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食品工业

第二节 食品工业





制 酒 清代,居住县内的达斡尔族人以牛马奶制酒,谓之阿尔占,即奶子酒。光绪末年,
汉族匠人用黄米造酒,谓之黄酒,既做饮料,又可入药。宣统二年(1910年),占林省农安县捌
酒商王毓天(亦称正老玉)来县城西大街路北(今讷河酒厂址)开设毓兴和(后改为万兴源)烧锅,
批量生产白酒,为全县第一家较大的企业。因厂址在西大街,故称西烧锅。民国15年(1926年),
资本家程光烈在县城北门里路东(原县党校院内)开办大兴泉烧锅,时称北烧锅,年产白酒63吨。
民国19年(1930年)在县城东门里路南成立永和源烧锅。亦称东烧锅。此间,拉哈街也成立了汇
海泉烧锅。伪康德元年(1934年)通南镇开办德兴海烧锅。伪康德9年(1949年),县城增加老酒厂
1家,鲁民屯有烧锅1处。因制酒除缴20%的税外,还要缴纳12%的专卖税、10%的特别税,所
需原料又在出荷之列,故制酒费用高,盈利少,许多酒厂面临倒闭的危险。伪康德9年(1942年)
万兴源、人兴求和永和源3家烧锅合并取名为共心烧锅,1946年,为西满军区后勤处接管.改名
为新华烧锅。1947年移交县改名讷河制酒厂。拉哈汇海泉烧锅没收为国家所有,改名为拉哈制
酒厂。1950年,讷河、拉哈两酒厂共有从业人员137人,年产值38万元,上缴利润86000元。1955
年,扩建拉哈酒厂。1956年,扩建讷河酒厂。此后,逐年进行挖浒、改造、增添设备,引进新
技术,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县财政拔给讷河酒厂25万元增添设备,改造小甑房,
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除生产讷河老白千、粮食酒外,还增加了龙江液、二锅头、讷河大曲等
新品种。其中,二锅头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酒。拉哈酒厂在这一期间也增加了拉哈老窖、竹叶
肯、三江春等新品种。1983年,讷河、拉哈两洒厂实行企业内部改革,将责、权、利落实到
车间、班组,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讷河、拉哈两酒厂共完成产值442.4万元,
实现利润25.5万元。其中,讷河酒厂有半成乩、制酒、帆酒、饮料、粉碎、机电修理等6个生
产车间,从业人员185人。推r’澎用UV48新工艺技术,出酒率提高66~70%,全年产酒1500
吨,比上年增k50%。生产的精制白干酒被评为市清香型白酒第三名,清泉酒评为第四名。白
酒已打进关内,远销北京、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还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小凌泉、小香槟、
汽酒、果酒等新品种。全年完成产值325.6万元,实现利润20.9万元。是年,乡镇企业还付酒
厂2家,产白酒1433吨,全全县白酒年产量的36%。

味 精 1975年,在县酱菜厂建立味精车间,试制味精成功。1977年3月,建立讷河县味精厂,
厂址在县城南门里路东(与酱厂同院)。至1979年,年产味精29吨。任因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
差,成本高,产品滞销。1980年,改造设备,与沈阳味精厂协作,引进新技术,采用糖蜜代替
玉米淀粉做原料,产品质量逐渐提高,成本不断下降。“飞雪牌”味精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畅
销省内外。1982年,完成产值188万元,上缴利润90000元。1985年,全厂共有生产、动力、机
修车间3个,从业人员330人。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应用价值工程选择味精原料,推行量本利
分析在经营决策中应用,降低了味精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年产味精454吨,产值531万元,
获利润31.8万元。

淀 粉 伪康德5年(1938年),于县城西二道门外建立讷河淀粉株式会社,生产马铃薯淀粉,
1946年被县人民政府接收改称讷河淀粉厂。1950年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经营,年产淀粉128吨,
产值96000元,盈利9000元。1964年,精制马铃薯淀粉质量超过荷兰淀粉,打入国际市场。1965
年,年产值达156.3万元,盈利12.2万元。1973年,试制玉米淀粉成功,日处理玉米25吨,产
淀粉10吨。当年10月因发生火灾,烧毁厂房、设备(损失14万元)而停产。1974年,重建淀粉车
间842平方米、甩浆车间350平方米、干燥车间358平方米,购置各种设备23台(件)。1976年恢
复生产,年产淀粉993吨,产值103.3万元,盈利20.6万元。1977年,学田、龙河、讷南、九井
等公社先后建起了淀粉厂。1983年,讷河淀粉厂以贷款引进日本迭盘式沉降离心机,日处理马
铃薯200吨,淀粉一级品率达98%。是年,生产的“雪山牌”马铃薯淀粉色泽洁白’,蛋白质
含量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1985年,全县有淀粉厂13家,年产
淀粉2 264吨,比1950年增长8.8倍。讷河淀粉厂有制粉、起粉、干燥、锅炉、沉淀、发电等车
间 6个,从业人员187人。并与龙河、九井、巨和等乡办淀粉厂实行联合加工,把各厂提供的
半成品淀粉进行精加工,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销路。1985年产淀粉1636吨,先成产值210.1万
元,实现利润17.4万元。

