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四节 疫病防治
解放前,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落后,牛瘟、马鼻疽、猪瘟、禽霍乱等十几种疫病广为流行,
一旦瘟疫发生,全村畜禽濒于绝迹。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兽医缺,家畜院少的情况下,于1951年由各区选1名中兽医防治员,
建立家畜防治网。省、县家畜院干部、中兽医还巡回到各区进行牛瘟预防注射。共注射牛24331
头,实行大牲畜炭疽病预防注射58662头,至1954年全县消灭牛瘟。1954年6月全县47名中兽医
在13个区,11个村,53个屯开展猪瘟疫病防治工作。治好病猪239头,隔离306头,掩埋98头。同
时,开展炭疽病防治工作。全年进行各种牲畜疫病注射10 237头。1956年,颁发了《讷河县消
灭猪瘟疫暂行办法(草案)》。除讷河、拉哈两镇外,又增设老莱、龙河、讷南、通南4处家畜卫
生所,组织24处家畜联合诊疗所,对69名民间兽医进行培养训练。是年春秋两季进行猪瘟预防
注射77077头,推广家畜防治箱103个。出现17个无瘟乡,224个无瘟社。还进行了马鼻疽、牛
肺疫检疫,全年共治疗大牲畜7080头,猪8150头。1963年,开展以马匹三种疫病(传贫、鼻疽、
流脑)为中心,以猪禽疫病为重点的防治工作。全年进行马隔离检疫59628匹次,驱虫9231匹,
治疗开放性鼻疽马235匹,牛疥1485头,实行鼻疽马隔离饲养550匹。牛肺疫注射8 700头。还
采劝顶风上”的办法进行猪瘟注射125 900头次,扑灭了109个生产队的猪瘟和鸡瘟。1965年,
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饲养管理,结合药物防治。全县18个公社建立了家
畜防治所,76个大队建立了防治室,270个生产队建立了防治箱。全年预防注射猪175000头,
牛羊口蹄疫850010只,布鲁氏菌病血检羊20000头。晕点地区预防马炭疽病7000匹,治疗家畜
各种疫病90000头次。1975年,畜牧工作实行整顿,对21个公社,94个大队,176个生产队,
15个养马单位,一个畜牧场的马匹进行四号病普查,新定四号病点72个,定性马316匹,处杀
300匹,解除封锁老疫点150个,四号病点下降到78个。1975年春季,有228个大队,1371个
牛产队,30600多匹马发生流感病,经全县兽医集中力量抢救,死亡78匹,占发病率的2%。
1979年,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猜禽防疫改春秋2次注射为3次注射。县从猪税中冲拨
11000元修建药浴池。共修砖水泥固定羊浴池17个,置铁皮药浴池19个,火锅药浴池485口。全
年实行羊药浴的生产队886个,占叶养羊队数的89.9%;药浴羊76930只,占羊总数的90.6%。
1982年,大队兽医实行防疫灭病联产计酬责任制。猪注射密度达95%以上。码破伤风类毒素注
射39783匹,占应注射马匹的99.4%。羊药浴84566只,占应药浴数82.1%。1982年2月,经省
主管部门审核确定讷河县为1 981年度无猪瘟、无猪丹毒、无猪肺疫、无鸡瘟的“四无县”。1983
年发现牲畜五号病,采取疫斋封锁、隔离治疗,无治疗价仇的就地书杀掩埋,被污染的环境实
行消毒等办法,经5个月的防治,基本控制了五号病蔓延,受到国家和盛地区的表扬。1985年,
乡镇家畜院实行承包,走综合办院的道路,为群众养斋提供技术服务。村级兽医普遍改为兽医
专业户。对生猪防疫采取“一次定期注射,月月补针”的免疫程序。实行生猪保险13个乡(镇),
50个村,226个屯,入保生猪达26880头,经过猪禽防疫全县猪的死亡率为2.9%,比上年下降
2.3%,禽的死亡率为8.4%,比E年下降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