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粮油加工
第八节 粮油加工
清末,全县各村屯设碾坊、磨坊,备有风车、筛、罗等用具,多为大户所有,亦有屯民公
有,大家集资修理,轮流使用。以畜力推碾拉磨。畜力不足时亦用人力。制油用旧式油榨,私
人经营。屯民食用油以大豆兑换或带料加工。集镇则专有经营粮油加工的碾坊、磨坊、油坊,
向居民出售米、面、食油。民国时期,磨坊使用的岁已由用双手旋筛改为脚踏,进而发展到滚
笼式的手摇罗,工省效宏。民国18年(1929年),县内设发电厂后,城镇粮油加工逐渐转为机器
操作。同年,万盛和火磨在县城建立。民国19年(1930年),在拉哈站成立兴顺机器面粉公司,
县城东大街路北成立永茂长火磨,西火街路北成立聚源和火磨(由电灯厂兼营),龙河镇也成立
了磨坊。其中,以永茂长火磨规模最大,年产量达342144斤,面粉远销布西、嫩江、黑河等地,
伪满初期,粮米加工厂较多,有天增久、同源、万兴、万盛、同盛和、同顺和、东盛和、汇海源、
福全涌、永盛和、运通号、阜茂等字号。伪康德6年(1939年)12月,伪县公署实行小麦粉专卖,
不准私营磨坊加工,使一些面粉企业被迫转产加工玉米、高梁面。因加工晶种少,经营效益低,
一些上厂相继歇业或关停。至伪康德9年(1942年),讷河街仪有油坊2家,制米厂2家,磨坊2家,
拉哈街有油坊3家。伪康德10年(1943年)后,随着粮谷“出荷”量日益增加,农产品渐缺,很多
粮油加工企业濒于倒闭。
1946年,县人民政府没收伪满的粮栈组合及其粮油加工厂,子间年9月建立新华火磨和新
华油坊,有职工26名,日产面粉1200厅,豆油160斤。1948年,嫩江省企业管理局讷河办
事处接收永茂长火磨、新泉油坊和新大制米厂,建立讷河制粉厂、制油厂和制米厂,国营粮油
加上始形成系统,加上最逐年提高。私营粮油加工业有火磨3处、油坊20处,由国家供料加工。
1954年,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后,粮油加工企业全部转为公私合营或国营企业。1958年“大跃进”
时期,粮油加工业不断扩大。米厂、油厂进行改建、第四篇工业扩建,工艺亦有所提高,改人
力油榨为液压机榨。制米、制粉的上料、运转、出口全部实现机械化,年加工原粮能力达66000
吨。1971年,县制粉厂建成投产,生产标准粉,结束了县内食用面粉由外地调进的历史。1980年,
经济体制改革,县成立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将工厂由原来接受粮库委托加工改为自营,工厂直
接收购加工所需要的原粮和油料,减少原料流转环节,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各工厂在保证质、量、
率的前提下,改进工艺设备,控制原粮、煤、电、油的消耗,降低加工成本,当年超额19.6%,
完成46081吨的加工任务,总产值达1369万元,盈利74万元。各油厂广开油源,采用玉米脐榨油,
年产玉米脐子油739吨。为支援农业,各厂代农加工大豆8212吨,加工收入307559元。1982年,
粮油工业年加工量41 700吨,总产值1 954万元,盈利124万元。1985年,全县共有大型粮油加工
厂43个(其中国营5个,集体21个,乡镇企业17个),总产值2742万元(其中国营2190万元,集体
328万元,乡镇企业224万元),盈利115万元(其中国营62万元,集体27万元,乡镇企业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