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利旧利废
第三节 利旧利废
民国时期,县内就有走街串巷收购碎铜烂铁商人。他们把收购的生铁(铸铁)、熟铁(锻铁)
直接卖给铁、铧炉,解决了铁铧炉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伪满时期,不仅有收购碎铜烂铁的商
人,还有收购和出售废铁、绳头和其它废物的所谓“破烂市”。从小商贩和“破烂市”那里可
购到一部分铁制品和窗户纸及其它工业原料。
解放后,各供销社都设置废品收购站,收购废钢铁、绳头、废纸等废物,解决了解放初期
工业原料奇缺的困难。当时铁路被毁,交通运输困难,加之光复军、土匪骚扰,无法由外地购
进钢铁,各工厂则用收购部供给的废钢铁制做小农具,用日本侵略者的销盔,炮弹头打制刃器、
扎枪头,制做土火枪,用以武装基于民兵。1956年以后,各工厂所需的原材料基本上由国家供
应,供销部门将收购的废旧物资卖给国家,换回各种工业原料。1960年后,国家物资紧缺,各
工厂相当部分原材料靠废旧物资收购部门解决。属于修理行业的县农机修造厂,当时购不到新
件,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复旧件上。修复的曲轴精度高、耐用,解决了零配件缺的难题,广受用
户欢迎。1983年后,许多工厂都同废品收购部门挂钩。计划外的用料主要通过收购部门解决。
收到的铸铁可直接用于铸造;第四篇工业收到的废机械零部件,将其化成钢锭,用以兑换角钢
和管材,价格便宜,经济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