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布局
第一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城镇布局
县 城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布特哈总管陈福龄于博尔多站东拉街基建城,呈方型。
东西为1700米,南北为1 600米。东西3条街,南北5条街,均为十字型。民国4年(1915年)修城
壕,筑城门,并在四门各修木桥1座。民国15年(19全6年),在第六篇城乡建设城壕坝上种植榆
树,街中心建守望楼1座。民国18年(1929年),对路面进行了修补铺垫,路两侧挖了顺水沟,
上面盖上了阴沟板,用以排水。伪康德3年,(1936年),县城四门均置铁门。伪康德7年(1940年),
伪县公署扒掉守望楼,于原址建所谓“庆祝rj本纪元二千六百年纪念碑”。翌年,四周城壕深
挖数尺,以土垡垒坝高丈余,并补栽了树木。除正大街道路较宽外,其余巷道均狭窄。路而为
泥土路,凹凸不平,遇阴雨天,泥泞不堪,车马难行。
解放后,拆掉了中心街的日本侵略者纪念碑,建起解放纪念塔(后因影响交通于1966年秋
拆除),城区逐渐向四外扩展:东接五一村一屯,西连火车站,南到公园,北至县砖厂。东西
长4500米,南北长2 800米。东北街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公检
法等机关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中心;西北街有客运站同火车站连接为交通运输中心;东南街
置农贸市场,西南街有文化宫和老干部活动场所。各大街街面遍布商店。县城东门外有县一中、
气象站;北门外有农业机械厂、农机大修厂;西门外有淀粉厂、啤酒厂、水泥厂、燃料公司、
制粉厂、制油厂、制米厂、粮库、化肥库、果品库、种子库等与火车站相连;南门外有人民公
园、电视台。中心街马路两旁分布有第二百货商店、县供销社、服务大楼、浴池、邮电局、税
务局、商品住宅等高层楼房。
街内道路为棋盘式,共有16条,其中主干道2一条,次干道6条,一般道路8条,全长21.15
公里,道路密度3.3公里/平方公里,占地52.6公顷。主干道大部分为油渣路。1972年铺设从东
门至西门的油渣路,长1100米,宽9米。翌年铺设从中心街至北门长550米、宽9.5米的油渣路面
和县政法楼至县人民医院长330米、宽8米的油渣路面。东、西、南三条大街路两侧阴沟部分砌上
石壁,正大街人行道栽卡植垂柳。1980年铺设从西门至火车站的油渣路1500米。其余马路均为
砂石路面。
拉哈镇 为县境第二大镇。原为驿站,乾隆年间逐渐形成街基,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初具规模。镇区为蝴蝶形状,东至火车站,西至护域堤,长1500米。南接保乡村,北到拉哈造
纸厂,长1750米。镇区东南部为经济区,有百货、烟酒批发、燃料、木材经营、生产资料、土
特站、百货商店、供销社、砖厂、酱菜厂、水泵厂等。镇西部为文化中心,有省技工学校、拉
哈二中和第二小学、新华书店、电影院等单位。东北部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政治中
心。镇东北郊有全省六大糖厂之一的黑龙江省红光糖厂。
镇内丁字形道路,南北5道街,东西12道街,纵横交错,狭窄弯曲、半截街多。1958年铺设
了由火车站至东门的砂石路,长500米,宽23米。同年修建由一粮库至国营砖厂的南北砂石路,
长400米,宽10米。镇内道路总长9.85公里。
乡 镇 老莱原为清代驿站,民国时期列为集镇。通南、龙河、讷南等镇为民国时期兴起
的集镇。这4个集镇均为当时的区公署所在地。伪满时期称为都市。1945年至1952年,统计订径
按城镇对待。1984年定为乡级镇,街道整齐,建筑物多为砖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