逐步形成以机械为中心,平播为主,平垄结合的耕作制。并且根据土质不
同,实行不同的轮作法。豆麦产区一般轮作形式为:
秋翻压 原垄
小麦———大豆———杂粮(玉米、谷予、土豆);
套种绿肥 底肥
耙茬 起垄 耙茬 翻压
大豆———小麦———经济作物———绿肥———杂粮;
底肥 套绿肥 底肥 底肥
甜菜和葵花则实行五年以上的轮作,以利于恢复地力。
栽 培 县内解放前靠老农经验和农谚指导农业生产,以“种在地上,收存天上”为信
条,不讲科学技术。解放后,县农业部门于1948年始开展植保工作,防治小麦黑穗病。1950年
于14区向阳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农业先进技术。1953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在向阳等13
个重点村实行整地保墒,增施底肥.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大豆、谷子改窄条播为
宽条播,谷子实行人工疏苗。小麦用新农具实行平播。1954年全县施底肥18万亩,合理宽播58000
亩,疏苗近3万亩。1955年推广大豆45至50公分单条播,玉米、高粱、甜菜60公分单条播,谷
子60公分双条播。采用机械翻地起垄,实行缩垅增行,改70公分大垅为60公分小垅。1956年因
小垅保墒能力差,粮食减产,又恢复70公分的大垅。1960年大豆实行平播密植垄管。采用60公
分双条播或50公分单条播;施底肥地块实行30公分或15公分单条播。把亩产由100斤左右提高
到180斤。1965年后,小麦基本全部使用48行播种机平播。
1970年后,实行种花花田,虽个别地块产最有所提高,但费工太多,特别是搞“吨田”,
小块地投工过多,影响大面积铲蹚,造成小块地丰收而大面积减产,粮食成本过高。玉米搞“
一埯双株”,用工多,增产幅度不大,经济效益不高。1972年调整了农作物的比例关系,小麦
实行30公分双条播,比单条播增产33.5%。大豆使用龙江12号
1977年后,引进新技术,采用优良单株,切刀消毒,单繁无病薯块和整薯夏播,建立无病
种薯田2000余亩,有力地控制了马铃薯环腐病蔓延。1979年小麦机播增密度,套种草木樨,改
造瘠薄土壤,使施肥进入“黑白绿”,阶段。大豆实行45公分平播垅管,增产18~25%。1980
年试验大豆光呼吸抑制剂一亚硫酸氧钠应用技术,示范20000商增产15%。小麦套种草木樨1000
亩;大豆用早熟品种,晚播密植,即“早晚密”栽培法6万亩,使良种与良法,农机和农艺结合,
增产23%。还进行了小麦测土配方施肥50万市。翌年推广大豆早晚密栽培法33800亩;平均亩产
达269斤,比垄作增产24.1%,小麦进行土壤诊断配方定肥(氮磷比例为二比一)50万亩,亩产
267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7%。耙茬播种50万亩,增产11%;三叶期套种绿肥10000亩;大
豆叶面喷洒亚硫酸氢钠5000亩,机械窄播47万亩。还改春整地为秋整地,播种改大开膛为封闭
式,大豆一律采用45公分平播垄管。1982年除将上年推广项目继续扩大外,增加马铃薯脱毒种
薯5000亩,整薯播种46个生产队,690亩,玉米杂交种34万亩。1984年,落实小麦、大豆、玉
米、土豆、甜菜、葵花等6个作物51万亩的高产攻关项目。小麦亩产达424.8斤、大豆326斤、玉
米639斤、土豆3 449斤、甜菜3941斤、葵花220斤。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化肥100万亩;大豆根瘤菌
4.2万亩,增产6.8~12%;小麦稀土微肥41000亩,增产2.6~16.8%;玉米施用锌肥65000亩,
增产13.9%;施用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48.5万亩,粮食增产8.7%,蔬菜增产13.8%。1985年96
万亩小麦、大豆、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葵花、秋白菜实行高产攻关,共增产粮豆7400
万斤,增收2500万元。马铃薯较全县平均亩增产121.7%,甜菜亩增产82.4%,葵花亩增产10.1%,
秋白菜亩增产30%。
