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轻纺工业
第四节 轻纺工业
纺 织 1948年春,县贫民合作总社成立纺织厂,生产粗布和麻袋,不久转产。1959年4月
建立讷河纺织厂,安装毛巾机5台,棉毯机4台,袜子机20台,手套机2台,麻袋机3台。至6月末
生产袜子2697打,棉毯1239条,毛巾360打,地毯28条,麻袋556条。因技术不过关,质量上不
去,生产效率低,亏损严重,于1963年关停。1970年在县城东南街建立纺织厂,1971年试产成
功,当年生产纯棉花达呢7200米。1974年安装布匹浆漂染设备,自行浆漂染棉纱纺织影格呢。1980
年厂址迁到西门外化肥厂址,淘汰了建厂时全部旧式板本织机,安装新式15u一2型纺织机30台,
1511M型纺织机92台。1981年,利用化纤原料纺织中长哗叽、中长明条呢23.9万米。1982年,
厂设织布和机电维修两车间,有织布机122台。安装了高温高压染纱罐。可染棉纱和中长纱。配
有高速整径机、浆纱机,由原来染绞纱发展到浆轴。年生产白平布15000米,人造革底子布20.2
万米,出口手套布15000米,年产值77万元,由于原材料需外进,费用高,产品质量不过关,出
现滞销,亏损45万元。1984年关停。
造 纸 伪满时期,在县城西门外路南(今造纸厂址)建立私营褚家纸坊。使用笨重的石制
机械手工操作,生产呈文纸(即窗户纸),供应城乡居民糊窗户用。解放后,褚家纸坊改为合作
纸坊,由集体经营。不久,将设备租给部分工人经营。1953年,由10几名工人集体在县城北门
电路西成立工友纸坊,手工操作生产呈文纸,1955年改称造纸合作社。翌年,经过公私合营,
造纸合作社合并到合作纸坊。1958年,合作纸坊改称红旗造纸厂,由县手工业联社投资,用土
法上马生产包装纸,省拨2台蒸气机、1台锅炉和钢材,扶持工厂进行更新改造:是年,县手工
业联社在拉哈镇铁道北建立拉哈造纸厂,设下料、蒸球、成品3个车间,年产瓦楞纸100吨。翌
年,商业办的纸板厂合并到红旗造纸厂,并改称红星造纸厂,年末转为国营企业。1966年,省
拨款60万元,电机30台,钢材50吨,实行包装以革代木,产品产最逐步增加。但因煤、电、原
料供应不及时,经营管理不善,自1972年以来企业连年亏损。1982年,厂设纸板、包装纸、锅
炉、机修4个车间,主要设备有切草机、蒸球洗浆机、网盘磨、抄纸机、压光机、切纸机。生
产呈文纸、包装纸和纸板。有职工149人,年产值20万元,亏损29万元。是年拉哈造纸厂有职工
125人,生产瓦楞纸95吨,包装纸205吨,年产值26万元,亏损12万元,1983年关停。1985年,
讷河造纸厂实行厂长负责制,车间班组落实承包责任制,并从齐齐哈尔聘请技术人员7名,对企
业进行技术改造,试制成功单而白纸板,产品适销对路,远销河南郑州等地,日产白板纸8吨左
右。是年,厂设抄纸、机修两个车间,有多网多缸板纸机1台、单网单缸纸机2台。年产值79万
元,亏损34.5万元。
纸 箱 1968年拉哈编织社转产纸盒、纸箱。1973年改称拉哈纸箱厂,厂址在拉哈镇西北
郊护城堤内。1981年,新建砖瓦结构厂房550平方米,更新机器4台,形成年产100万只纸箱能力,
设下料、成品车间。1982年有职工76人,生产纸箱22万只,年产值32万元,亏损21000元。198
5年,全县有县城、拉哈镇纸盒厂2家,完成产值58万元。拉哈纸盒厂研制成功玉米粘合剂,代
替水玻璃粘合剂,提高了产品质量,且使产品成本每吨降低110元。全年节约资金23000元。
印 刷 民国时期,县内有石版印刷,技术落后,质量粗糙,只能印刷简单的传单、广告、
信笺等。民国20年(1931年),引进日本印刷机,印刷各种单据、票证、传单,质量和工效均有
较大提高。当时,县城有印刷局3处,拉哈镇有1处。伪满时期,较大的印刷局均使用日本平板
印刷机印制书报、票据和广告。伪康德9年(1942年),全县共有印刷局(包括石印)6家。1945年,
在县城西大街路北有兴昌印刷厂,东大街亦有私人印刷厂2处,设备简陋,印刷机较少,生产
规模不大。1946年,西满军区新华出版社印刷厂迁至县城,印刷纸币。翌年,将该厂移交县改
