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上山下乡
第五节 上山下乡
1964年,县成立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动员中、小学生自愿回乡、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把
知识贡献给农村。采取自愿报名,说服动员,组织批准等程序,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安置。至
1966年,全县共下乡青年462名,其中齐齐哈尔市知识青年58名。安置在老莱、学田、龙河、
永丰、清和5个公社10个大队、34个生产队和黎明、青色草原两个畜牧场。
1968年9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指示,全县大
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县革命委员会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县直各系统落实上山下
乡指标,先说服动员,分批分期下乡;对思想不通或有异议者办理三证限期下乡。安置办法,
一是集体建点。各大系统均选择相应地址建立青年点,安置本系统下乡知识青年,并派干部轮
流管理。二是直接插队。有的是投亲靠友,在亲友家食宿,插队劳动;有的无亲友,由生产队
安置食宿,插队劳动。1978年,在全县22个公社、5个农林牧场建立青年点55个,建房192间,
共动员安置下乡知识青年5080人,其中有北京、上海知识青年1206人。到1978年,全县共动员
11000知识青年下乡,共有青年点168个,建房1210间。这些人中有的入了党、入了团,有的当
了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拖拉机手、农业技术员,有的被选进了社队领导班子,评为县社队劳
动模范,少数人并被推荐参军或上丁大学。这是有利于锻炼青年、有助于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的
一面。但是在农村人均只有几亩地的情况下,动员大批知识青年下乡,给生产队增加了负担,
增添了吃大锅饭的人数,降低了生产队劳动工分值,同时给比较贫穷的国家、生产队增加一大
笔开支。另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远离家乡、亲人,到农村参加并不创造多大价值的劳动,
又影响了学业、成才、婚姻、就业,导致本人与社会的不满。有的青年点,因管理不善,使青
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别青年流落到社会,给社会增加了许多负担。这是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政策得不到广泛拥护的原因。1978年后,撤销各地青年点,陆续安置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就业,
并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下乡。通过单位安置、国家招工、征兵和自谋生计等形式,安置返城和新
毕业的知识青年。县劳动部门以无息贷款的形式资助各系统创办商店、旅店、饭店等第三产业,
扩大了知识青年就业面。
对在农村已婚的知识青年不愿返城者,或在就近的集体企业中安置就业,或帮助其自谋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