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管理

第二节 技术管理





1949年,各国营工业企业订立机器检修、产品检验公约,为技术管理的开端。1953年,各
工厂发动老工人制订产品标准,按标准产品生产,减少了废品率。1955年各工厂普遍建立产品
质量把关、技术报告、机器检修和保养等制度,产品工艺、质量有较大提高。其时产品多为手
工制品,无定型产品和检测设备,验收主要靠目测。1958年,批判技术挂帅,产品质量无人过
问,废品率惊人。县机械厂铸造车间废品率达85%。1962年,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专业管理,
制订各种技术规程,按章操作,机械完好率高,产品产量、质量不断上升,废品率大幅度下降。
1965年,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制已较完善,较大的工厂工艺流程、技术规程等文件资料已配套,
检测工具也较齐全(但不能测试产品的理化性能),质量检查严格,产品合格率增多。1973年后,
各工厂普遍增添了先进设备,承担军工生产的工厂建立了理化化验室,购进了检测工具,对原
材料和产品进行化学分析、金相检查、物理性能测试和热工仪表、量具的检验工作。但由于“
左”的路线干扰,先进的测试手段只能用于军工生产,其它产品废品率年年增多。1977年,改
进工艺技术,使用现代检测手段,产品质量普遍提高。1978年,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的PZQ一2.5
型缺口重耙全部成为合格产品。1980年,较大的工厂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一是对原材料进
行检查,进厂不明的原材料由理化室进行鉴定,不合格的原材料不予投产。二是生产过程的道
道工序均作检测。三是检查半成品,对铸、锻件毛坯的每道工序均作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道
工序。四是对成品的精度、性能、外观及包装进行全面检查。至此,由事后检查转移到事先预
防、控制,由少数部门检查转移到生产全过程检查,使产品不仅提高了合格率,而且增强了市
场竞争能力。1985年,各工厂普遍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不仅厂内健全了检测机构,县计量
部门也加强了质量管理,增设了检测设备和网点。除对全县23种省、市优质产品进行检测外,
对其它产品也制订县标准和厂标准。无标产品不准出厂。各工厂不断改进工艺,按生产流程实
行层层把关,不断提高产品质最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