称讷河印刷厂,为国荷企业。1951年,讷河印刷厂迁至西南二道街路东(今运输社址),隶属于
县实业公司。1956年,将兴昌和其他印刷厂的工人、设备全部纳入,实行公私合营,并将厂址
迁到西大街路南现址。1958年,讷河印刷厂由公私合营转制为国营企业,隶属县工业科管理。
1962年,经过工业调整,盈利10万多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当年实现利润64000元,
较上二年减少33.3%。1968年承印《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1971年企业亏损89000元。
1976年后转亏为盈,年盈利额在20000元左右。1978年1月,同工业科合资在原地临街改建二层
办公楼1栋,面积495平方米。1982年设彩印车间。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劳动制度,
实行定额管理,奖金按车间核算分配,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节约挖潜,提质降耗,使企业经
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了加强产品推销和对外业务联系,还派出供销人员在外地承揽业务,在同
行业厂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赢得了生存和发展。是年有排版、印刷、装订、彩印、塑印5个车间,
有大小印刷机122台,切纸机4台,职工168人,完成产值86.9万元,实现利润47000元。此外,县
内还有县直机关铅印室、一工业科第二印刷厂及税务、水利、医院、拉哈一中、讷河一校等印
刷厂,除机关铅印室外皆为大集体企业。
陶 瓷 清末随土地开发来县谋生的制陶业匠人,选择土质适宜地建瓦盆窑,以手工操作
生产无釉黑、红两种瓦盆,以黑盆为多。瓦盆规格分为大、二、三、小和疙瘩盆,合起来为一
套。瓦盆窑多为独户经营,春夏秋三季生产。至伪康德9年(1942年),全县有瓦盆窑2处。解放
初期,瓦盆在乡下尚有市场到50年代末,瓦盆逐渐为搪瓷盆所取代。1958年,老莱建筑化工
联合厂开始生产民用缸。1960年,生产各种型号缸10000口。1961年,改称陶瓷厂,增加罐、
坛、花盆等新产品,1982年,老莱陶瓷厂生产各种缸37600口,日用陶瓷59000万件。其中民用
1、2、3号缸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畅销省内外。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各车间实行定额承
包,超产奖励。厂设陶瓷、制瓦、黄土加工和机修4个车间,有职工354人,生产陶瓷52000件,
创产值132.7万元,实现利润30.4万元。
毛皮制革 清代,县内已能熟制皮革。“土人硝羊皮以盐,至关内为煤火所蒸,多自裂。
故晋商皆以硝熟,蒙古则以牛乳熟,较硝者稍柔软,而洁白逊之。”(《黑龙江外记》卷八)以
狍、鹿、犴皮缝制冬衣,穿之耐磨,缝制的狍皮囊野外露宿,全身入囊,不畏寒。民国时期,
县城有皮铺4家,拉哈7家,龙河1家,缝制皮祆、靰鞡、皮鞋、制做皮鞭、马犋等。伪满时期,
县城有苑皮铺、杨:皮铺、洪顺盛等3家。伪康德9年(1942年)全县共有皮铺18家。除加工皮革
外还用自熟的牛马皮缝制黑、红皮靴、皮鞋在市场上出售。少数皮铺为集股合资匠铺,余皆为
自产自销的家眷铺。解放初期,皮革业仍以家眷铺居多,合伙经营较少。1953年,对手工业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县城建立春光鞋帽社,设立皮革车间,生产车马挽具和毛皮衣帽。1955年,
拉哈镇成立皮革生产合作社,至1960年改称拉哈鞋帽社,生产皮革和毛皮衣帽、防寒鞋。翌年,
讷河春光鞋帽厂制革车间分出另建讷河马具生产合作社,加工皮革,生产车马挽具、缝制毛皮
衣帽和手套等劳保用品。至1973年改称讷河皮革厂,厂址在县城东门外路北,设马具、制革、
