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1946年工厂初建时,厂内设会统人员管理资金、费用开销和工资发放,并实行年终结算。
1949年,县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各工厂“检查经营成本,杜绝损失浪费”,为企业讷河县志财务
管理开了好头。1953年,国营和集体工业普遍建立了财务制度,实行成本核算,财务管理有了
雏型。1956年,较大的工厂实行计划管理,定额消耗。设置财务机构,编制综合计划,增置
核算员,对物资采购,储存、流动资金使用管理,费用开支等,均用计划实行调节、控制,使
生产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了盲目性。1958年,一切讲“大上”“大搞”,冲破了计划管理,
原材料消耗大,产品成本高,库存积压大,损失浪费惊人。许多工厂因负债过重而下马。县手
工业(集体工业)系统检查3.4家工厂,积压物资达160万元,占手工业系统流动资金的64%。1962
年,各工业企业继续完善计划管理,由计财股编制包括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物资供应、设
备维修(或更新)、成本、财务、新产品开发、劳动工资等内容的综合计划,做为全厂当年生产
经济活动的依据。同时,实行经济核算,民主理财,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产品成本逐年下降。
1965年,推行班组核算,检查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减少原材料消耗,压
缩各种费用开支,产品成本下降10~20%,零售价下调12.5%。“文化大革命”中,大批所谓
“管、卡、压”,各工厂合理的规章制度被砸烂,开支无计划,国营和集体企业利润下降39%。
1973年,各工厂摆亏损原因,制订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建立财务会审和产品核算制度,审
核劳保用品发放范围,亏损普遍降低,国营工业比上年减亏51%。1974年,大批“唯生产力论”,
财务管理再度混乱。1977年,各工厂普遍制订财务管理、经济核算制度,实行“生产限额供料,
用款计划开支,指标分口管理,费用分项包干”的办法,用计划指导生产,费用普遍下降。县
农业机械厂1977年仅工具费和材料消耗费两项,由上年每百元产值3.46元下降到1.64元。1983
年,各工业企业实行小指标分管,费用定额包干,节约分成,使工厂的经济效果同个人的经济
收入挂钩,并开展以优质、高产,低耗、扭亏增盈为目标的增产节约活动,费用普遍下降,效
益显著提高。国营工业在原材料涨价、电力、燃料不足的情况下,盈利99万元。1985年,各工
业企业在深化改革,健全各种承包制度的同时,通过节约原材料、减少电力、煤炭消耗,回收
欠款,处理积压物资等方面,挖潜资金170万元。并在工时、费用和银行贷款几个方面注意节
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讷河制药厂全年节支65000元,比上年费用下降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