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具 传统农具 土地开发以求皆用K大笨重的小犁。清光绪年间始从辽、古等地引进较为先近
的铁犁。民国时期铁、小犁并存,以木犁为多,较清代的犁杖小巧便利。伪满时期农具无大的
改进。
解放后小农具有较大的改革,种类繁多,使用起来称心应手。主要农具有:耕地用的大木
犁、瞠犁、铁犁、铁管犁、埘犁、杯耙、板拉子、点葫芦、木磙子;铲地用的锄头、小扒锄;
割地用的镰刀(有直、弯之别),打场用的连枷(现已绝迹),石磙子、木叉、扬锨、搡耙、搂场
耙、铁筛子、风车;整地用的术耢子。
改良农具 民国19年(1930年),县实业局购进6套马10轮和12轮“洋”犁,在垦民集中地
的讷南一带出租开荒。伪满时期,日本开拓团使用马拉轮式“洋”犁开荒种地。解放后,为提
高劳动生产牢从1950年开始推广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97台(件),在向阳、孔国等重点村
进行试验。普遍使用的新式畜力农具有播种用的圆盘和靴式播种机,中耕用的大中型双轮一铧
和双轮双铧犁,除草用的除草机,收割用的摇臂和转臂收割机,打场用的畜力脱谷机,等等。
农业机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经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准,通过官、商合办,指派火
犁商瑞丰农务公司董事杨文新由上海购进35马力火犁两具。经试验,机械性能良好,合于使用。
由官方垫付火犁和运输费白银22 250两,将火犁交杨文新,令其“招集股本,在讷谟尔河南段
自行收价代垦”。由公司“妥订章程,咨部(农商部)查核”,雇用“洋匠”(驾驶员)操纵机械,
按照章程实行企业管理。并檄派布特哈东路总管陈福龄就近督办。陈福龄见经营火犁经费短缺,
遂从讷谟尔河垦务行局陆续拨银5000余两予以资助。农务公司还从广信公司息借江钱16000吊,
建筑房屋,购置犁具。备有平田切割抛种出谷机器(重耙、播种机、脱谷机),价值万元。在东
西火犁(今全胜乡庆福村一、二屯)等地,为领荒主开荒、种地。开创了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农业
机械的先例。
民国15年(1926年)4月,经县实业局召集商民集股10000元,山哈尔滨购来美国进口火犁两
台,成立火犁公司专门经营,张贴广告,出租火犁开荒、耕地,实行企业管理。民国19年(1930
年)3月,又经县建设局(实业局改成)从商民中集资添置美国进口火犁一架,还有一架打场机出
租脱谷。伪康德10年(1943年)、县城1户苏侨和机械师张福臣各有1架火犁,自营出租开荒。
解放后,1953年8月,国家投资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热特~25型拖拉机6台,分别由向阳、
孔国、兴隆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为拖拉机国有国营阶段之始。1954
年,建立黑龙江省讷河青龙拖拉机站,实行企业管理。机车库、农具停放场机械修理厂齐备而
标准。管理制度健全,按章操作,检修、保养及时。1958年 3月,撤销其青龙拖拉机站,将
拖拉机和驾驶员下放到老莱、学田、孔因、讷南、太和、讷河等6个社镇的16个生产大队管理,
拖拉机由国有国营转入国有队营。因缺少车库和停放场,机引农具和马拉旧式农具皆露天混
放。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只讲行政命令,不讲操作规程,机车超负荷运转,带病作业,
机件破损率高,机车故障多,作业效率低。1962年,拖拉机收归出家,由公礼建拖拉机站实
行统一管理,恢复了国有国营。各站建立库、场和修理车间,建立规章制度,使机车及时检
修、保养。机务人员实行“三定、三包、三奖”(定机具、人员、作业池刚,包任务、油料、
田间修理,奖超额、安全、节约),改善了机械管理。1968年11月,将国家的拖拉机作价卖给
生产大队,实行群众办机械化。拖拉机转为队有队营阶段。当时,以“政治挂帅”、“大批资
本主义”来代替管理章法,农机具管理混乱,很多队无场无库无专人保管,驾驶员技术低,机
车完好率只达50%。作业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1971年,开始搞三库(机车库、零件库、油