制帽、毛皮、鞭杆、裁断车间6个和门市部1处。1973年,拉哈鞋帽社改称拉哈皮革厂,县城个
体修鞋户和修鞋组联合成立综合生产合作社,试产皮鞋,1976年质量合格在市场上出售。1981
年扩建为讷河皮鞋厂,厂址在南大街路西,设生产车间和门市部各1个。1982年,全厂有职工33
人,生产皮鞋2220双,产值70000元,利润1000元。拉哈皮革厂改称拉哈毛皮制品厂,厂址在拉
哈西大街路北,设缝纫、鞣制、制革3个车间,年产值15万元,亏损90000元。1983年,讷河皮
革厂因企业亏损,划分为讷河皮革厂和讷河毛皮制帽厂。1985年,讷河毛皮制帽厂有职工61人。
拉哈劳保制品厂有职工54人,讷河皮鞋厂有职工48人,均为亏损企业。
鞋 帽 民国时期,县城和拉哈镇已有生产、加工靴鞋、呢帽、童帽等产品作坊。伪满时
期,规模扩大,有的手工作坊变为鞋帽铺,生产布、呢鞋帽和礼帽等,在县内市场销售。
解放初期,一些个体鞋帽铺仍存,生产布鞋、制帽、八角帽、童帽等。1953年,一些个体户
集资在县城成立释光鞋帽生产合作社,生产布鞋、帽。1969年4月,改称讷河鞋帽厂,厂址在东
大街路北。设裁断、制帮、机上节圭、手上鞋、坤注塑鞋、童注翅鞋、包装、机修等8个车间。
用于设备齐全,工艺配套,从1976年起开始试产高档女布鞋。产品样式新颖美观,质吊好,打入
省内外市场1 979年,手缝绣花布鞋、手缝紧帮布鞋28万双,首批出口美国和加拿大;注塑绣花
鞋,出口墨西哥、美国和日本。1981年,注握一带童鞋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1982年有职
工376人,生产布鞋42.8万双,产值153万元,利润8690万元。1984年,县鞋帽厂划分为县童鞋
厂和县制鞋厂。童鞋厂址在东二道街路西,以产注塑鞋为主,兼做童棉鞋。务车间按人、按班
实行定额生产,超额部分按三级工工资标准给报酬。是年所产的注靼涤而坡跟童鞋被评为省优
质产品。1985年,全厂有职工183人,厂房扩大至2千平方米,设裁断、制帮、注塑、手缝、排
鞋、冷粘鞋、机加和包装车间。全年生产各种童鞋28.5万双,完成产值165万元,实现利润20000
元。讷河制鞋厂主要生产棉、夹布鞋。实行定额生产,超额计件工资。1985年有职工194人,
设裁断、制帮、手上鞋、排鞋、注塑、包装等车间。全年产各种棉、夹鞋30万双,产值185万
元,实现利润10000元。毡底棉童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机上夹毡锦布鞋、小孩带鞋、夹毡男
五眼鞋、小孩三眼毛口棉鞋仍保持市优产品标准。
制 毡 伪满时期,县内始设毡疙瘩铺,用羊毛擀制炕毡、毡鞋、毡靴等御寒物品。伪康
德9年(1942tF),全县有毡疙瘩铺5家。解放初期,制毡业仍以个体为主,自产自销。1953年,
讷河春光鞋帽社设毡棉车间,生产毡片和鞋里毡。1961年毡棉车间从该厂分出单建毡棉生产社。
1968年,拉哈打棉社转产毛毡,改名为拉哈毛毡厂,厂址在拉哈镇北大街路东。1973年,讷河
毡棉社改名为讷河毡棉厂,厂址在县城东二道街路西,设配料、弹料、铺片3个车间。1982年,
讷河、拉哈两毡棉厂共完成产值84万元,盈亏平衡。翌年,讷河毡棉厂因亏损加之遭受火灾而
关停。1984年,拉哈毡棉厂以生产防寒毡为主,实行计件和浮动工资,使工厂的经济效益同工
人的经济利益挂勾,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1985年,全厂有职工65人,设打料、弹毛、兑料、
浆漂、铺片5个车间,完成产值41.8万元,实现利润10000元。
缝 纫 民国时期,县内已有成衣铺,以手摇缝纫机操作,制做各种服装。民国2年(1913
年),县城规模较大的为全顺兴成衣局。至民国20年(1931年),县城有成衣局8家,拉哈有4家。
伪满时期,县城先后出现全顺福、裕兴公、海盛德、德升源等成衣局。至伪康德9年(1942年),
县城有成衣局15家,拉哈有17家。解放初期,县城和拉哈镇的个体服装店招收徒工,扩大经营,
