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 1946年2月7日,嫩江省委、省政府由甘南移驻讷河县。2月中旬县人民政府成立,
下设秘书室和实业、司法、财粮、教育4科,公安、税务、邮电3局,讷河、拉哈、老莱3个兵站
及县保安队。4月,改讷河区公署为讷河市,并建立拉哈、老莱、通南、龙河、讷南5个区公署。
各级人民政权日益巩固,机构逐渐完善。1949年民主建政,县政府设秘书室和民政、司法、教
育、农业、财粮、工商、武装7个科,公安、税务、邮电、专卖、电业、贸易、企业7个局,并设
有银行、供销联合社、贸易公司、公粮仓库等直属单位。各区、村机构也逐步完善。区设正、
副区长和事务、武装、生产、财粮、卫生、荣军、公安、合作、民政、教育、建设、工商12个
助理员。村设正、副村长和村委员,屯设行政小组。
1955年5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秘书室改为县人委办公室。所属机构
有人事、统计、工业、交通、商业、财政、农业、林业,文教、卫生10个科,邮电、税务、粮
食、公安4个局,另有法院、检察院、县联社、保险公司。1956年4月,将全县13个区、两个镇
划为42个乡,建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撤销乡人民委员会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
政社合一组织。村政府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代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人委所属机构被“造反派”接管。1967年3月28日成立县
“三结合”夺权指挥部。同年4月4日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将县人民委员会及所属各委、办、局、
科撤销,另行设立政治、生产、群众、武装、政法5’个委员会,下属30个组行使上述机构的
职能。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1982年,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分设。1984年,
县政府机构改革,各职能科改为局,撤销工交、财贸、农林、文卫办公室。县政府直属委、办、
局有序列内外之分。各乡(镇)政府设正、副乡(镇)长、秘书及民政、财政、文卫、建设、统计、
工业、司法、水利、计划生育、土地等助理员。各村设正、副村长,各屯设屯长,各街道设正、
副街长。
1985年县人民政府序列内工作部门
合署办公单位
隶属办公单位
1985年县政府序列外工作部门
设在各办局的办公单位
解放后讷河县历任县长表
1985年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领导人名单
县长:王亚轩
副县长:马 英 魏淑范 李景友 于春兴
政府办公室主任:祁凤久
副主任:孟庆江 单 志 刘德仁 周惠仁
计委主任:于乃文
经委主任:高英
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振生
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恩泽
人事监察局局长:李景芳
劳动局局长:王殿友
物价局局长:葛云生
统计局局长:王宝聚
交通局局长:王世盛
财政局局长:黄振田
税务局局长:冯万辅
商业局局长:边士新
粮食局局长:张广汉
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予荣华
审计局局长:王子桐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长:潘玉吉
教育局局长:李纯吉
文化局局长:袁海楼
卫生局局长:张德发
民政局局长:高万荣
司法局局长:刘学礼
公安局局长:杨清洁
农业局局长:李宝才
林业局局长;王文超
水利局局长:王连贵
畜牧局局长:徐吉占
农机局局长:王长富
档案局局长:哭尽卿
电业局局长:修连忠
邮电局局长:张连成
标准计量局局长:沈仲
气象局副局长:岳艺文
广播电视局局长:马庆勋
乡镇企业局局长:王凤楼
工业局局长:李化凯
物资局局长:金殿海
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主任:王守良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刘志加
工商银行行长:刘文才
建设银行行长:胡宝坤
农业银行行长:王士德
保险公司经理:陈亚坤
农经总公司经理:韩枫
种子公司经理:王世常
医药公司经理。鞠炳顺
石油公司经理:卢宝岐
烟草公司经理:孙跃忠
外贸公司经理:郑森
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振江
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陈琳
信访办公室主任:周惠仁
工农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崔龙
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门永生
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马英(兼)
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高福
经济开发中心主任:彭喜德
县志办公室主任:孟庆江(兼)
各乡镇长名单
讷河镇镇长:王守业
拉哈镇镇长:张英
老莱镇镇长:陈静州
龙河镇镇长:张凤祥
讷南镇镇长:吕树文
通南镇镇长:梁占生
二克浅乡乡长:韩德成
学田乡乡长: 乔贵才
清和乡乡长:李永斌
孔国乡乡长:单久玉
进化乡乡长:王瑞谦
友好乡乡长:孙贵华
巨和乡乡长:王清林
全胜乡乡长:刘云祥
太和乡乡长:许文生
长发乡乡长:张凤和
团结乡乡长:宋雨轩
和盛乡乡长:邵立福
同心乡乡长:康振华
同义乡乡长:郑会臣
九井乡乡长:郭万丹
水丰乡乡长:郑明道
建政纪实 1946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随即进行民主建政工作。4月成立县临时参议
会,各区选派100辑代表,选举荇区区长、筹备成立区人民政权,至月底各区建政工作基本结
束。改讷河城区为讷河市,建立龙河、拉哈、通南、讷南、老莱5个区公署。1948年全县已陆
续增设12个区、143个村。经过土地改革后建立的区、村政权有些存在领导成分严重不纯现象,
贫、雇农的优势没树立起来。1946年12月县政府在省政府工作组的指导下,召开四、六、九、
十四区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议,进行民主建政试点。县政府组建3个建政工作队,进驻2个村、
1个街搞建政试点工作,于年底结束。1949年1月召开全县各区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议,部署
全面开展民主建政工作。派出工作组深入村屯宣传建立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意义,
消除群众中怕坏人当权、再分再斗等顾虑,发动群众揭发坏人坏事,打击地富分子反把活动,
组织阶级队伍,建立贫雇农优势,清除政权中的坏分子。对土改中错揪错斗问题进行纠偏,归
