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饲养

第二节 饲养





清代,居住在县境的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族人民,多养马、牛、羊,利用丰盛水草的
牧场放牧。清末汉族人日益增多,因以农耕为主,多养役畜,实行槽头喂养和放牧结合。民国
和伪满时期,因疫病多,捐税重,除富户饲养较多的马、牛、羊外,一般平民只养少量役畜和
猪、禽。解放后,农民家家养畜。至1949年,马、牛、驴、骡等大牲畜已达74373头,比伪满
时期的1941年增长1.05倍;猪91897头,增长1.64倍;羊3025头,增长2.64倍。1954年,因
自然灾害全县缺饲草10万斤左右。各区除从外地购进饲料外,还组织农民利用豆格荛、豆秸、
糜秸等铡细代饲革。并种植大麦、燕麦、水稗草等饲料作物以备接济。1956年全县在马铃薯地
混种角瓜30000亩,复种秋玉米2000余亩、秋白菜7000余亩,打羊草0.64亿斤,青贮玉米224窖
(每窖万斤),阴干玉米1.2亿斤。新建马棚163座,改建377座,夹风障子400余座,使57%的马
入了棚,20%的大牲畜进了风障子。新建和改建猪圈32000个。1958年“大跃进”,建立“千头
猪潮,“万只禽潮,将社员饲养的小家畜和家禽归公社或大队集体饲养。因缺棚少圈,饲料供
给不足,防疫条件差,加之使役过度,当年大牲畜减少6 000头,比上年减少9.4%;猪较上年减
少17000头,减少14.6%。1962年贯彻《农业六十条》,提倡社员饲养小家畜和家禽,把平调后
保存下来的畜禽还给了社员。1963年,生产队每头大牲畜平均留饲草3300斤,精饲料500斤,
建畜舍6200间。并改大帮喂养为分槽饲养,使大牲畜逐渐增膘。1965年划分草原管理界限,将
草原管理和使用权落实到社队,并规定每匹重型种马具体的饲料配给量。各生产队都落实饲料
地30至40亩。有的生产队推广小帮饲养,按类分槽,瘦、孕、幼畜重点照顾,因畜使役,劳逸
结合的饲养使用方法。还维修马棚、牛圈、羊圈,猪羊也有了保温舍,使畜牧业有了新发展。
年终大牲畜存栏达76152,头(匹),比上年提高11.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牲畜饲
养和管理出现放任自流状态。役畜瘦弱的多,生猪连续几年减少。1979年后,全县落实饲料
地72500亩,比上年增长13%。维修和新建猪舍3967间,其中暖舍1092间,羊舍3091间,马棚
7226间,牛棚412间。有粉碎机559台,饲料打浆机341台,饲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1982年,
全县落实猪、牛、羊饲料地的生产队1350个,占生产队数的78.7%。共落实饲料地77000亩,
从外地调进高产玉米、草木犀、水稗等饲料种子31 800斤。集体种植水稗9250亩,高产玉米730
亩,草木犀225亩,扶持集体和个人饲养大牲畜和小家畜家禽。1983年,集体的牲畜全部做价
处理给农户,重点发展养畜专业户、示范户。为解决饲草不足问题,各乡镇推广麦秸氨化技
术,全年搞出氨化麦秸201.4万斤,比上年增)1112.8倍,居全省首位。省在拉哈镇召开了麦秸
氨化现场会议。1985年制订了《讷河县1985~2000年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畜牧业,落实畜牧专业户4021户;其中畜禽专业户3662户,县、乡(镇)两级畜牧示
范户307户。发放畜牧贷款211万元。草原实行承包,落实承包户40个。全县共种饲草180市。
进化和通南两乡镇还办起了饲料加工厂,为农业加工饲料。

全县主要年份牲畜情况表 单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