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末,在“戊戍变法”的影响下,东布特哈总管陈福龄“以振兴教育是为维新第一要政”
(《宦海伏波大事记》),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利用东布特哈衙署文案处房舍创办
学堂。因打牲人虽经多方劝勉,但无人送子弟上学,暂从东布特哈衙署挑选9名当差人(皆为达
斡尔、鄂温克族青年)充做学生,以为示范。“教习孟子、蒙学读本、圣谕广训、吏治辑要等
书,习写汉字等课。”(《宦海伏波大事记》)名为官学,实系私塾。根据打牲人学生懂满语、
不通汉语的情况,先教满文,以满文、满语做跳板,逐步引导学汉讯、识汉字,方法较为灵活、
妥贴。因经费不足无力从外地聘请教员,暂由当地请1名识满、汉文字、懂打牲人语言、不计
较薪水多寡的人担任教习。陈福龄亦于公事之余亲身执教。五月,奉省将军书札,筹集经费,
在东布特哈衙署驻地博尔多站西街租赁民房做校舍,将学堂迁入新址,并定名为东布特哈蒙养
学堂,为境内第一所官办初等小学堂。是年,经学董克兴倡办,东布特哈总管陈福龄核准,在
鄂温克族聚居的占音屯创办1所初等小学堂,为境内较早的官办学堂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陈福龄又在博尔多站东街利用关帝庙闲房创办博尔多站初等小学堂,学生多为站丁子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拉哈站设立了初等小学堂。这些学堂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口号下,逐步改变教学内容,开设国文、读经、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算学、习字、体
操等必修科和图画、手工等随意科,为中西并存。到宣统三年(1911年),境内已有初等小学堂
8所,高等小学堂2所,学生500余人。
其时教育,民族学堂先于和多于普通学堂,满汉文字齐教,官办和私塾内容混合,学校网
点随居住地址设在山边、水边和驿路边。
清末初等小学堂统计表
民国时期,改学堂为学校,初等小学改称初级小学,学制4年;高等小学称高级小学,学
制三年。民国7年(1918年),颁布《学生省身十要》,灌输封建教育思想。第二年8月,成立县
学务委员会,商议全县教育发展事宜。民国9年(1920年),经县公署批准,成立县推广学校,
将部分私塾并入,以普及教育。民国12年(1923年)8月,初、高两级小学改为“四、二”分段;
原有私立学校一律改为官办,并规定了学期起止日期和寒暑假、春假日期。初小设国文、算术、
常识、美术、工艺、音乐等学科,高小增设英文、历史、地理、公民、卫生等学科。从初小四
年级起增设珠算课。民国14年(1925年)6月,县城创办县女子高等小!学。8月,在县立第三初
高两级小学校成立县教育会,以“研究教育进行事宜,力图教育发达。”(民国档案396号);
10月,在县立第三和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内分别附设第一和第二平民学校,招收失学的大龄儿
童,以补救正规教育普及之不足。民圄17年(1928年),创办县义务淑慎女子学校,招收平民女
孩子上学。除教授普通学科外,还开设伦理教育课,灌输封建礼教。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校内
劳动。民国18年(1929年),东北易帜后。县长崔福坤莅任,多方筹资办学,并将全县划分3个学
区,每学区置1名教育委员,专司调查该区学龄儿童和失学儿童,并劝导、督促其入学,以求教
育普及。民国19年(1930年),县成立推行注音符号委员会,推广国语拼音。并在原规定男女学
生制服样式的基础上,规定学生制服一律改用国货。到民国20年(1931年),全县有初级小学校22
所,学生1320名;初高两级学校6所,学生21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43%。学校设置“党义”
课,举行“纪念周”活动,以继承《总理遗嘱》为名,不准学生干予教育行政,查禁共产刊物。
是年4月,在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成立“讷河县童子军第一团”,年满12岁的学生加入童子
军,施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封建道德训练,以养成“三民主义革命之继续者”,
实则意在培养反苏反共的继承人。
民国时期小学校一览表(1930年统计)
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占讷河,曾一度下令封闭学校。到伪大同2年(1933年),全县学校只
恢复20所,较民国20年(1931年)减少28..%,使本来就不发达的讷河教育更加落后。不久,日
伪叉采取文治手段,大力提倡办私塾。啊办学校仍沿用民国时期学制。实施“王逆”教育,推
行“日满亲善"、“王道乐土”。把门语定为必修科,把国文(语文)改称国语,同时设置修身、
算术、音乐、体育、图画、手工等科。高小增加历史、地理、经学科。把“四书”、《孝经》,
傀儡皇帝的《诏书》、《勒语》,汉奸的《声明》做为教材内容,使教育殖民主义化。伪康德
4年(1937年),殖民主义由“王道”升级为“皇道"。第二年,全县实施所谓“新学制",改初
级小学为“网、三”制,即国民学校为4年,国民学舍为3年,把私塾正式定名为“国民义塾”,
学制3年;高小改为国民优级,学制2年,置村公所驻地。从此完成了奴化教育体系。把口语定
为国语,内容充满为日本法西斯奉仕和牺牲精神。塞满了日本历代天皇、将相武士和现代法西
斯头子的传记故事。还把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曾围藩的文章选为范文,通过所谓“修身”、“
经学"向学生灌输“忠君”、“孝义”等封建毒索,让学生忠于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做伪满洲
国的忠良顺民。在校内不准悬挂中国地图,不许阅读中国地理。对历史进行全面篡改,把东北
列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主义再由“皇道”升级为“神道”,
日满关系由“友邦”变为“亲邦”,把东北同朝鲜一律并为日本的版图。增设建国精神课,取
代修身和经学课,宣扬“日满一德一心”、“共存共荣”。各科教材大量增加迷信色彩,强迫
学生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拥护所谢“大东距圣战”。将地理、历史课改编为《地历》或
国势教科书,充满吹捧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伊藤瞵文等法西斯头子,污蔑苏联的内容,中国
历史知识一扫而光。还增加一门勤劳俸仕主课,使学生成为战时的劳动军。各种教材均用“协
和语”编写,让学生不能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通顺的文章。还强迫学生把溥仪的《回銮训民
诏书》背熟,每天要用日语背诵《国民训》,向皇宫(日本天皇住址)、帝宫(伪满皇帝住址)遥
拜(行最高敬礼)。村以上学校每星期一早会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校长捧读《回銮训民
