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抗旱排涝
第八节 抗旱排涝
全县有2/3的耕地分布在漫川漫岗上。除水岗地外,有230万亩耕地十年九旱,有110万亩
低洼地块排水不畅,易受内涝,俗称“水笸箩地”。还有39000亩江河套地易受水淹。自清代
以来,有文字记载的洪涝灾害就有十几次,干早年景亦时有发生,每遭早、涝灾害,粮食减产,
严重时,颗粒无收,人掘草根、野菜为食。1949年,县人民政府发动农民在各受涝地块挖顺水
壕30000米,排除或减轻涝灾。1953年多雨,各区村在县委“抗洪救灾”指示下,组织农民群
众新修和补修顺水壕7700米,保护农田84000亩。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抗旱保苗的
指示,各乡社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旱。当年打大口井9951眼(年末大口井已增加至1500眼)、机
井5眼,安装解放式水车150台,变速式水车20台,灌田2000亩。并在涝区新修和补修顺水壕22000
米,减轻了内涝灾害。1964年,县人委决定重点治理通南沟、老云沟和团结涝区,经一年时间
的治理,通南沟32公里长的主干线基本疏通,40000亩农田免除了内涝;老云沟挑开4米宽,106
公里长的排水渠,初步控制40000亩内涝地,团结涝区修一条3.7公里长的排水干线,保护农田
16500亩。龙河、清和等乡镇也在沿江河地段和内涝地块挖排水沟控制水害。全县初步控制内
涝地块10万亩。1965年县委发出关于抗春旱,保春灌,防内涝的指示,动员各社、队通过打机
井、大车拉水或利用沟泉河泡自流灌等渠道抗旱灌田。全年修排水沟46条,灌溉面积达90000
亩。解除或减轻内涝面积33万亩。1966年将“见种不见收,十年庄稼九年丢”的通南沟进行了
初步治理,使90000亩农田解除了内涝威胁。但因工程质量低,排涝能力未能达到设计标准。1973
年,全县打机井和大口井47眼,灌溉11000亩。同时,还对老云沟、通南沟、团结、和盛等4个
涝区进行了初步治理,初治内涝地块67万亩,占受涝面积的59%。1976年全县已建成抽水站3
处,水库塘坝21处,扣大口井和机井2200余眼。但质量较差。如866眼机井能用的仅546眼,废
井率达37%。全县灌溉面积只有30000亩。1979年后,从实际出发,对全县排灌工程和设备进行
整修,重新规划。打井实行专业承包,保证质量,增加了效益。1980年全县已有712个生产队解
决了抗旱水源。其中,用电机井灌田的生产队533个,利用水库塘坝和抽水站灌田的95个,建成
自流灌84个。总灌溉面积达17.9万亩。1981年,国家对涝区投资15万元,全县出动干部、群众
40000余人,机动车193台,畜力车339台,抢修排水沟3072条,12万亩农田减轻了涝灾。1982
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因用机电井灌溉成本高,全县只有467眼发挥作用。1983年起,土
地承包到户,农户注重秋翻地,实行春旱秋防。县商品粮基地建设办公室每年拨款15万元,用
于水利工程配套挖潜和治理受涝地块,改造低产田。一些商品粮专业户联户或独户经营机电井。
县投资,涝区农户投工,每年治理受涝地块20000亩左右。1983年,全县共确机电井1127眼,
其中灌溉井589眼,溉田55200亩。水库,塘坝灌田10万亩。是年春,全县发生严重干旱面积162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全县开动机电井390眼,小型流动扯水站10处,卫星运河也开闸放
水,共灌溉300余亩早田,10000余亩水田。至年底,全县共治理受涝地块52万亩,占涝区面积
的44%。其中,工程标准达到3至5年的为43.02万亩,5年以上的898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