承做裁缝手工,还为商店加工服装出售。1952年,县城成立被服生产合作社,对外加工、裁剪
各种服装。翌年,拉哈镇成立拉哈被服生产合作社。1969年,讷河被服生产合作社改称讷河被
服厂,厂址在东大街路北,为县百货公司带料加工成衣。设服装加工车间和社会加工车间各2
个、靠背车间1个。是年,拉哈被服生产合作社改称拉哈被服厂,厂址在拉哈镇东大街路南,设
批零加工和社会加工2个车间。
1973年,原讷河打井社改称讷河帐篷厂,生产棉布帐篷和帆布制品,厂址在县城东大街路
南,设帐篷、零修车间2个。1984年,讷河被服厂划分为被服一、二厂、高级服装广、华东暇
装厂、奄装广和篷靠厂6个厂;拉哈服装厂分为拉哈服装一、二厂和童装第四篇工业厂3个厂。
1985年,全县服装厂完成产值72万元,亏损40000元。是年,讷河帐篷厂有职工38人,年产值
35万元,实现利润20000元。讷河篷靠厂有职工16人,生产帆布帐篷、车篷、靠背、手提兜等
产品,年产值12.3万元,盈利10000元。
橡胶制品 1968年拉哈农机修造厂增置制胶设备,复修拖拉机轮胎,并形成了生产线,当
年翻新轮胎800条。1969年,讷河轮胎社改名为讷河橡胶厂,翻修橡胶轮胎。是年,企县翻新轮
胎1204条。1971年,拉哈农机修造厂开始生产轮胎,当年试制拖拉机外胎61条。1973年讷河橡
胶厂转厂、易名。1975年,拉哈农机修造厂列为省轻化工业公司定点生产轮胎厂。1977年,拉
哈农机修造厂由国家和省轻化工业局投资42万元,调拨配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生产拖
拉机和汽车轮胎及其它橡胶制品。翌年迁至拉哈镇东岗红光糖厂路西现址。1980年,开始生产
联合收割机三角带、环型带、拖拉机风扇带和刹车皮碗,达到了全县自给有余。1982年,厂设
橡胶、机加和零修3个车间,有职工123人,年产值62万元,亏损70000元。1985年9月停产。
木器加工 清代,县内达斡尔、鄂温克族人已掌握木工技术,他们伐木造车船、盖木房、
自制木勺、木碗等简单的木制家具。“达呼尔随意造辐橇车,轮不求甚圆,辕不求正直,轴径
如椽、而载重致远不资毂裸。”(《黑龙江外记》卷四)清末,大批汉族人流入县境,其中有木
工技术者称为木匠,农闲时节常外出做木工,打制桌、椅、板凳、箱柜等木制家具。至民国20
年(1931年)县城有木器业8家,拉哈镇有木铺12家,龙河镇、讷南镇各有木铺2家,通南镇有木
铺3家。伪满初期县城新建“聚兴和”、“义德长”、“同义增”3个木铺。伪康德9年(1942年),
县城有工厂9家,木制品加工业23家,拉哈镇有工厂1家,车铺13家。1953年县城个体木工联合
成立讷河第一木业社,承做木制家具和维修木制品。1955年,县城建立讷河第二木业社,拉哈
镇建立木工小组(翌年改为拉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县城第一和第二两个木业社合并为
东风农具厂,生产木制农具和家具;拉哈手工业社也并入宏大农具厂。1961年,县东风农具厂
改为讷河木器社。1964年2月改为讷河木工厂,厂址在西门外路南。1966年,拉哈宏大农具厂
木工组分出建立拉哈木工厂,厂址在拉哈镇东大街路南。1982年,全县有集体木工企业3家,
职2]2286人,年产值137万元。其中,讷河木工厂设制材、配料、机械、安装、沙发、油画、
维修7个车间,生产日用木制品3 300件,产值78万元,盈利10000元。翌年起,木工企业普遍
实行利润分成,计件和浮动工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共有讷河木工厂、拉哈木
工厂、讷河福利厂、聋哑木工厂、讷河篷靠厂(内设木工车间)等5家木工厂。共创产值187万元,
实现利润10万元。讷河木工厂有职工124人,设制材、配料、安装、油画、软包家具、带料加工、
对外修理等车间,并增添了远红外线干燥设备和细木板新技术。年产值93万元。拉哈木工厂有
职工72人,设木工、油画、配料、制材、沙发5个车间,年产值44万元,盈利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