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类
第七章 渔业
第一节 种类
全县有天然水面12.1万亩。水面类型繁多,水产资源丰富,旧有“棒打獐子,瓢舀鱼”之
说。清代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世代靠渔猎为生。清末汉族人传入先进渔具,渔业逐渐兴旺。
民国以后,渔技、渔具虽有进展,但只捕不养,品种逐渐减少,鱼产量逐年下降。据调查,全
县共有13科,63种鱼类。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鲤科鱼43种,占鱼类总数的48%。产量比重较大
的有鲤鱼、鲫鱼、草鱼、花鲢、白鲢、鲇鱼、鳑皮、重唇、黄姑子等。
鲤 鱼 俗称鲤于,以嫩江、讷谟尔河居多,体呈纺锤型,青黑色,口有须2对,杂食性,
以昆虫幼虫、螺、蚌、水生蠕虫等为主要饵料。兼食嫩草芽、草籽。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习
性。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较广,是最普通的养殖品种。放养3至4寸的春片鱼种,当年可
长到0.5至1斤,大的可达1.5斤。
鲫 鱼 俗称鲫瓜子。江、河、泡、泽皆能生存,体形较鲤鱼扁而短。体色随水域条件不
同而呈灰黑或银白色。食性复杂,适于各种条件,故繁殖量较大,但生长缓慢。1至2斤常见,
产量较高,肉味鲜美,为当地喜食和主要捕捞鱼种。
白 鲢 又名鲢鱼、胖头。主产于嫩江。体形侧扁,头部大,约占体长的1/4,背青腹白,
鳞细小,性活泼,喜跳跃。属滤食性鱼类,以食肉眼看不见的浮游植物为主。也滤食浮游动物
和腐屑。喜较肥水质,生活在水上、中层。食物链短,生长快,放养3至4寸的春片鱼种,当年
可长到0.6至1斤。是高产鱼类,为县内优良养殖对象。但肉味远逊于鲤鱼和鲫鱼。
花 鲢 又名鳙鱼,亦称胖头。体形侧扁,头大,头长约占体长的1/3,体色较白鲢暗,
杂有不规则的黑斑点,鳞细小,性温和,游动迟缓,易捕捞。属滤食性鱼类,以摄食浮游动物
为主,也摄食浮游植物。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喜肥水,生长快,放养3至4寸的春片鱼种,当
年可长到0.8至1斤。是高产鱼类。
草 鱼 又名鲩鱼,草根。体呈圆筒形,青绿色,鳞片大,活动力强,贪食,因食草而得
名。主要食高等水生植物和部分陆草,常在水的中、下层和岸边索食活动。喜在清新的水中生
活,食量大、生长快,春片鱼种当年可长到1斤以上。肉嫩味美,经济价值较高,是优良养殖
品种。多在泡沼、池塘中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