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品种更新 清代末期,县内就有从当地粮食中选择子粒大,成色好做种的习惯,但因缺乏
科学知识和技术,无种子基地,种子退化严重。广大农民只能在乡间自行串换。

1949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农业部门引进新品种,开始推广克华小麦良种。二年后因锈病严重
被淘汰。1953年由克山试验场引入甘肃96号小麦良种种植30亩进行试验,亩产216斤,比普通
小麦增产133斤。是年向阳村农民任国有选育出胜利黄沙谷和金顶子玉米品种。谷子增产20.4%,
玉米增产33.5%,1954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1957年在良种繁育网内试种鉴定成功20个新品
种。1958年经试验后开始推广克强、克壮小麦品种,黑龙江41号大豆,德都黄沙谷,国光水稻
等。自1953年引种、育种,共繁殖良种2.2亿斤。除自用外,还支援朝鲜、蒙古、苏联、柬埔寨、
越南、日本等6个国家及国内13个省、市、县计1 960万斤。还选出增产效果好的新品种163个。其
中有胜利红瓤细、长八耥等33个高产、质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亩增产可达20到30斤。但此
时种子有多而杂的弊病。1963年至1965年,经过县良种场整顿,种子纯度提高。重点推广克字号
小麦,丰收号大豆,坊主水稻、波友一、二号土豆,胜利黄沙谷,黄壳一号高粱。其中,克强、
克壮小麦亩增产20~30%。1967至1969年,推广克群、克早2号小麦,亩增产平均达到10%。
1970年后,主要推广克丰2号小麦,玉米双交种,丰收10到12号大豆,查试五号水稻等等。其
中小麦增产8.9%,玉米增产4.4%。1973年丰收10号大豆最高亩产达417斤。

1977年后品种改良逐步向纯、壮、早方面发展,是年克字号小麦平均亩产236斤,比新中
国建立初期增产3倍。1980年玉米自交种子自给有余。小麦克早6、7、8号基本更新,销售外县
230万斤。1981年后,小麦重点推广克丰2号、402、垦九1号;大豆丰收10弓、黑河54号、嫩丰
10号、克农34~36等,玉米68~1、嫩单4号、101×甸骨11人等,高粱大粒红、克杂13号,谷
子嫩选7号、克育18号I水稻查试5、号,土豆克新1、4号,并大力推广脱毒种薯。1982年老莱
公社利民大队种13500时克丰2号小炎,亩产达436斤,比全.终平均亩产258斤提高69%。1985
年,小麦主要推广克丰2号、9号、垦九1号等良种,全县平均m产达352斤,比1982年平均亩增
产36.4%。大豆主要推广九丰1号、克农34号、黑河4号、合丰24号、嫩丰1 0号等良种,全县
平均时产270斤,比1982年平均阿增产27.3%。玉米主要要推广克单3号、嫩单4号、68~1号等
良种,平均亩产352斤,比1982年平均m增产28%。高粱主要推广克杂13号,平均亩产276斤,
比1982年平均亩增产31.4%。马铃薯主要推广克新1、3、4、号等良种,平均亩产达1853斤,
比1982年平均亩增产13%。

种子贮存 1953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各社选留的种子在仓库单独存放,妥善保管。并
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后,引进的新品种均由站专库贮存。1958年县成立种子库,借用县粮库
的库房、资财和场地贮存、晾晒种子。年存有量在百万厅左右。1965年县种子怍在县粮库四郎
(县城四门外)单独建立700,严方米的种f库房1栋,年粗存种子70~80万厅。全县有51个生产
队新建种予库1500间。丛本做到种了贮存专库,管理专人,良种造册,出入库有制度。1972年
县种子库新建库房两栋,1200平方米,年贮存量在百万斤左右。自1976年后,先后在二克浅等
9个种子站共建库房2000平方米,年贮存种子200万斤。1978年县种子库建水稻保温库两栋,1000
平方米,晒场1000平方米。并改县种子库为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1982年全
县种子库房面积已增加到7900平方米,可贮存种子900万斤左右。其中,县种子库有库房5900
平方米,化验室和磅房450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700平方米,水泥晾晒场3000平方米,铁路专
线312米,年贮存种子700万斤左右,已初具规模。1983年后,从建设商品粮基地总目标出发,
把种子繁育、供应体系做为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三大体系之一。共投资217.9万元,占商品粮基
地建设总投资的39.6%。重点放在国营良种场和县种子公司及11个农村分公司。到1985年,共
新建良种仓库610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14000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精选、烘干等机械设备36
台(件),每年可精选种子1000多万斤,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种子纯度不够、数量不足的困难。

基地建设 伪满时期,县内曾设立了采种圃。分为县营和委托两种。主要繁育小麦、大麦、
燕麦、大豆等良种。伪康德6年(1939年)县背面积为679亩,委托采种面积为4 785亩。其时所
繁育的种子只供开拓团、自兴村和汉奸地主用,广大农民可望不可得。1949年县人民政府将伪
满劝农示范场的土地收归国有,在原地建立县农事试验场(今县第一良种场),专事繁育,推广
良种。1957年县、社、队良种繁育网基本形成,有良种繁育田6000亩。1958年,按农业自然
区划要求,建立5个良种繁育合作社、11个种子试验场,进行大面积繁殖与品种对比试验。是
年8月全国种子工作现场会在讷河县召开,推广了讷河县开展“千品种社,万品种县”活动和
建立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骨干,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经验,并
将县第一良种场命名为“全国良种繁殖纪念潮。1959年全县建立公社良种繁育场14处(每社1处),
生产大队良种繁育场163个。生产队良种繁育小组1000余个。其时良种繁育声势大,效果低,
种子很杂。1960年建立县第三良种场,形成了良种推广体系。1962年,将县属巨和农场改为县
第二良种场,翌年对全共良种场进行了调查,并建立县第四良种场,县良种场共有良种繁育田
7600河,公社良种场有100余个良种々业队,良种基地42000亩。还有1 400个生产队建立种子28400
亩。1964年全县已有4个公社达到良种基本自给。1971年全县充分发挥县4个良种场和农村良种
丛点队的作用,实行“一年癣二年繁、三年到田间”的选种育种办法。至1975年建立种子田36
万河,其中,玉米双交制种9700亩,提纯复壮3000亩,马铃薯夏播种17000亩。1979年,全县开
始实行“四化一供”试点,县4个良种场为良种繁育一级基地,由县种子公闭统一管理。每年繁
育良种5万亩、贮存种1万吨。1983年后,县对4个国营良种场和14个2级基地重点投资。自交作
物种子三年一供,两杂种子一年一供。1985年已建立种子一、二级基地10万亩,高繁小麦369、
垦九1号种子4900亩,收购入库245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