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林业管理

第四节 林业管理





1951年,县政腑给集体和个人发放林照,并规定街道林在谁家门口由谁家保护。1956年,
贯彻森林保护政策,并根据政策规定对城镇木材加强了市场管理。自1957年起,境内不断增加
国营和军办农场,林地面积连年骤减。1961年投锚上级指示,对山区和半山区的公社晤给山林,
实行山林分管,山林面积急剧下降到90万亩。1965年贯彻《森林保护条例》,整顿林场苗圃、
营林站、工作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随意滥砍滥伐,加
之开展“农业学大赛”运动,扩大耕地面积,无限制毁林开荒,山林面积下降到70’万亩,1974
年大批“管、卡、压”,破坏山林现象日益严重。山林面积下降到60万亩。1979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林业政策法令,调整农林火系,贯彻《森林法》和国务院《紧急通知》,
开展林政检查,处理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积案。1981年至1982年制定《讷河县林术管理暂行办
法》,落实林权,发放林照。调查林业状况,整理林术档案。对毁林开荒、滥砍盗伐按照未完
成八大生产指标对待。1983年检查林业政策,退耕还林870亩,1984年,认真查处边界纠纷、
林仪纠纷和毁林案件。仅讷南镇一个村就追回毁林赔偿款400余元。1985年结合检查林业承包
责任制合川电观情况,检代林政管理,处理林权纠纷,对破坏林业政策的人给予经济处罚,保
证了国家、集体和个人林权不受侵犯。

抚 育 1952年全县实行封山育林。在茂山、保安等地封山育林16.2万亩。翌年,在14区
集贤村(今老莱镇群英村)、4区(孔国乡)隆昌村、5区(今龙河镇)保安村(包括今保安林场)等地
实行一般封山18.9万亩。1955年对龙河、学田、老莱、西庄(二克浅乡境内)等地的散生幼林2.9
万亩实行封山育林。1956年贯彻党中央“十二年绿化全国”的指示,抚育新植幼林7200亩。1962
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实行以抚育为主,抚育改造相结合,对幼林实行抚育,对天然次
生林实行抚育采伐。1964年抚育幼林2.3万亩。1979年后,落实林业政策,严格森林管理,对
新植幼林每年抚育10万亩左右。1983年,落实林业承包责任制,实行专业户造管一条龙承包。
对新植幼林采取“二、二、一”抚育办法,即前两年每年铲瞠两次,后一年铲瞠一次,使新植林
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85%以上。1985年,抚育幼林12万亩。

间 伐 解放后,县委、县政府从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对原有天然次
生林逐年进行抚育改造,改变林相。按照林业科学要求,有计划地间伐,留优去劣,并使留下
来的优质树向多出材、快出材、出好材方向生长。1953@F,为改造天然次生林的林相,在保安
村的察拉巴旗山抚育改造次生林1980亩,结合清理山林,间伐十年以上的树和干枝树,共运回
原木2356根。1955年,结合清林,清理沿江河流域的站干木和倒木800立方米。1961年至1962
年,抚育改造天然次生林5500亩,间伐木材700立方米、小农具材6000件。1964年,贯彻《森
林保护条例》,抚育改造天然次生林11352亩,出木材1500立方米,并结合清林间伐民需和小
农具材3 248立方米。1965年,贯彻“以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的方针,抚育
改造天然次生林63212亩,生产水材8312.立方米。1966年,抚育次生林55350亩,间伐木材65
米立方米,小杆75880根。]979年后,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进行有计划的抚育改造。1980年
抚育次生林6580亩,出材2272立方米;抚育人工林2310亩,出材605立方米。1982年,抚育次
生林5010亩,间伐木材1500立方米,抚育人工林2300亩,出材1004立方米。1983至1985年,
根据犬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长势,每年间伐1次。共间伐天然次生林3895亩,出材1815立方米;
人工林8517亩,出材5061立方米。

蓄 积 解放初期全县森林嘶积1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62万立方米。经过封山育林,
人工营造,至1955年全县林木面积增至15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70万立方米。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滥砍乱伐,无限制地毁林开荒,至1981年县林地面积只有87万血,活立小
蓄积艟120万立方米。1985年全县林木面积增到119.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86.9万立方米。
其中,国营123.8万立方米,集体63.1万立方米。