保 植 解放前农作物病虫害无法抵御,每遇虫害农民多靠烧香许愿祈祷“虫王”保佑,虫
灾照样泛滥。1948年县农业部门组织农民用王铜拌种播小麦23万亩,防治小麦腮黑穗病,以后
每年用王铜拌种播小麦20到30万亩。1952年用温汤浸种播小麦75000亩,防治小麦散黑穗玻1953
年使用赛力散拌种播小麦28万亩。1955年为防治地下害虫有22000亩小麦用六六六粉拌种。1959
年总结出药剂毒杀,人工捕捉,制草毒饵毒杀,捉虫器粘杀,结合除杂草灭虫等8种捕杀害虫方
法,植保工作逐步深入。1964年县农业局成立植保梢检站,专事机物保护和检疫工作,以控制
和消灭并虫和杂草危害。1965年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50万商,占玉米播种而积的72%。其中,
用50%灵丹粉颗粒剂防治25万亩,0.5%的六六六颗粒剂防治18.5万亩。用0.1%的六六六颗粒剂
防治9万亩收效良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领导机构瘫痪,植保工作停止。1975年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治早、治孝治了”的原则,实行人工、药剂、生物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植保工作。拉哈生产资料站、县进修校和老莱胜利大队生产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从此,由药剂防治走向生物防治。讷南镇发生地老虎,经使用药剂防治20000余亩基本控制了
虫灾。是年全县用药剂灭草18万亩。1977年,全县建立病虫测报点20个,每点设测报员1名,
有测报黑光灯32台。主要害虫防治而积18.5万亩,其中用生物和药剂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
栗茎跳甲虫、突发性粘虫2.5万亩。机械化除草11.8万亩,其中小麦灭草9.3万亩,谷子1.6万亩,
水稻9000亩。单繁无病薯块,种植无病种薯田2000亩。还开展毒麦普查,种植无病无毒麦种子
田7000亩。1978年,全县推广办菌厂,试验和生产“七六九”、“三·一”和风光霉素,庆丰
霉素等农用抗菌素,扩大生物防治面积;豆田苗带喷洒氟乐灵,麦田喷洒2.4——D丁酯,基本
控制了草荒并增产7~10%。1981年小麦用6%六六六粉拌种15万亩,拌多菌灵33.6万亩。保病
率控制在1%。推广2.4——D丁酯在麦田灭草19.7万亩,谷田灭草30000亩;用敌敌畏在稻田灭
草8100亩。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27 000亩,金针虫3500亩,地老虎10000亩,跳甲虫10000
亩。是年开展了害虫普查鉴定,共搜集害虫1个纲,2个日,4个科,59个种(属),并编写了害
虫名录。1982年,用拌种双拌种18万亩,多菌灵拌种70000亩,小麦黑穗病发病率控制在1%以
下;大田用六六六粉拌种4 7万亩;大豆食心虫防治面积13万亩,防治草地螟面积15万亩,防
治栗茎跳甲23.9万亩,其中,甜菜4300亩,谷子19.6万亩;用2.4——D丁酯麦田除草25万亩,
大豆施用氟乐灵19000亩。1984年用拌种双拌种31万亩,小麦黑穗病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用
瑞毒霉防治谷子自发病1 5万商,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未用的发病率达15%);用六六六拌种
防治金针虫51万亩;用毒土、毒药、辛硫磷防治地老虎、蛴螬35万亩;用敌杀死、敌敌畏、六
六六、敌百虫粉防治菜青虫、跳甲、谷糜栗茎跳甲40万亩。凡经过防治的作物没有毁种的。此
外,还进行了拿捕净除豆田禾本科杂草;嗪草钼防除马铃薯田杂草;野麦枯防除野燕麦等试验
和示范,均获成功。1985年,以防治小麦黑穗病为主,防病害139万商,其中小麦拌种防黑穗
病116.9万亩,种植脱毒种薯16万商。用锌硫磷闷种和六六六拌种,瓜类和蔬菜用敌敌畏和锌
硫磷灌根的方法防治金针虫11.5万亩;苗期用1.5%敌百虫喷洒防治跳甲4万亩,用敌杀死喷洒