料库)、一场(农具停放场)建设。至1975年,全县237个大队有库有场,占大队总数的95.6%。
其中砖瓦化的117处,占库、场总数的49.3%。停放场有壕、墙、树,有的大队停放场砌上了砖
围墙。1978年,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制订操作、维修、保养、停放、保管等
技术规程,建立工作量、耗油量和修理三大指标的单机核算制度和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每年
检修1次。1981年,实行固定专人双班保养责任制。各包车组同机站签订保养任务书,农机队建
立农机技术档案,及时进行农机具保养、维修,农机具完好率比1980年提高5.6%。1982年,
全县243个农机队全部建立了场、库。其中三库齐全的有164个大队,占67.5%;砖瓦结构的车
库152个,占62.6%;零件库141个,占58%;保养间91个,占40%。1983年,农村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各乡、村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绝大部分做价处理给农户经营,出现了以独户经营为
主,联户、集体、国营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新体制。各乡镇在农机管理站内设农机监理站,由
监理站对农机户实行农机监理和机务管理,乡(镇)、村均成立农机协会,不断研讨农机管理方
法。至1985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5605台(其中链轨1008台,轮式3343台),小型拖拉机
3343台,联合收割机620台,大中型农具7022台。其中,独户经营大中型拖拉机1064台,小拖
拉机2501台。全县机播面积19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0.8%,机中耕面积142万亩,占中耕面
积的53.3%,机收获面积104万亩,占收获面积的26.6%,机翻地面积145万亩,占翻地面积的
79.2%。
农机站简介 1954年8月1日,住三区青龙村民主屯(今学田乡比主村)建立了黑龙江省讷河
青龙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有德特~54型拖拉机两台,苏式四铧犁两台。并将孔国、兴隆农业技
术推广站的拖拉机调来统一使用,拖拉机陆续增加到13台。并新增捷克两铧犁13台,脱谷机3
台。建立3个机耕队,为青龙、国兴、景和、多福等4个村1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服务。1956年,
站址迁至国兴村(今学田乡驻地)。1957年,拖拉机增加到37台,机耕队增加到7个。服务范围
扩大到学田、永丰、老莱、清和、孔国等10余个乡。作业项目由播种、翻地、脱小麦,扩展到
扣地、螳地。全县翻地比重达0.8%,机中耕比重达0.15%,1958年3月,肖龙拖拉机站撤销,
农机具下放到社队经营。有拖拉机的公社均建立了公社拖拉机站。1959年9月,成立县农业机
械管理站,同农业局合署办公,实行政企合一,对全县拖拉机实行生产和机务管理。1961年3
月,改县农业机械管理站为县农业机械技术管理总站,并在县属18个公社分别建立农业机械站,
对全社农机实行生产和机务管理。1963年3月,改县农业机械技术管理总站为县农业机械站,
各公社农机站为分站。人、钱、物由县农机站统一管理,以分站进行经济核算,全县统负盈亏。
1966年,全县20个农村人民公社农机站均建立了农机修配厂,对各大队农机承担修理任务。1968
年6月,成立农业机械总站。1971年后,贯彻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情神,各公社农机站陆续成
立物资供应站,承担全公社农机的供、修任务。1979年后,公社农机站增添人员培训任务。1982
年,金县22个公社农机站共有职工470人,其中行政和技术管理干部122人(内有工程师4人,助
理工程师25人,技术员39人),工人348人。厂房、库房和办公室建筑面积共20000平方米,各种
设备250台(件),其中,金属切削设备47台,锻压设备3台,铸造设备3台,修理设备88台,其它