防 护 解放前,历届反动政府对森林资源只用保护,每年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加之
天然、人为火灾和病灾害,使森林资源面积逐渐减少。1950年县人比政府在2、3、4、5、14等
5个有林小的区建立组织,落实措施,开展护林防火工作。1951年成立县护林防火委员会,下
设护林防火指挥部,各区、村、电分别组建防火大队、分队和小队,并建立护林防火专业队伍。
在县境北部地区还同嫩江县划清防火界线,明确责任区。成立了讷河、德邪、克山县联防组
织。山东部地区从德都县吐莫浅屯起到北部尖山子止,建立防火线94公里,设立护林防火标示
牌、标示桩各5个。柜5区自卫村裕光电、爱国村南阳县和德都县红花基设护林站各1处,配备
护林员30名(每站10名)。1956年明确乡与乡、社与社之间护林防火责任区,重点区设护林防火
检查站,凡进入林区的行人和车辆必须登记,严禁带入火源。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制定烧荒、
烧地格子措施和方法,并在林区乡、社、农场增加30名义务护林员(蒙族狩猎人员),组织16个
基干快马扑火队,有队员300名。乡、社订立护林防火公约。乡与乡之间建立联防组织。1961年,
成立嫩江、莫旗、北安、瑷珲、讷河等5个市县旗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并订立互防互救公约。
1966年,在北部林区打烧宽100米,长320公里的防火线。全县以基千民兵为骨干,组成33个基
干扑火大队,250个基干扑火队。林区5个乡设快马扑火队。入山要路口设护林防火检查站10处,
游动岗27名,巡回检查山林。1971年,基干扑火队增至20000人,扑火快马增至4300匹。1981年,
调整了县防火指挥部的成员,进行护林防火大检查。堵塞了多处漏洞和隐患,杜绝了大的火险。
1982年,以各林场为重点,划成6个联防区,明确责任,层层包干,创造三无(无火灾、无滥砍
盗伐、无毁林开荒)区。使森林防护工作逐渐转向制度化、规范化。1978年后,县内未发生重大
森林火灾。1983年3月,全县设6个联防区,区置值班主任,交通要道和林区边缘设检查站和流动
岗哨,对持入山证的车辆和人员严格检查登记,机动车辆必须安装防火罩。建立以基于民兵为
骨干的扑火队,做到有人员名单、责任分工、扑火工具、扑火专用车和固定驾驶员。1985年3
月,落实联防区、乡(镇)、村三级承包责任制,签订护林防火承包责任状。县护林防火指挥部
组织检查组,对6个联防区进行检查,发现漏洞和隐患就地堵塞。还组织300人武装搜山,清出
散杂人员200余名,打烧防火线500公里。全县购设15台对讲机,加强通讯联系,发现火情及时
报告指挥部,调动就近扑火队伍,将火扑灭在萌芽状态。

森林火灾纪实 1951年4月4日,5、区自卫村天德屯三农民在距屯东北7里外荒甸子打柴,
因抽烟点着了柴草,风大火急迅速向东北林区蔓延。发现火情,全县出动1000人,历经3天时
间将火扑灭。这场火一直烧到察拉巴旗山、三道林子、小黑山、格球山和朝阳山。其中,三道
林子、小黑山树木全部烧光,朝阳山烧去大部分。总共长达100余公里,烧毁林木14000垧,其
中天然林7700垧,幼树6700垧。

1957年10月16日,红五月农场因打防火线跑火烧毁原野165公顷,幼林10垧。全县出动民
兵400人,汽车3台、拖拉机1台,经一天时间将大火扑灭。同年,老莱乡老莱街一农民在草甸
上升火烤干粮,引起火灾,烧毁原野7.5垧,幼树120株,全县出动民工200名将火扑灭。

1959年4月,龙河公社青色草原马场山林失火,火势蔓延,县内出动民兵3000人。嫩江县
出动民兵2000人,在察拉巴旗山、朝阳山一带将火扑灭,此次大火共烧毁山林457万亩。

1962年4月5日,嫩江县境内七星泡农场失火,火势蔓延至讷河县格球山西部。全县出动民
兵、干部、职工1400人,经52个小时扑灭火灾。烧毁山林7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