酱 菜 民国17年(1928年)8月,县城私立长源公司生产酱油、老醋。伪大同2年(1933年)4
月,县城开设涌生源酱园,地址在南二道街西南角(今果品商店),在北大街路西开设江海源酱
园。伪康德5年(1938年),在西大街路南开设永兴南酱国。拉哈街开设义记酱园。1947年,万
发涌(原涌生源)、江海源酱园收归县贫民合作社西南和西北分社经营。1956年,西南和西北分
社酱菜部与永兴南酱园合并,成立讷河酱菜厂。厂址在县城南门里路东,设酱油、醋两个车间;
拉哈义记酱园改为拉哈酱菜厂,地址在拉哈镇东南街路北,均为公私合营,求属于县供销联社。
1972年,讷河、拉哈酱菜厂转制为国营企业,划归县工业科管理。1973年,拉哈酱菜厂试制烤
醋成功,并改善经营管理,获利润55000元。1982年,讷河、拉哈两酱菜厂年产值45万元,收支
平衡。其中,拉哈酱菜厂上缴利润10000元。1985年,讷河酱菜厂有职工62人,完成产值10.5
万元,亏损36000元。拉哈酱菜厂有职工37人,设酱油、醋、腐乳3个车间,先成产值23.6万元,
实现利润4000元。

乳 品 1956年,在县城西南二道街路南成立国营讷河乳品厂,生产奶粉。但因技术不过
火,产品达不到全脂标准。1967年,国家投资安装现代化设备,口处理鲜奶15吨,产全脂奶粉
2吨。翌年并入县食品厂为乳粉车间,1969年恢复乳品厂。1983年,产乳粉25吨。1985年,企
业经过技术改造,增加婴儿和高蛋白奶粉等新品种,为市场热门货。是年,产各种奶粉414吨,
比上年增长1.89倍。

糕 点 清末,汉族制馃匠人来县内用简陋的平底锅烤制槽子糕(蛋糕)、月饼、炉馃等糕
点,产量和销售极校民国时期,在一些较大的杂货店内设置点心炉,自产自销,并有了馃匣子
(即果盒)。至伪满时期,已有了糕点厂,生产蛋糕、芙蓉糕、饼干等糕点。伪康德9年(1942年),
全县已有锞子铺11家。解放初期,仍由杂货铺附设糕点炉,无独立糕点厂。1951年县百货公司
成立制馃厂,生产饼干、炉馃、蛋糕、长白糕等。1956年,在县城西南三道街路南成立讷河食
品厂,生产饼干和各种糕点,供应全县得商店和供销社出售。1974年成立拉哈食品厂。1979年
在县城烟酒公司院内成立讷河糕点厂。相继成立回民糕点厂、拉哈糖酒食品厂。1982年,成立
讷河面食加工厂,生产面包等食品。是年,讷河食品厂生产的奶油饼干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
品。1983年,企业经过改造,新建了糕点厂房和附设糕点车间,增添了寿糕、馃盒等新品种。
至1985年,较大的糕点厂已增加到9家,年产值474万元,盈利30000元。是年,讷河食品厂有
乳品、糕点、饼干、冰棍、锅炉、机电修理车间6个,职工211人。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承包
责任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年终产值、利润、缴税三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利润16
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

糖果罐头 清末,汉族匠人利用冬闲季节以黄米为原料制做灶糖,亦称大块糖。民国时期,
乡间出现一些土糖坊,制大块糖,或用西粘谷制做各种糖果。伪康德11年(1944年),在拉哈街
建立新亚糖坊,生产糖息大块糖、杂瓣糖。1945年,改为信丰恒糖稀厂。1956年将该厂公私合
营为拉哈糖稀厂,生产各种糖果。是年,县百货公司制果厂改称宏大糖果厂,生产各种糖果。
1957年,全县生产各种糖果30吨。1968年,宏大糖果厂并入讷河食品厂,为糖果车间,生产水
果糖和冰棍。拉哈糖稀厂改为拉哈淀粉糖厂,厂址在拉哈镇东北街路西,设糖果、冰棍、糖稀
3个车间,生产块糖、水果糖、香酥、大虾、酥馅等糖果。1981年,老莱镇和同心乡建立罐头
厂生产水果罐头54吨,填补了县内工业一项空白。1982年,全县生产糖果581吨。至1985年,
已有讷河食品厂、拉哈淀粉糖厂、新兴糖果厂、乡镇企业糖果糕点厂等4家企业生产糖果,年
产奶糖、酥糖、软糖、水果糖、杂瓣糖、小袋糖等251吨。乡镇企业有罐头厂2家~年产罐头12
您吨。

食 糖 1952年5月1日,在拉哈镇东北郊开始兴建黑龙江省红光糖厂,隶属于省轻工业厅
制糖工业公司,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设计能力日处理甜菜800吨,1954年建成投
产。生产绵白糖及其它副产品。1979年,该厂产的精制红光牌绵白糖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优质
产品,并获银牌。1982年日处理甜菜3000吨,年产绵白糖54985吨。1985年,全厂有职工2960人,
产绵白糖66683吨,总产值9486万元,盈利10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