设备107台。1983年后,农机体制改革,农机站内设农机监理站,扩大了修理厂和农机件供应
部,对全乡农机不再承担生产管理任务,重点实行机务管理、技术监督和供应、修理任务。
1985年全县收获机械拥有数量表
1985年全县运输、机动喷雾器、农产品加工机械情况表
农具改制 清光绪年间,入垦的汉族农民将当地使用的长大而笨重的木犁改制成短小灵
巧的木犁,并仿制一些铁犁,民圈和伪满时期,由于经济、文化和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只对旧式农具加以改进,使其较为称手,工效提高不大。1951年起,发动能工巧匠仿制和改制
了经济、适用工效较高的改良农具。有播种用的讷河号播种机、铁架子犁;中耕用的钩子犁、
综合钞铲膛机;除草用的福民号除草饥、讷绥号、范树山一、二号除草机和耘锄;施肥用的播
粪箱等。1957年全县已推广畜力新式农具2000台(件)。1958年掀起工改高潮,改革和研制了播
种用的玉米刨埯机、轮式三眼耔耙、加宽开沟器、水田点条播机;锄草用的耘锄、移苗器;中
耕用的舣轮和三轮木犁;造肥用的滚笼颗粒机;水利用的霸王杵、跃进椎、翻斗车;翻地用的
绳索牵引犁等。但由于浮夸风影响,工改质量差,有相当数量农机具不适用。1961年,县成
1985年全县大中型配套农具、农用拖拉机拥有数量表
1985年全县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数量表 单位:台
立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至1967年试制成功能播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多种作物的讷河
1、2号通用杯耙。1970年研制成功了开沟宽,沟底平,等距穴播,复土均匀的半机械化农具讷
河4、5号耔耙,被列为嫩江地区的科技成果。至1973年,共生产讷河1至5号耔耙2600台,其它
改良杯耙3000台。1974年5月,在甘南县太平大队拍摄了有讷河号耔耙播种表演的影片。是年
10月,讷河5号杯耙在秋季广交会上展出。1975年,研制了苗间除草机。1976年,改制了喷
洒农药用的弥雾喷粉机,为七铧犁扣种机安园盘开沟器243台,安引墒器235台,改小麦播种
机为小麦大田皆可播种的多功能播种机73台。
1977年后,工改重点转到机械化上面来。先后改革了七铧犁梳苗机,48行多功能播种机,
牵引联合收割机第三清粮室和集草车,等等。其中七铧犁弹齿式梳苗机被评为县科研成果二等
奖。至1982年,先后改制七铧犁深松铲245台,移行器35台,护苗板92台,玉米深松播种机241
台,牵引联合收割机集草车112台,改装联合收割机第三清粮室182台,引墒器42台,施肥箱70
台,垅帮施肥部件44件。1983年后,为适应承包责任制,工具改革逐步往小型机械上转移。1985
年搞小拖拉机配套,共完成三铧犁、牵引播种机、脱粒机等7种农具929台。
农机修造 1954年建立拖拉机站后,站内设置了修配厂,农机具修理全部由站内承担。1953
年3月,为适应拖拉机下放到社队经营的需要,县城建立拖拉机修配厂1处,承担全县农机修配
任务和大部分农机零配件制造任务。1959年,县成立农具厂2处,承担各种农具(包括农机)的
修配任务。各公社也办起5处农机修配厂,规模小,设备简陋,只能承担普通农具的修理任务。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拉哈农机修配厂收归国家经营。各公社
农机站先后建立了农机修配厂,基本形成县、社两级修理网。1966年建立了县农机配件厂,生
产定型产品PZQ—2.5缺口重耙。1969年,全县20个农机站全部建立了农机修理厂,其中有3个
农机厂为公社所有。次年,县农机修造厂建成大灯生产线,年产大灯40000个。1971年,重点
武装县农机修造厂,各公社的农机修理厂也相继增添设备,提高修理能力。1975年,县农机修
造厂由修理转向又修又造,主要承担拖拉机镗缸、磨曲轴和其它部件修理和旧件复修任务。县
第二农机修造厂(拉哈农机修配厂)被列为省轻化工业公司定点生产轮胎厂。同时生产其它橡胶
制品和48行播种机元盘铆合。县农机配件厂生产一批二五立钻,武装公社修配厂20多台。全县
40%的大队农机队建立了修理间或保养间,其中能承担小修和高级保养的有40个农机队。县、
社、队三级修理网基本形成。次年,已有70%的大队农机队有了简易修理设备,达到了拖拉机
一般修理不出社队。1979年,县农机修造厂高强螺栓车间形成生产线,年产80套。并注重老产
