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供销联社
第三章 合作商业
第一节 供销联社
1948年10月,县十三区九井村由24户翻身农民合股集资,用地主的位它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供
销合作社。初期因资金困难,供销社用16500斤大豆、玉米从嫩江省企业局讷河办事处换回6680
尺市布,先放给群众,秋后以粮食结算,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供销社逐渐发展起来。1949年,供
销社机构扩大成立总社,设理事会、兼办油坊、粉坊、木工铺、烘炉、农场等企业。省、县政府
派工作组通过调查全面推广了他们的办社经验。
于是,全县各区村相继办起供销合作社43个,入股人员57753人,资金623603万元(东北币)。
6月12日,县政府召开第三次供销社理事会,成立县供销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辖区联社5处、
基层供销合作社67处、职工消费合作社2处、回民合作社2处、荣军商店1处、医药部3处,计80
个企业。初时县委书记兼任县联社指导委员会主任,县长兼任县联社主任。东北银行讷河支行
贷给县联社资金81万元(东北币),县企业272讷河县志局和县实业、贸易公司拨给大批物资、
商品,供销合作社在国营经济的扶持下逐渐发展壮大。
供销合作社成立初期的主要业务是,负责农村生产、生活的物资供应工作。同时帮助农民
推销大麦、线麻、土豆、晒烟、家禽、生猪、鲜蛋、皮张、药材等农副产品。县联社每至春耕
时节还组织人力外出为农民购进大车、耕畜、挽具、犁杖等生产工具,由于群众入股投资,供
销合作社的经营联系千家万户,群众视供销合作社为自己的庄稼买卖。1951后,供销合作社作
为国营商业的助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在全县农村组成庞大的供销商业网,成为农村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联结城乡的纽带与桥梁。1952年,县联社有92个基层社,81个信用合作社,在县
城、拉哈镇有附属加工厂、手工业合作社、讷河淀粉厂、酱园、被服厂、拉哈制油厂等6家企
业,社员总数154432人,股金325 300元,销货额30195622元。吸收存款171940元,贷款179530
元。
1955年县供销社联合社改为县供销合作社,同时开展了整社运动。将原99个基层供销社分
批调整为44个基层社,56个分销店,10个供销流动小组。1958年财贸体制下放,县供销社与国
营商业合并,基层供销社移交人民公社管理,社员股金随之移入人民公社或退还本人。供销合
作社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被割断,官商化作风开始滋长。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各社开展大
购大销活动,经营管理混乱,赊销预付现象严重。讷南、东方、前进等13个人民公社的供销社
挪用现金、赊销商品达292万元,占供销社自有流动资金的两倍以上。1961年8月,恢复供销社
体制,县社与商业分开,公社供销社收归县社联合社领导。吸收新社员18445人,扩大股金92525
元。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指引下,供销社扩大商品经营范围,大力采
购农副产品、支工、支农,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活跃了购销
业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供销合作社再与国营商业合并,退还社员股金,供销社的性
质由集体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体制被砸烂,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遭批判,致使企
业经营管理混乱,亏损严重,1970年,全县有14个基层供销社亏损,金额达34万元。财产损失
24万元,占总库存827万元的59%。1972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分开,县供销社改为农副业科,
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商业。1974年恢复县供销社,辖25个基层供销社、171个供销部和40个饮食
服务网点。县城有公司3处、三级批发站6处(公司坐站3处)、事业站2处。1979年,国家实行经
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条渠道经商,供销社从搞活经济入手,大力开展购销业
务,使农市场货源充裕,农副产品销路增加。1981年,供销社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采取定人
员、定销售、定采购、定费用、定资金,实行利润挂钩包干,工资浮动20%,超额分成,亏损
受惩制度,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1984年,供销社进行体制改革,由官办变民办,为农民群众集体所何制企业,供销社恢复
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吸收农民股资,干部由任命制改为选举制,恢复县理事会、监理会。同
年7月,供销联社建立农工商联合服务中心,大搞“两扩”、“两推”,即扩大经营范围、扩大
服务领域,推销农副产品、推销地方工业品。至年末,已扩大农民股金1095838元,占供销联社
自有流动资金的24%。存农村除发展商业网点外,还兴办小型综合厂3家,冷饮和面食加工厂6家、
服务业5家,开展饮食服务、加工维修等多种第七篇商业项目,为农民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1985年,供销联社大力抓好以“复性、承包、开放、选人”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承包
经营责任制,在全县301个零售企业中,进一步推行利润大包干责任制,利润包=r到组,盈亏自
负,工资浮动。同年2月,全系统组织农村22个基层社进城做买卖,繁荣春节市场在县城摆出了
26个柜台(摊床),展销1941种商品,组成年货一条街,3天成交额61.4万元。供销联社还通过综
合服务中心,扩大经营范围,除原来供销社分管经营的农副产品外,还增加了粮食、蔬菜、猪、
禽、蛋的经营,全年经营粮油总额达300.5万元,占农副产品采购总额的52%。为了疏通流通渠
道,供销联社还加强内引外联工作,建立信息反馈网络,与省、市内外广泛建立了贸易联系,进货
413.5万元,使全县供销社的经营结构由单一经营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化。1985年末,农副产品采
购完成747.7万元,超计划28.9%。纯销售完成6 684.2万元,超计划1.7%。实现利润144.7万
元。全县供销系统共有三级批发站8处,基层供销社22处,零售商店4家,供销部174处,收购部
174处,药材批发部3处,青年商店37家,饭店16家,车旅店2家,理发店8家,照相馆3家,综合
厂3家,糕点厂2家,冷饮加工厂4家。拥有干部职工24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