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党员情况

第五节 党员情况



1939年中共讷河县委(地下)成立,发展候补党员8名,第二年因组织遭受破坏未能补办转
正手续。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县民主大同盟建立党支部,恢复4名党员的组织生活,发
展5名候补党员(后转正)。1946年县委初建时,全县有党员30人,除主要领导人外,多数党员
身份不公开。1947年至1948年大力发展党员,其中土地改革运动中发展1265名,大生产运动中
发展915名。至1948年9月,全县有党员2305人,其中农村党员1986人;建立支部130个,其中
农村支部107个,公开的支部5个。1950年在开展党员培训的同时,发展党员447人。全县计有
党员5085人,建立支部218个,其中农村支部166个。1954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又发展549名新
党员。以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主要按照当时政治表现发展了一批党员。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瘫痪。1971年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吐故纳新"
指示,按照“五十”字建党纲领,发展一批新党员。但由于派性掌权,一些不够党员标准的人
被拉入党内。有的支部根据派性斗争的需要搞突击入党,降低党员质量。同时,由于“以阶级
斗争为纲”,搞“唯成份论”,使许多知识分子及家庭出身不好的先进人物被排斥在党的大门
之外。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对各级党组织进行整顿,对“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党员
复查补课,进行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将个别派性严重,有打砸抢行为经教育不改者清除
出党。1980年后,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注意在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坚持条件,严格履
行手续。至1984年6月,全县发展知识分子党员364人,占原有知识分子党员的25.8%。

1985年全县发展党员417名,其中知识分子党员215名,占全年发腱党员的52.1%。有21个
党总支、党支部达到党风根本好转标准;有2个党总支、党支部、5名优秀党员受到市委的表彰;
有55个党总支、支部,被评为县模范党组织,198名党员被评为县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