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管理
第五章 工业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
1946年建立国营工厂时,把“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做为生产管理的指导方针,用以教育职
工,搞好生产。1948年,各工厂以“节省原料,提高质量”,增加“产品产量”为内容,号召
职工努力生产。1953年后,除对职工进行“爱厂如家”教育外,还制订一些生产指标和生产公
约,使生产管理有了具体内容。1956年,较大的工厂普遍制订生产指标,设置生产股和生产调
度员,由调度员按照生产指标调动和督促各车间班组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生产任务。1958年“大
跃进”,靠空洞的政治口号管理生产,具体任务不落实,工业生产陷入盲目混乱状态。1962年
后,各工业企业调整经济指标。充实生产指挥机构,编制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建立以生产岗
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业生产连年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管、卡、
压”、“唯生产力论”,生产秩序混乱,工厂连年亏损。1977年后,讲求经济效益,各工厂除
建立健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外,深入生产各个环节实行具体管理。一是编制内容具体的生产作业
计划,用以指导全厂生产活动。二是产前做好技术资料、工艺装备、设备维修、原材料和外协
配套等项准备工作,保证按期投产。三是调动班组人员支援薄弱环节,保证生产机制正常运。
四是建立半成品库,保证半成品质量,及时把半成品送到生产车间。五是制订、审核、修改、
执行工时定额,保证生产效率。六是按时填写产量,原材料和燃料消耗,劳动生产率、设备完
好牢等项指标的报表,把问题解决在发生问题的环节中,避免事后算总帐弊端。1983年,全县
工业普遍实行体制改革,生产管理也通过各种方案探索路子。到1985年,普遍实行定额管理。
把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和工时搞成定额,再把定额转化为货币,半成品变为商品,节约则
奖,超定额则罚,出废品者拿钱买料,并赔偿上道工序的工时费,用经济手段调动了各方面的
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