防治菜青虫,甘蓝夜蛾5500亩,效果皆佳。还使用新除草剂拿捕净50000亩,水田除草面积4
0000商,其中用杀草丹1560亩,敌稗28000亩,去草胺12000亩。草荒麦田用2.4——D丁酯除草
2018亩。全县防治小麦黑穗病使小麦提等纯增收494.9万元。
改土增肥 农村很早就有“家土换野土,一亩顶两亩”的农谚,从而坚持年年往地里拉土
送粪,形成了常年积肥,冬闲拣粪的良好习惯。农家肥主要有黄粪(牛马粪)、土粪(房框土、
大坑底子、垡墙根子、茅道土)、混合粪(黑土掺猪禽粪)、灰土粪(小灰与土混合)、格荛粪等
多种。1 948年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车马,变冬闲为冬忙。男女老少积肥送粪,施肥面积达13
%。1955年响应县委“薄地变良田”的号召,挖掘出畜禽粪、人粪尿、炕洞土、草木灰、草皮
子、格荛、河塘泥、房框土、大墙楂子、陈垡头子、血泡、骨粉等十多种农家肥。施肥面积达
60%,方法多撒少扬。并对黄土、盐碱土地块,通过送黑土、格荛粪和砂子进行改造。从1956
年始,确立“三专”(专人、专马、专车)常年积肥队伍,建立“五有”(牛马有棚、猪羊有圈、
鸡鸭有架、家有粪坑、队有厕所)、“三勤”(勤起、勤垫、勤打扫)制度。是年全县施农家肥
240万亩,占耕地面积60%;推广播肥箱800余个,用播肥箱施粪肥26万亩,占施肥面的10.8%。
施化肥13吨。1958年农业“大跃进”,提出亩施万斤肥的口号。用垡头子烧制土化肥,并在田
旁、路旁挖草皮子堆积沤制压绿肥,由于搞浮夸使很多地块施上未沤制好的压绿肥,扩大丁草
荒地面积。是年发动社员、职工、学生搞深翻,强调翻的越深越好。有的深翻1米多,使黑上、
暖土和黄土、冷土上下颠倒,肥力减退,三四年恢复不了地力。1965年,“五有”成龙配套,
“三勤”坚持经常,家家攒粪、户户投肥,施肥面积达63%。施化肥2000吨。1971年全县大
搞高温造肥,开展户投万斤肥活动,施农家肥百亿斤、化肥6000余吨,施肥面积达63%。1975
年开展改土增肥大会战,提出“场院道路剥层皮,河塘沟底挖淤泥"的口号,改土48万亩,施
农家肥110亿斤,化肥近8000吨,施肥面积达69%。1976年大搞高温造肥,制颗粒肥、腐植酸
肥和草炭肥,共施农家肥140亿斤、化肥7800吨。亩施肥突破4000斤大关。是年城乡发动约占
总人口40%的人力,大干60天,改土150万亩。但因搞大会战,有些生产队把未发酵的粪肥和
带草籽的野上送到地里,扩大了草荒地块。1977年,改“撒芝麻盐"的施肥方式为实行集中地
块施肥,两年铺一茬黄粪,确保亩施肥4000斤。还试种草木樨200余亩,对土壤实行养用结合。
1980年种草木樨1500亩,施肥进入“黑白绿”(农家肥、化肥、绿肥)结合阶段。1981年和
1982两年,实行土壤诊断,因土施肥。小麦测土施肥50万亩,大豆25万亩,共施农家肥150亿斤、
化肥45000吨,种草木樨85000亩。土壤营养成分明显改善。1983年,全县开展土壤普查工作,绘
制土壤种类分布利用图,建立土壤营养成分档案,进行科学施肥,合理用肥。1985年全县土壤
普查结束。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应用土壤普查战果调整氨磷比例200万心。同时,为了促进大
豆增产,恢复了大豆施农家肥的习惯,有60%的地块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4000斤,采用有机
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办法,改单施肥为双施肥,实行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早岗地氮、磷比为1:1.3,
水岗地和二洼也为1:1.5,全县平均亩施化肥24.7斤,有效地培肥了地力,促进r大豆的增产增
收,单产达到276斤,比上年提高9.1%。为培肥地力,县政府对土地施肥作出了规定,号召多
施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每亩施农家肥达到1.5立方米,减少土地饭结,保持土壤耕层结构
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