诏书》(后改读((国本奠定诏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把每月8日定为“大诏奉载日”,县城
各级学校师生列队到南公园的“日本神社",参加所谓“大东亚圣战完遂”的祈祷会。由于日伪
实行法西斯统治,广大人民贫困、饥饿,大批适龄儿童或被拒之于校门外,或中途辍学,儿童
入学率只达36%,比民国20年降低7%。
伪满5个年度全县小学情况表
1946年2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日伪遗留的小学102所(其中私立14所),并进行“有步骤地、
谨慎地”改造工作。将私立学校一律改为公立学校;将清洁、普度寺、文庙、拉哈西大庙小学
依次改为讷河第一、二、三,五完全小学。1947年,确定学制为“四、二”分段,设置国文、
算术、唱歌、体育、图画等5..,高小增设常识课,并使用了新教材。1949年,贯彻“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使教育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小学教育。
1950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51所,其中城镇完小12所,农村完小2所,朝鲜族小学2所,达斡尔
族小学1所,学生20420名(其中高小生630名)。1951年改革教育领导体制,小学归各区政府领
导,区设中心校,管理全区小学。在农村增设15所小学,方便了农民子女入学。1952年,改县
城小学“四、二”分段为五年一贯制,改国文课为语文课,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在高小增
设自然、历史、地理课。
1953年,县城小学恢复“四,二”分段。根据中央文委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
质量,稳步前进刀的指示,对小学教育进行整顿,缩小学校网点,增加校舍、设备,提高教学
质量。至1956年,全县小学减至294所,学生增至34411名。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
针,实行公办民办并举,全日制、半日制、巡回小学并举。并在农村办起了民办小学和半日制
简易小学。全县小学增加至458所,有学生3865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但学生参加劳动
多,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小学教育进行全面调整,调整不合理的
学校网点,巩固学额,充实师资力量,减少过多的劳动,保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
任务和学额得到基本保证。1964年,贯彻刘少奇主席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
指示。全县先后办起了248所耕读小学,招收学生1020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1966
年,全县小学发展到670所,学生7375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冲向社会破“四旧,,,教师被批斗,
校舍、设备被破坏。1968年3月开始“复课闹革命”。农村小学一律放到大队,实行民办公助。
全县学校一律改为春季始业。1972年,恢复了各种方便儿童就近入学的办学形式,适龄儿童入
学率复升至92%。1974年开始使用省编新教材。1976年,全县小学增加到809所。在校生106890
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1979年后,调整中小学比例,压缩156所中学,把精简下来的610
名中学教师充实到小学,使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校舍,设备逐渐完
备,城镇小学校舍普遍实现了砖瓦化,农村大队小学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
思想品德显著提高。1981年小学升初中的成绩三科平均总分为117分,比1980年提高12分。1984
年,全县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办学,分级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调动
了各方面的积极性。1985年校内外适龄儿童总数为75731名,入学74755名,入学率达98.7%。
经省教育委员会验收合格,定为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县。但,个别学校仍存在教学条件差、
师资水平低,有些教师职业道德欠佳,歧视下等生等现象,需在改革中加以解决。
重点小学简介
县实验小学 位于县城东北三道街路北。原为讷河镇第四完全小学,1954年秋建于县城北
大街路东。1960年迁至现址,改名讷河县实验小学,隶属县教育科为县重点小学。有教学班24
个,学生1500余名,教职工40余名。1962年定为盛地、县三级重点小学。
1967年县实验小学下放讷河镇管理,改名红卫小学。1970年增设初中班。1972年改为讷河
镇第六小学,时有教学班30个(其中初中班8个),中、小学学生1700余名,教职工68名。1975
年,进行口、珠、笔三算结合和语文基本式教学实验,学生口算、笔算速度、准确度和拼音读
写明显超过非实验班。1978年复定为县重点小学,同时撤销初中班。1981年归县教育局主管,
恢复现名。1982年9月,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1985年7月,完成第一轮实验,经
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工作组考核验收合格。现有教学楼3 400平方米,学生26个班,1500名,
幼儿班4个,幼儿200名;教职工83名。被评为市、县文明校。
讷河镇第七小学 位于县城西南城壕外40米处。1979年建校,有教学楼2960平方米,设20
个教学班,有学生1025名,教职工50名。1983年至1985年,学生及格率均在99%以上,升学率
平均为98.46%,列全县之首。1982年开始办工厂,现有纸绳,玻璃黑板、印刷等3个小工厂,
年产值68000元,连续被评为县先进校、文明校和市文明单位。1985年,共有教学班22个,学生
1180名;幼儿班4个,幼儿215名;教职工70名。
拉哈镇第一小学 位于拉哈镇东北街。原为县第七完全小学,1950年改为拉哈镇第四完全
小学。1959年改为现名。有12个教学班,580余名学生,空0余名教职工。1978年列为县重点小
学校。1981年建教学楼一栋840平方米。1985年,有教学班27个,学生1408名,幼儿班5个,幼
儿320名,教职工52名。学生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6.6%。被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命名为文
明校。