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提出“捕养并举"的方针,号召集体和个人利用沟泉河泡放养鱼苗,
发展养殖业。但因浮夸风盛行,号召的多,落实的少,人工养鱼缺乏经验,养鱼数量少,成活
率低。1963年,贯彻《农业六十条》,大力发展人工养鱼。一些生产队在自然泡泽和水库中放
养鱼苗,每年养殖捕捞产量在万斤左右。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养鱼业遭破坏。私捞滥捕,
只捕不养,养鱼业陷入停顿状态。1970年,学习外地经验,利用灌田的水库、塘坝放养鱼苗,
春放秋捕,当年养殖产量达40000余斤。1972年,不仅集体养,一些社员也修鱼池,或利用庭
院发展养鱼,当年放当年捕。养殖产量猛增到16万斤。1974年,“大批资本主义”,把社员家
的养鱼池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集体鱼池搭钱搭工很多,成鱼很少。加之连年干早,水源得
不到补充,使部分泡沼枯竭,养鱼数量减少,养殖产量徘徊在5.6万斤左右。1979年后,落实
鱼业政策,提倡养鱼集体、个人一齐上,并实行科学饲养,计划捕捞。至1982年,养殖产量增
加到18万斤,比1976年增长2.3倍。1983年,县在老莱镇胜利村和讷河镇建立两处鱼种繁殖基
地,合理发放渔业贷款,扶持养鱼户向专业户发展,养鱼户逐渐增多。1985年,集体养鱼池已
全部承包给个人。许多农民、职工承包自然泡泽,开辟养鱼场,或挖鱼池养鱼。县重点扶持120
个养鱼专业户,发给渔业贷款,协助购买船只和渔具,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鱼苗投产面积180亩,
产越冬秋片14000斤,春放鱼种400亩,放养春片80万尾。在专业户、示范户带动下,全县养殖
水面已达20000余亩,养殖产量17万斤(计划捕捞),比上年增长32%。拉哈一粮库养鱼专业户
刘永贵,承包15亩水面,产鱼7000余斤,产值11000元,纯收入4000余元。全县养殖类型有:
池塘养鱼 将池塘修整后,实行精养。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搭配品种和调整放养密度。按照
养殖品种,利用人上饲料和肥料强化饲养,春放秋捕,当年养成商品鱼。但因养鱼技术不高,
产量不理想,经济效益不高。
泡沼养鱼 县内所有泡沼皆为老年泡沼,水浅、淤泥厚,腐植质多,水质较肥。先将杂鱼,
特别是凶猛的狗鱼、鲇鱼捞净,再放入白鲢等速生鱼种,春放秋捕,当年受益。
库坝养鱼 这种类型水域水位深,冬天冻不绝底,天然饵料充足,鱼可越冬。放鱼苗时,
根据水体本身的生产能力,实行多品种合理密度,轮捕轮放,捕大留校每年根据捕捞成鱼的数
量,再补充适量的大规格鱼种,做到连续性生产。对经济价值较高的鲫鱼,多给创造产卵、繁
殖、生长条件,适当投放饵料,促其生长。
1985年全县养鱼水面情况表单位:亩、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