品更新换代,生产驾驶篷,拖车斗等新产品。1980年,县第二农机修造厂生产联合收割机三角
带、环型带、拖拉机风扇带和刹车皮碗等橡胶制品。老莱农机站修造厂生产的卡盘,团结农机
站修造厂生产的台车轴套均为县农机公司的定点产品。1982年,各公社农机站修理厂除修理外,
都具备了零配件加工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大队修理厂可单独承担农机具修理任务。1985年,
除县农机修造厂生产定型农机件外,各乡镇加强农机厂的建设和生产管理,重点经营农机零配
件货源充足,品种齐全,并在农忙季节组织技术服务队到田间为有机户进行修理和供应服务。
农机队伍 县内自1953年有拖拉机时,配备驾驶员和农具手13人。1954年建立青龙拖拉机
站,农机人员增加到72人。1957年增加到276人(其中管理人员42人)。1958年拖拉机驾驶员下
放到生产大队管理。1961年,农机队伍已发展到550人。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农机人员收回
国家管理。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相继增加,至1967年,农机队伍已发展到1136人。1968年,
实行群众办机械化,农机人员又随车到队。1970年,国家驾驶员陆续调回国营单位。1974年恢
复了县农机校,着手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公社利用冬训,大队以师带徒培训驾驶员和农
具手。至1978年,共培训7690人次。1980年后,按照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方案,采取“机械未到,
培训先行”的办法,县培训技术管理干部、康拜因手、核算员,公社培训链轨拖拉机驾驶员,
大队培训新学员。1982年,共培训各类人员22279人次。是年,有农机人员10213人,其中,国
家职工1 358人。1985年全县共有职工10918人(国家职工1127人),其中,管理人员253人(国家
职工246人)。在管理人员中,有工程师12人,农艺师1人,会计师2人,助理工程师33人,技术
员115人,有生产人员10561人(国家职工804人),后勤人员104人(国家职工77人)。平均技术级
别1.78级。
农业机械化 1978年,全县有耕地379万亩,大中型拖拉机达1000混合台。平均每台拖拉
机负担耕地面积3790亩。手扶拖拉机118台,大型机引农具4700台(件),各种型号柴油机700台,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1979年春,县农机部门选择了社队毗邻,土地连片,经济基础。
机械化程度和领导力量比较适宜的老莱公社胜利和革命两个大队,进行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试
点。1980年,又在老莱、长发等公社53个大队进行大面积试点,共投放资金3061万元,购买拖
拉机249台(其中胶轮130台),联合收割机293台,播种机216台,镇压器180台,联结器125台,
轻耙130台。试点中,规划串段,土地连片,确定主产区,农具按片配套,连续作业,每台机
车每天可播小麦600多亩,提高工效两倍。麦收搞连续作业每亩增收30~50斤粮。1981年,在
前两批实现机械化的社队向更高标准发展的同时,又有125个大队经过一年试点,基本实现了
农业机械化。
1982年末统计,全县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224台,小型拖拉机276台,联合收割机703台,
大型农具8447台,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为1:3.9。农业机械总动力112090马力,平均
每马力负担耕地34.1亩。农业机械总产值7997万元,平均每亩投资20.95元。主要作业项目机
械化程度:整地占91%,播种占71%,中耕占73%,收获(粮豆)占35.8%,机械运输占67%。
1982年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社队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