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管理
第四章 国营商业
第一节 经营管理
1946年2月,嫩江省委、省政府移驻县城后,西满分局在县内设立贸易公司。年术,西满
分局将贸易公司移交给县,改为讷河县贸易局,对外称贸易公司,由国家贷款、拨款,经营批
发与零售业务。附属企业有供销商店、粮栈、大车店3处。1947年,贸易公司没收伪满交易市
场及瑞庆久、天成玉私人商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县贸易局改为工商科,主管国营
商业企业,附属企业有讷河、拉哈、老莱等商店6家,大车店、土产部各1处,经营布匹、棉织
品、百货、食杂、粮油、盐,收购生猪、鲜蛋、牛羊和山货等。为了安定人民生活,采取提高
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使国营商业的信誉不断提高。
1950年,国营商业有百货、粮食、实业、土产4个公司,网点26个。通过掌握商品货源、
市场价格,扩大供应和采购,对市场经济起到了领导作用。百货公司经营的品种由1949年的1020
种增加至3600种,保证了市场供应。
1953年,国营商业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商业体制,按经济区域建立一、二、三级
批发站。1954年县成立棉布计划供应委员会,同年9月在全县发放布票、棉絮票。由于国营商
业机构的扩大,销售额比重在社会销售总额中逐渐上升,国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支配地
位。国合商业密切合作,网点遍布城乡,呈现物价稳定,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局面。1955年
9月,全县共建立了百货、花纱、食品、木材、煤建、饮食、医药、药材、专卖9个专业公司,
企业受上级公司和县商业局双重领导,健全了批发、零售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制,四类分级管
理。并对棉花、棉布、棉织品实行统购统销。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县成立
“大购大销指挥部”,国营商业进行体制改革。将商业、供销、服务3个机构合并,实行政企
合一。各公司改为采购供应站,一些基层企业下放给公社管理。提高各项计划指标,实行打开
界限,全民协作,进行预购和赊销。在“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下,至1961年全县商业
系统发生欠款3870399元,严重的阻碍了商品流通,许多企业出现了严重地亏损现象。1960年至,
1962年,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商业市场供应紧张,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团线、格线、
火柴、肥皂、白糖,面碱、苏打、灯泡、烟酒肉食品等许多商晶凭票供应,一些紧俏商品长期
供不应求。为了缓和副食品供应紧张状态,对收购地产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多实行加价、奖励政
策。
1964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工农业
生产逐渐发展,国营商业呈现生机。为了活跃城乡市场,恢复各公司和增加服务项目,组织二、
三类物资交流会,并制定了批发、零售管理条例,恢复奖励制度,大力开展购销活动。县城
市场,每天有几十个国营商业的流动与固定摊床售货,周末夜市一直开到晚10点钟左右,参市
群众最多时达万人。各公司还与供销社联合举办商品交易会,各批发站为零售单位设立商品寄
存处,批发商品拆包打件、降低批发起点,开展信用包装、送货到门等活动。饮食服务业开夜
宵饭店,承办酒席、套菜、千方百计为顾客服务。国营商业网点也逐渐增加到48处。1965年上
半年,国营商业购销计划为525.2万元,实际完成638万元,超过计划13%;国内纯销售计划为
851.4万元,实际完成8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生猪收购计划为13500头,实际收购18687
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5%。绝大部分商品免票供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营商业处于停滞状态,一部分零售企业划归公社管理,一
部分网点被砍掉或撤销,管理体制混乱。全系统大批“单纯业务观点”、“利润挂帅”、“指
标第一”,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当成“四旧”予以取消,
经营高档商品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少数人服务”、“服务得好会出现修正主义”等等。其他行
业、农村社队和社员不许经营商业,统销包销范围不断扩第七篇商业大,流通渠道单一化,经
营方式固定化,销售简单化。使国营商业企业官商作风严重,经营不计盈亏,不讲核算,经营
水平下降。如县食品公司连续10年亏损,县城的饮食服务业1966年前有车店7家、旅店11家、
饭店12家,至1968年只剩下车店2家、旅店7家、饭店8家。出现了群众到县城办事吃饭难、住
宿难的现象,很多旅客因无处住宿而蹲车站、住浴池。
粉碎“四人帮”后,图营商业重振生机,日渐繁荣。特别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指导下,国营商业进行调整、改革,增设了商业、
服务网点,扩大高档、传统商业销售,对滞销商品实行奖销、代销,扩大了销售,活跃了市场,
松动了库存,增加了商品销售额。在农副产品采购方面,大力扶持农村社队发展生产,加快副
食品基地建设,实行农副产品加价和奖购政策,使城镇副食品供应紧张局面逐渐缓解,副食品、
生活用品敞开供应。此外,国营商业每年都召开国合供货会、物资交流会,方便基层供销和商
业零售网点选订货,安排好旺季市场。
1981年3月,国营商业开展“五讲、四美”优质服务活动,涌现出优质服务员174名,先进
集体17个。1982年1月,国营商业在部分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盈利奖励,亏损惩
罚,利润分成制度。
1984年,县内国营商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对50人以下,利润在3000元以上的自然
零售网点和固定资产在150万元以下,利润在20万元以下的商办工业全部放开经营。全县计有
饮食服务、蔬菜、糖酒、食品4个公司,78个小型企业放开经营。放开经营的形式为:利润定
额上缴超额分成、利润定额上缴超额企业留用、自负盈亏,工资金额浮动,限额亏损,减亏分
成、金额利润比例分成、自选门点、离店经营等6种。二是对其它一些企业,实行简政放权。
即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加快商品流转。权力下放,即下放人事劳动管理权、工资奖金管理权、
产销经营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机构设置权。
通过改革,国营商业流通渠道畅通,经营方式多样,初步形成了少环节、开放式的商业体
制,使市场购销两旺,经济活跃。
1984年4月,商业系统改生猪派购为合同订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并取消猪肉的定
量供应和平价销售。8月,蔬菜放开经营,实行自找销路,手续费自定,车皮自请,价格允许
上下浮动。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县城国营企业一部分实行批零兼营,并在友好、通南、老莱、
讷南等乡镇建立批发部,使国营商业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1985年,国营商业在百货、五金、糖酒3个工业品公司的批发、零售企业中全面落实承包
经愤责任制,推行部、组两级核算,延伸批发网点,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建立信息反馈网络,
使国营市场出现了高档耐用消费品随进随销,生活必需品保证供应,迎季商品品种齐全,商
品库存出现周期短,换代快的经营局面。县第一副食品商店自1983年5月实行承包经帮责任制
以来,三年迈蹦三大步,商品销售额与利润额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4年扭亏
为编,1985年商品销售额达145万元,超计划95万元,实现利润70000元,比年计划提高50%,
成为全省同行业一类企业。年来,县商业局所属公司6处,三级批发站9处(公司坐店),零售商
店14家,收购站加处,加工厂3处,糖库1处,车队1处,干部、职工1800人,国内纯购进总额
达5320万元(不包括服务系统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