还土地财产,重新评定成份,对原村干部中打人骂人,强迫命令、侵占公物等问题进行批评教
育。
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发扬民主,组织群众参加选举村人民代表,每个村选30~50人。
选举时,县政府印发公民登记表,进行公民登记,后划分小组、确定选区进行选举。村人民代
表产生后,从代表中以投票方式产生村人民委员5~7人(大村7~9人)。票数最多者为村长。全
县176个村街,共产生人民代表5 448人,其中女代表800人,选出村人民委员1 338人,其中女
委员205人。
新的村政权产生后,取消屯长、屯主任,实行村政府委员分工制,按自然屯划片分工负责。
县人民政府政绩 1980年10月,按照上级规定将讷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讷河县人民政府。
1981年至1983年,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灾多灾重的困难局面,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1983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 900万元,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1年增长24%;副业收入达7600万元,
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1年增长92.8%。工业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连续打
了3年翻身仗,调整了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关停了长期亏损企业,恢复了手工业联社,建立
起以“盈亏包干,超利分成”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初步改变了工业底子雹技术落后、产
品不过关的状况。全县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在8000万元左右,比1980年提高33%。有16种产品
被评为省优、地优。1983年预算内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盈利92.8%。扭转了长达11年的
亏损局面。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的
改革。在巩固发展国营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了城乡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网点。增加
集体企业67家,个体户1100个,开辟农贸市场9处。198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500万元,比
1980年增长26.1%;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12200万元,比1980年增长28.3%,外贸出口额达1182
万元,为1980年的6倍。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3年来共进
行12 1个项目的科学试验和研究,有94项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全县有1个镇、2个乡、37个
村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县实验小学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验被列为全国小学教育的重
点实验项目。社会治安情况有了明显好转。1983年全县综合发案率比1980年下降5.6%。生活有
进一步的改善。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50元,比1982年增加45.8%;职工工资比1980年提高
18.5%。
1984年,讷河县被列为全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经济体制的全面
改革,放开搞活,搞活企业,搞活农村,搞活流通,使城乡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两户”
(专业户、示范户)已发展到2002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7%,使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发展。工业
企业出现了生机,全年完成总产值9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连年亏损的=轻企业,1984年
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全系统扭亏为盈,实现盈利62000元。流通领域初步形成多渠道、
少环节、开放型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城乡集体企业发展到1593家,个体工商户达到5198户,已
有部分农民开始脱离或部分脱离土地,从事各种经商、运输和服务工作。
1985年,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全县的实际情况
出发,对工业、农业,流通、财政、科技,教育进行了改革。工业企业主要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和推行厂长负责制,并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农村侧重抓了农村产业结构的
调整,突出地发展了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养殖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了多种经营专业户。流通领域
着重抓了市场的开放和社会主义商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国营企业全部开展批零兼营业务,扩大
了服务领域。财政改过去的“统收统支”为“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并建立了乡级财政。科
技改革了经费管理使用方法,开拓了技术市场,实行了人才招聘和合理流动。教育实行了“分
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校长负责制。由于把改革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使国民经济得到发
展。全年社会总产值达73183万元,比上年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2348万元,比上年
增长~1.3%;国民收入42912万元,比上年增长7.3%,人均国民收入640元,比上年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