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邮电网路

第三章 邮政电信

第一节 邮电网路





邮政网路 民国3年(1914年)8月,县内始建邮政局。局址在县城东南二道街口,租赁民房
3间,置局长1人,邮差2人。民国5年(1916年),于喀迷哈、伊拉哈(今属嫩江县)设邮政办事所。
同年增设齐齐哈尔至黑河的邮车,经过境内拉哈、讷河、喀迷哈等站。民国18年(1929年),在
拉哈站设立了邮政局。伪大同2年(1933年),伪县公署接收县邮政局,前邮政局长和大部分职
工提出辞呈退职,使邮政局陷入混乱。伪县公署即命电报电话局长暂代邮政局长,将邮政局与
电报电话局合署办公。伪康德元年(1934年)7月1日,讷河邮政局隶属哈尔滨邮政管理局。伪康
德4年(1937年),邮政局迁至西大街路南,局员增至18人。伪康德9年(1942年),全县有伊拉哈、
喀迷哈、龙河、讷南、通南、北学田、九井等7个邮政代办所,县城有3个邮票代售点。

1945年儿月,县民主联合政府接管电报、电话和邮政局,后合并成立邮电局,将原有邮政
代办所委托区村政府和农会管理。1948年,县邮电局隶属齐齐哈尔邮电管理局。1956年全县各
乡均设邮电所。1960年将全县18个公社和老莱农场邮电所改称邮电支局。1966年增设全胜、巨
和、友好、进化4个支局。1969年12月,县邮电局划分电信、邮政两局,电信局由县人民武装部
管理。1973年8月,恢复县邮电局。1985年,有职工304人,管理21个乡镇支局和老莱农场青色
草原马场2个支局。县城和城郊划为一个邮政网路,并按不同方向分为6个路段。农村则按交通
路线同交通部门协作,设7条委托邮政网路,即:由县城经永丰、学田至清和乡I由县城经长发、
同心至通南镇;由县城经全胜、讷南至九井乡;由县城至巨和乡,由县城经进化、孔国、龙河
至友好乡;由县城至二克浅乡;由龙河镇至青色草原马场。另有老莱镇至老莱农场、拉哈镇至同
义乡、拉哈镇至和盛乡等3条邮路。

电信网路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县城设电报局。线路西南直达齐齐哈尔,东北达海
兰泡。辖境南至拉哈站,北至对面泉。当时附设长途电话直通拉哈站、齐齐哈第五篇交通邮电
尔、昂昂溪3处,与电报线互相调用。民国9年(1920年),称讷河县电报局,隶属东北电政监督
处,局址在县城西南街。民国18年(1929年),商人田光汉主持创设商办市政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在县城东南二道街口。接通官署和商号电话55部。

民国时期电话线路表




伪大同2年(1933年)9月,讷河电报局隶属伪满洲国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处。伪康
德2年(1935年),转隶于齐齐哈尔电信管理局。伪康德4年(1937年)3月,电信会社将讷河电话
局收买并入讷河电报局,改称讷河电报电话局,始办电话交换业务。局内分为电报、电话、警
备电话和邮政4部分。

1945年11月,县民主政府接收伪电报电话局,改称县邮电局。1948年,全县12个区政府全
部通电话。1956年,全县42个乡镇中有40个乡驻地设交换台,大部分农业社通电话。1970年,
全县22个社镇、251个生产大队、14个农林牧场全部通电话。1985年,全县20个农村乡镇均有
交换机。县城电话网路有8对:县局至进化猪场,长4700米;县局至南公园,长1000米;县局
至第一良种场,长6400米;县局至讷河砖厂,长2400米,县电影公司至公路管理站,长1500
米;县林业局至讷河制粉厂,长1000米;县第三中学至马场办事处,长800米;讷河镇至第二
中学,长500米。县城至各乡镇电话电路共40条,其中架空实线17条,载波23条。

1985年县到乡(镶)电话电路明细表




续表

0000183;[/$$p]

县至乡镇电话电路杆程共215公里,线条363对公里,铠装对称电缆3.2’皮长公里,塑料
电缆24.5皮长公里。

1985年县城、拉哈到农村乡镇线路明细表




全县长途电话电路20条,其中架空实线7条,载波13条。县至哈尔滨市载波3条。

1985年长途电话电路明细表




全县有电报电路3条。即,县城至齐齐哈尔2条,1条为明载、电传,1条为无线、人工拍收;
县城至拉哈镇1条,为明线、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